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丽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访谈录

——从村里老人那里听来的话

 

(山西长治常金村  王军丽)

 

寒假,我在乡村的家里住了一个月,多次拜访了村里年纪最高也最有文化的一位老人。老人叫陈过枝,好像是因为曾过继给他的伯父作儿子,所以叫这样的名字,他今年88岁(是虚岁,我们这里都是这样计算年纪的),算起来,老人出生于1918年的农历四月廿四

老人的家就在我们村里小学的南墙外,小时侯就多次听我妈和别的一些人说起他是很有文化的人,文化革命的时候受过批斗。我上小学的时候,有时候会到他家去买零食,比如江米团儿、酸梅粉、瓜子儿之类。如果在路上碰到他,我便会喊他“爷爷”,跟他打个招呼。

后来,我常年在外面念书,更是少有机会见到他。老人晚年无事,天气暖和的时候会在村里正街处晒太阳,和其他老人闲谈。我路过的时候,如果看到他,仍然会打招呼。在常别家乡的我看来,老人更亲切了。一直以来,我们的交往就只限于打个亲切的招呼。这次因为要搜集民间文化,我第一个想到了他老人家,也正好有了一个和老人接触的机会。

那天,我到老人晒太阳的地方找他,一开始他有点惊讶。我向他讲明来意,并把一些学堂的资料给他看。老人说,从解放以后就很少有年轻人找他了,我是第一个。而解放以前经常有人找他写个字,主持婚丧之事等等。老人说他其实很愿意跟年轻人接触,只是现在的年轻人却不愿找他了。他对我的拜访表示欢迎。

此后,我每天上午都到老人的家里跟他交谈一两个小时,主要是他讲,我记录。他讲的主要涉及到这样几个内容:(一)格言、俗语类(二)历史类,包括他念私塾的历史、少年作店铺伙计的历史、他家庭的历史,另外还谈到了一些抗日战争时候的情况。

第一部分:格言、俗语类

老人从小就爱好搜集和记诵格言警句,他称之为“杂学”。以前的戏楼上,墙上题有很多诗,如果要出去看戏,家长是不反对的,但是看戏的时候,要把对联记下来,回家来还要交代的。老人的“杂学问”就是用这样的方法积累起来的。他最先跟我说的一句话是:现场一句话,胜读十年书。意思是:现场听人讲,会比去看书本上静止的东西有好的效果,印象深刻。其他的话,我一一列举于下: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这句话,在书上会常常看到,不足为奇。但是,在村子里没有其他人能讲出这样修身律己的话,所以我听到以后感到很特别。

养家土地,发财生意。

在过去时代,农人们认为,种地所得只能够养家而已,要想发财还得要靠做生意。这位老人家的家族以前算是世代经商的,在长治市开过绸布庄。家境很好,有两进的四合院和很多土地。由于阶级斗争的原因,他虽然后来没能继续做大生意,但一辈子始终没有断过做小生意,比如挑了货担走村串户。

朋友一千一万也不多,仇人一个就够了。

老人因为是有文化的人,在乡里做过秘书,村上做过干部。他家被划分为富农成分的时候,自然要被分掉家产,挨批斗。但即使在那样的环境下,老人没有被人打过一巴掌,因为他平常很注意修身律己,没有一个真正的仇人,跟乡亲们的关系比较好。这句话,也是他为人处事的一个警句吧。

不讨便宜不吃亏,不走小路不圪背(音ge bei,土语,意思是:贪走近路,反而因为迷路而耽搁)

“不讨便宜不吃亏”这句话是老先生对我重复最多的一句话,这是他很重要的信条。他说,“(在家里长辈教导或者在店铺里受训的时候),一坐下来就要讲这句话”,“你不想讨便宜,怎么会吃亏哩!”老人讲他一辈子无论经商还是做事,从来没有受过骗,就是因为相信这个道理。

有话说予知音,有饭送予饥人。

老先生说,他给我讲的这些话,现在村上没有年轻人愿意听了,他们也听不进去、听不懂。把我看作知音呢。

学好学不来,学坏不用人教。

这是很普遍的家长教训小孩子的话,我从小就经常听我妈说,也忘了是说我弟弟呢还是说我。

人受调教武艺高,小树kuo敲长材料。

这还是讲小孩子应该虚心接受大人的教育。

事有三思,免落后悔

能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

话到嘴边留半句,事从理上让三分。

这几句讲修身,这样谨慎的人不是很多见,所以会出现打架斗殴、反目为仇的事。

取消迷信,便没有良心了。

    老人说,以前的教育方式中,很多是以神道化人;现在取消迷信了,教育人便不灵了。以前教育小孩子可以跟他说“斗大黄金印,天高白玉堂。不读万卷书,焉能见君王”,以此鼓励他用功念书,“小子念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高点明灯下苦功

