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错阳差,与四(6)班同学一起进行的《三字经》学习总共只有两课时。由此一来,更觉宝贵。课已毕,几点体会记录如下。
一、 关于自身的定位问题。
上课之前已明确,在和同学们一同进行的《三字经》学习中,自己所充当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整个课程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然而,实际的工作之后我发觉这可以是自身所持的态度,但并不能是面对同学们的全部。换句话说,面对新的知识内容(作为学堂,我们不会用这四个字,但对同学们而言,基本如此。),同学们需要一个能给予明确指导说明、具有相当威信的老师的角色。认识到这一点,便开始心虚,不免有战战兢兢之感。这也正是下面要说的第二点体会。
二、 自身水平所限,课堂上难免心虚,底气不足。
课堂上的内容以诵读为主,讲解为辅。虽是如此,同学们面对反复诵读却又大多不很明白的内容就会不时发问。每每解答完毕,都不能令自己满意。《三字经》是言简意赅的典范,如若对《三字经》的研修达到一定水平,解答各式问题时便可旁征博引、信“口”拈来,这样是不可能引不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的。师生互动,同学们多多发问无疑是件好事,自己也每每予提出问题的同学以肯定和表扬。而自身古汉语知识的浅薄及对《三字经》的学习不精,每遇同学举手便心敲小鼓,基本的简单解答后让自己深感惭愧。
三、 肯定表扬提出问题的同学是非常必要的。
通常,在学校里生活中,答出问题的孩子会同时得到表扬,而对于提出问题的孩子则较少给予同等待遇。我不确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哪个更重要,但我相信,发现问题不比解决问题不重要。因此,每次我都真诚的予提出问题的同学以肯定表扬,因为他们是用心了,认真了。
四、 充分调动同学们的思路,你会得到惊喜。
举个例子。最后一次课上的后面留作提问的七八分钟时间里,有个女同学问到“四百载”“六百载”“八百载”中的“载”为何意时,我向全班询问后,后排一男生举手答到是“年”的意思。我灵机一动,继而问到,现在仍在使用的词语中有没有把“载”作“年”解的例子,(此时我想三年五载他们大概是听说过的)“千载难逢。”这位男生脱口而出,我不觉一震,甚感惊喜,觉得比三年五载要好很多。我看到当时也在场的何正军干事助理同我一样的高兴。我们由衷的掌声随之而起。我相信,孩子们是有大智慧的。
五、 同一件事情,尽量从积极正面的角度予以关注和引导。
由于我的生病和四(6)班的课程时间安排短期内调整的问题,我和王翠玉干事助理交替完成了四(6)班的课程。不时的换“老师”同学们不免奇怪,班主任老师有些不满,我也很是抱歉。但我个人认为,进行的学习内容从未变更,不同的课堂风格对于同学们而言未必是坏事。且事情已经如此,如果积极的对同学们予以说明,他们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和同学们讲的。
六、 引导同学们要明确自己的需要。
最后的课上,学堂要送两本书给表现优秀的同学。坦白的讲,只有两个课时,我不确定哪位同学较为优秀,且我心里认为他们是相差不多,各有所长的。于是我便说明情况让想得到书的同学举手。我把书送给了两位毫不迟疑最先举手的同学,(还好刚巧是两位)我认为应该鼓励同学们明确自己的要求,并对自己积极合理的要求能够坦诚表达。
以上几点便是我在和四(6)班同学共同进行《三字经》学习两个课时后的主要体会。不敢说深刻,但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