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新闻简报2009年第十四期(特刊)

 

2008夏季在山西太原义工交流培训会上讲话

 

        讲话原文篇幅是现有内容倍,经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系林苑瑜博士辛苦劳动全程录音并且全文整理,在此特别表示感谢!

现在总干事重新选编删节,并有部分修正和改动

 

 

          

             200878日出发      200879日山西太原交流现场     

  

 
2008
710日下午拜见五台山梦参老和尚

 

 

欢迎大家來參加義工培訓。我們這個義工培訓,是青年文化公益事業義工培訓。講起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幾句話,在開始之前,先要交流。

 

我們生活的这个時代,一個偉大的過程,將要開始。我們現在正站在它的開端……現在所需要的是一個打地基的工作。

 

打好這個地基,需要全社會的人共同来参与和努力。作為一耽學堂,已经七年有半。從二千年末到現在,通過七年半的摸索,似乎可说為這個打地基的工作,找到了一條路。

這一條路,也就是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青年文化公益事業道路。也許它有可能為時代的開端作好一個鋪路石、墊腳磚可能它完善,有缺點和不足……

 

……我們共同來究,使全社會的力量集合起來的這樣一個公共事業,它的方向、它的理念、它的定位、它的戰略、階段、它的特點。我抱著一個坦誠的目的來交流……

 

人一張嘴,涉及兩件天大的事兒。一個吃飯,一個說話。吃飯的重要性不用講……人要說話。說話太難!说话而讲自己是更加的难!……要把歷史和盤托出,把裡面許多東西跟大家匯報……覺得一时间知怎样讲

 

到底,一個人能否說出些什麼,真是一件令人懷疑的事情。所以只好回到事實,從頭說。頭是什麼?就是我們自己。是我们自己开的头。自己是怎麼去想的,怎么去做的,就怎麼說。如此而已……

接受各位的判和教。

 

這個就是一耽學堂,青年文化公益事業,七年半以來的一個PPT簡介。大寫的一,一個火柴頭,薪火相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的根本就是八个字「公心天下,努力先進」。

 

這是學堂辨公的地方。20001221號,也就是八年前的一個冬至天我一個人出门去貼廣告那個時候打印記得是一張一塊錢,複印是三毛錢、四毛錢,在北京大學那個價格。冬至很冷,我準備了很多廣告,複印的是有一部份,還有一部份是十一月份就準備好了,在北大印刷厂印刷的……过了有一個半月,到1221號,一天,就是自己實在忍不住了,拿這些廣告、買了糨糊,去北大清華貼廣告。後來有朋友跟我說,那一天就是冬至……冬至是陰氣最重,但是陽氣开始升起,一阳来,這樣的一個時候,白天最短。

貼的是什麼廣告呢?貼的是招募義工的廣告。當時是叫《招賢榜》。一開始只是招博士碩士。北大、清華、人大、民族大學、北師大、社科院研究生院。

 

有一張海報我一個人去,最冷的時候去貼。我今天還記得,就在清華十四食堂門口有一個大廣告牌,現在可能是已更新了,就是鐵皮的那一種,去貼廣告。

 

到了20001231號左右,大概過了一個星期吧十天,有五十位這六大院校的博士碩士來報名…我做這個事情的時候跟一個人都沒有商量過,就是誰也都不太清楚。我一個人自己決定了,我說我們元旦要開會。

那一天,北京2001年的一月一號的元旦,黃土滿天,天很冷,冬天嘛,又有點沙塵暴。我一想,這個天都這樣,你說能來多少人呢?不管它!

 

社科院在望京,離北大相當的遠,坐車至少得一個小時。

那天來了三十多位博碩士。開會的地點,在北京大學的三院,哲學系是四院,三院外哲所,那個時候還有外哲所……在外哲所的107,三院的107我們開大會。誰都互相不認識呀,因為在各個學校的這些年人,又沒有辦法,我一個人站在前面講。講了兩個小時。具體講的很難全都記起來了,但是,大概有那麼幾點。就是年人要負歷史責任。那是新的千年的第一天,01年的11號。最後還是講要做事情。跟大家溝通一下,做事情。最後還有一點,我講到,記得很清楚我說,將來年知識份子的理想,每個人都有個講學的地方將來你可以張一耽、李一耽、王一耽,學堂书院遍天下在民間講學,做民眾的系統教化工作。將來我們任务完成了,或者是我自己到年齡大的時候做不動了,有地方講學,也就已經差不多

 

後來陆续加入了很多青年,我們一月中又開了一次會。到了二月底的時候,大學生返校,我們又開了一次會。這一次會,二月底,就是召募義工增加本科生。因為通過兩次會,一月一號還有一月中,感覺到博士生有很好的文化願望,可是從做事的能力這方面來講,覺得不應該把本科生放闲着。到了三月初,開始新增加本科生的招義工工作。當時大概以北大、清華、人大為主,大概有五、六十人。我們就開始工作,去小學做義工、去中學做義工、在大學開傳統文化講座、在社區開始做工作。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房子,是我們01817號租的一個辦公室。從二千年末開始籌備,一直到01年的817號,是沒有辦公室的。是一個人,一個傳呼機,那個時候用傳呼機191的,1124662,沒有固定電話,也沒有手機。就是這樣一個狀況。018月份這個房子,這是北大承澤園17號,我們現在還在此地辦公,作為學堂的西屋。

……我們這個房子,這棵樹後面的墻,就是吳家花園,傳說是吳三桂的。這個屋子很破舊,大概兩加起來三十米不到。這園子古樸、安靜,是北大的家屬區。這是我們早期的情形。

 

一耽學堂是致力於學習、體認和普及中國優秀文化的非盈利性民間公益組織。

大家通過這個PPT看到,我们的内容是「學習、體認和普及」,核心詞匯是「中國優秀文化」。作為一個團隊,是民間性、公益性、非盈利性。

宗旨六條︰揚優秀文化;振奮民族精神;改良社會風氣;淨化個體心靈;普及基礎漢語;推介中文思想

定位三個︰文化+公益+青年。在文化方面,本土和实证的精神为本;公益方面,以民間和大眾的形式为本;在青年方面,以踏實和樸素的風格为本

 

文化是歷史的資源。是一個民族幾千年的生活实践過程當中積累下來的,代表一個民族的,歷史生活型態的、一個最精粹的、最精華的永恆部份。

公益,就現代公民社會來講,代表的是第三部門的民间的力量,和一種社會化参与的方式。

在中國,青年不只是年齡的劃分。因為大家知道,一、二百年以來,中國的救亡图存歷史革命當中,青年已經成為社會變革的一個希望、一个政治符號、精神力量,一种精神上的信心和希望的象征。所以它是一個社會學意義上的一個概念。