现在取消“做官论”,谁还敢说这个?人心不过米粟人心都是差不多的,都有求生的愿望,“一是吃,二是穿,人情世故乃是三”。这都是很实在的道理,不听老人话,手背朝了下

我当时没有问“手背朝下”是什么意思,后来猜可能是乞讨状。

读书多胜大邱

不用耕种自然收

白日不怕人来借

黑夜不怕人来偷

 

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

也是讲人要有敬畏心,不可胡作非为。

 

  酒是杜康早传流,能和万事解千愁。成败破坏皆因酒,洞宾醉倒岳阳楼。李白贪杯江心死,刘伶大醉卧荒丘。自古及今留于世,酒迷真性不回头。

  色是妇人百宝妆,贪乱娇娥不久长。纣王好色江山失,幽王宠褒把命丧。董卓好色长安死,吕布贪蝉下邳亡。为人休将美色爱,袖里藏刀暗损伤。

  气是心头一盆火,为人休将闲气生。霸王好气乌江死,(空一句)。孔明定下烧船计,三气周瑜命归阴。劝君莫要生闲气,争名夺利一场空。

  财是世间养命根,金钱买动世人心。朋友为财冤仇结,父子兄弟也无情。邓通因财荒郊死,石崇富贵范单贫。堆金积玉如山厚,死后难取半分文。

老人以八十八的高龄,一口气念出这些劝世喻人的话,让我感到很惊奇。我记得他说这些话是小时侯看到人家家里墙上贴的画上写着的,所以记住了,直到现在还能非常流利地说出来。

 

昔有翰林沈忠仁,吏部天官沈忠义,兄弟两人,兄受万卷,弟掌六科,为争财产而闹到县衙。县官批文羊羔跪乳,马不骑母,乃为仁;八哥护慈,乌鸦反哺,乃为义;蝼蚁失穴而避水,乃为智也。

朱伯卢《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肩挑贸易,勿占便宜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一桌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当思物力艰难

听老人说,他有一次去走亲戚,看到亲戚家张贴着朱伯卢《治家格言》,便默记了一些,记得不全了。我觉得以前乡村里在家中墙上张贴格言或者中国传统的书画的做法很好。

八仙

李拐先生道德高,钟离盘石半山腰,洞宾背桨清风客,采和当阳品玉箫,国舅手执阴阳板,果老骑驴过赵桥,仙姑敬采长生酒,湘子花篮献蟠桃。

不记得老人说是从哪里看到和记住这个的了,这八句话分别概括了八仙中各位神仙的本事与特点,这也是老人所谓的“杂学”之一。

三义弟兄  刘关张

三不义弟兄  柴王赵

“三义弟兄”是指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不义弟兄”是指赵匡胤和谁,我也不知道,当时也没能问清。老人们(固定的有三、四个人)晒太阳的时候,这位陈老先生就给别的人讲讲历史故事,用我们那里的话叫做“访古”。老人们在一起品品历史上某个朝代的故事,以此来解闷和打发时光。

贼来不怕客来怕

这是讲起村上有人家里特别穷的时候,用这句话来描写其处境:贼来了,完全没有什么可被偷走的,但是客人来了,却不能不稍微“招待”一下,就得想办法。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

欲要富,敬祖宗

有口不骂老年人,有手不打孤根子

官居一品,不压乡党

行好得好,儿女不少

不贪意外之财,不饮过量之酒

这都是教人孝顺和劝人行善的话,老人没有特别讲什么事例,我也只列举到在此。

好猪都死在屠夫手

穷不读书,富不学艺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傍好人学好艺,傍住贼汉偷东西

情意相合千言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养儿供书,种地喂猪。

百人百性,百鸟百音

热是大家热,冷是各自冷。

光棍儿担着韭菜卖,哪等人哪等待

成人容易处事难

马走江边收缰晚,船行当江补漏迟

奸情出命案,赌博出贼汉(小偷儿)

