侯筱玮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时令 ] 

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沿凌走,五九六九春风摆柳,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把衣宽,八九七十二,黄牛遍了地,九九寒不来,十九杏花开.在家乡,这是最普遍的一句俗语,从冬至开始 ,每十天分为一个"",像孩童数数一般,随时间的推移,天气由暖至寒,又由寒渐暖,寒假里暗暗留心,果然不差,想来祖先真正细心.

桃花开,杏花败,梨花开开做买卖.万物随时节而转,先人们记下,看准时机留心生机,多少年来的经验,浓缩成这两句话.

江朱过河,大雨滂沱."江朱"意为黑云.相传每当有黑云飘过家乡大堤,不多时便有大雨,准确无误.如今则少见了,大概是天气预报太过精准,很少人留心了吧.

八月十五云遮日,正月十六雪打灯.今年的正月十六倒是应了后半句话,想来也是经验积累,如果有科学依据,要请教地理老师了.

东绛轰隆西绛雨,南绛出来卖儿女.""指彩虹,"轰隆"指只打雷不下雨,后半句则指若是南天边出现彩虹,天降大旱,颗粒无收,只得卖儿鬻女.

云往南 ,雨连连;云往北,晒死蛤蟆一大堆.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关羽骑马披蓑衣 .

一伏凉快二伏热,过了三伏送大姐.从立夏开始每十天算一个"",天气渐热,"大姐"媳妇 ,三伏天最热,媳妇要在夫家伺候好婆婆,做饭洗衣,不辞劳苦.过了三伏,天渐渐凉快," 大姐"送回娘家休息休息.乍一听觉得这婆婆真好,心疼媳妇,其实要"过了三伏",过了那最热最累人的一段时间.媳妇难做.这样的媳妇会使家庭和睦美满,真有利于国计民生,如今哪寻去?

 

 [农时]

谷雨麦挑旗,立夏麦穗齐,小满葚子黑,芒种吃打麦."挑旗"指小麦开始抽穗,很形象,初抽穗的麦子的确像杆杆旗子.

一场雪,三场孝,打的麦没人要.""指下霜之后,麦苗浑身雪白,像是穿了孝服一样.若是冬天下了场大雪,降了若干次霜,来年定是大丰收,各家均能自足,不需再去买别家的麦子了."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相仿.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这里的五,六月均指阴历,不同月份农物对天气有不同需求,真正为难是农家人,所以叫"看天吃饭",一点不假.

麦收八十三场雨.最好下够八十三场雨,才可多收麦子.不知是哪位先人计算得这样清楚,真是一门心思在农事上,有什么办法,民以食为天.

 

[思亲 ]

小小鸡,遍身黄,哪个女儿不想娘.想起娘家无法去,关起门来哭一场.虽说婆母待我好,哪及生身老爹娘.

麻野雀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儿哭一声震天震地,闺女哭一声实心实意,媳妇哭心疼东西,女婿哭老驴放屁.文字实在不雅,可不少老人说这是大实话,又说有儿女孝顺已是好福气. 老人们别无他求,惟愿儿女孝顺,现实情况是不少老人虽有儿女在却孤苦无依,为何?奈何 ?

 

 [道德 ]

学吃亏,学吃亏,莫毁田苗与树林.不打人,不骂人,不毁虫蛇与飞禽.终久为好人,终久为好人.若个个做到,可不就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了 .

千里去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先人的话确实不假,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积德行善,自种福田,列位神佛自会保佑,哪里用得着千里烧香 .

不怕千年笨,就怕万年学."千年""万年",这个工程真浩大,真有这样决心,哪有失败的人.

棍头出孝子,娇养忤逆虫.隐约看见旧式父母严厉表情.虽说"棍头"不一定"出孝子","教养"一定"忤逆虫".

 

[创业] 

创业难,创业难,创成家也如登天。五更起,半夜眠,冲风冒雨为家园。忙到老,不肯闲,心力使尽无怨言。造房屋,置庄田,尤恐儿孙受贫寒。劝世人,这片言,守业须知创业难。

 

[其它 ]

天皇皇地皇皇,俺家有个夜哭郎,行路客人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明.小时常常夜里哭,爷爷便将这四句话写下来贴在院外墙上,据说很管用.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人生之路漫长,他们走在我们的前面,该好好聆听他们晒太阳时眯着眼说的那些话 .

吃亏人常在.小时候不理解,还忿忿地想: 凭什么呀,后来知道:人生在世,称得上正经的事已应付不来,哪有时间精力斤斤计较,不涉及原则问题,不妨一笑了之,自嘲说:"吃亏人常在".

从小偷针大了偷金.所以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掉饭根儿穷断筋.民以食为天,那是财富的象征,要爱惜 .

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有点儿接近宿命论,但有谁知道人人降生的那一刻没有吸收天地日月的精气,并且优劣不等 ?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小妮抱猫来,吱扭,下来了.

娃娃瞌,娘做活,娃娃睡,娘敲囤,娃娃醒,娘跳井.养个孩子真不容易,所以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不孝的人真该拖出去痛打七十大板!

小老鼠在那儿睡,在墙窟窿里睡,铺的啥,花铺底,盖的啥,花盖底,枕的啥,花棒锤,咕噜噜,打鼾盹 .

小老鼠,趴缸沿儿,舀点儿水,和点儿面,请干娘,吃点儿饭,啥饭?肉包儿.农村粮多老鼠也多,很多歌谣都跟老鼠有关,这两则读来不知对老鼠是爱是恨.

歌谣,俗语有这些,还有关于婚嫁礼节,家乡古迹,读经调查,下礼拜可以完成.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