歷史的資源,社會的辦法,加上人,這就是定位最核心的部份——青年文化公益事業。

 

中國的文化是一個龐大的資源體,但是這個資源體我們現在並沒有激活。無論是五千年的文化積累,包括我們的儒釋道,乃至於西學東漸一二百年以來的西方文明、西方文化,它依然停留在一個資源的層面、概念的層面、體系的層面。它沒有落實到每一個人、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當中。它算是一個有待於激活、有待於活化的一個龐大的資源體。這個資源體可以說是人類文明有史以來最龐大的資源體。

 

中國文化跟中國人有一定的距離,现实是這樣的一種狀況。我們五千年來吃了太多的東西,尤其在這一、二百年來吃了很多的東西,胃口吃壞了……吃的還沒有消化,胃又機能衰弱。所以現在中國最大的問題,是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消不了了。

這一點,最近兩三年尤其感覺深刻。我想在座諸位在通過各方面觀察,也有類似的看法。我們是炎黃子孫,但是我們並不因此而具有對我們文化傳統的優先的、天然的、第一继承的權利資格。第一優先的解釋的資格,代言的資格、解釋的資格。我們是不是因為自己是中國人,就天然的拥有這樣一種中國文化代言或者發言權這一個事情,我們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這一件事,我們不想清楚,其他的沒法談……今天應該多打幾個問號。這裡都牽涉到一些觀念問題,因為時間所限,以後有時間我們再討論,實在是關於文化的一個考慮。

 

關於公益的考慮,我們現在的工作,我的看法,教育的工作在今的中國,實際是教化工作。文化的工作在今天來講,實際是社會工作。今天的文化教育事業,實際來講就是一個社會教化工作。

 

社會是一個倫理的共同體。社會教化工作是我們今天進行文化教育的一切一個基本的工作面。我們不能把文化教育搞成一個思,搞成一個運動,一股风。我們必須放到社會裡做工作。如果我們把我們的主張,把我們的力量,放到社會的外面,作一些小圈子、幾乎封閉性的工作,那麼恐怕將來會有我們不想看到的局面。就現代意义的公益社會來講,應當說有足夠的空間,作為第三部門的力量來發展。市民社會、公民社會,隨著我們的改革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普遍溫飽,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做一些好事。全國的草根組織有多少?三百萬。

做文化教育的探索必須從公益入手。公益它是使我們文化教育,納入現代社會發展,取得它現代社會形態的,唯一的一條道路。必須 以公益建設文化,以文教引领公益。這一方面一會還有所發揮,在這先不多談。

 

今年2008年,大悲大喜、大喜大悲。全方位的国民精神总动员。這次地震,震源是在四川汶川,但是震中心是在十三億人、十三億顆中國心的最底處。十三億顆心靈的共振。沒有誰不牽腸掛肚、沒有誰不實際的付出一點努力去支援災區。我想應該是這樣,事實也是這樣。一個民族有了共同的情感,有了一種情感的共同記憶,它開始蘇醒了。大家也看到了,在這個過程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看到了青年一代的力量。所以胡錦濤主席說到,青年人是可以信賴的、是可以擔負歷史重任。这个话讲出来不容易。志願者、義工,有超過一百萬人次自發自願前往災區,第一時間,一線,救助那些埋在瓦礫下的同胞……作為青年人的一代,我們開始發現80後、90後,包括我這一代,70後,青年一代,在我們現代化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各種問題思考當中,頭一次作為一種正面的、積極的一種形象,出現在公共話語當中。以前是問題青年……

 

好像有一點風氣要轉了。

問題總是有的,但是你要看到大的趨勢、好的方面。對青年人的評價變了,中國人的心情變了。心情變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青年人的看法變了。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我們需要特別的觀注,中國人的心情變了。

 

說為什麼我當初想做一耽學堂,我其实是簡單,沒有一個複雜的計劃,沒有。

2000年畢業之後,學了那麼多年哲學,自己還是有去追求的想法的。可是北大在中關村,中關村大家都知道就是那麼一個樣的地方。我坐332,從北京大學到動物園,這大街上一過就感覺這個天,正好是2000年,世紀之交,北京那個時候空氣污染也嚴重,感覺這個天,「烏塗塗的」,陰暗的、灰暗的像有揮之不去的煙霧一樣。看大街上人來人往,奔忙的樣子,覺得有一點世界末日惶惶然的感覺。真是這樣。所以說如果我裡來這個力量,我沒有什麼力量。人家說你走七年半了不起……當時也沒什麼了不得的,就是一種纯粹自然的心情。

人很簡單,人的力量不是從思想來的思想是讓你明白自己的行為,你的真的力量是從那裡來的。有一句話古人講,就是說「圣贤入世依情不依理」,這個心情,確是很重要。佛家也講,「眾生為有情」。所以這個人他有沒有力量……非典之後,又是一個感受。當時北京大街上都沒什麼人,整個公交車就這麼一個乘客,你說這是什麼味道。

 

現在汶川地震之後,大家車的、上學路上,你看看大家的心情,你看看大家的表情心情變了談論變了說話變了。這個就是觀察。

 

青年、文化加公益,青年文化公益事業,這裡面有很多的奧妙,不說清楚。應當以公益為主,把文化作為一種資源,以人作為一種具體的实践落实。到適當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文化的一種成熟的局面、行態,公益而成為一種大多數人的、自然而已的一種适当的一種普遍生活方式了。再過一定的時候,是代有傳人了,真的會出現很多新青年,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所以它是一個多階段的三位一體的。如果說青年文化公益事業有它的合理性,可能就在這三個方面。它既照顧到歷史,也照顧到社會,更主要的沒有把人忘掉。

 

我們需要往前走路,不能拋開歷史走。然後這條路也不可能是少數人走的,一定是大多數人一起的方式,一定是社會的方法、大眾的方法。大多數人的生活的養成改造的方法。一個基層的、自我教化、自我教育的方法。

 

青年是民族的信心,是民族的未来希望

08年開始,中國人的心情變了,對青年人的態度變了。把這幾點結合起來,似乎可以說,這樣的一個定位,至少在目前的中國社會發展中有擔當,有可担负,它是有一個現實基礎。

 

學堂信念,八個字,「做事第一、靜默為主」。我哲學系本科畢業,不大寫文章,研究生2000畢業,也不大寫文章。畢業之後,我想做事情。那麼多年看書,那麼多年寫文章,一個字一個字一句話一句話,從印度原始佛教,到古希臘哲學到古典德國哲學之後又到老子,又看了禮記開的第一句話。