衙门钱,当下完;买卖钱,三十年;庄户钱,万万年

以上都是根据世事总结来的俗语。其中,最后一句我稍微解释一下:人们认为“衙门钱”来的比较容易,所以也不被珍惜,有这样的说法:三年清知府,黄金一万两。这还是指“清知府”呢,如果不清廉,会更多吧;相比来说,各行业中数庄户人的钱得之不易,所以总是攒起来,舍不得花掉,可以“万万年”。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瞧小圪略大

以上两句的意思差不多,“圪略”是我们的方言,是“滚动走了”的意思。比如,可以说“西瓜圪略了”。

饥时一口,饱时一斗

人在饥饿的时候,一口食物就会觉得很重要;饱的时候,一斗粮食也不见得重要(一斗是15斤)。

一九二九,闭门塞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宽;九九进,冷一阵。

从小我就常听大人“数九”,但每次都没有听全,这次特意要求老先生给我说全了。不过,念起来不够顺。

 

尧眉分八彩,舜目有重瞳,耳有三漏,大禹之奇形;臂有四肘,成汤之异体。

说到尧的时候,老人说他有一次在长子县(山西省长治市所辖)到尧庙中去看,见那里有彩塑的尧帝像,眉毛果然作成八种颜色。还说“长子县”得名就是因为尧帝的长子在那里居住。

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被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君子失势把头低,凤凰落架不如鸡,狮子褪毛猴也笑,猛虎下山被犬欺。

 

石崇夜梦落马,乡人牵羊携酒为其压惊;范单真被犬咬,乡人言其自不小心。

讲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四足歌

粗布是我衣,不求绫罗绸缎,但求不冷足矣

粗茶是我食,不求山珍海味,但求不饥足矣

茅庐是我室,不求高楼大厦,但求不漏足矣

丑妇是我妻,不求窈窕淑女,但求贤惠足矣(举孔明为例)

老人感叹:现在不提倡“知足”了,只是鼓励前进。讲“知足”,好像是在“搞倒退”。老人对他自己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说“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说自己“想得开”,我看这两点他是真的做到了。从我记事起,就没见过老人的老伴儿,可能是去世早。他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据说都不是特别孝顺。他现在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他的儿子小时侯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没能念成书,长大后娶了一位因故致残(瘸腿)的同村女人为妻,生活也不是很富裕。老人除了和他们一起吃饭以外,所有生活上的事都是自己做的。他住的房子是先前的老房子,是四合院剩下的一部分,还是土屋。应该说,老人的家非常破旧,但是非常整洁,床被叠得很讲究,古旧的木桌子上摆放的药瓶子也非常有序。当我夸奖他的家收拾得好的时候,老人说“从小受过训的呀”,从小就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

老人说他现在的愿望就是想多活两年,这样好“好死”一些,人越老越好死,就像快要没油的灯一样,稍微有一点小风就会熄了。而年轻人死的时候,因为他的身体大部分的机能还很好,死起来就很痛苦。另外,老人说他现在的生活很好,很自由,不像年轻的时候社会的政治环境不允许,总受到限制,而且现在“衣食无忧”,不用操什么心,为什么不愿意多活两年呢!老人说他现在眼睛好、耳朵好,吃什么饭是什么味儿,自己感觉没什么大病。他不看电视,说电视最坏眼睛了,而且电视上讲的那些事他大部分都知道。他现在就是要保护好自己的眼力、听力,争取多活两年。 有时候,我见老人说话时间长了,就问他是不是需要休息一下,他说不累,“说”的工夫早就练出来了,买卖人嘛,嘴上的工夫很要紧。他说他就是喜欢说,平常跟老人们晒太阳的时候,也多是他说,别人听。

 

第二部分:历史类

(一)念书

老先生说他11岁时,到离我们村比较远的一个村子(小辛村)去念私塾,那里有个比较有名的私塾先生,在那里一共念了三年。每个学生每年交3元现大洋,老师总共教着20几个学生,一年下来,私塾先生的收入也不少,用老人的话说叫做“一年也不赖气”。

老师的好坏非常重要,“师不高,弟子拙”。这位私塾先生是位名师,讲课“抠得真”,他的课一天两开讲,上午讲,下午讲,学生要给老师背诵四次。

为了使学生容易记住书上的内容,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常常会讲一些小故事。讲到《论语》中的“公冶长第五”的时候,私塾先生会讲一个这样的故事,说明公冶长为什么事成了犯人:

