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授课感受

在一耽学堂做义工的一些感受

 

我是北大哲学系的一名本科生,马上就要大四了。很荣幸自己是学堂最早的一批义工之一。我是大二下学期加入学堂的,那时学堂刚刚开始第一次招义工,我是无意中在三角地发现的那张海报,当时看到要做义工,还可以和小孩子在一起,就记下了他们的电话,和他们联系,之后就是学堂的一份子了。

我在学堂一直是担任一线教学工作的,教了有一年半了,教学的对象主要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大二下学期,也就是我第一次教课是给二年级的学生,大三上学期教的是三年级的,本来这个学期我作的是教务工作,后来一个教员因为有事不能教了,我就替她教了有大半个学期,然后就是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给一年级上课。以上是我的授课对象的大概情况,至于我所讲授的内容,最先是古诗词,教了一个学期,然后就都是《三字经》了。对了,还教过一些《大学》,很少的。

说实话,我开始加入学堂的时候并不是像逄飞师兄,还有其他一些同学那样,是出于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我个人比较喜欢小孩子,开始加入时只是抱着能和小孩子多接触这么个单纯的目的,不过在这一年半的教课过程中,我也渐渐的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力量,也开始有那种为传统文化而尽一份力的责任感。

作为一名一线教员,我最熟悉的莫过于教课了。在这一年半的教课过程中,感觉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尽尝。高兴的是你的教学有了成绩,学生们能熟练的背出你教的东西。生气的是上课时,那些顽皮的孩子就是不听你的话,东搞西搞的,任你喊破喉咙,他们还是若无其事。

我以前根本没有过什么教学经验的,也没有太多的关于少儿心理学的知识,经过这些时间的锻炼,体会到做老师的辛苦,尤其是小学的老师,简直就要像妈妈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那些学生,各方面都要考虑到,真的很费神的。对于传统文化的讲授,因为我带的一直是低年级的学生,上课时主要是带着他们读和背,然后就是给他们讲一些课上知识所涉及的背景材料,一些小典故之类的。对于这些,小学生们还是很感兴趣的。尤其是在他们知道的时候,就会很踊跃的举手要求发言,看到他们生龙活虎的积极的样子,真的很有动力好好的讲下去。我主要教过《三字经》和古诗词两项内容,根据我个人的教课经验而言,同学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要高过《三字经》,古诗词他们从小就接触,每个人都能背上几首,好的甚至能背几十首,而《三字经》就很少有人问津了,也许是因为这么多年来社会上一直把它当作什么腐朽的东西来看待吧,家长不予以肯定,自然小孩子也就接触不到了。不可否认,《三字经》中有些封建的思想,但是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好的,比如孝敬,勤学之类,还有一些有关历史的知识,我觉得都是很好的蒙学资料。

从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我觉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传统知识的教育主要还是家庭的熏陶,我教过的一些学生中,有的同学的古文化素质确实不错,唐诗宋词,还有一些小典故都知道的不少,而有一些则全无所知了,这些还都是家庭影响的结果,家长重视的话,小孩子自然就会在这方面有长进。

对于具体的课上教授,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是第一位的。真的,那些学生的极其的聪明,你知道让他们有了想学的欲望,那么一切就OK!还有,就是要考虑到小孩子的接受状况,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是不同的,那我们最好就只能是照顾到大多数了。还有关于课堂气氛的调动。坦白的说,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太好,我的班总是太过活跃了,最好的当然是松弛有度,可是我每次看到他们那么高昂的兴致,就不忍心破坏这种氛围,总的来说班里很乱,我想这是我要向学堂的其他义工们好好学习的地方。

最后,我要感谢一耽学堂给了我这个可以教传统文化的机会,在教课的过程中我的这方面的知识也有了进步,也接受了一次《三字经》的再教育。还有,最要感谢的是我的那些学生们,是他们给了我欢笑、泪水,还有数不清的感动,他们的纯真让我又仿佛回到童年,他们的童言无忌让我又感受到了真实,他们的灵机一动让我又有了无数的惊喜,还有很多很多。很惭愧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你们给了我这么多的美妙的礼物,而我给你们却太少了,我想我只有在以后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中,更加用心的努力,才能没有遗憾的经受住你们的给予。

 

李媛媛

2002.7.20.

对学生的访谈提纲

一、关于家庭

1.       家庭的一些具体情况。比如父母从事的工作,家里是否有老人,有没有兄弟姐妹等等。

2.       家庭的影响。父母是否辅导功课;父母对你们有什么期望;父母有没有让你们接触传统文化,教过《三字经》或唐诗宋词没有;

3.       你们对家庭做些什么。比如是否帮助做家务,农忙时要帮家里做农活吗等等。

二、关于学校

1.       喜欢学校的生活吗?

2.       在学校一般都做些什么?

3.       喜欢现在这种上课的方式吗?

4.       现在应该每个人都接触过一些传统文化,喜欢吗?原因呢?

三、关于自己

1.       有什么课余爱好?

2.       将来打算做什么?

3.       喜欢学习吗?

暂时想到这些。

 

                                                   李媛媛

                                                   2002.7.20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