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赵堡太极拳概论(崔彦星)

1赵堡太极拳的源流

赵堡太极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她起源于元末明初,由武当道人张三丰所创。张三丰祖师传于王宗岳,王宗岳传于河南省温县赵堡镇蒋发,从此此拳在赵堡镇代代相传。蒋发——刑喜怀——张褚臣——陈敬伯——张仲禹——张彦——陈清平——和兆元——和庆喜——郑悟清——郑钧——崔彦星。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由第十代宗师郑悟清和郑伯英先生先后走出赵堡镇,才结束了“赵堡拳不出村”的历史,并得以广泛流传。赵堡太极拳是目前所有太极拳中唯一用地名命名的拳种,较完整地保留了张三丰祖师所创的原始风格。其以道家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医理论形成的内家拳术,敦厚沉稳、柔和自然,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真正体现了拳道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2 赵堡太极拳的特点和效用

2.1 拳理

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以阴阳平衡为目的,拳法演练顺应自然,强调“天人合一”,属于道家太极丹功的动功部分。

以武宣道,内执丹道,外示金锋。技击为非遇困厄尔不发,强调胆道养生为本,而“不图技击之末”。若以技击为能事,不独失德,也易伤生早逝。

拳架要求立身中正、轻灵自然、自然而然。每一动作皆以圆为运动轨迹,处处为圆,一动百动;静极生动,柔极生刚,动静相兼、刚柔相济。初练者应形意相随、以外动带内动,渐至内外一致,而后以内动带外动、内外统一。

要领是: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如四季运行,自然而然。

以“掤、捋、按采、挒、肘、靠”为八法,以“进、退、顾、盼、定”为五行。

2.2 养生保健之功效

2.2.1 动作柔和老少皆宜

太极拳是年老体弱、慢性疾病患者以及知识分子祛病强身的有效方法。剧烈运动需要较高的体能,对于年老体弱者不适宜,特别是高血压、心脏病人,运动不当反而有害。而太极拳,特别是赵堡太极拳动作轻柔优美,如柳梢临风轻摆,似浮云悄悄滑过,行止若仙姑翩舞,使人在轻松、美感的锻炼中,身体由虚弱变强壮,焕发出生命本有的活力。

2.2.2 调节神经中枢机能、清神醒脑,是脑力劳动者的绝佳锻炼方式

紧张的学习、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的高压使现代人倍感身心疲惫。长期下去,极易蒙患神经衰弱、颈椎痛等功能性亚健康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赵堡太极全的习练能使人在学会放松肢体的基础上时时处处放松神经,缓解乃至消除不必要的精神压力,这对脑力劳动者来说无异于是一剂绝佳的保健良药。

2.2.3 健脑益智、养颜美容

太极拳是完全的有氧运动,在松、柔、圆、缓、匀的运行中练拳,似行云流水,周身各个器官特别是大脑都会得到气血的充分滋润,对健脑益智有特别的效果。快慢相间的运动也能使五脏气机充盈,充分发挥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而使人精力充沛、青春焕发。

2.2.4 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树木枯竭先从树梢开始,人体衰老先从手脚开始。人体的肢梢远离心脏,相对比较缺乏气血的滋润。太极拳不但是全身的协调运动,而且强调肢梢的引领作用。比如行拳中以手带肘、以肘带臂,手脚转动等,这就促使气血能够到达人体的肢梢末节,机能内养五脏外润肤发,又能增强人体皮肤和神经系统的灵敏度,提高机体的反应能力和平衡能力,从而延缓衰老、增长寿命甚至返老还童。

3 赵堡太极拳在技击上的特点

太极拳经过悠久的积淀,已经成为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文化,但仍然不失为其作为武术的技击之能。赵堡太极拳在实战中的技击特点主要有:

l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l        以防为主、后发制人;

l        以弱制胜、避实击虚;

l        以顺制背、以顺避害;

l        以整击零,讲究整体运动。手到步到身也到,手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

l        不贪不欠、舍己从人,不丢不顶,不用僵力,用巧力。

4 太极拳与人格修养

4.1 亲近自然、顺应自然

武当赵堡太极拳是张三丰丹士所创,是修道前强身健体、初降心猿的入门功夫。“道”是玄妙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老子对宇宙万物的抽象表达。应用在太极拳方面,我理解是这样的:太极拳是道之载体、入道之手段、入道的基础,在练拳之前要放松心身,把其他的事情都暂时丢在一边,不去管它,与天地混为一体,即为“一”,为无极;静立片刻,感到内有物生,静中有动相出现,此为“二”,阴阳初判为太极;动静变化的过程中会产生中和之气(精气神),此为“三”;以气运身,使身体处于连续不断的动静虚实的状态转换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攻、防、进、退等动作,此为“三生万物”。