公冶长懂鸟语。一天,他听到鸟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背后虎拖羊,尔吃肉,我吃肠。公冶长到南山去看,果然看到了一只羊,弄到家里面,吃了,却没有分肠给鸟儿。这个鸟儿有些不服气。第二次,鸟儿又对公冶长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背后虎拖羊,尔吃肉,我吃肠。公冶长又去了。而这次在山上遇到了土匪劫人,因此入狱。

念完私塾以后,老先生又到另一个村子(王公庄)念高小。在那里和新同学一起背书,一比较,就发现别人有的字音读得不对,可见那位私塾先生果然是比较好一些。入高小没多久,阎锡山打河南,退回来的军队占用了校舍,所以学校解散,未念成高小。

此后,从16岁(1933年)出去,直到解放前后回到家,“一直在跑买卖”。

(二)在鲍店作店铺伙计(学徒)

    鲍店是一个古老的集镇。“我国曾有四大药会,其中之一就是鲍店古镇药材会。这个古会500多年前已声扬华北,名驰九州。”(参:http://www.jinwangnews.com.cn/ls/ghjs/ghjs9.htm

    老人回忆,那时的鲍店镇是山西省会和河南省会的必经之路。一到药材会(每年农历九月十三始,至腊月二十三止,历时百天),全国的商人都来,非常地热闹。镇上有许多可供住宿的店铺:客店、车马店、骆驼店、骡店等。其中,骆驼店很特别,在门上挂一个红灯笼,人们一看就会知道这里是供骆驼“住宿”的。

老人说,骆驼一般是夜里走,白天不走。为什么呢?因为小的牲口见了它会害怕,所以不让它白天走。人们一般在骆驼卧着吃东西的时候给它上货,吃完东西后,它如果能起来,就说明能驮得动这么多货,如果起不来,就需要减货。 

老人自己家也在长治市开店,却要到离家很远的另一个地方学徒,那是因为离开家人的庇护,更能受到真正的锻炼。他到那里感到很新鲜,店铺(卖京货布匹)里规矩很严,生活也很讲究,半个月内每天吃的饭菜都不会有重样儿的。我问他记不记得当时吃的是一些什么好吃的,他说印象最深的是吃胡辣汤,汤里面煮了各种东西,加了多种调料,然后再搭配着油条吃,特别地香。关于胡辣汤,我没问清楚里面都煮一些什么东西,小时侯好像也隐约听人家说到过,也可以跟我们家乡吃的别的煮了各种东西的汤比照着想,但终究是不清楚。于是我特意在“百度”搜索了一下,竟然搜到了。这汤香不香,一看就知道了:这种汤是河南著名小吃之一,做法是先将红薯粉条和切碎的肥猪肉放入铁锅里炖,同时加入花生仁、芋头、山药、金针、木耳、干姜、桂仔、面筋泡等。待八成熟后勾入适量精粉,然后兑入配好的调料及花椒、胡椒、茴香、精盐和酱油,略加食糖少许,即是一锅色香味俱佳的胡辣汤了。(参见http://www.cartoonwin.com/php/bbs/main/showthread.php?threadid=25573

其他好吃的东西,还有绿豆汤和豆包(早饭)、黄酒、席等。席,有点接近于现在在饭店点的一桌菜,我小时候由大人领着到人家家里祝贺过生日,结婚等事的时候,就会说“吃席去”。

老人说,生活上虽然很好,但也是很“受罪”的。每天太阳不上就起床,然后舀水、洗脸、打扫、做饭等。大伙计站柜,小伙计潮烟(为主家准备吸的烟)、买菜,一天一会儿闲也没有。每天夜里,大伙计齐货,帐房算帐,小伙计打扫,夜里12点才能睡觉。一般一个小伙计两三年后就成了大伙计,“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帐房算帐是日清月结,规矩很严。以前的买卖人特别讲究礼节和规矩。

伙计们要负责买办日用物品,所以卖肉的、赶车的、钉鞋的、理发的都巴结伙计。比如说买肉一项,从正月里就会订下一年的肉,每次肉铺管送,钱预先总付了,平常就只用“走折子”,伙计的身上不必也不允许带钱。说到这里,老人说,现在有的人做生意赔了,就是管理搞不好。那时侯,店铺里的钱堆了一地,如果伙计身上允许带钱,那钱跟钱哪里会有分别呢!每到有伙计要回家里去,他的包袱是由别人给他打点的,而且要由两个人经手,那样的管理很有效。