這麼多年下來,實際來講也讀了五、六本書,寫了幾篇短小文章。在北大研究三年,其實已經不得已。因為我從吉林大學哲學系畢業,就想離開這高等教育體制。我做一耽學堂,其實也有對這種高等教育的不满。那個時候我不知道要關注小孩的,因為我本身是青年,是“問題青年”,哲學方面我當然有很多問題,但覺得似乎有什麼明白之後,就不想再讀書了。做學堂,有四年沒有讀書。01年到04年我不看書。到研究生階段書都很少看了。到研究生一年的時候就有一個感覺认定,天底下的道理,變個花樣去講,再是怎麼深奧,恐怕說,你講一個東西,某家不会想到,或者你講了之後还是理解不了,恐怕这个会有。你不會講一個令我很驚訝的事情,不可能想到、不可能理解的事情,我覺得沒有了。當年大學畢業之後是不想再上学,但因為公費而且每個月185塊錢,等於有吃有渴還不收住宿費,住了三年,風景也很好。當時給自己定的任務,圍著未名湖散步,慢慢的散步,要慢但是不能停,這三年是這麼過的。

研究生畢業之後就真的不想再念了。在學堂我也沒有寫文章,就不讀書不靠文字,我也是一個人,有呼吸有血液有思考,我也是一個健康人。那就是靠我這個人,我來做這個事,行不行。我也不用拿什麼理論出來,就是這樣跑腿,我看行不行。所以個「做事第一、靜默為主」早期根本就沒有,學堂沒有提一個說法然後我們從這個出發,沒有這樣一個事情。跟大家聊一聊還有,但沒有提出來。所以這個01年才提出來。為什麼01年?也是沒有辦法。當時曾有很多朋友聚在一起聊呀,我就說,能做就做,不能做就不做,不要跟我莫名其妙,跟我聊這些談天說地的,所以就寫下來,01年的910月份的時候,這八個字,作為學堂做事的宗旨。

 

這個是我們義工活動的圖片。下面我就把我們的工作,我們做的這個事給大家介紹一下。叫項目不合適,用項目來做公共事業不合适,但這個以後再說。

 

第一是蒙學義教01年的3月初開始。最早的時候是在十二個小學每週一次課,有早自习有正課。正課有可能是语文課,有可能是勞動課,也有可能思想輔導課。但是是固定的一、兩個義工,有一個班,每週一次……這裡面有很多故事,很有意思。當時我一個人跑學校,跟校長去談,一面徵召義務,然後那邊聯絡對課,對課表、課, 然後聽課糾正、開會。

 

第二是在中學,作歷史專題。

目的是讓那些博士碩士练习講學。把講學跟社會教育發展結合起來,培養真正能去擔當的“士人”。學問學問有學有問,一定要講,一定要交流。學問乃天下的公器;博士碩士們需要改造……怎樣改造?……一定要把自己放到眾人那裡去改造,那才是真的。博士碩士高不成低不就的,自己還自命清高的,怎麼辦呢?小孩子是似懂非懂、似懂未懂,就是這一個階段。他有點知識文化,可是他對於人生學方面,還是有點未知……是個試金石啊。

开课的時候,去之前都覺得自己……去普及文化嘛,有一種神聖的責任感、使命感,好象興沖沖氣昂昂的就去了……到了去講的時候,我們這些博士碩士,基本上都有些心气平静了。這達到了一個看清自己和改造自己的目的,基本上達到了……這就是學問。

我們現在學知識學問,包括現在學傳統文化,很多是“贪”,一個人哪能沒事就汲取知識汲取營養呢?這不正常啊,這是相當的不正常。這事兒它對我來講是不可理喻的,說它好,我就要成天去學,進入一個瘋狂的狀態。所以它知識啊,不是在你外面啊,溫故而知新,你知道你已經知道的就很可以了,因為你知道你只能說你能說的,你也只能做你能做的,你也只能說你那些你已經做了的東西。這不正是行,行嗎?

者其实并不知,知道一点,也就是真正知的開始。所以黑格爾也講,這個德國古典哲學,西方哲學的頂峰,他說熟知非真知,這個東西我很熟悉,但是熟悉的東西不見得就真正知道,而且,往往熟知非真知……

基本上學堂的每一個試點它讓方方面面都有益處,找到一個通道口,方方面面的人都能受益,這個很有意思,這個涉及到我們這個事情要怎麼开场。所有的你發現它都有這樣的特點……

 

這個大學講的讲座比較多了,大小講座加起來有三百次了……我們邀请,第一認同公益,第二認同學堂的事業,第三有德,德才兼備,……三百次講座下來,這路費花了多少錢十塊錢,打個車,因為那天下大雨,我得先去他(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那兒,所以我打個車,十塊錢。學堂不花錢能辦事,花小錢辦大事,這裏邊也有一套。從開始到現在,三百次講座,路费總共花了十塊錢……

 

 

最重要的是語言的問題,講一下語文教學改革文化傳承(文化传承的问题回到语言建设的问题来看),我們所有的項目,三個核心概念:語言、人和社會。

傳統文化如何跟基礎教育相結合,它怎麼一個去路,怎麼一個思,一個語文的解放路線圖。

語言是文化,文化建設不要太高,一定要務實。就是現在根本不是理論的爭鳴的時候,甚至來講也不是一個簡單的道德訴求的問題,其实再平實一點,是漢語言本身的問題,就是語言的秩序失去了以後,你的情感訴求,你這種道德的價值主張,你這種理論建樹,實是沒有可能的。

這是一個很微妙時候挺微妙的一件事情。

 

第五個項目,社區講習……讓老年人說話,讓青年人做事,讓小孩子盡情地玩。大家看到了,學堂做這個工作啊應該是注重小孩,後來注重老人更多。反正是有人的地方,就可以做工作;凡是有人的地方就可以走出路來;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我們可以做到的事,能夠做的事。

道不遠人,道就在人群當中。

 

第六個,一個是河北涿州,一個是陝西榆林……這個主要是發動55歲以上的老年人來做的…義塾,這两位老人家都是做了7年了,我這兒都帶了他們的傳記片、片來的,一個70了,一個68了今年,平均都是超過7年了。

 

鄉村實踐,說到中國的文化問題離不開農村,离不开对农村与城市关系思考。因為所謂中國現代化,一直是對農村跟城市的关系,以及这种關系在各种具体曆史社会状況下的一個不斷地寻找的平衡的考中,重新定位展開的,包括現在的所謂新農村解釋,農村對我們這樣一個農業文明的國度,農耕文化,對於它的現代化的過程,這個鄉村到底意味著什麼?在毛時代,農村包圍城市,它是什麼概念?在鄧時代,作為改革開放,聯產承包責任制,它是一個什麼含義?在今天這樣一個全球文明,普遍現在的情况之下,形成這個本土意義本土生存本土價值的時候,鄉村意味著什麼?

