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新闻简报2009年第十五期

导读

1总干事:谈谈我对“应对变化:教育NGO的思考和行动”会议的感受

2总干事近期福建、江苏活动图文记述

3湖南株洲义工谭鹏在炎帝广场组织晨读(11月)

4天津塘沽义工梁蒙新开了一个公园晨读点(11月)

5、北京地区社区公园市民公益健身晨读总结大会召开

6简讯四则                                  

…………………………………………………………………………………………………………

总干事:谈谈我对“应对变化:教育NGO的思考和行动”会议的感受

 

112728日我出席了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21世纪教育研究院、好人好

NPO主办的“应对变化:教育NGO的思考和行动”会议。由于主办方的努力,各地平时少有机会互相了解的各种民间公益组织和团队、个人能够相聚一堂,交流、学习,确实难得,应向主办方表示感谢。但同时,我既蒙邀请参加会议,本着对主办单位和与会各位代表的尊重,应当讲出我的心里话,供各位参考,虽不能一一展开论述,但也欢迎交流。

 

本来,使“教育”和“NGO”发生关联并产生共同使命的深度自觉,对“教育领域”和

对“NGO领域”都是非常切中的关键之点,而且,在这个时候也是非常及时必要的。但是,可能是由于经验的肤浅和体证的不足,以及由之产生的妄言自大,使得会议导向偏差,缺乏反省精神,主观想象超出客观事实,会议议题的70%一直在幻觉中进行,有“自我娱乐、自我陶醉”的倾向,这些表现都令人感到十分的遗憾。

 

1各种的理论专家、各种的基金会和各种所谓的“NGO平台”不要急着成为“操盘手”。

2不应当诱导NGO事业发展中的“拜金主义”。

3那种运做和策划式的项目设计最终会使得大家“都拿社会来说事儿”。

4“草根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那些图表和箭头,不在于那些所谓的“结构和目的”和那些“精心的设计与整合”。

5没有发起人或一线义工的心理交流,没有一点真精神的探索,是对草根事业的不尊重。

6 现在其实正是各种“资源的拥有者们”反省、重新认识和自我改进的时候。例如大名鼎鼎的“福特基金会”。

7每一个草根都应珍惜自己的“初发心”,不忘记,不退色。

8必须想到国情和社会的实际情况,现在有媒体报道和浮出水面的本土公益还只是一个小小部分,将来有更多的个人和小团队浮出,都想做好事、做善事,都要参与到社会的生活和公共事务中来,他们都在各自的尺度上发挥着人心良知启迪和国民精神塑造的作用,这样的事实我们必须清楚,不能用眼前的初期的有局限的一部分来代替和设想未来的大部分,这样的推断思路是错误的。

9现在“教育NGO”的主题是“引领价值”,而不是“应对变化”,尤其是“经济和市场的变化”。

 

附:总干事此次会议的发言提纲——“使文化有新生命,使公益有新价值”

 

○教育NGO,要有自己的哲学思考,这是它的可贵的灵魂。

一个教育NGO的事业,就仿佛一个人的生命,不能没有灵魂。

 

○一种人生,一种精神,一种教育——原是彼此一贯相通相成。

 

○作为教育宗旨的NGO,“志愿精神“或者“公益精神”是我们践行使命的根本。

换言之,教育NGO从事者,其人必有一种人生实践、实践人生的态度,他以这样的自知和自觉而奠定他教育观察和教育行动的眼界、格局,并进而同时代的、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逐步展现这一个“人文化成的精神事业的全貌”。

 

○“人之初,性本善”——“文化”、“教育”的原点和“公益”、“草根”的原点是一个,即“人心的感动”,人性如此,人心如此。

 

○每一个人,都是一颗种子。既是一个“文化的单子”,也是一个“公益的单子”。

 

60年前全民皆兵,过了30 年全民经商;今天有全民向学趋势,不久将全民都愿做义工。

 

2008之后,首要的议题是“使文化的信心、资源和力量与公益的信心、资源和力量汇聚合流,使其发生共同的合力作用”——要之,“使文化有新生命,使公益有新价值”。

 

