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咳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于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段话详细阐明人的活动中怎样随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去适应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人身体就健康,逆之则有损健康,这是真正的以预防为主。总的意思是:春天三个月,生发向荣,天地都呈现勃勃生机,万物都滋荣。人应晚睡早起,在空旷的地方迈大步活动,头发无需梳理,形体松缓,以使心志生气勃发,机体生机迅发不受压抑,增长不消耗,充沛不消减。人必须顺应春气的活动,这才是养生之道。违逆春气就会使肝气受伤(供给生长的物质就会不足),夏天赖以生发的本源就会不足,就会出现应热而反寒的变化。
夏天的三个月,繁茂秀美,天气地气相互作用,万物开花结果。人要晚睡早起,减弱太阳威猛的影响,调节心志平静不发怒,使各方面都成长秀美,使内气能往外散泄,而似乎气应在外,这是夏天大自然气的活动,人类养生应该与之相适应。违背大自然的活动规律,就会损伤心气,秋天就会生咳疟的病,收成就会减少(人的组织生长健康达不到正常要求),到了冬天病就会加重。在谈到夏季如何进行精神养生时,《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说,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样的秀美,并要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外向,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在精神调养上,祖国医学认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则要放,即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因为只有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若神气涣散则人体的一切机能遭到破坏。正如《医书》里指出的:“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但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邱处机说:“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应“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可以居高,朗远眺望,早卧早起,无厌于日,顺于正阳,以消暑气。”他还强调说,为了避免暑热,不仅宜在“虚堂、水亭、木阴等洁净而空敞之处”纳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此说极有见地,心静自然凉也。古有歌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秋天三个月,宽容平和,天上风吹爽快,大地万物清明。早睡早起,在鸡啼的时候就起床,调节心志宁静安和,减轻缓和秋天的不利影响,神气收敛,内气平和,不要使志外扬,以使肺气清肃,这是秋天通应的涵养收容的养生之道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损伤肺气,到了冬天就会发生飧泄的病变,供给收藏的就会减少(人的组织生长,功能减少)。秋季精神调养不容忽视,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冬天的三个月,就是紧闭收藏,水结成冰,地冻裂开来,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待太阳出来的时候,使心志似潜伏,似藏匿,似私有,似自己得到的,避开寒冷,接近温暖,不要使皮肤毛孔张开出汗,以致阳气大量耗损,这是冬天应对的要藏匿的养生之道。违背此规律,就会损伤肾气,春天就会出现痿厥的病变,供给生长的就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