 

我們的這個現代化過程,充滿著對於農村和城市關系的這樣一種反反複複地不斷一種調試,不斷的一種重新的認識。所以我們今天來做這個文化教育也好,做中國的社會工作也好,它是我們今天的在座各位共同關注的、和我們有大干系的事情,是國之大事……大事就要大辦。大辦呢,不是說轟轟烈烈的,熱熱鬧鬧的,不是,大事還得小辦,小事要大辦,但是,大事大辦是講這個格局要大……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以這樣的一些事情,雖然我們是一個小螞蟻,小虫子,但是要有大格局、大氣魄。每一個人都是一个精神缘起。

 

基礎教育改革,不能離開高等教育,教育的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在整個轉型期社會文化的一個核心,離不開的。所以做民間的事情,它也涉及到體制內,作為老百姓,你也要考慮到跟政府之間的這樣一種關系……我們的出發點是為整個的國家社會,所以說小虫子放在…的層面,放得很低很低,但是心系天下,而且既然心系天下,就有一個大的格局,有一些問題,就要思考。

比如新農村的問題……對於新農村的建設,今天的中國,農村許多問題其實可以在城市解決,城市的許多問題可以在農村解決……我們雖然一直在城市和農村之間徘徊,城市化是不是我們的發展方向?所以現在提出城鎮化,小城市,那麼…現在留守人員,都是兩頭的,老人、小孩留在家裏,這個農村的田地的情況,生活的這種文化内涵,村規民約不存在了,心理约束没有了,這鄉村很亂。

 

……上溯三代很少不是農民。作為農耕文明,很多信息很多符號很多資源的這個載體,都在農村啊。土地提供的東西太多了。它不只保障經濟,它能提供城市沒有的東西,這是我們必須要意識到的,這是最基本的——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最基本的問題之一,你不能離開城市和農村的關系,它很重要。

 

從文化中來談,上述這一點更重要……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激活本土語言、平衡文化生態,不能說建什麼,恐怕今天還談不上,只能說激活本土語言、平衡文化生態,喚起一種情感認同,培養生命自信。

 

采取的這個方法是什麼方法呢?一个人的方法。

學堂的所有内容是一個人、或者一群人都可以做的。一個人是可以做事情的,一個人是可以做很多的事情的,一個人可以做很多的好事,使很多人益的好事,事实是可以的。

 

你看我們去農村,整個節約這個成本,這不僅是節約成本,它符合理念。它一定是從根本的定位理念出發的。

做大學生工作,就是從村裏來的,你不要到處亂轉,你山西的大學生你就回你們山西你們家那個縣,你哪裏來,哪裏去每年暑假他要回家嘛,回家了就回家顺便去做工作。做一段呢,他不一定很長,沒有關系。但是他寒暑假,他總是要反反複複的嘛,鄉里鄉親的,鄰里街坊,而且語言也熟,人頭也熟,風俗習慣也比較清楚,不要什麼成本,他每年本來就要回家,沒有人拿路費,沒有任何成本,你回自己家好了,他們本身從農村來,帶著農村的味道進了城了,進了城待了一年半年,他們會有很大的變化,他們帶著城裏的東西又回到自己家鄉,看看自己的父老鄉親,看著生養他出來的這一片土地,那麼這裏邊呢,你想建設性的做一些事情,我覺得很難,但是能夠有一個思考的空間嘛,有很現實的思考空間。這樣的一批青年人,我們就是覺得對他的幫助也很大。而且到了基層,回到他生存的根。所以我們在農村大概就是這樣,02年去甘肅天水,到04年的時候,我們最多的時候我們去了40多個農村。雖然只有40多個大學生,都可以了。

……在這一點上,從深度上,和的這種實際過程,比這個三下鄉、“西部支教我看很有其独特的特点不是一群外地人,報著一個好奇的心去的,其實這裏邊就有很多很多消解不了的東西。

 

第八個,就是我們這個城鎮公園。……這一兩年,我们期望,全國的公園和主要社區,會達到一個高度,會有一、二百所。現在啊,我們做了四年了,04年開始做,現在北京有五個公園,深圳一個,這個公園呢,挺有意思的,看似沒什麼深度,但很微妙,特別有意思。你看我們普通人看著,老老少少的,老頭老太太,中年人,有時候還有小孩子,青年人,反正大家聚到一塊兒都不認識。在一個公共場所,大家也沒有約好,也不認識,也沒有什麼太強的目的性,就聚聚來,然後讀讀書,聊聊天,說說話,然後就散了,也是讀什麼《三字經》啊,《大學》啊……反正都是为人处世的伦常道理……

有個老太太,今年423號,世界讀書日,《光明日報》我們有一個照片,世界讀書日,就一個照片。那個有一個老太太講得可好了,她說,你看我現在退休了,沒啥事,我也不喜歡打牌呀,閑逛啊,我想還挺喜歡咱們五千年曆史,鑽研鑽研,很多人啊。可是,你說我們又沒有那麼高文化水平,你動不動拿那麼大部頭來,我怎麼看啊?所以你看《三字經》很簡單,幾百個字,把這個曆史啊,至少脈絡上梳一下,三皇五帝的,唐宋元明清的。但是呢,這好是好,可我一個人在家看書,你說,悶得慌,我到公園來,老頭老太太,認識不認識,我們大家夥一塊兒,讀一讀,這又是一個見識,大家再聊聊天,而且這裏本身講的都是家長裏短,人情事理的東西,生活,做人,過日子,怎麼生活,這聊一聊,這人也有一段曆史,人人都想把自己的曆史梳理梳理,上了年歲以後,一輩子怎麼活,怎麼過的,我怎麼工作的,怎麼生兒育女的,怎麼操持家務的,古人講的也是這些東西啊……

 

……不要用死人嚇唬活人,不要用古人裝扮今人。反正你不可能回到春秋,回到唐朝,娘肚子都回不去了,你這一輩子就撂到這兒了,說老實話,就這一段,一百年後都不在了。

人生就這一段,你就到這兒了。你想回也回不去。所以講這個又多講一個是什麼呢?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它這個目的是什麼?……

講道理的人啊,最可怕。你看大街上打架的,不會說上來就打,都要先講道理,你有你的道理,我有我的道理,講著講著,道理講不到一塊兒去,就爭理,爭來爭去,就急了,急了就要動手,動手就打架,就要流血。講道理的人,前邊講道理,後邊底下藏着棍子,隨時准備敲人腦袋。