○文化的觉悟,采取“现代公民社会的方向”,必有走入民间、走入基层社群、走入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勇气;公益的担当,不忘“人文教化的使命”,必有参与国民性改造和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准备。

 

○总之,文化和公益必须结合起来。中国不能再等了。

 

○立足“本土实践”,完成“中国使命”,走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公益事业道路,推进社会基层教化,开启文化社会建设的战略格局。

 

○“以公益建设文化,以文教引领公益”——一耽学堂青年文化公益事业的9年探索在此。三分之一,不只是三分之一。而是三分之二,三分之三,甚至是三分之四。此乃天下國家之大事。

 

○社会大众的多年不断的呼告诉求,不只显露出“教育的问题的一面”,更显露出“教化的问题的一面”,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谈教育,我们总应以“人性和人心”为不离始终的大端大体。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近十年的学习热和实践热来看,社会各界所热心的主流是寻求生活智慧与公共秩序,其核心命题是“有关道德和伦理的命题”。

 

○所以,目前“教育NGO”的关键词是“公共道德与生活伦理的教育和教化”。

这是一场围绕“社群生活的养成和改造”而展开的新生活运动,这是一场建设“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新文化运动。

 

○現在是初级的階段,心理建设,然後是生活建設,然後是文化建設的更高階段。

心理的建設,一切皆因参与而有变化,这是人文教化的社会工作的意义和方法。

 

○有天、有地、有人的地方,其实就是我们工作开始的地方。如此简单方便。

 

○“草根性公益”将成基本的模式——小团队、小团体,甚至于一二个人,无需太多资金,低成本,甚至“无本”,但是高社会效益,有感召力,能引起共鸣,易于模仿、复制,带动范围广,能形成连续叠加效应。

…………………………………………………………………………………………………………

总干事近期福建、江苏活动图文记述

一、124日在福建武夷山吴屯瑞岩寺参观和住宿,体验早晚课;经过商量,决定福建地区首个“一耽学堂青年文化公益事业义工修学基地” 设立在吴屯瑞岩寺,用来帮助青年义工有短期、集中的学习和生活体证,具体事项将由学堂办公室和讲学部来统筹安排。在此,我们感恩吴屯瑞岩寺的十方常住,感恩住持道航法师的慈悲赞助!学堂同时聘请道航法师作为义工修学基地的指导教师。

      

  

 

二、125日、6日观摩“三教论道”和出席当地武夷学院的“国学论坛”。这是武夷山茶博会的一个环节,“缘聚武夷,茶和天下”,一诚会长、任法融会长、汤一介先生出席。

 

——发展一名“新义工”,其实是个“老朋友”。在武夷山送王财贵老师一本学堂义工手册。从2001年相识至今,王老师黑发变白发,是一名名副其实的“义工”。意外相逢武夷山,彼此一个熊式的拥抱。126日下午,在武夷学院国学讲坛结束后,我、王老师及武夷学院学生代表在学堂晨读运动展版前合影。

 

三、127日往五夫镇参观朱子故居。其地辟远,离武夷山一个半小时车程,虽然一开会大家都乐以朱子做地方文化的形象招牌,但出租司机说其实很少有人去故居走走。

   

  

朱子书法




 
  

  

四、128日赴福州,在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做报告——“一耽学堂青年文化公益事业的价值和使命”,并同高校青年晨读义工游广论(前排左二)等同学、老师合影。

 
附: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义工游广论20091111日发来的“晨读小组”第一、二届
晨读总结

逄飞老师:

您好!我是游广伦。今天给您发邮件,已然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了。大学的日子很快也很漫长,就要结束了,我怀恋我的母校,这里的土地,这里的同学,更主要的是我们的晨读。我在很多学会呆过,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这个社团,现在它正走向成熟,可是也有危机,希望学堂能给予更多的关注。