4.2 尚和平、乐奉献

人生活在“道”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又如人渴了饮水,冷了添衣,自然而然又不可缺少,自己却很难察觉,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老子最早提出“道”的概念,它认为:治国与养生一理,养生与养德一体。修炼太极拳是以身心健康为目的,修身与修心兼顾,从而使人的身心变得安和,人际关系趋于和谐,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了,人类的和平或许就真正实现。

山林之宁静、川泽之流动,都可启发我们体悟生命之道,古来太极拳的修炼者都非常注重亲近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得益于自然;人与人之间,也应建立和谐的社会的关系。太极拳以养生为本、技击为末,我们提倡尊重生命、珍惜和平、奉献社会,而不主张争强好斗。赵堡太极拳的古训中有四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人格低卑者不传、贪酒好色者不传、轻露卖弄者不传。这说明我们的先人在授拳传艺时,非常注意武德修养。

太极拳的积极功能和养生效用,均是在勤学苦练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决非刻意追求的结果!

5 初练太极拳的基本知识与要求

要穿宽松舒适的服装、合脚的鞋袜

要选择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场所

要专心投入、排除干扰

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初学太极一要静(心静、无思无念)、二要正(头正、躯干正)、三要直(脊柱直、颈椎直、尾闾直、小腿直)、四要缓(动作要柔缓)、五要松(神经放松、肌肉放松、筋腱伸长)、六要整(身、手、步一致)。

五多:多听、多看、多练、多想、多问。

在呼吸方面,初学要自然呼吸,渐入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再入浅呼吸(胎息),任何时候都不能可以求之,应任期自然发展。

四字诀:学(择明师)、悟(多动脑筋)、练(多实际操作)、固(多巩固,拳不离手)。

自(自然)、直(身体正直)、松(适度)、空(心要空)、灵(动作轻灵)。

心神气相通,筋骨力相合。

6 学习赵堡太极拳的四个阶段

初学者要端正姿势,明白方向,以松柔为主。这一阶段由不正到端正,方向由不明白到明白,动作由僵硬变松柔,舒展筋骨,拳架以大为好;并明白简单拳理。

在明方向、正姿势、轻松柔和的基础上力求圆活。要求:手、脚、肘、膝、膀等身体各个部位处处划圆。明三节、求六合,形意相随,周身一致,以意领气,以外形带动内在的气机运转,进一步掌握更深的拳理。

渐至懂劲、听劲阶段,心意相合,内外一致,动作由大渐小。

至无意阶段,动作由内带外,由有形到无形,随心所欲,精气神合而为一,渐入修道筑基之门。

7 赵堡太极拳的教学计划

全套动作七十五个姿势,分为七段,共二十节课完成,每课时90分钟。

第一段:太极起势——斜金刚    6个工作      3个课时

第二段:左白鹤展翅——上步金刚   8个动作      3个课时

第三段:退步伏虎——单鞭 10个动作    3个课时

第四段:云手——抱头推山 14个动作    4个课时

第五段:白鹤展翅——右金鸡独立   13个动作    3个课时

第六段:千斤坠——金刚三大对       11个动作    2个课时

第七段:揽扎衣——收势     13个动作    2个课时

学员分为初、中、高三个班

初级班:学习赵堡太极拳的基础知识,75势动作。

中级班:深入太极拳理论,太极桩功,调息喂劲,推手训练

高级班:对每个动作拆招训练,体悟每个动作的内涵。要点:学习养生术,对自己身体能加以调整。

宗旨:体悟传统文化,健康身心,提高生命质量。

 

崔彦星老师简历

崔彦星老师,河南省温县吕村人,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自幼习武随崔满仓先生习练赵堡太极拳,后拜一代名师郑钧先生深造,得其理艺,苦练不辍。

1996年获国际太极拳擂台赛第三名。2001年崔老师的授拳事迹被多家权威媒体专题报道,同年载入《少林与太极拳博览》一书。2002年应邀担任武警河南某部队专职教练,并先后在深圳、北京等地授拳,深得同行和学员的广泛好评。二十多年来,崔老师苦心修炼,风雨不辍,同时对传统内家拳拳经、拳论进行了系统研究,体悟有加。其拳风纯正自然,轻灵圆活,古朴典雅,堪为名师风范。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