我講這個的意思就是什麼呢?把古人的思想變成一條一條的,尤其是變成一個什麼道理,真是令人特別反感的。

你學習論語啊,你是學習孔夫子,你不是學習他的幾句話,是吧,也不是學習他幾句話解釋出來的12345677654321数数呢,這都是越差越遠了

 

言語背後,你要找到那個東西,因為什麼呢,子曰詩云,如是我聞,古人都是不得已才講話,他是真正沒法了才講話,要是有法啊,谁也不願意說話的……人,一輩子这样過來真的就像古人講的,“君子其言也訒”,他心裏可能……但是他不願講……講一句話很難,開口告人難。

……那麼我們學論語學得再多,你最後還是要見到孔夫子才能算,你見不到孔夫子,一個人也沒見著,不能夠相見相逢,不能夠有所見證,這些都是沒有用的。說來說去……要讀出來源……讀出2500多年前的孔夫子,那還不算讀出孔夫子,因為時光流逝,逝者如斯夫,現在2500年後了,你應該讀出2000年前的孔夫子,讀出1000年前的孔夫子,讀出來今天的孔夫子!

什麼叫讀出今天的孔夫子啊?孔夫子在今天他會怎樣的說話,怎樣的做事情,你心裏有數吧,而且把孔夫子的精神在…那裏邊都能讀出來,那算是見了人了。見到人算,見不到人,在那裏邊九曲回環十八彎,再怎麼…都是不作數的。

實際上是一個相當難的事情。所以扯住這一段講是什麼意思呢?你看我們公園好象也沒有做什麼,這個事啊,如果做好了,可不容易……你看我們在北京香山,每星期30多人…然後大家學習讀書,10分鐘,20分鐘,半個小時,然後散掉。這個事也很簡單,也沒什麼技術含量,但是你要把它做得很有味道,恐怕那就要看你自己有沒有本事。這就是群眾工作啊。群眾工作,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從人出發,最後還要見得到人。

我們黨的工作方法是符合這個修行方法的。我們的修行,離不開我黨多少年來的群眾工作方法。

我們黨曆來的優良傳統,做群眾工作。這裏面實際上也是在真正的做一個人心的教化工作。這個說得多一點

 

第九個就是公益小組。公益小組今年可能也要進入到一個大發展,目前的情況是有九個。有兩個籌備的,七個在做的。時間長的有三年,針對30歲這批人的,在社會上,在社區啊,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我也帶了很多光盤資料,像广东茂名做得很好,山東濱洲也做得很好,南京的也挺好。這一兩個人就可以了,做的方法。

 

第十個就是義工培訓。義工的培訓教育說到底,就是人陪人。人陪人是最難的一件事……人帶著人,人陪人,最難的。在一件事上,在一個人那裏,你都得拿出你的全部來。十個人幫你做事,你要个全部的付出此不多谈。

 

第十個呢,就是講的晨讀早起讀書一件小而情。晨讀我們搞了有56年了,今年上半年的狀況171個大學,211高校是55個。有這麼個情況,晨讀好在哪裏呢?早起早讀書,早起是講生活,讀書是講做事。好好生活,好好做事,沒有誰反對,全民擁護,全世界人民都擁護。

共有的精神家園,共同建設,一定要從一個共同的點出發,找共點,共同點,一種共許的東西,找到一個所有的人都認同的一個東西。早點起沒人反對,讀讀書沒人反對,讀英語也可以,讀聖經也可以,只要早起讀書,沒有人反對,古今中外。

找到一個形式,来做任何人都會贊成的一件事。

 

所以這件事不只是青年發動起來了,老中青少,因為現在普遍啊,要学习,要學讀書,要學传统文化。

早起講生活,讀書講做事,把人的一種要求跟他的自然的生活結合起來,自然性的一面跟人文性的一面要結合起來,个体實踐性的一面跟人的社會性的一面要結合起來。你就要找到這麼一個點,那麼現在我們中小學啊,也要開展……

 

通過基礎教育的改革,尤其是語文教改,尤其是關於誦讀找到一個切入口。早讀要不要恢複?我們小學都有,現在沒有了……這個誦讀它是一個什麼概念?一個怎麼樣的定位?我們得好好的理解啊。

 

晨讀的內涵,老老少少的,體制內外,它實際上是一種生活形式,晨讀是生活……

 

七年以來,走夜路的階段。天將明而未明,將亮而未亮。從2000年末開始走,這是走夜路。

現在天蒙蒙亮了

走夜路的時候是把所有的力量聚焦在一個點。

天蒙蒙亮了,渐渐清晰了,一節一節的展现出来,像天線一樣的渐渐拉出來。

之前是前項目階段,通過08年的過渡,也許可以包括09年,我們會進入一個社會化項目階段。

其實每一個活动,我們現在都在不斷地總結,到適當的時候公布出來,社會性參與,社會性實踐。所以,它沒有所谓“項目的階段……它“伴随着社会理的“势能”而自动生长”,它是活的

 

第十二個,學者講學。這個暫時不多介紹。

 

第十三個就是老人话、老地方。

中國是老齡化社會,現在這個階段。2020年,會有3.4億老人。從社會物質財富發展來講,老年人應該是一個消費的階段。他只消耗,或者說不創造,或者說創造很少。但是,文化教育角度讲,老年人生活穩定,衣食無憂,可以很多時間精力发挥,老年人是文化社會建設的一個高端资源,正是他進入到一個發揮“人生作用的主要階段的時候他本身就是“寶”,看你去用不用,會不會用。

眼前有的都不用,那怎麼把資源用好用活呢?