说起药材会的热闹,老人讲到,广升远、广升誉、广升德这几个字号的药店最有名,这三个联号是一个东家,泰国人,解放后成了国有药店。逢到药材会的时候,各地的商人就用大车拉了中药材来换药店的药,“土货换细货”,往往是大车来,小箱回;而药店则是“细货换粗货”,一个车来,几个车回。

药材会上其他的商品也很多。老人举了一个“五香粉”的例子,说那时侯的五香粉“可好哩”!用真材实料,一年只要2斤就够吃了(注:可能是指有很多人的店铺需要这么些吧)。

如果店里要到别的地方赶庙会,雇来的大车拉货,伙计在后面跟着跑。路程比较远,他们一般是早早出发,赶天黑前到,“起个早,贪个黑”。要是遇到刮风、下雨,行程就会更难一些。老人说他们每年都到荫城(长治县)赶会。荫城有著名的铁货会,铁货会自农历五月十三开始,历时半个月(老人说是从五月十三到六月十三,一个月)。山西有句民谚:“万里荫城,日进斗金。”(参http://www.jinwangnews.com.cn/ls/ghjs/ghjs8.htm

荫城的铁货有火柱、火炉、担杖钩、铁绳、锁、匙节等等,荫城镇的每个村造一种,质量非常好,很有名。各方去赶会的车一到,因为会期长,要住下来,条件好的就住店,条件不是很好的就自己搭棚子。

老人说,鲍店和荫城这两个镇在以前是交通要道,比长治市更有名,连外国人都知道,都来这里做买卖。后来,因为修了公路,原来的途经鲍店和荫城的路不通以后,长治才渐渐有了点名气。

(三)解放以后

解放(长治市是1945年解放的)前后,老人从外面回到家里来。他说他虽然在外面十几年,但始终没有断过跟村上人的联系。

1952年扫除文盲,因为他能写会算,便作为专职教员,到屯留县城进行了一个月集中训练,因表现突出,所以调到别的地方教学。后来因为扫除文盲的摊子铺得太大,又要教员各回原地。回来后到乡里当秘书,小乡并大乡后,没分配到工作,又在村里当副书记,“工作也做了,也没有惹下人”,还是那句话:朋友一千一万也不多,仇人一个就够了。

老人会拉二胡,在村上还组织过“八音会”,真是多才多艺呢!而且“八音会”用的乐器都是他买来的,因为他对商业一途特别熟悉,认识人多,门路广,这种事别人还难张罗起来呢。

老人说他结婚(应该是在解放前结婚的,为行文方便,我这里一并说说此事)的时候,周围四村八乡的人都来庆贺,还有人送匾、送旗,一种说法叫“万人旗”、“万人匾”,就是有很多人签名,送给德行好有名望的人家。那时侯老人的父亲是村长,当时周围的邻村都很小,租种他家的土地,虽然是地主,也是有德行的地主,所以会有这样的场面。想老人当年真是非常的风光啊。说到“万人匾”,老人还联想到一个小故事:以前上党(长治市古称上党城)城墙上钉着一只靴,叫做“清官一只靴”,是说府官清廉,离任时老百姓不肯让他走,强力挽留,最后抢下了一只靴子。

老人说,其实山西是没有特别大的地主的,不像山东、河北、河南那些地方真有大地主,那真是“肩不挑、手不提”,不参加劳动,有管家给他管租、跑腿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老人说,他家里是很“高看”庄家(长工)的,庄家从地里回来,他不端碗,家里人谁也不能端碗,而且舀饭的时候不能在锅边说话,怕唾沫星子惹人嫌。另外的,忙工(短工)白天干一天活,黑夜回来点现钱。我想,因为长工是长期合作的,交往很多,所以与东家的关系往往比较好吧。

老人说,以前庄户人一年有360天都在为种地准备:积肥、除草、耙地、犁地、烂粪、载粪等等,载粪要特别早起来,趁早晨雪还没消的时候,路好走些。但是,那时侯一亩地还打不到二百斤粮食,现在一亩地近两千斤。所以说,还是现在的生活好呀。

