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资讯中国站
9月初,年仅7岁的杨凡成为了德清县第7届“天荣环保奖”的获得者。这个看似简单的颁奖仪式,在德清人的眼中,却有着不小份量。
2001年,德清县环保老人朱天荣出资1万元设立的“天荣环保奖”,用于奖励在学习、宣传环保知识,并在环保实践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人。环保不分长幼,今年已是第7届的“天荣环保奖”,先后有360多名学生群众获此奖。
百姓设奖奖百姓,在今天的德清已经算不上新鲜事了。为了弘扬正气、树立道德文明新风,当地一群普通的热心百姓自掏腰包设立了各种民间奖项,用以表彰践行良好社会风气的推动者。
从1997年德清县诞生第一个民间出资设奖以来,如今类似“天荣环保奖”的民间“草根奖”已有22个奖项,覆盖了孝敬父母、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外来人员风尚、残疾人励志、创业新农民等多个方面。德清人把这种宣扬“凡人善举”的奖称为“草根奖”。
由老百姓自己拿出钱来设立奖项,用以表彰为良好社会风气作出贡献的人,德清人把这种奖称为“草根奖”。眼下,42万人口的德清县,民间“草根奖”已有22个。覆盖了孝敬父母、环境保护、交通安全、见义勇为、外来人员风尚、残疾人励志等多个方面。(袁涛 摄)
马福建(右二)设立孝敬父母奖几年来,新措不断,这是首届获得“孝敬父母奖”者给新获奖者颁奖。(宣宏摄)
德清“草根奖”,道德实践的民间探索
德清县位于浙江省北部,是个有42万人口的小县。1997年,该县武康镇太平村农民马福建看到有些年轻人不孝敬老人时,就下决心拿出1万元作为奖励基金存在银行,在村里设立“孝敬父母奖”,每年发奖,村委会和村民代表都会认真投票选举村里的“孝子孝女”。个人设奖奖新风,这在当时可是开了全国道德文明建设的先河。
最初,人们以为这种奖只不过是哗众取宠,谁知通过对候选人的反复评议,无形之中把评议会变成了“道德课堂”。这些敬老标兵,成了村民争相学习的榜样,虽然只有500元奖金,但这对没获奖的子女、媳妇触动很大,促使他们从点点滴滴做起,体贴关心家中老人。让村干部们高兴的是,孝敬奖的评比使不赡养老人的行为几乎绝迹,由此引起的家庭纠纷得到了根本解决,村貌民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马福建设立“孝敬父母奖”后,在民风纯朴的德清引发出了一股老百姓自己创设民间奖的新风。2001年,四处宣传环保的74岁老人朱天荣,用积攒下来1万元钱设立了“天荣环保奖”;2002年,退伍回乡创业的青年刘志国,为鼓励德清籍的现役官兵在部队多立功,设立了“志国拥军奖”;不仅是当地居民,外地来创业的东阳人斯正良也加入到这样弘扬正气的队伍中来,2003年设立了“正良外来人员风尚奖”……
十多年来,设奖者都是普通工人、农民、企业主、家庭主妇、被称为新德清人的外来人群等。多数设奖人并不富有,所捐出的奖励基金通常不过几千或上万元。而每次颁奖和领奖的都是老百姓,颁奖时获奖人员胸前佩戴的是几十年前曾经流行过的大红花。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些“色彩纷呈”的民间奖项,在“钱少、面广、人多”的颁奖原则下,一盒铅笔、一口铝锅,甚至是一篮当地特产酱羊肉都可以成为奖品。奖额虽小却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新人新事新风尚层出不穷。“小人物”宣扬“凡人善举”的文明奖励形式,成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德清现象”。
德清县委宣传部长张林华介绍说,近年来,我们一直关注身边的“平民道德模范”,用来自基层的普通群众的好人好事,引领和推动公民自觉投身道德建设实践和创业创新的实践中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键在基层,而民间自发产生的道德新风尚,则成了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新风景。民间奖的不断涌现,体现了向往和谐、营造和谐的平民责任,起到了政府部门不可能全部覆盖的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