就得是現成的,就得是具體的。這個社會再有問題,它也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出來的。社會發展中產生出來的問題,在社會發展中就可以解決,或者說可以大部分解決。

如果我們沒有充分的使用社會本身的資源,沒有充分的考虑社會本身的前進當中的方法,道路,“修行人慣做夾生飯”。現在修行人多,大家都喜歡學文化,希望自己有修有,有所成就。修行人慣做夾生飯,就是說還沒修好、还要继续修

可是作為一個社會,有些資源,是一次性的,不可逆轉的、不能回头再找607080歲的人,經曆過解放前的年代,他們的生命記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最劇烈變動的這一百年,一個記憶,烙印在自己的身上解放前,甚至是民國,解放後,文革,改革開放,他們經曆了這麼大的一個變化的時代,一個民族史,它的年輪記在每一個細胞上面。

這些資源就是一次性的,如果它能發揮作用呢,它就發揮,發揮不了呢,過20多年,就失去了。所以我們看著好象這麼多資源,經典文字就在那裏,文字是不變的,但這個經典怎麼來活化來理解呢?你沒有活著的人怎麼辦?活著的人的資源你沒有利用好,你怎麼可能理解文字呢?你心裏沒有裝著人,你眼睛裏怎麼可能看到真實的東西呢?恐怕是不可能的。

正在逐漸消亡的寶貴的整個社會的高端資源,我們有沒有看到?踏踏實實的做工作。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一樣。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不讲古,後人就受苦。因為兒女是從父母來的,小孩是從大人來的……其實是離我們最近的曆史。他是還活著的传统,還活著的曆史。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你真正的把自然的這個1234567踏踏實實,本本分分的去做,你就會發現,這社會有太多的資源,都在為了成就這時代的偉大事業在积极的准備。

可是我們往往看不到這樣的一些資源和力量,找不到這樣的一些方法和道路,為什麼?我們把自己放得太高了,道在低處,低處好走路,高處難邁步,放低放平了,那就是個道,放低放平那就可以走路。

所以這些老人資源,你管他反對不反對傳統文化,你管他是這樣那樣的,他是人啦,他是記錄的活的曆史啊,沒有關系啊,他罵老祖宗也沒有關系啊,他記錄的是最近的傳統曆史啊,他是我們社會教化的高端資源。我們也只能在曆史的活化記憶中前行,也只有這樣的一種高端資源呢,納入社會,讓他發揮作用,我們才可能重建一個時代的社會心理秩序。

老中青少……所以老年人是個頭,沒用也是頭。這個時代就是從那兒過來的,我們的國家就是這麼過來的,他們就是這個過程的經,我們憑什麼說這樣那樣呢?

……我們的老人,非常好,本分,踏實,有組織有紀律,做事情本分,踏實,很有公益心,很容易組織起來,很容易發揮團隊的高效作用。

把老人的資源活化,學堂做了大量的方法尝试工作

 

在聽老話這一方面…現在是語言重建…語言是曆史的一條線索…這種民間語言,尤其是說口口相傳的民間語言,民間的很多老話…語言的恢複啊,它不是一朝一夕…我們處在一個消化西方文化和自己文化的交會點上對事物的思考討論它是经常錯位的…民間語言關於做人做事,生活倫理的,熟語,你也可以說是諺語,熟語…比如說,借鐵還金,我在你們家借的是鐵,我還你金子,人情,仁義,在河北叫借升還鬥,我借你一碗米,我還的時候冒尖,大家是這樣仁义交往。

這樣的話很多……形象,言簡意賅,四個字……廣東有一句話叫什麼,多個香爐多個鬼”,這個香爐本來是用來供神的,但是你這個香爐擺上去呢,无形中就多了個鬼…是生活智慧,一代代老百姓積累下來的……把自己聽到的这样一句話寫下來,然後做一個注釋,我們這樣的資料已經搜集了很多了。

如果大家认同我们的活动完全可以搞一個全國范围的。號召這些年輕人去采訪老年人,或者40歲以上的,自己就可以寫。各地的,我要去看民諺大辭典,有很多諺語,格言。但是我們不那樣,我們有自己的格式,比如說我這裏列了一句話,我們下面就有一條的,我當時是聽誰說的這句話,就是在什麼場合,什麼事兒,聽的時候,當時是什麼感受,當時的心情是什麼。那這樣的話,把語言跟一個人的心情,還有生活的場景…在做這樣的語言的工作當中,把語言跟人、跟人的生活進行交。語言跟人分不開的,我們要做的所有的工作它都有一個共同的支撐,用語言來貫穿人,用人來支撐語言的世界。

過去講要珍惜……所以這個字啊,這裏邊包含很多先人的生命,但是現在學文化,通過經典也好,文章也好,要回到人,把文字激活,實際上是這樣的道理。

文字怎麼激活?語言跟人的現的狀態的人的一種心情,一種記憶,一種情感,一種場景氛圍分不開的。從學理上有它根本,從活动的一個設計和組織運用上也有根本的一點,就是語言跟人。當然還有第三點,就是要把語言的考慮和人的考慮放在一個社會的層面來設計或者實施。它必須有三點的考慮。

 

人老了之後,是用事实講話,因為他生活過了,沒有生活過的只好用论证去说话,因为他没有事实

文化建設現在不要老抓那些小孩,小孩是需要教育,但是你要明白,小孩的工作有時候需要從大人做,社會的工作有時候要從老人開始做。

老人是寶貴的資源,关键是讓老人心裏很高興。這是國之大事,頂得上多少個GDP

 

……做文化,做公益事業,真的把自己放低放平了發現,第一,一切資源都是夠的,第二,一切的方法都是簡單的,第三,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一個人可以做的,是大家夥都可以这么做的

 

第十四個,草根公益。主要一條,就是中國現在主要的道德精神的胚胎和萌芽在哪裏?在草根,在草根精神當中。草要生,草要長,草民,臺風來了,大樹要倒,小草不倒。這個草根精神,土裏面生長紮根。

我們有13億人,這13億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公益組織,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草根,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文化機構,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義工。大家來做,13億人的事情,就得靠13億人來做。

作為一耽學堂,走出一條路,摸索一個事業,把這個公益事業發展方向道路格局貢獻給大家。

 

我倒是覺得,現在在傳統文化之前這麼多年,環保組織,NGO組織,這種草根組織它們是真正在踐行中國文化的精神,它也不學佛,它也不學道,甚至反對傳統文化,它也沒有鼓吹什麼讀經,兒童教育,也沒有搞什麼……到處開研討會,但是這樣的許許多多普通人他們已經在為中國精神世界誕生培育它的萌芽,它已經做了大量的准備工作,包括到今天,這樣的組織和人仍然是大量的。

 

……這不國學熱嘛,一開始是有很多投機分子來說話,後來學者們也要分一杯羹,話語權利。解釋權是在研究者這裏,當然研究者他有多年的積累,是很好的,是需要學習。這裏面利益格局複雜。

 

人這一輩子只能做一件事,這一件事就是得用你的命去做的不要小看草根公益這些事情,捐衣服,看看老人,救小貓小狗……這樣的才是真正的中國精神的酝酿。中國文化的複興希望在这里

 

在社會認同上,我也希望做一個文化界,教育界,學術界,知識界,思想界的一個統一戰線,我了很多心血……04暑期学堂開會,社科院余敦先生对我說你們想的事情,你們做的事情,是我们想不到的,做不到的,為什麼想著要請我們做顧問把這些老頭都撤掉,不要顧問後來,我聽了余先生的意見。

