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最近在各大媒体和学者那里普遍出现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知道这个词,我想一个“热”字都不足以表现这种情况。我眼中的国学是全民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因为我们已经把传统“丢”了。
作为80年代生人,我总觉得我们这一批青年人经历的事情太少了,一直是处于温室里的花朵,与现实接触的机会实在是少。这样我们对我们所处的时代认识的就很肤浅或者严重一点说是知其皮毛而已。那么再一想来,我们对中国的历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岂不是更少。就我个人而言,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只限于中学历史课本和大学期间的中国古代哲学,因为我们没有古代汉语这样一门必修课,这样的知识是零散的而且我也只是知道个大概,至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没有一个系统深刻认知与把握的。
基于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和对一耽学堂义工的浓厚兴趣,我走进了一耽学堂,并有幸认识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杨汝清老师。他是我们的老义工而且是非常优秀的。从与杨老师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学堂工作的极力支持和赞赏。虽然近日工作繁忙,但杨老师仍会回学堂坐坐,关心着学堂的每一步。从01年入学堂做义工直至今天,杨老师曾在清华附小、北大附中传授过传统文化的知识,并多次到云南甘肃一些地方进行过实地考察。杨老师的介绍使我加深了对一耽学堂的认识,更进一步的走近了学堂,并再次坚定了我做义工的信念,极力我去理解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的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它本身包含的内容就很繁杂,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等,可以说包罗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一个大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这样的工作,在我看来这是我们这个专业目前要思考的问题。我想或许可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去找答案。我想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一个认真的求学态度,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有很少人可以踏踏实实地去读书和作学问,“淡泊名志,宁静致远”似乎真的成为了历史名言。
另外一点,我从杨老师的谈话中也能体会到在我们国家存在着极其严重的贫富差距。以前我只是很感性的了解一些没觉得有多么严重。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就拿一些数字来说吧。云南滇北的一个小山村,一家八口人的年收入只有300元,我开始以为自己听错了,又问了一遍老师,“是300,没错”,他们的粮食都不够一家人一年的口粮,那只能靠救济粮,但救济粮又不是那么及时和丰裕,那他们只能去借了。这是在一家人都健健康康的情况下,如果再遇到个什么病啊灾的,当然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但生老病死是常态啊,一家人就不知道该怎么去生活了。这些我虽然没有亲眼见到,但从老师的眼神和语气中我能感觉得到。我想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尽力去帮助他们,可能会以教师的身份去,这或许不能在经济上给他们多大的帮助,或许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但起码可以从精神上给他们以抚慰。
这是我的总体感觉,可能很肤浅但却是真实的。我想在以后的学堂生活中我会逐渐成熟,逐渐对我们的国粹加深理解并形成我自己的认知。在我以后的学习和将来的教学工作中去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复归做一点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