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何谓“塾”?什么时候出现“义塾”?古代义塾有何作用?

答:《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郑玄注:“古云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门侧之堂谓之塾。”孔颖达疏:“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共同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就教于塾。”“塾”是 西周设置于地方的基层民众教化施行单位,有牧养教育的作用。西周时学在官不在民;春秋时则学问下移,教和学可以相长,私人办学兴起;

汉代盛行有学馆、精舍、家学等,学派相传;隋唐以后,讲教形式及名目日趋繁多,中有“村塾”、“义学”等;至宋代出现族塾义学的兴起,规模不等,盛于民间。义塾,就其形制的稳定、教育教化对象的专注(本族或乡里子弟)和基层影响的卓著来讲,应该是始于宋代。其中,以名相范仲淹在苏州天平山兴办的“范氏义塾”为著,它由宋至元、至明、至清宣统,前后历八百余年;另,有宋学者石渥、石待旦在新昌创建石溪义塾,延请程明道掌管塾事,等等。在元代有横溪义塾、吴氏义塾、鹤陵义塾、茜冈义塾、东阳义塾、安田里塾、遗安义学、龙渊义塾、中山书塾、篁村义塾、儒林义塾等等。又,在清代仅杭州府治所在地就有宗文义塾、普济堂义塾、元善义塾、蒙泉义塾、正蒙义塾、辅仁义塾等等。以历朝历代而言,自宋以后,义塾总量数多至难以计算。

义塾的作用,在文化教育的普及和伦理生活的教化,不只童蒙启迪,而且规正人心,并且由于它是在最底层的生活形态展开,与家规族训、村民乡约、地方风气有一种较紧密的结合和互相的生成过程,从而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基层建构。义塾,代表着文化的“土壤形态”和学问的“原生形态”,它是最富有朝气、生机和活力的一线教育,对于一个真正有志于学问之道的学人来讲,它是最有价值、也是最令人向往的生命实践形式。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