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17日上第一节课到6月28日结束我们的第一个阶段的实践,我一共上了六次课,其中比较成功的可以说有两次,有一次极其失败,其余的几次都有失误,这些失误在《教师日记》上我都记下了,现在再回头看一看,还需要再系统地说一次。
从总体上来说,虽然我对同学们的知道到何种程度很注意,但判断的结果是不准确的。这使我无所适从,有时讲的东西他们不感兴趣也不甚明白,有的太简单,他们熟稔于胸。前者如对某些字的解释,句型的分析。后者如一些伴随的故事(与李白有关的“磨杆成针”以及类似的“愚公移山”)他们要求我讲《长恨歌》、《瑟琶行》但显然一点也不了解这两首诗,看来不是因为对内容感兴趣,是因为名气太大?或者……。
二是纪律不好控制。我还有六分之一的成功率,百分之八十要依靠班主任的刘老师。他听课,一方面不断提醒我该注意的问题,一边维持纪律。我这方面的能力是没有的。希望增加锻炼机会。
三是我自己老出错。但是不足或者不合适让我临时再加别的东西总是有失误。也因为紧张,所以说话语无论次。一旦出错,总想糟了,下面怎么办?一小段时间的沉默让我更觉忙乱。
从另一方面来看,经验也是有的。在开始上课之前,把工作想得很神秘,虽然花了比平常多一倍的时间,但仍很紧张,慌乱。以后所有的课都是以第一节课为基础的,第一节课上没有开场白,直接讲课,造成以后很多麻烦。(不知道同学们的名字)所以第一节课要准备好,是经验之一。
再一个就是内容要通俗易懂。最成功的一节课是5月24日李白《月下独酌》既脍炙人口又通俗易懂,讲起来很畅快,同学们也很喜欢。讲别的如《山居秋瞑》就不如它了。一定要讲故事或者别的。最后一次我讲苏轼生平的一些事,既对所讲的内容有益,又使课堂上的气氛有趣。没有总结到这一条上(6月28日才知道)使我常为“让他们做什么”这个问题发愁。我应该问的是“我该做什么”。
总之不属于上课内容的东西,也要和同学们多交流有助于我们的计划。
有的细节问题我在《老师日记》上都有记录,所以就不多说了。
中央民族大学 中文系2000级
毛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