从当初的10多个人到20多人,晨读就这样过了一届。那时候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摸索,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探讨,来组织,来倡导,虽然效果并不是很突出。每个月我们都花了6个小时来讨论,每周晨读六次,人数有多有少,可是我觉得大家都很努力,有的成员每周还全满,那时候的我很感动,也很惭愧,但内心还是很欣慰的……做了很多工作和很多努力,有两个院校成立,多个学校组织晨读。天气寒冷也阻止不了我们一些成员去晨读的决心,在寒雨季节,我们就在教室里晨读。我们有过争吵,有过失望,也有过绝望,我们依然走过来了,我内心总在想,一耽学堂颁发给我证书是不属于我的,而是我们第一届晨读的每一位成员的荣誉,没有他们,我是没有资格的……晨读显然还不成熟,方法的单调和不生动是主要原因……

……我还是不能把国学在我们的周围推广开来……在第一次动员大会上看到满屋子是人时心里很兴奋也很害怕,我滔滔不竭地介绍和憧憬我们的未来……在第二学年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个组织正常的生存下去。每当我思考如何使社团起色时,总觉得组织的活动过于集中在对国学的关注上……我们保持了社团的平稳发展……从开始做晨读发传单到现场讲解到放电影来纳新,我们每个阶段都在注意创新。也许应该说一下,把大家都认可的东西带给大家,特别是把能拉近成员与成员的配合和充分认识的海西创业班的项目带给了大家……

从发起人前文学社社长钟双法,到我和同学王铭华,再到谢雅凤、李雄成、刘国奇、沈泉福,都做了很多的努力,为后来的晨读打好了一定的基础……新的一届是一个优秀的团队……希望逄老师和各位为这项事业努力的同仁们能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注。

向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努力的同仁们致敬。祝我们的晨读事业能扎实的发展下去!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晨读前负责人:游广论

 

五、129日上午在福建省图书馆和福州社区公园市民公益健身晨读义工皮春花交流经验。

 

六、1210日晚在厦门和多年热心传统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发展的地方朋友座谈,

  

七、1211日从厦门经南京到南通。12日上午参观如皋冒辟疆故居水绘园,下午参观港闸区人民法院。12日晚和多年热心传统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发展的地方朋友座谈。

 
  
和江苏南通义工王捷在南通大学孔子像前合影。

(王捷兄长我两岁,2000129日就已开展传统文化义务教育,2001春季起我们就经常电话沟通教学经验,对我帮助很大。王捷兄义教工作持续多年,后虽因工作变动曾经停顿一段,但现在妻子顾红女士支持下在刑警队家属中重又开展起义工工作。)

 

在最近和厦门、南通以及云南昆明“一丹书舍”的沟通中,总干事特别强调文化教育的基层实践一定要做成开放的和有活力的生活形式,特别是应当先把自己所在城市近几年来的草根一线的志愿者、义工召集起来,不论做长或做短,不论成或不成,也不论他做的是什么领域,把大家召集起来,谈谈各自的初衷,谈谈每一个人的酸甜苦辣,这样就很好,这样就会慢慢产生地方文化公益事业的新格局、新气度。

…………………………………………………………………………………………………………

湖南株洲义工谭鹏在炎帝广场组织晨读(11月)

   
 

…………………………………………………………………………………………………………

天津塘沽义工梁蒙新开了一个公园晨读点(11月)

逄飞师哥:

     您好!
    晨读活动目前为止已经连续开展了三周,基本初步形成了以共同兴趣的同事三到四人为核心,吸引外部小区居民为成员的结构。目前来看,核心成员人数稳定,能起到组织作用;其他成员流动性较大,有些人属于观望态度,有些人约定下周来却没有出现,但也有人坚持下来每周都参与(只是人数较少)。大家都觉得这样逐步开展、提高影响力是一件好事。
    第二周晨读的内容是《三字经》和《腾王阁序》。腾王阁序相对来说生字较多,比较难读,但是大家都跟读下来了,即使不解其意也表示音韵很美。有小朋友童言无忌地表示为什么要用那么多难字,这个人太爱显摆自己了,大家都笑。其实王勃这样的才子恐怕都不免如此吧。
    第三周晨读的内容是《三字经》和《孔雀东南飞》。阅读起来比较晓畅明朗。三周以来一直有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跟我们一起朗读,她的父亲则遥遥地站在远处等待,从不上前。想来也很有意思。
    目前我们总结的经验和教训还很少,但是积累的愉快体验很多。参与者都觉得晨读让人愉快之余,也对经典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熟悉。
    第四周我们将朗读《千字文》、屈原的《国殇》和穆旦先生的《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的祭歌部分。同样是对出征战士的挽歌主题,古诗和现代诗的比较应该也是很有意趣的事。

