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县方山乡新农村建设走笔

陇东报

大山坳里的新变化

  走入方山乡,两眼泪汪汪;过了十八岘,满眼山套山;耕地滚牛洼,出行羊肠道。这是过去人们对处在深山坳里的方山乡艰苦自然条件的形象描述。如今,驱车进入大山之中,看到的是一条条连接外部世界的农一级砂石路,一处处红砖蓝瓦的小康农宅,一沟沟、一洼洼迎风摇曳的沙棘林。

  据方山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段立新介绍说,2006年,方山乡围绕农民增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草畜、杏果、黄花菜和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工农业总产值完成3562.5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5993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490元,比上年净增130元。

  夯实基础筑富路

  春播时节,在镇原县方山乡,沿途到处是播化肥、剪果树、平田整地的忙碌农民。2006年春季,持续干旱,造成全乡夏粮严重减产,全乡小麦绝收1.7万亩,油菜绝收5000亩。方山乡党委、政府及干部群众不等不靠,先后筹措资金4.1万元,维修启动水利设施12处,新建各类小水利工程620个,小电井405眼;组织群众浇水点种玉米2.4万亩,黄豆1.2万亩,复种小秋3.75万亩,确保了人均口粮达到400公斤

  要想富,先修路是这里群众的共识。近年来,方山乡积极争项目、争资金,组织群众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2006年,他们投资492万元,新修乡村道路215.5公里,维修县乡村道路8155公里,新修梯田3490亩。投资127万元,完成了十八岘、贾山等学校危房改造,争取项目资金30万元,完成了街道人畜饮水工程,启动民间资金34万元,修建商贸楼38间,实现了村村有梯田、村村通公路。

  调整产业创特色

  方山人在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的出路,他们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大力发展草畜、黄花菜和小杂粮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符合乡情、民情的致富之路。

  2006年,这个乡自筹资金,调回生态苗木和经济林木340万株,春秋两季完成补植、蒲河流域治理项目及退耕还林工程4.28万亩,完成种草8000亩,使多年生牧草累计达到30000亩。林草产业带动了群众实施舍饲圈养,新建暖棚708座,新增规模养殖户200户,牛存栏5800头,羊存栏10450只,黄花菜面积累计达14100亩,人均增收103元。方山村村主任许生辉说:我们村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400多亩,我家前年养了18只羊,去年羊绒和羊羔共收入5000多元,村上的其他养殖大户依靠草畜产业鼓起了腰包,翻修了宅院,过上了舒适的日子。

  劳务输转增收入

  313,方山乡政府能容纳300多人的大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来自全乡的400的多名农民一边认真聆听着县劳务办工作人员讲解,一边详细记录着他们外出务工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会上,乡上还给他们发放了《农民工维权手册》和《就业服务指南》,并表彰奖励了2006年打工先进个人。受到奖励的青年农民刘志诚激动地说:政府的培训很及时,也很有指导意义,我出外打工10多年了,每年都要带领本村20多人在外地干建筑活,人均收入都在10000元以上,我是一个小工头,年收入50000元左右。

  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大山深处的方山人,他们抛弃了穷家难离,故土难舍的旧思想,走出大山,走进城市,挣回了票子。乡上因势利导,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成立了劳务工作站,建立了务工信息网络和基地。2006年,全乡输出剩余劳动力3620人次,收入1000多万元,占农民收入的60%。今年,针对农民文化低、素质差的现状,乡上积极开展输前培训工作,全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技能和素质。截至目前,已培训800多人,输转1920人,创收入498万元。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