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队天水札记

学校

    第一站,汪川乡中心小学。出于礼貌,学校领导很热情,我们八个人分别两两地被安排在了四个老师家。这里的人们很朴实,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我们的心情也一下子平实了很多。安顿停当,我们便着手进行下一步的计划和具体事项。很巧,附近几个乡的老师都在汪川培训。学校就安排我们给老师作报告,向他们介绍一耽学堂和一耽学堂的文化理念及意义,讲现行语文教育的弊病,讲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有些老师一直睁大眼睛,目光一刻也不离开你,很好奇、很专注的样子;有些老师若有所思或是无所思,心不在焉;有些则在打瞌睡。

高从迎老师是秦城区大门乡郭城学校三年级的语文教师,有时也教数学。老师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唯一的儿子18岁,现在读中专。家里的收入主要靠老师的工资,大约每个月840元。主要的支出则是儿子的教育,光学费每一年就要2500元,每学期的生活费约800元。老师说,在这个地方,老师的生活条件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好的。他说,现在提的是素质教育,实际上却还是应试教育。因为成绩与工作业绩直接挂钩。年终主要考核优秀率、合格率。而孩子们呢,只要学学课本就行了,负担并不重,作业无非是“写生字十个”一类。他们“散漫成性,没有学习习惯” ,非得“强压式”的教学。老师认为在这里开展不了读经活动的原因是:“(老师)水平有限、缺乏资料,(教学)压力太重,只教与考试有关的。”后来一个老师说,这个校长对我们的活动没兴趣。

 

家长

第二站,石佛乡的峪口附中、石佛小学。

石佛小学的学生王文玲的父亲是一个医生,家里生活条件很好。这位医生平时经常阅读一些有关历史、医学等方面的书籍,他说在生活中“第一关心病人康复,第二关心孩子学习。”王文玲有两个哥哥,大的已经成家,老二在西北师范大学读书。父亲很关心二哥王谦武的学习,每学期都与老师联系,以“加强相互了解”,还经常鼓励女儿“超过哥哥”,取得比他更好的成绩。对于王文玲,由于他工作的关系,有机会还总带她出门,“带着孩子出门也是一种学习”。他还认为城乡教育“存在差别”,但(我们)要缩小差别。他对于小学的教育状况以及农村的基本情况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在石佛中心学区,教师队伍中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很少,教师本身能力差,更缺乏音乐、体育、美术方面的专门人才,整体教育水平落后。而村里干部的文化程度大多都只是小学毕业,“普选”多流于形式,因此尽管国家出台有好的政策,却落实不到实处。随后,我们和这里的老师进行了座谈。从综合的情况看,这里的教师对传统文化认可,但不抱有太大的希望。素质教育方面,教学评估机制跟不上,教师培训流于形式,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师们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真正理解素质教育,仅仅把自己当作是教育的工具,而不认为自己是文化的继承者,注重教学而不注重育人,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出现问题,多推卸自己的责任。由于国家的教育理念一直在变,传统文化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学生

我们来时,这里正是暑假,学生都放假了。我们要上传统文化的示范课,老师特意通知村上的学生去学校上课。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头一天通知,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学校。几个义工主要讲《三字经》、《大学》和《诗经》。学生们都很认真地把黑板上的内容抄在笔记本上,他们并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只知道教的老师不一样。他们始终以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我们,觉得这堂课肯定是一件新鲜而有趣的事。读的时候很大声,好像劳动竞赛一样。这些孩子都很聪明,《三字经》读了几遍之后,大概的意思都能说出来,而且能背诵。学生记忆力强,学习态度非常认真,但是很拘谨,不主动,表现欲、大胆发言发问程度较之北京学生差。

下午,我们带着孩子们爬到山顶,做游戏、唱歌、背诗,背当天学的《三字经》和《大学》。这些可爱的孩子啊!和孩子们在一起,仿佛自己也回到了孩童时候。

在峪口附中的示范课是高中、初中和小学在一起的混合班。课下,学生们很兴奋地把我们围在中间,提了一大堆问题。

以下是对小学生的访问:

问:你将来要做什么工作?

答:要当老师。

问:每个学期的学费是多少钱?

答:三百多元。

问:平时有什么爱好?

答:喜欢下象棋。

问:学校的文体活动怎么样?

答:有篮球场,没有足球场。每周上一次电脑课。

问:喜欢唐诗吗?

答:喜欢。

问:为什么?

答:好背。背得烂熟的诗有:《静夜思》、《登鹳雀楼》、《游园不值》、《梅花》、《咏柳》等。

《静夜思》印象最深刻,因为“老师讲得好“。

问:喜欢《三字经》吗?

答:喜欢。  

问:为什么喜欢《三字经》?

答:因为那里面有知识,有道理,还能启发我们。

问:觉得你们老师怎么样?

答:老师有点年轻,管不住学生。课堂秩序不好,在学生中没有威信。

问:听说过素质教育吗?