以前,小酒坊一天出不了多少酒,也就10斤、20斤的样子。不过那是粮食酒,真是养人,肚饥时,喝两口酒就缓解了。所以,以前掌柜的不反对伙计喝酒,当然不能多喝。以前,以喝醉酒为丢人的事,别人会说:这是**家的伙计!如果有人请客,掌柜的打发伙计去时,会顺口说:长个脸儿呀!就是要他不要喝醉酒丢人的意思。

虽然,老人为人一向挺好,但是在阶级斗争很激烈的时代,仍然因为家庭的原因受到了牵连,把他的家产分掉了,免了村里的工作,不许他的孩子升学,所幸的是没有挨过打。

老人还在煤窑上做过活儿,那里有几百号人,“各色人说各样话”,有的人很有意思。留心“杂学”的他也记下了不少东西。

再往后,政策稍微宽松一些的时候,老人就干起他的老本行——做买卖了,只是一直没敢大做,小本买卖而已。

(四)有关战争的事

老先生讲,日本人曾经两次进驻长治,第一次因为是孤军深入,正月二十来,三月十八日便回去了。再次来,就到了五月。这次来,他们作了长远打算,修道路、建桥梁、安电话线、修水塔、修碉堡等,他们人马不够,就用中国人。从此,一住八年。

老人说,日本人因为同中国打仗,几次征兵,开始征的兵是年轻人,等到后来,没有年轻人可征,就征中年人了。有一次,他见人问一个中年模样的日本兵:是老兵吧?那日本人说:是小孩兵,意思是新兵。日本人不够,后来只好将中国人组织成“保安队”,他们也是没有办法。老人说,就从这一点来看,日本在中国就不会胜利。

因为做生意的缘故,老人能听到各方来的人讲全国的事儿,他听人说日本在辽宁建了鞍钢厂,还有一个被服厂,还有其他的什么,建了不少。日军撤回后,还留下许多设施和工厂,也有许多技术人员,在中国成了家,改名换姓留了下来,为中国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那时侯,进城的时候,会遇到日本人检查过路人。他们“好(读去声)年轻人”,检查的时候先看手有没有茧,再看面。老人说他遇到检查的时候,一答是生意人,就被放过去了。因为他们认为生意人只认钱,没有政治头脑。如果要是学生,那可不行。

跟日本人打完,就是跟国民党军队打。那时侯,经常需要征兵,但是几次老人都没有被征走,是因为他一走,村上就没有了能写会算的人。后来上党45年解放的时候,抓抬担架、送公粮的人,老人正好在家病着呢,别人一看他是病号,也就不征他了。

解放上党的战役中,因为要攻进城去,一批一批的人在前面趟路,用云梯强攻进去,所以是成批成批的人在枪口下倒下。那时侯我们的邻村是后方医院,伤员们流血不止,没有药,就用滚烫的开水把伤口处烫熟,这样才能止血。

老人说,那时候我们村还种过鸦片,为了给伤员治病。当然了,只能是国家种,私人不能种,收割后,集中送到一处(王公庄)。老人说,鸦片可真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特别特别香,如果有一点儿,就会满屋飘香;而且治各种疼痛,包括痢疾、疥、头疼、眼疼等等。再后来,不再大量用鸦片的时候,以前剩下的就全部转到了药铺,现在药铺里还有一种药就是“大烟皮”。

(五)其他

老人说,以前很多唱戏的人吸大烟。解放后因为禁止吸大烟,一些老演员受了很多苦才戒掉,以喝酒、喝茶代替。另外,唱戏的人也好(读去声)吃。为什么是这样呢?那是因为他们的劳动强度特别大。以前唱戏是晌午唱,下午唱,黑夜唱,一直到台下没有人看的时候才能“杀戏”。我知道,看戏和听书是以前的乡下人非常重要的娱乐活动。小时侯,我的爷爷就经常给我“访戏”,就是讲戏,讲包文正、秦湘莲等的故事,爷爷总是讲得津津有味儿,村上每年夏天里的庙会唱戏的日子就是他的节日。当然邻村要是唱戏,他也会像其他老人一样带个小板凳儿去看。

老人讲,以前刚开始看到电影的时候,因为是从外国买来的片子,只演外国人的事,高鼻梁、大洋马,那样的电影老人看过一两次。那时侯,一听说哪儿演电影,乡亲们就“大车小辆”地赶去看,当然,这里的车指的骡马车了。