 

……“行者志与願,無语入風塵。”得有200年尺度,當成200年的事業來看。

一耽學堂的兩大使命:第一個,為建設共有的精神家園找到基本的方法,搭建基本的格局;第二個,為現代文明的對話搭建有效的機制。將來的文明對話一定是義工的對話。所以學堂的創新貢獻呢,從目前這個階段來講,作為青年文化公益事業,從目前的最近若幹年,20年也好,30年也好,青年文化公益事業它要起到這樣一個民族的偉大複興文化建設初始階段的一個打地基的工作,它的創新主要在三個方面。第一個,轉型期的中國文化傳習和创新模式。第二條是,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公益體系,這是目前最緊迫,最重要的。

……我們前幾年有一個公益的概念,提出本地公益的概念,就是說傳統有很多這樣的資源,傳統在社會裏面有很多資源,本地救助

第三個創新就是比較成熟的義工制度和青年修学制度。

 

現在是文化建設的初级階段,是心理建设,然後是生活建設,然後才是文化建設的更高階段。

在心理建設階段,一切有形化無形,一切封閉成开放,一切皆因参与而有变化

主要是心理修複,調試,激活。这是活化傳承的起点工作。包括傳統文化,一切標榜在形式或者形態的……都不與時不與人的,注定走下坡路,同时損害一些宝贵的公共资源

 

對我們來講,三大戰略漢語激活戰略,生命高端戰略,民間公益戰略……。

當讀經熱起來的時候,它注定要過去。當04年媒體的國學熱多起來的時候,還要過去。國學熱其實已經過去了。

……新的階段來了。必須用新的階段,新的視野,新的戰略來集合大家的力量,集合大家的勇氣,熱情……

目前最重要的,把公益和義工想清楚。它不是收不收費的問題,也不是說誰能不能生存的問題,不是這個問題,有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進步,而有中國特色之公益事業,有中國特色公益事業發展之進步,使有中國未來社會之全面的發展進步。它直接服務於民族複興的時代主題,它的一切理念與體系,乃至操作形式等等,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它是一個時代必經的路口。

我在讀研究生的時候寫過一篇小小文章,哲人要走的是時代必經的路口。

 

迫切的現實需要,一種民族的認同的歸屬,公共生活的道德感,個人人生中的尊嚴和榮譽,這種迫切的現實需要和當前的曆史資源,古典世界的,近代世界的,中國世界的,西方世界的這些需要和這些資源,在人的心理層面積聚起來,它將迸發出一個巨大的化合力,並且將要以自覺自願的形式走成時代必經的路口。

 

三分之一,不只是三分之一。而是三分之二,三分之三,甚至是三分之四。這是國之大事

 

一切文化的學習,傳承和創新發展只有在公益的形式下才能夠最充分最徹底的實現。以公益的形式進行文化建設符合我國國情,將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照顧人。通一個人通一條路,十個人条小。通一百个人,就是一条大路了。

 

中國的事情得靠13億人去做,這是不變的事實,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方法,沒有任何途徑,這也是確定不移的。

 

以民眾教化的改造與參與作為活動的核心主題。我們迫切需要一個老百姓的文化的教育的公益事業的平臺,體系,風格。為此我們要有老百姓的民間的自發的一線實踐經驗。沒有這些,我們就無法主動地引領社會力量的進步,導致社會資源的無序和耗損。

 

偉大時代的民族氣質奠基倫理精神的培養,現代社會的公共空間起源於道德主體的自觉。

 

以下为回答提问选编:

 

觀念論的東西不能代表中國文化的精髓。应从方法论、修养论、心性论着手。

精髓是什麼複出如常。

什麼叫複出如常呢?就是回到它的初始狀態萬物都在生發,生生不息它生發的時候,如始如終,如終如始它好像是要起來,其實是又回到原點回到原點,好像是要升起來。所以這個東西呢,它往往很微妙。這個體會呢也是通過這麼多年實踐體會出來的。

今天來講中國文化的精髓,不是幾個簡單的觀念的東西。那些是我們提綱挈領需要關注的東西。但是怎麼樣落實到自己的生命,天天的實踐上面,你天天要做,是這麼個東西。這就是日用倫常,生活化,日常化,通俗化。禮最早就是從吃飯的規矩來的。最終也不過是還希望老百姓吃飯,好好吃飯,睡覺,好好睡覺,走路,好好走路。還是日用倫常,倫常日用。從哪個地方起就落在哪個地方。

 

每個人都把好的經驗流淌出來都匯到一塊,十句好話,十個好的信念,反過來又感化每一個人。每個人都有醜陋的一面也都有善良的一面。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善良的東西像小河流淌一樣汇聚起来。好的東西就真實不虛啊。能不能做群眾工作,能不能在這個時候讓大家的心裏舒暢必須找到一個共許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從心上是最微妙的…

 

說明我們要做的這個事難就難在哪呢你等於是提前出場了。大家的心裏還都在這呢,你比大家不只是先走半步,而且還先走兩步三步。所以今天凡是想來做公益的,你們都是提前出場的,提前出場的人要承擔很大的一個心理負擔。就是這麼個事。因為別人沒跟上,別人沒有這個意識,別人不只是不參與,不理解,甚至是反對,挖苦。你這個時候心還能不能放平。所以這個就是對自己的一個鍛煉。真正的修正就是在一線做群眾工作。用人來修正人

 

就是這些細節,一個一個細節去分析。一個一個心裏去分析。什麼叫文化啊,什麼叫修行啊,就是把自己心裏的一點一滴很微妙的變化都能看的很清楚,那就近于聖賢了,很微妙的東西你自己的心裏都能描述的很清楚。因為啥我對別人好,別人對我不好,為什麼要好,為什麼要不好,為什麼難受,為什麼生氣。你說是在辦這些事?你不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反應嗎!一會高興,一會又生氣了,一會憤怒了,一會又嫉妒了。一件一件事讓你去琢磨。這就是克己的功夫啊。這就是功夫。

万般功夫在此身,此身功夫在一心。

一件一件事上去找。一個一個念上去找。我做實際工作這幾年碰到什麼情況都有有理解的有不理解的太多了。所以就是人跟人的交往。道法如是。

人跟人就是學問……出場很重要,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中國功夫就是這樣的你說一句話就行,就夠了……如果在北京能開頭,我想在太原也能開頭。在中國能開頭的,在世界也能開頭。聖人講的也是人心所同然。只是我心未發而已他早我五百年講出來,但是這些東西也是要我講的。就是把人心所同然所一樣的東西自己在實踐中體會就行了。做事就是修行。

