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暑期晨读活动总结
2009年3月14日,文昌祠义塾成立了第一个公益晨读小组。由王金荣大姐和我,我们两人负责,地点在开发区文化广场,时间是每周六、周日早上7:00——8:00(夏日6:30~7:30),晨读内容为《弟子规》,《三字经》,《论语》,《朱子家训》等传统经典。
选择文化广场有四个原因:一是因为这儿叫文化广场,希望能多些文化味道;二是因为每天早晨有很多人在这儿晨练,是个人群聚集的地方,影响面较广;三是开发区这边的人因路程关系到大殿学习有困难,四是愿意通过晨读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这些经典。
第一天晨读只有我们义工的几个孩子,周围的人们都用好奇的目光看我们,没人加入。4周过去了,还是没人和我们一起读书。王大姐说:“没人来,我们就自己读!”于是我们俩和我们的两个孩子坚持读了下来。后来我们开始想办法,我用厚纸板做了个晨读介绍,写上晨读的意义和文昌祠义塾的简介,并用拙笔画了蔡志忠漫画的孔子像。渐渐的就有人问这问那,我们就尽量详细的介绍义塾的情况和晨读的意义。有人问干这个能挣多少钱,当得知是义务工作时就不理解,问我们图什么?我们说就图对得起老祖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大多数人表示理解和认可。当我们免费发放《弟子规》书的时候,来的人很多,他们大都是老年人,拿给自己的儿孙看。他们非常认同我们的工作,并予以支持和赞许。有的老人对传统文化认识非常深刻,他们结合当前的社会现象(主要是孝敬老人问题)认为当今社会非常需要传统道德教育,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又感叹自己的儿孙:“不懂得、不知道这些道理,儿孙不好教育!”。老百姓流传着一句顺口溜:鸡叫不分更,男女分不清,老人没人管,儿孙是祖宗。”这话让人听了心里不好受,可能只有到了这样的年龄才感受更深刻吧!这些都坚定了我们推展传统文化的决心并激发了坚持晨读的信心。渐渐的,有人加入了晨读的行列,有老人,有孩子,有学生,也有老师······有的孩子是被妈妈抱着来听我们读书。那么小的孩子竟然能听那么久,还笑着听,于是我们更大声地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暑假快到了王大姐又张罗着印晨读资料,把《弟子规》,《三字经》压缩在一页纸上,复印了许多份,便于大家加入时读诵,还做了大幅《弟子规》,《三字经》,悬挂在晨读的地方,免得老年人看不清小字。这可都是王金荣大姐自费做的。当市区第二晨读小组成立后,王大姐的八十岁的父母又出资印了读诵资料和条幅,她的母亲说:“我一个字也不认得,可我知道你们做的是好事!”多朴实的话语呀!老人的话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王大姐还按照儿歌《小儿郎》的格式写了一首词鼓励孩子们晨读。写在这儿望大家指正:小牙小儿郎,每天早起读书忙,学经典,讲礼仪,心里亮堂堂。爷奶乐,爸妈笑,夸咱小儿郎。小呀小儿郎,每天早起读书忙,孝双亲,敬师长,生活多美好。有知识,懂礼貌,长大本领强。小牙小儿郎。每天早起读书忙,德日进,过日少,春光无限好。有智慧,有能力,建设祖国好儿郎!
现在我们采取接龙读书法来提高孩子的兴趣,效果很好,愿更多的人喜欢晨读,从古人的经典中得到智慧!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自古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多少孝,梯,忠,信的故事流传至今,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将这些优良的传统继承下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我们每一名义工的心愿。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3月是春天的开始,我们选择了春天。一路走来,有喜有忧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前人坚定的目光和稳健的步伐告诉我们:这是一条通向民族复兴之路!这条路上,有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梦,有很多仁人志士深深的脚窝。更有义塾创始人彭飞老师义无反顾,孤身前行的背影。他为义塾操碎了心,累病了!······
中青年朋友们,快担当起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