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耽学堂农村项目干事就农村文化建设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草庙乡河沟村的考察报告

考察事由:

200510月学堂农村项目干事在给总干事汇报工作时,提出到黄土高原的考察意向,得到总干事的认可,并指示向学堂其他干事说明此事,离京时就自己的想法向其他专兼职干事作了说明。11~12月确定考察地点定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草庙乡河沟村。并向总干事作了汇报。

考察过程:

我于2006422从银川出发,是晚到达固原市,停宿一晚,次日清晨坐班车前往草庙乡。该地交通不便,一天仅有两班车。早720分班车没有赶上,乘坐1100点的班车前往。于下午1430分到达草庙乡。经打听后得知河沟村离草庙乡有20多公里的山路。坐班车需要倒车。并且一天仅有一班车。改乘后先来到崾岘,在崾岘换乘班车方能到达河沟村,村民说班车下午1700以后才能到达。我决意沿公路步行一段距离。在这里公路不是柏油路,而是由土和石子铺成的土公路,沿途为典型的黄土高原自然景观。大约步行2公里左右,遇到一农家在盖房子,上前主动攀谈,了解当地风情,并说明自己的来意,其中有一人认识李志远,态度友好。另还有一人说拿出50元钱当引路费,说话没有边际。下午1800左右方坐上班车,开往刘塬。在车上打听李志远,恰巧李志远的弟弟李志刚在车上,说明来意后,他表示欢迎。车上的人听说此事后,好奇感很浓。有个村民说,李志远种了几棵树就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都啧啧称奇。汽车本来不去河沟村,司机听说此事后即表示愿把车开到河沟村。晚1900左右到达河沟村。在李志刚家见到李志远。共计在黄土高原考察两天,河沟村考察一天。

李志远印象:

李志远系本村人,年轻时帮人打窑洞,出事故压坏双脚。丧失了劳动能力。和老母亲相依为命,现在依然是独身一人,83年从广播听到国家提倡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后决定绿化家门口的山坡地,一干20多年,植树10多万株,此举受到了多方关注,媒体对他也有过多次采访,并多次受到县、省以及国家有关部委的表彰。我向他说明来此地的目的,并明确说出了来乡村主要进行文化建设,并非是经济建设,他表示明白与欢迎,支持学堂在村里办一个点。其人文化水平不高,然而却颇明白人情事理,说话办事稳重牢靠,对普通农民常见的那种奢望之心比较少(也有一点),不隐讳自己的贫困生活,有认为自己的贡献大,政府社会回报少的牢骚。对经济收入来源比较关心,从言谈中也表达出愿意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意愿。其本人是党员,但不是村干部,没有提出让我和村干部见面的意向。提议我去找县委刘书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对当地长城村的支部书记李玉荣表示敬佩,李志远对我在河沟村的考察提供了全部支持并解决了食宿问题。

河沟村印象:

河沟村位于宁夏南部固原市彭阳县,隶属于草庙乡,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稀少,土地贫瘠,单位亩产在200-500斤。靠天吃饭,户均耕地20亩左右,政府在此地提倡退耕还林,给与一定补贴,全村共有230户人家,壹千零几十口人,其中外出务工40-50人左右,该村离彭阳县城25公里,对外交通为一条土公路,有一班长途车,朝去夕回,居民大多数居住在窑洞中,修筑窑洞差别较大(见图片)近年来,有部分富裕人家在塬上修建砖房,孩子就学一般较远,小学生中午不回家,中学生住校就读。村中通电,商业设施极少,村民之间大多有宗族关系,山间土特产主要是山杏,近几年效益不好,牲畜全部实行圈养,管理比较成功,由于封山育林的成效,居民家中柴火都比较充足,一年只烧少许的煤,有些家庭拥有太阳灶。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政府为每户村民修有一座水窖,可积水70立方米,此水主要用来饮牲畜,洗衣洗漱之用,在沟深处有地下水出漏,为村民饮用水。一般用毛驴下山驼水,水质较好。村民户均收入大多在5000以下。食物以面食为主,蔬菜以自产为主,赶集主要是买一些肉,酱油,调料等一些生活必需品。集市山路大约20里,村民大多不隐讳自己的贫困,然民风大致比较朴实,我亲见一路人求水问路之事,感触颇深。村民对文化需求不高,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谈吐语言尚实际,爱说一些趣话。

农村工作初步设想:

1.前提:我们进入农村,首先是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能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才能谈得上解决农村的问题,如果我们到了农村,遇到问题的应付能力还不如农民,反而还要请农民来帮助,这样根本没有必要去农村,即使去了也只会给农民增添负担。其次要以出家的精神去做农村工作,我们去农村去干什么?我们是去寻找创造民族文化的发展的方向。不是灵感来后的一种冲动,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一种选择,是响应时代的呼唤,因此我们做事的力量不是来自一种情绪,而是来自信念,是相信华夏民族伟大复兴的来临,这就需要有一种精神去做这一宏伟艰辛的工作。在我理解,就是出家的精神,是一种事业占据整个生命的工作,是一种不能平息的内心冲动。用学堂的话说,也就是生命落实在生活,生活成就生命。

2.步骤:要实施的具体工作在黄土高原上,我们要立足,首要是解决住的问题,根据当地实际,窑洞是我们好的选择。方法有二,一是租用当地农民的窑洞,这样做的便利是我们可以很快进入,省却很多麻烦,初期落实容易,投入较少,不利是后期有许多不确定性,不易贯彻我们的生活理念,跟村民有具体的利益计较,因世俗化而引起信誉问题,有可能发生。二是学堂自己出资挖窑洞,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有可能建立一永久基地,为在城里作文化工作作坚实后盾。不利的情况是工作进展慢,前期要和当地政府沟通,对村民多了解,还需要有一个坚定的支持群体,投入较大。一孔窑洞大约需56千元,如建两孔需要1-2万元左右(预计)。解决住的问题后,其他生活问题难度不大,成本也不高。下一个具体工作就是植树,河沟村植树工作有一定的基础(以李志远为代表)。植树的空间巨大。植树费用依实力而定,少则每年百余株,多则万余株均可,每年视情况而定。我们既可以亲手植树,资金富裕时也可雇当地农民植树,这样可赢得当地村民的极大支持。

3.文化落实:我的观点是在黄土高原以落实学堂成员文化实践为主,以引导当地居民为辅。在头一两年内,我们以和当地农民共同植树为载体来传播文化观念,以解决生活问题,达成共通共识,以我们的生活方式进行渗透影响,后期根据实际情况向学堂汇报后进行部署安排。

 

 

附:1,河沟村照片计12张。

  2,学堂对建造窑洞的讨论。

  3,学堂对乡村工作实施的补充意见。

 

 

      

                                    一耽学堂农村项目干事 王指路

 

                                                     2006-4-27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