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学习小组刘玉敏工作总结(2004-12-03)

一耽学堂、各位组长:

因为我校明天有一个国际性的儒学会议,是由人大孔子研究院和中国哲学教研室主办的,因为人手有限,我们这些中国哲学专业的都要去做会务,所以不能参加这次的学习交流,深感遗憾,也表示深深歉意。现通过邮件将这几次学习的情况和体会发给大家,请大家指教。

自从学堂决定开始学习经典以来,人大组已经组织了三次《弟子规》的学习,期间得到了学堂和几位组长的大力支持。王军丽、马仙蕊、杨树新、唐鼎峰的到来为我们的学习增添了人气,也推动了大家的讨论和学习,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希望以后我们多交流学习经验。

我们采取的学习方式是大家轮流主讲,然后就所讲内容进行讨论,主要是讲自己的亲身体会,进行自我解剖。第一次学习主要疏通了文章的读音,第二次学习讲了“总目”和“孝弟”一章,第三次学习讲了“谨信”一章。速度不能不说是很快的。但是大家的讨论是很充分的,围绕着学习内容,没有跑题。我认为主讲人很重要,她不仅要在课后查相关的资料,疏通字义、文义,而且要在自己讲的过程中首先谈自己的体会,敢于说出自己的困惑。所谓困惑就是问题,这样大家就能就她的问题进行讨论,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谈感想。如果一个问题讨论完了,有点冷场,组长就要打破寂静,提出新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事先备课,挖掘文章背后的东西。因为《弟子规》文义比较简单,且和自身联系非常紧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讲出一些东西,所以学起来很轻松,讨论起来也比较热烈。

在一块交流中,我认为应注意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容易被忽视:一、不要因为内容简单,就不讲含义了。我们往往认为这些启蒙读物看起来很简单,乍一看大家都懂,其实仔细分析起来,还是有很多需要深究的。非细读,不能领会其中含义。所以当主讲人没有或忽视了某一句话时,组长应及时补充,将含义说明白。比如“冬则温,夏则凊”中的“凊”,准确的含义是什么,不查字典可能就会错,而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查字典。再者这句话里面包含有什么典故,也应当讲清楚。二、很多人觉得《弟子规》中的很多规范不适用于现在,我们只要知道其中的精神就可以了。我认为这个观点只对了一部分。古今制度、环境虽然不同,但古今都要有人际交往、待人接物,这些最基本的礼节决不可废。讨论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但我认为讨论应当有积极的倾向,能让大家体会到很多东西对我们今天还是适用的,如果只剩下了精神,那还谈什么我们自身的修养!这需要组长积极引导,当然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和体会,请大家多多指教。希望能看到各位组长的经验。

               此致

顺利

刘玉敏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