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年八月七日(阳历9月28日)
●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注 《曲礼》曰:毋不敬,(礼主於敬。)俨若思,(俨,矜庄貌,人之坐思,貌必俨然。)安定辞。(审言语也。《易》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安民哉!(此上三句可以安民,说《曲礼》者,美之云耳。)
疏 ○正义曰:此一节明人君立治之本,先当肃心谨身,慎口之事。
○“《曲礼》曰”者,案下文“安民哉”,是为君上所行,故记人引《仪礼》正经“毋不敬”以下三句而为实验也。
○“毋不敬”者,人君行礼无有不敬,行五礼皆须敬也。
“俨若思”者,俨,矜庄貌也。若,如也。思,计虑也。夫人计虑,状必端悫。今明人君矜庄之貌,如人之思也。
○“安定辞”者,安定,审也。辞,言语也。人君出言,必当虑之於心,然後宣之於口,是详审於言语也。
○“安民哉”者,但人君发举,不离口与身心,既心能肃敬,身乃矜庄,口复审慎,三者依於德义,则政教可以安民也。云“哉”者,记人美此三句者也。
○注“礼主於敬”。○正义曰:《孝经》云:“礼者敬而已矣。”是也。又案郑《目录》云“《曲礼》之中,体含五礼”,今云“《曲礼》曰:毋不敬”,则五礼皆须敬,故郑云:“礼主於敬。”然五礼皆以拜为敬礼,则祭极敬、主人拜尸之类,是吉礼须敬也。拜而後稽颡之类,是凶礼须敬也。主人拜迎宾之类,是宾礼须敬也。军中之拜肃拜之类,是军礼须敬也。冠昏饮酒,皆有宾主拜答之类,是嘉礼须敬也。兵车不式,乘玉路不式,郑云“大事不崇曲敬者”,谓敬天神及军之大事,故不崇曲小之敬。熊氏以为唯此不敬者,恐义不然也。既云“《曲礼》曰”,“是引《仪礼》正经,若引“《春秋》曰”、“《诗》曰”之类。所引者若《冠礼》戒辞云“寿考惟祺,介尔景福”之等,今不见者,或在三千散亡之中也。
○注“俨矜”至“俨然”。○正义曰:经唯云“俨若思”,不云“坐”,郑必知“坐思”者,案《大学》云:“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即思,故知思必当坐也。
○注“审言”至“枢机”。○正义曰:《论语》云:“驷不及舌。”故审言语也。“《易》曰”者,《易·系辞》之文也,故彼云:“君子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行者,君子之枢机。”郑注:“枢谓户枢,机谓弩牙,户枢之发,或明或闇;弩牙之发,或中或否,以喻君子之言,或荣或辱。”引之者,证审言语之事。彼为“言行”,郑云“言语”者,既证经辞,无取於行,故变文为语也。
——曲禮篇
● 故禮也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
注 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协,合也。合礼於义,则与义合,不乖剌。)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以其合於义,可以义起作。)
疏 ○正义曰:此一节论因上君子小人厚薄不同,故此论圣人修礼义治人情,以至大顺也。
○“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前既明礼耕义种仁聚之,今此以下,广明上三者相须也。此明礼义相须,礼是造物,为实,义以修饰,为礼之华,故云“礼也者,义之实也”。
○“协诸义而协”者,协,合也。诸,之也。今将此礼合会於义,谓以礼比方於义而协,谓礼与义相协会也。
○“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者,起,作也。礼既与义合,若应行礼,而先王未有旧礼之制,则便可以义作之,如将军文子之子是也。先无其礼,临时以义断之,垂涕洟(编者按:洟音替。《说文》谓洟,鼻液也;《释文》谓自目曰涕,自鼻曰洟。)待宾于庙,是其以义而作礼也。庾云:“谓先王制礼,虽所未有,而此事亦合於义,则可行之,以义与礼合也。”
○注“协合”至“乖剌”。○正义曰:“合礼於义”,解经“协诸义”。“则与义合”者,解经“而协”也。云“合礼於义”者,谓将礼比方於义。云“则与义合”者,言礼与义相合,不乖剌也。礼所以与义合者,礼者,体也,统之於心,行之合道,谓之礼也;义者,宜也,行之於事,各得其宜,谓之义也。是礼据其心,义据其事,但表里之异,意不相违,故礼与义合也。
○注“以其”至“起作”。正义曰:云“以其合於义”者,谓此礼以其合会於义,故虽当无礼,临事制宜而行礼,是可以义起作也。卫 将军文子之子,既除丧而后越人来吊,於时无除丧後受吊之礼,主人乃量事制宜,练冠垂涕洟,待於庙而受吊,是以义而起作此礼也。
——禮運篇
●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注 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言必外内具也。)
疏 ○正义曰:此一节论因上礼则人外内谐和,遂云礼须信义,兼说行礼之事。
○“忠信,礼之本也”者,礼之为本,即忠信是也。忠者内尽於心也,信者外不欺於物也。内尽於心,故与物无怨;外不欺物,故与物相谐也。义理,礼之文也。礼虽用忠信为本,而又须义理为文饰也。得理合宜,是其文也。无本不立,解须本也。无忠信,则礼不立也。无文不行,解须文也。行礼若不合宜得理,则礼不行也。
——禮器篇
●致齊通齋,下同於內,散齊於外。齊之日,思其居處上声,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音勒,思其所嗜。齊三日,乃見其所為音未齊者。
注 致齐於内,散齐於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致齐思此五者也,散齐七日不御、不乐、不吊耳。见所为齐者,思之熟也。所嗜,素所欲饮食也。《春秋传》曰:“屈到嗜芰。”)
疏 “致齐”至“齐者”。○正义曰:此一节明祭前齐日之日。
○“思其居处”者,谓祭致齐之日也,思其居处以下五事,谓孝子思念亲存之五事也。先思其粗,渐思其精,故居处在前,乐、嗜居後。
○“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谓致齐思念其亲,精意纯熟,目想之若见其所为齐之亲也。
○注“《春秋传》曰:屈到嗜芰”。○正义曰:《楚语》云:“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有芰。’”
●祭之日,入室,僾音爱,微见貌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同旋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
