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我对张眉师姐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了采访。采访记录如下:
(1)什么时候参加一耽学堂的?
2004年十月前后。
(2)通过什么方式知道一耽学堂的?
通过学堂的招募广告知道的。
(3)知道她时以怎样的心态参加她了呢,是毅然决然,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是试试看的态度,这时,你一定会问,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
答案很简单,传统文化是很美好的东西,热爱传统文化的人自然也会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做传统文化学习、传播和推广的事情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学堂的环境、人和事都是非常单纯而且干净的(我不知道这么形容是否正确,但是对我来说的确如此)。在学堂做事的过程当中,我的心灵是开放的,我的生命是放松而且舒展的,有了这种愉悦的感觉,你觉得我还会离开学堂吗?
的确有动摇的时候。比如说每个星期晚上的柿园小聚,如果只是短期、偶尔参与,你会觉得和大家的交流聊天是很愉快的事情,可是从小聚开始到现在1年多的时间,坚持下来需要不少的时间,也需要费很多心思的(当然,光明兄所做的工作比我做的要多得多。)而且我住在通州,每次往返学堂都要将近四个小时,而周末正是难得的和亲人朋友相聚放松的时候,很多时候我都会想,如果不来学堂了多好!呵呵。可是每次来学堂,看到大家亲切的面孔,都会觉得很开心。在学堂,即便只是拿着一本书坐着一个人静静地读,你也能感受到心灵的那种宁静和放松;而每次和大家的交流,都能让我受益匪浅。在学堂,任何问题都可以和大家交流。大家相互之间是很友爱很信任的。也正是这种氛围,每次总能把我稍微远离了一点的心又拉近了。
(4) 参加之前您的生活、学习是怎么样的状态,有什么样的困惑?
(5)参加之后有了什么样的改变?
最大的收获是在学堂认识了很多很好的朋友,基本上北京每个高校都会和文化机构都会有学堂的朋友,而来到学堂的,必定是对公益事业和传统文化有兴趣的人,这样的人,我想都是很有爱心的人,也是热爱生活和生命的人。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你会觉得很开心。第二个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多了。以前虽然在中央民族大学求学,后来读到硕士,实际上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是非常非常少的。学堂会组织一些学习的活动,比如通过晨读,我现在差不多可以背诵《大学》&《弟子规》了,虽然相对学堂的其他人来说,我学得还不是很多很好,但是已经是一个很好开始了。以后我就可以说,我是喜欢传统文化的,而且已经开始学习了,哈哈。第三个收获,应该是一种生命上的影响。我的心态会慢慢地变得不那么着急,眼光也可以看得更远一些,心灵也慢慢地舒展一些,可以更加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一些不足。最后一点,说起来有点玄,或许是我的表达能力有问题,但是是真的。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交给认识我的学堂的其他朋友来回答,他们对我的了解应该比我自己更加全面一些。
(6)参加的真正目的,对国学的喜爱还是对公益事业的热诚,抑或是对生命的另类解读,在参加相当长的时间后又没有变化?
原因很多
直接的原因是因为我选修的《人力资源管理》课,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要作一个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分析,我为了完成作业决定深入一耽学堂了解相关情况。
但是也有其他的因素在,我想你估计也会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比如,我们都在民族大学学习了4年,在学校里有机会接触了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一耽学堂正是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同时硕士阶段我学习的是国际教育的比较,有比较多的机会与外国友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非常浓厚,我的一些外国朋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得甚至比我还多,所以我想,与别人交流,是需要对自己的本土文化有更好的理解的。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所谓交流,是在你“有”了的基础之上才能称之为“交流”,否则只能是被动的接受。
(7)最后,请您谈谈对一耽学堂的认识
我的认识还在继续呢,现在还不能说出什么。我只是很肤浅地说,学堂是个好组织,这里有一些很好的人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且学堂还在慢慢“长大”,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和关注。我对学堂是有信心的,正如对我自己很有信心一样。
(8) 对师弟想说的话
最后要说的是,不管我说的是什么,都得你自己亲眼来看才算数。
这次采访的完成, 张眉师姐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偷懒用了电子邮件的方式,可是张眉师姐当天就回了信,而且如此详细和诚恳。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想真正将心静下来,踏踏实实做事,做好每一件事,和学堂的朋友们一起做好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