真正體會很微妙的東西很有意思。

 

做為社會教化的工作,首先是相信人。做公益我講三條,每一條有三句話。第一個是相信人,對人的這樣一個共同生活是有一種信任。必須對人抱有信心。人的事情還得靠人辦。

 

這件事我們是抱著一種生命信仰的態度來做的。做文化公益事業這就是我的生活。我就這麼信仰我就按照我所信的去行。按照我所願的,我去做,有人聽也好,沒人聽也好。這就是我的生活。它不是說我有一種理念。

 

所有覺悟的人要感謝那些沒覺悟的人。所有真正有高度的人要為底下的人服務。這就是聖賢的偉大。我們做這個事情也要有這個心胸。不是聖賢,也得拿點聖賢的樣子。至少別人罵一句的話我心退转。看大家怎麼看。世界上的事情都是看怎麼看,其實翻來覆去都是那一點點的東西。一千年前是,今天還是。兩千年後還是這些事情。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就是人們的心態變化太快了。

做基層工作真是其樂無窮。梁漱溟先生一生兩件事情。一個是他生命的覺悟,第二件事就是中華民族的命運。他說自己是有思想並且著思想行動的一個人。

 

他说,中國文化也沒有什麼,完不了。人有憂愁有痛苦。人不是渺小,人是可悲。梁漱溟最後死的時候說“我累了,要休息一下”。他沒什麼遺憾不遺憾,後悔不後悔。就是把一生放在這個時代。

 

中国文化斷了是個說法,沒斷呢也是個說法。說斷了會使大家更加的警醒和注意。說中國文化還沒斷,是使大家有信心。

 

一滴水離不開大海。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全社會。老的也好,小的也好,它是一個人。一個人是頭重要,腰重要,還是腿重要?沒了哪個都不行。它是一體的。所以我做社會教化的工作必須老中少一盤棋古今中外一本書。搞教育的弄了很多理論方法技巧這些从根本上是沒有用。迷信任何的教材教育理念都是錯誤的。包括對傳統文化的過分倚赖

 

最真實的東西不能說你上了第一個臺階,你就一定會到第二個臺階。你學了聖賢書,你一定就能做聖賢?沒這一說。這個是不能推論的,不能論證的。真實的東西沒法講道理。講道理的東西都是反反複複,說來說去的。真實的東西是沒法遞推論證。你學了這個就怎麼樣,你今天怎麼樣,明天怎麼樣,你小時候怎麼樣,大了又怎麼樣。沒這一說。誰也不能保證你怎麼樣。你跟孔夫子好好學,他也不能保證你怎麼樣。誰也不能替誰負責。你也不用搬出四書五經不用搬出古人的名目。所以教育這個東西啊,市場化,功利化,它導致的就是盲从和迷信。人們覺得什麼都只要靠論證就能一下子明白了。一論證這個東西就得到了強化,它就成了個事實。

所以要讀無大書。讀的都是有字書,不能越讀越薄,那就完了。

 

老中青少是一個……各是各老是老,小是小中是中,少是少。各是各,它就不像個人樣。它沒有連成一條。它這個脊椎骨啊還是散的。不是說拿出哪一節要怎麼弄,不是這麼個事。這是誤區。談教育必須談教化。談教化必須談我們整個的社會時代狀況。談小孩必須要談到整個社會。至少是家庭,社會,學校。

市場經濟把人脑子搞坏了,使得思想學會一個推論的觀點了。结果连現象看不清,問題分析不清。行動沒有力量,慣於論證,慣於宣傳了。都會宣傳,做宣傳工作,做包裝工作。現在普遍的都會這個了。

 

……時代的大幕還沒有真正拉開呢……

 

中國現在滾開水水開了,從中間往上滾冒泡,水像泉湧湧出來都往四周散。溫度下降了,又到了最低下。最低下再加熱又從中間上來。從中心不斷地到邊緣,邊緣不斷地回歸中心,劇烈的變化。

用邊緣解決核心的問題。用基層來解決一些根本的問題。這也是毛主席的戰略啊。毛主席農村包圍城市那個時候就是屬於邊緣解決核心啊。蔣介石就是占领大城市,有精英,有資源,有各種各樣的東西。農村又窮又落後什麼也沒有。農村包圍城市,這是毛主席留給中國寶貴的財富。

這個財富在後來的經濟建設乃至與後來的文化複興,它還要發揮方法論的一個作用。

毛主席作為革命家那一輩,他們是真正有人文家的情懷。像孔夫子這樣的人文家,他有革命家的精神。現在一提傳統文化就反對建國以來的這些。眼光太狹隘了。

 

毛主席怎麼跟孔夫子有相同的地方我翻到一篇文章,1937年,延安叫保安,在保安模範青年講話上,當時談什麼叫德育。毛說要我講道德,就是一句話,奮鬥到底,奮鬥終身,奮鬥到死。做一件好事不難,難是一輩子做好事。一直到死,到死算。這話了不起啊。奮鬥到底這個才叫道德。一個人做了一輩子好事,一千件好事,事是好事,人是不是好人,這個不能完全劃等號的。

道德觀是生死觀,這個就是真正的儒家精神。

儒者的精神就是這樣不是憑空說道德它是要放在一個人的一生當中。這是真正中國文化意義上的道德。

 

今天還簡單的停留在“不反”的對立,證明人心裏不成熟。證明對今天的事情沒有信心。

 

王國維說凡是講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的相异不同,皆不學無術。

文化傳統跟革命傳統,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今天來講要看到們相的地方……前幾年講激起大家情緒上的呼应,引发出重視的一面。但如果從08年之後還有人這麼講,不只不學無術,簡直有害天良。

……為國分憂……文化教育是生产力,一個時代的生命力……

……搞文化的這批人不要把文化搞壞了。

 

願意做義工的越來越多了。這是一條大路,別的路沒有……

沒有操作,自然,簡單,穩妥,最小的資源消耗成就最大社會效益無本買賣,心天下……

 

义塾是地方教化的一個概念。

 

社會学开始,還原成心理学。

心理共同體,心理記憶,心理感受……社會工作就是心理工作……鄉村是一種鄉土意識,對家的感覺

精神家園,民心所向……中國真的艱難到這個程度,只有對家的一個記憶沒有其他的東西了,所以是中國文化最困難的時候……

人到最無助的時候,有個本能的反應,就是回家,在外邊受了欺負,回家去了,就是這樣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我們做社會文化工作,要從全局考慮,要有“共同概念心理观察”,不能按照簡單事件,簡單地域,简单方法。

科學發展觀,科学观,发展观,一种智慧的观,全面協調可持續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