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兴——《禅寺初体验》,北京大学

在禅寺里度过新年的头三天对于一个第一次与佛学亲密接触的人来说无疑充满了许多新鲜的体验。正如这次活动的理念一样,三天集中的生活、修学,让我体会到了生活、做事与学习一体的真实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禅”的力量。

禅寺的生活是清静、规矩的,但体现着这一特点的却是寺内的各类特有的声音:早起和进斋的打板声,早晚课的法器声,持戒和养息的钟鼓声。然而,禅寺的生活又不是外界想象的枯燥乏味,一系列活动会有条不紊的进行:普茶会、禅七、上供……在三天的时间里,我们在感受、参与并尝试着逐步融入这种生活,当然我们团队内部的生活也在禅寺内和谐地进行,互相照顾、集体修行,其乐融融。

禅寺内的事务是妥当安排的,每位禅师、僧人、居士、义工甚至是像我们这样的短期参游者也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因而每一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情:参禅学法、早晚课、分内工作、义务劳动、进斋饭……当然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事情是用心安排,抑或是随机安排的,但是这仍然显得很有章法,也很丰富。参观、交流坐禅、劳作、读经,我们都有涉及,而且每一样都很有意义。

 禅寺内的学习是无处不在的,眼、耳、鼻、舌全部沐浴在一片虔诚、和善的氛围之中。我们看到了塔殿堂佛庄严肃穆的气势,听到了钟鼓法器深沉回环的音符,闻到了檀香沁人心魄的气味,尝到了斋饭清淡可口的滋味。其实这是身与心密切交融的结果。当然我们更能从禅师们谆谆的教诲、僧众们朗朗的诵经、居士义工们的热情帮助以及我们这个团体的劳作与交流中学习,在禅寺虔诚、和善的氛围中这些学习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柏林禅寺里的生活、做事与学习能够结合得如此之好,与净慧老禅师提出的“生活禅”理念是截然不可分的。当然,理解“生活禅”我们必须对“禅”有一定的认识。结合三天的生活与学习,我个人感到“禅”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本体的一种认知方式。具体而言,是通过打坐的方式尝试摆脱外事的烦扰,从而对自己的内心有更深入地了解,正如明海师所说得那样,“禅就是自己与心灵的对话”;明影师也讲“我们过去向外求的惯性太强了,向内反省的力量太弱”,所以需要“禅”的方式来弥补这一缺憾。在柏林寺的三天,是我这一二十年来少有的内心平静安适,并尝试着跟自己的心灵对话的三天,可能其它的人也会有这种感受。那什么又是“生活禅”呢?净慧老禅师提出的“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理念是对其很好地诠释。在柏林禅寺这方清静之地,我们落实了“生活禅”的理念。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来践行这一理念,正如他所提出来的“何处青山不道场?能不能把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都变成道场呢?……” 这是对我们所有世俗之人的考验。

……

带着内心的困惑而去,将它袒漏在那里,化解在那里,这是我三天禅寺之行最大的收获。再次回到世俗的生活空间,我带回了一颗“趋趋向禅”的心。我希望这颗心能让“生活禅”的理念在我身心生根发芽,结出“阿罗汉果”【菩提果】。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