答:听说过。

问:你说说看。

答: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和初、高中的一些学生交谈,他们更关心的是学习方法和外界的求学信息,他们的思想和目标很单纯,他们最急切的愿望是提高学习成绩,上重点高中,考大学。因为能够出去上学的人很少,学生也找不到成功者或有经验者询问、交流,信息闭塞,信息来源太少。

经过调查,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传统经典,小学课本中传统文化知识也较少。学校电教条件较差,上机不方便。他们不能随意买到一本自己需要的资料,当地一位老师上高三的儿子喜爱吉他,而他却买不到一本吉他教程。有的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要一台复读机,还有的需要棋谱、足球、电脑,他们缺少的太多了。学生课外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对素质教育不理解,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乡村一级的家庭还是缺少文化的影响,家家堂前挂着字画,但很少有人认识和理解。普遍意义上讲,由于经济上受到了限制,文化教育发展也很缓慢,家长首先考虑经济方面,对孩子的教育多是任其自由的,不能进行合理的引导。另外,和睦的家庭里,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习愿望也强。

经济发达和不发达的地方教育状况和教学环境是不一样的。对传统文化都有一种好奇或者是趋同的认可,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认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农村,单纯的经典教育并不能全部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家庭

在汪川,除了孩子们带给我们巨大的欢乐外,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也给了我们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在大街小巷里随便逛逛,家家户户大门上都有名字,比如:太和居、永和居、中和居、怡然居、耕读第之类,不一而足。一看到这样的名字,就有一种进去看看的冲动,和这名字相对应的人家究竟是怎样的一家人呢?随便走进一户人家,给人的感觉都很舒服,简单而不显蔽陋。院子里都种满了花草,还有的种了蔬菜或是果树,有了绿色就有了情趣。堂屋对面的墙上是大幅的字画,那画大多是中国传统的写意画;字呢,则是龙飞凤舞的毛笔字,并且这些字都是村里的人写的,很有味。这个地方有着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同于一般地区的农村,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生出了一种身处文化之乡的诚惶诚恐。但是我们了解到,乡村一级的家庭还是缺少文化氛围,家家堂前虽挂着字画,但很少有人认识和理解。所以习俗未必是实实在在的文化。

是的,这里的农村相对来说比较闭塞、落后,不是我们想象的桃花源,而是处处受到现代生活的影响,并且人们都在向往追求现代生活。家访时一个家长说,这里90%的家庭有彩电。村里很多人这几年陆陆续续出去打工。在家访中,我们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热情招待。一位家长说:“我上到了高中,但是那时家里条件不好,辍学了。那时继续上学的高中同学现在有的当了校长,有的当了老师,我只能呆在家里干点农活,做做家务,很羡慕他们。现在我把用来盖房子的钱攒下来,指望孩子能考上大学,到时给他们交学费。”要知道在农家人的观念里,盖房子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家访中,家长普遍表示:“只要孩子有能力读,哪怕家里再苦也要供。我们尝过没知识的苦,不能让孩子走我们的老路。”他们希望经常能有一些大学生来,帮他们教教孩子。因为没有知识,他们的教育方式并不得当。而且学校和家长沟通较少,不能过双方联合起来共同搞好学生的学习。以下是一些访谈实录:

被访问人:雷鹏宇  甘肃省 天水市 北道区 石佛乡 峪口村 峪口附中 初三年级学生

访问地点:峪口附中

问:你的爸爸妈妈能辅导你学习吗?

答:不能。

问:家人中谁读过书?

答:姐姐。但是已经不念了。

问:什么时候不念的?

答:小学毕业。

问;父母做什么?

答:开小卖店。

问:喜欢文科还是理科?

答:理科,特别喜欢数学,还喜欢文言文。

问:爸爸妈妈打过你吗?

答:以前打过,现在不打了。

问:你要帮家里干活吗?

答:我身体比较弱,所以不干。

 

被访问人:郭伟峰 峪口小学五年级

郭胜民 郭伟峰的父亲 初中文化 以前在兰州打工,现在家务农

雷玉霞 郭伟峰的母亲 初中文化 除了务农还加工手套

访问地点:峪口村郭伟峰家

问:今天讲的《三字经》有意思吗?

伟峰:有意思。

问:爸爸打过你吗,什么时候?

伟峰:打过,语文写不好的时候。

问:爸爸妈妈能辅导你吗?

伟峰:以前能,现在不行了。

问:爸爸妈妈对你的学习管得多吗?

伟峰:爸爸少一些,妈妈多一些。

问:你愿意上学吗?

伟峰:愿意

问:爸爸妈妈关系好吗?

伟峰:很好

问:看电视吗?

伟峰:看电视剧和动画片。

问:去过什么地方?

伟峰:刘家峡。

问:你们的家庭收入有多少?

爸爸:八九千元一年。

问:你最想要什么东西?

伟峰:复读机。

问:几年级开始学的英语?

伟峰:四年级。

问:现在上学补课吗?

伟峰:不补。

 

   在家访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很穷的家庭。其中有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姐姐上小学五年级,弟弟上三年级。孩子的妈妈去世了,爸爸常年在兰州的一个屠宰厂打工,每月400元工资。孩子平时跟着爷爷、奶奶住,爷爷83岁了,视力模糊,听力衰退,腿脚不灵便。奶奶60多岁,闲时做一些鞋底,一只还卖不到1毛钱。家里8分地,老两口干不了时,要雇人来帮忙。家里除了旧桌子、旧柜子和一个很多年头的14寸黑白电视外,空无长物。将近中午,当老人颤抖着从柜中拿出看来是他们都很少吃的挂面,并且说打两个鸡蛋招待我们时,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婉谢告辞,不能再给他们增加一点负担了。临出门时,墙边一排两个孩子的奖状赫然映入了我们的眼帘……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