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学堂一直在做的工作,一方面是积极参与体制内的中小学教育,在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学方面(语文教育的重新定位、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师生关系的深刻内涵等)起一个带动、促进和辅助的作用,同时我们在体制外的广大空间里积极探求各种有效资源与社会心理节奏共振的整合、激活模式,如中国特色公益事业平台的结构要素、转型期文教义工体系的作用及在社区、农村等环境下的具体形式。
最近,我们欣喜的看到,在国家颁布的《“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在大中小学的课程科目设置上有所重视和强调,而同时全国许多的大中小学校也都逐步的开始注意这方面的内容比重,这是一件大好事。毕竟,体制内的教育培养着一代国民的根本,孕育的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近年来它在不断的努力和改革,对此我们应该给予鼓励和赞扬;虽然它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但是作为整个社会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有它的艰巨和繁难,社会期待应保留有适当的空间和弹性。
同时,我们注意到,社会各界如此长期的持续关注和呼吁教育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中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特别是偏重于日常伦理规范和道德生活秩序方面的问题;明白的说,现在的中国教育其实是“大国民教育”的范畴,需要通盘考虑,全面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调联动,体制内外有共同的方向目标,各展所长,相互呼应,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局面。
在这样的情势下,我们可以相信,社会公众层面的积极行动和道德努力所感召和聚集的正义风气、良知力量,将为体制内的教改实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出良好的外部舆论氛围和生活环境,老中青少人人受益,从而达到社会效益的最优最大。
所以,体制外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不可以无视或者低估,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它对体制内教育发挥着关键性的影响。我们应该主动开发民众自我教育、自我教化的社会现实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