请您多多指正,谢谢!

                                                     梁蒙11-5

 

学堂论坛摘录:
天津第四周晨读情况(因为我读了一半就坐火车去北京了,以下是向同事问来的情况。)

梁蒙 说:
——小盆友那天来了么

杨小华 说:
——来了,还招揽了两个成年的

梁蒙 说:
——嚯
具体经过说我听听
我记下来,按期向组织汇报ING

杨小华 说:
——你走后不久
我和斌炜二人伫立风中,开始读千字文
读着读着
来了过往的群众们,遂散发传单
中有一山西口音大嫂,一外地男青年颇感兴趣,听说是免费的,不要钱,就很欢快滴参加进来
又过小片刻,小盆友也来了
因为千字文的稿子不够,我们改读上次的孔雀东南飞,小盆友领读

梁蒙 说:
——大嫂不会是要学普通话吧

杨小华 说:
——哈哈,这么隐蔽的伏笔都被你看穿了

杨小华 说:
她的口音不是一般的不纯真

杨小华 说:
——整体故事就是这样滴

PS,结束后男青年拉起大嫂的手,我被雷了,原以为他们不是一起的,想不到这么开放。后来才搞明白,那个男青年自称会看手相,拉着大嫂的手看了又看,大嫂颇不耐烦

梁蒙 说:
——就读了孔雀东南飞么

杨小华 说:

——读了国殇和森林之魅,两遍,读孔雀一遍

梁蒙 说:
——好的
男青年没拉你的手?

杨小华 说:
——没,哈哈

      你不在的时候,我们都表现出了不卑不亢,大义凛然,察言观色,能拐就拐,能框就框的革命主义精神

梁蒙 说:
——啊好好,一定要不卑不亢,大义凛然! 

(*^__^*)

…………………………………………………………………………………………………………

北京地区社区公园市民公益健身晨读总结大会召开

2009118,在北京市共青团志愿者联合会所在地海淀黄庄艺术大厦召开北京地区社区公园市民公益健身晨读总结大会,天津部分义工也专程赶来参加。大家畅所欲言,交流2009年的经验和心得,虽然因为时间有限,还有一些义工未能发言,但是起到了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良好作用。


…………………………………………………………………………………………………………

     

一、112日福建省阅读学会黄天轼先生来学堂访问。

 二、继《南方周末》924日刊登学堂“晨读运动公益海报”之后,10月下旬人民日报《人物》周刊再次刊登“晨读运动公益海报”。向上海的李青先生及《人物》周刊编辑赵立、张盛秋女士表示感谢!


 
网络部临时助理刘艳山设计的公益海报

 

三、《博览群书》200911期 “国学热之冷思考”刊登徐友渔先生文章《“国学热”的浅层与深层问题》及对总干事的专访《让国学对我们的生活起作用》。

徐友渔先生文章中写道:

1——“我们不能指望只靠传统就实现现代化,实际上,传统文化只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转化和新生。”

2——“传统文化的前途并不在于有朝一日可以重登统治思想的地位,它的合法性或可接受性也不在于它可以为强化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服务,它有自身的价值和地位,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中,把它定位为主角和配角都是不得要领的。

总之,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复兴是有希望的,但实现这一点需要我们的努力、清醒与明智。

四、1215学堂老义工李惠琼(现在广州工作)“回家”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