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社会是一伦理的共同体,教化是一价值的凝聚力。我们定义现代义塾是基层社区的公益行为,是民间自发的自我教化。连锁义塾项目集民间性、公益性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于一体,采取塾师义教授课的方式,教授社区内学龄儿童识字学文,明礼成德。它立足生活的本位,突出社区的教化,旨在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家庭伦理教育,培养亲爱友善氛围,提升文化参与意识,服务社区和谐建设。
这个项目的酝酿有六个时代性的背景:①现代化进程中渐近成熟的社区发展和小城镇发展——社区成为基层教化单位;②老龄化社会的出现——老年人不是问题和包袱,而是社会心理资源最宝贵的“生命高端”;③道德教育、家庭伦理的普遍重视和需求——基本生活伦理正在重建之中;④公益事业和义工精神的普遍认同和接受——民间的热情参与空前高涨;⑤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在民间教化方面的缺陷——学院派学者以讲话为职业,失位;制度化学术以形式相标榜,无根;⑥大环境好,时机合适——内外上下共求和谐。
其实,与古代义塾相比较,学堂的现代义塾最主要特点在于更加突出了“义”字,甚至是以“义”统“塾” ,“义”体现在方方面面,尽量以不花钱、无成本的方式,以一种简洁、愉快、易行、能长久、生活化的方式,行动—感召—再行动—再感召,区内开放,人心互动,让每个人内心的善良、正义和美好的一面都实现出来,这是一个大家互相帮助走路、走一条共同的路的过程,从充满德行智慧的老年人开始,到小朋友、到家长,老中青少一盘棋,义塾或者义塾的教学在这其中起到灵魂式的“源动力”作用,是作为整个基层教化的主线而发挥举重若轻、执简御繁的作用。
在唐宋时期,义塾为宗族兴办(世家大族和普通宗族),而今天的义塾由民间公益而成;在教育对象上由宗族子弟变为小区内居民儿童,由专门的授课而变为自愿的业余方式;塾师以中老年人为主(并且他们以前大部分并不是专业教师);这样子的教化方式不再是单向为主的,更不是自上而下,而是多向多维,甚至可以说是自下而上的;它的教化作用不是静态的或者旁观的,而是主动的和激发式的,将引动一系列热烈的共鸣和投入其中;它是基层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自觉的自我陶铸,它展示的是整个社会的力量趋势,随时与大的脉动发生紧密的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