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有幸接触了涿州文昌祠义塾的彭飞老先生。这次看似普通的接触却使我的生活发生了大的改变。我喜欢上了国学,并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论语》更是让我着迷。每天闲暇时便捧书认真研读。几个月下来,我便通读了一遍。之后,又继续重读,对每个章节、每个字句反复揣摩细心解读,力争品出它的精髓。一年下来,我已经能够对其进行讲解了。后来由于彭老先生身体不适,我便接他的班,开始了《论语》的讲解。在老先生的指导和帮助下,我的讲解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自身修为也有了不小的进步。通过讲解《论语》我更有了许多人生感悟。
它是一本塑人之书:它的每一章节字句都蕴含着塑人的道理,都在告诉人们如何做,做什么,做什么样的人。中国的礼仪伦理道德智慧尽在其中。它之所以流传至今,就是源于此。彭老先生古稀之年仍矢志于渝国学教育,也完全得益于此。我之所以喜欢上国学,首先是彭老先生的精神感召。一个古稀之人不图名利,专心致力于国学教育,是什么在支持着他?是一种精神,那就是国学精髓在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其次就是使命的召唤。已是40岁的我,每当看到老先生吃力的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我心中就有一种愧疚感。国学教育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为什么我们年轻人不担当起来呢?尊老敬老之理靠什么体现呢,学国学又为了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认真的思考。终于有一天,我鼓足了勇气,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彭老先生。他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支持。经过他的指导我终于登上讲台。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人们的时候,从人们的目光中,我看到了期许、惊讶、鼓励,也感到了压力和责任。当我第一堂课就要结束的时候,从人们的脸上,特别是许多长者的脸上,我读到了安慰:文昌祠义塾长大了,彭老先生又有一个可教课的学生;期待着能有更多的人讲授国学,让更多的人接受传统教育。
它改变了我的生活:以前的我不拘小节,说话做事有时不加思考很随意,现在彻底变了,都要三思而后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已深入我的心里。再就是知道在孩子面前做榜样了,特别是和孩子一起时,我更格外小心,而且承诺一定兑现,力争做好第一任老师。对名利也不再那么的看重了。以前我是一个特别看重名利的人,凡事都要争一争,现在都觉得无所谓了,做事几乎不想有回报了,只求无愧于他人,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社会。
彭老先生是我的榜样,也是我学习国学的领路人。我将用有限的时间把传统精髓学好,用我微薄的力量感染周围,为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流传下去、发扬光大现出我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