注 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周还出户,谓荐设时也。无尸者,阖户若食间,则有出户而听之。)
疏 “祭之”至“之声”。○正义曰:此一经明祭之日,孝子想念其亲。
○“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者,谓祭之日朝初入庙室时也。初入室阴厌时,孝子当想象僾僾髣髣(编者按:髣音仿,仿佛义,《说文》无髣字。)见也。《诗》云:“爱而不见。”见,如见亲之在神位也。故《论语》云“祭如在”。
○“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者,谓荐馔时也。孝子荐俎酌献,行步周旋,或出户。当此之时,必有悚息肃肃然,如闻亲举动容止之声。
○“出户而听,忾然”者,谓祭此人为无尸之时,设荐已毕,孝子出户而静听,忾忾然也,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也。
○注“周还”至“听之”。○正义曰:“周还出户,谓荐设时也”者,若《特牲》、《少牢》主妇设豆及佑食设俎之属是也。云“无尸者,阖户若食间,则有出户而听之”者,案《士虞礼》云:“无尸,则礼及荐馔皆如初,主人哭,出复位,祝阖牖户如食间。”注云:“如尸一食九饭之须。”彼谓虞祭无孙行为尸者,则吉祭亦当然也。此郑云阖户若食间,见如正祭九饭之间也。而皇氏谓尸谡之後,阳厌之时,又云无尸谓之阴厌,尸未入前,其义并非也。
——祭義篇
●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
注 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礼;礼有五经,莫重於祭。(礼有五经,谓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也。莫重於祭,谓以吉礼为首也。《大宗伯职》曰:“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祇。”)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怵,感念亲之貌也,怵或为述。)
疏 “凡治”至“之义”。○正义曰:此一节总明祭事。但祭礼既广,其事又多,记者所说,各有部分,今各随文解之。此一节明祭祀於礼中最重,唯贤者能尽祭义。凡祭为礼之本,礼为人之本,将明礼本,故先说治人,言治人之道,於礼最急。
○“礼有五经”者,经者,常也。言吉、凶、宾、军、嘉,礼所常行,故云“礼有五经”。五经之中,於祭更急。上说人之以礼为急,此说礼为急者,案《大宗伯》:吉礼之别十有二,凶礼之别五,宾礼之别八,军礼之别五,嘉礼之别六。五礼之别,总三十有六。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者,自,犹从也,言孝子祭亲,非假他物从外至于身,使己为之,但从孝子身中出,生於孝子之心也。
○“心怵而奉之以礼”者,言孝子感时心中怵惕而奉亲以祭祀之礼。
○“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者,言非贤者不能怵惕,怵惕之义,唯必贤人,故能尽恭敬祭。
●夫義者,所以濟志也,諸德之發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義章,其義章者其祭也敬。
注 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义章,其义章者其祭也敬。(济,成也。发,谓机发也。竟内之子孙,万人为子孙。)
疏 ○“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者,济,成也。言禘、尝之义,若人君明之,所以成就其志。
○“诸德之发也”者,发,谓机发也。诸,众也,言义者,是人君众德之发,谓诸众人之德发在於义。
○“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者,谓人君道德显盛,则念亲志意而深厚。若能念亲深厚,则事亲祭祀,其义章明显著。若能事亲章明显著,则其祭也恭敬。以此化下,则竟内民之子孙,无敢不恭敬其亲矣,以化於上故也。
——祭統篇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何晏《集解》,慎終言喪,追遠言祭。禮本于心——報本返始
●禮三本: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焉生,無先祖焉出,無君師焉治。三者偏亡,無安之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寵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大戴禮記·禮三本》
●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
●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
言內盡於己,而外順於道也。
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親。其本一也。上則順於鬼神,外則順於君長,內則以孝於親,如此之謂備。唯賢者能備。
能備然後能祭。
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禮,安之以樂,參之以時,明薦之而已矣。
不求其為,此孝子之心也。
●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
●及時將祭,君子乃齋……事故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則不齋;不齋,則於物無防也,嗜欲無止也……故記曰,齋者不樂,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苟慮,必依於道,手足不苟動,必依於禮……專致其精明之德也……七日以定之……三日以齋之……齋者,精明之致也,然後可以交於神明也。
●夫祭有餕,餕者祭之末也……善终者如始……可以观政也。
●祭者,澤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澤,則惠必及下……待於下流,知惠之必將至也……外則教之以尊其君長,內則教之以孝於其親。是故明君在上,則諸臣服從;崇事宗廟社稷,則子孫順孝,盡其道,端其義,而教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