老人说他年轻时候不抽烟,三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天凉,肚里难受,便试了一下不好销的价钱比较贵的“八卦烟”,从此便一辈子都吸起了纸烟。不过,他通常吸的烟是小烟儿,用烟叶刨成细丝儿,再加点酒,不会对身体有害。曲沃县(在山西临汾市)“郑氏宽”是郑氏家族祖传秘方制作的旱烟名牌,解放后失传。“秘方传儿媳,不传闺女。”那时候,大商人家的儿媳即使年轻守寡也不再改嫁,因为生活优裕,衣食无忧。儿媳可以使用一种“新人内票”,在家族内部流通,每卖出一盒烟,她们就得到一个小钱儿,所以不会缺钱花。

 

我从家人那里听来的话

钱不屈花,功不枉误

可理解为“一分价钱一分货”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狗改不了吃屎,猫改不了上树

屡教不改

这两句话是我妈常用来说我和弟弟的话,可见我们很不听话,呵呵。

薄嘴片儿的

喜欢传递消息的人,尤其是小道消息

山高遮不了太阳

十几岁的时候,有几年我特别爱跟妈妈“理论”,有时候说的她不高兴了,她就会这样说,她这样说,我也觉得自己理不直、气不壮了。

不走高山不想平地

有的人不满足于现状,总是想入非非,瞎折腾,以致弄得反而不如原来好,又怀念从前了。

小孩儿不适惯,老人不适劝

小孩子不应当被娇惯,这好理解;不宜对老人劝说,这我还没体验。

力大为王,力小凄惶

势力小的人被势力强的人欺负。在最开始的时候,可能势力的强弱仅是从人的力气来比较的,所以有这样的说法。

养羊不成群,枉误一功人。

我寒假在家教小孩子念《三字经》。有一天,村里有人结婚,来上课的小孩子少。但是,我还是按着老样子讲一次课,我爸看到这情形,便说了这句话。

高灯低明

我小时侯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再看看实际情况正是这样,真是感到很惊奇。

闲饥难忍

人闲的时候,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胃上来。我第一次听到这话,也觉得它说得甚高明。

天热不要忘了带衣裳  肚饱不要忘了随干粮

我大约是中学寄宿时,常听到爸妈这样讲。从家里上学走的时候,感觉又饱又暖,认为实在没有必要带那么多衣裳和干粮,带着还怪麻烦的。可是,一到学校天气变了,肚子饿了,就会后悔,这时候只好“遥想”那干粮和衣裳了。

路不长草,灯头朝下,吃烟没杆儿,穿鞋没脸儿,不出门则知天下

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

据我爸说,我的爷爷是个顶有文化的人,会中医,会阴阳,会看相,我没有见过他(这个爷爷跟我前文说的讲戏给我听的爷爷不是同一个人)。这是他在旧时代时候的预言,后来果然都应验了:以前在乡村极为普遍的土路变成了公路,故“路不长草”;煤油灯变成了电灯泡,故“灯头朝下”;旱烟袋变成了过滤嘴儿,故“吃烟没杆儿”;以前的鞋是有鞋脸儿的,后来的皮鞋全包起来,也不做成“脸儿”的样子了,故“穿鞋没脸儿”;因为广播、电视,所以“不出门则知天下”;“耕地不用牛”,是因为有了拖拉机。

我爸还说,爷爷去世的时候对奶奶说:你比我多活十年,我七十,你八十;对他的四弟说:你也别高兴,我头儿,你后第(“紧跟着”的意思)。后来的事实正如他所说。我一直对这些事半信半疑,但是我的爸爸用不着骗我呀。

 

以下是一些俗语,一看就能明白的,列举于下: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马不吃夜草不肥,人不得外财不发

人儿不可貌断 海水不可斗量

人没尽,水没缝

瞎子点灯白废蜡

沙锅捣蒜——一锤子买卖

念书不讲,隔皮子挠痒

厨房有人好喝汤,朝里有人好居官

穷到街前无人问,富到深山有远亲

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以下是我爸爸跟我说的关于种地的一些话,有的是他小时侯背过的仅有的小画儿书里面的课文:

棒子地里卧下牛,还嫌棒子稠,小豆地里卧下鸡,还嫌小豆稀;高粱地里卧下狗,一亩地多打好几斗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深耕加一寸,顶上一遍粪;春耕多一遍,秋后多一担

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人勤地不懒,粮食打满仓

有儿要供书,种田要养猪,猪是家中宝,粪是地里金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