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2010年2月6日总干事在“中国学术论坛”网聊记录选读
2、上海义工朱欣怡“晨读小记”及总干事回复
3、广州义工吴升鹏来信介绍华南农业大学晨读最近情况及谈做义工感受
4、义工田彩雯的回忆录(第一集)
5、义工罗容海代表学堂参加《“人文北京”青年行动计划(2010—2012)》意见征询座谈会
…………………………………………………………………………………………………………
2010年2月6日总干事在“中国学术论坛”网聊记录选读
2010年2月6日,总干事接受“中国学术论坛”邀请,在该论坛网络与网友展开“一耽学堂对于传统文化的体证与传习——从10年来的文化公益实践谈起”主题的对话和交流,以下为部分内容的摘选编辑,文字有调整和修改。
一、我的实践
○上午有媒体来问电影《孔子》,百感交集,不知一时如何说起,如现在雪夜茫茫;一语触及,常常不忍。
○我是一个义工。这项事业对我而言,应当说是当成我的生命实践,当成我的生命哲学的实践,我日夜用心于此,不敢蹉跎岁月。
○第一,是作为自己的生命实践;第二,是作为一个社会的公共事业;第三,期望它慢慢长
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
○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讲,是做一个本土公益事业,做一个民间的草根NGO;从文化的学习和
传承来讲,是参与和推进中国社会的基层的人文教化工作;从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来讲,是
希望做一个实践人生和讲学的努力。
○从我个人的心情来讲,更希望中青年的朋友们多做一些社会公益实践,讲理的人多,不若行道的人多,这样好一些。
○我所说“笨功夫”——很认真、很努力的活着,期望有一点点的清醒。
○放低放平,不依赖钱,没有靠山,北大的哲学文凭也是一张纸而已。去除内心的观念和形
式,按照一个普通人的状态来过生活,卸下二十年成长中心里积累的东西,做一粒微尘,
做一粒光子,最小的单元,透明的微尘。
二、义工精神
○只有做义工,中国精神才能复活过来,才能活转过来。
○义工行为(或道义行动),若在常情,往往遇着一种心头肉痛,但是这痛很真,这种真很
值得珍惜。
○我之所以推重义工行为,并赋予生命和文化的根本意义,乃是因为义工所做实是在精神一
线的工作。
○本土NGO领域,最有活力,最有生命力。
草根NGO,其道义行动,是在人性人心的感格相交中,为人间增添了一丝温暖,一点光亮,
这就是它的价值。
○中国文化的希望,确实在十三亿人的内心深处,所以不知各位是否同意,古人讲的这个“时”,其实是心理概念,与时与人,时和人群的心理节奏分不开。
○一开始是我一个人,现在有许多人,这是一个精神性的事业,大家道义相交,虽然天南地
北,人各不同,但是没有外在的物质利益驱动,做还是不做,是每一个人对自己的问题,
来去自由,彼此观点见解也不尽相同,甚至宗教信仰各种,但要求大家认真,实际大体也
都比较认真。
○所以我们算是走出来一个“义工精神”,这个“义工精神”(或者“道义精神”)算是能拿得出来报告给各位的。
○将来的时代,是义工的时代,文化和文明的对话,乃至宗教的对话,都将在此展开。
三、文化和社会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精神的工厂。许多文化资源都在努力。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社会来讲,只是人们的一个心理记忆,或者主观意图,想像的成分居多。一定要做公益,一定要走到普罗大众中去,否则文化的热情往往一时就流失了。
○我们现在是有社会,但还缺少社会的生活,尤其在基层。
○当人失掉了信心的时候,他就把世界划为古和今,中和外。
十年文化热中,也有几个人讲的话是真话,如,一 王蒙:许多争论其实是文化紧张的心理;二 何兆武:学问无古今中外之别;三 张岂之:慎用国学一词。
○文化确实有一点竞争的意思,但我们不必紧张或者生出对立的情绪,中国是比较迟缓,比较慢,比较笨,比较难,但是它将来的意义和价值,对世界的意义,恐怕就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所以,我们这一二代、二三代人的工作就很重要。
○孔子是一个人,他有他的精神,这个精神必要落实在今天,取得今天的形式和内容,才能看见“今天的孔子”。
○其实,现在什么都有,但一时用不上,所以看起来比较“乱”,然而深处的生机并没停止。
今天能学到“五·四”的清醒和直面,那就很好很好了。
○黄宗羲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
有明以来,义理辩析愈精,流弊愈广。
古人说,学术源于心术。可谓一语道破。
○没有一个社群的生活养成,来谈一个个人的道德或者学问,其实都是不相干的。
○学以致其用,不用,或者没有用,不能用,这样的学问不是学问,“吾岂匏瓜也哉”。
○我们说的话,那都是古人的血和肉,我们走的路,那下面已经不知埋了几层的骨骸。
○文化社会要开局,中国真的不能再等,不能拖和误,就在这几年间。
○文化和公益的合流,将发生新的力量,将产生新的希望。
推进中国本土公益事业的发展,以人文教化为其自觉使命的中国本土公益事业,是中国现
代公民社会的希望,也是中国文化重建的希望;
○读经,还要读人,读古人的书,还要读今人的书。尤其读无字的书。
四、梁漱溟
○梁漱溟先生一生的不变不惊,实在是一个真人的写照。
梁先生曾经很坦白地说,他没有读过四书五经;我们今天读书就是太急太贪了,当然也就
过去了,算不得一档子事。
对中国的现实,当然可以做很复杂的分析;梁漱溟先生讲到中国文化和中国未来,说过一句“刚好不悲观”。
…………………………………………………………………………………………………………
上海义工朱欣怡“晨读小记”及总干事回复
2010年2月3日晨读小记
天朗气清,公园里人气很旺,我们在发晨读材料时大家都很热情,觉得这个“早该办了”,可是晨读时就只有我们几个读了,多办几次人们应该就会参与进来了吧。
总干事回复(2010-2-4)
朱欣怡你好!图片、文字已阅。
祝贺走出第一步!
希望上海晨读不断进步!
“晨读小记”所言有一定普遍性,我有两个读后感:
一,基层社会生活,一个大家都盼望、都需要的事儿,往往没有人做。
譬如“早该办了”,何止是上海有,全国各地的义工都听到过,也不只是今天,从学堂事业2000年开始的那一天就不断听到这样的声音,许多人讲。
一方面,是人心所向,给予我们公益活动认可和鼓励。至今记得02年广西有一位老红军,给办公室打电话,说:我年纪大了,没办法来参与,但是我打电话向你们表示支持!这深深触动我们的内心,令人感慨,并觉出有意义的人生行动所带来的那种生命庄严之感,自豪而充满力量。
另一方面,也是有些沉重,或者悲哀,行动者少,尤其是中青年。
往大些说,一百年,我们的国民精神进步并不大,国民性格和国民心理还不成熟,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大家不能倚赖、不能等和靠,自己生活自己做主。看看鲁迅先生的小说,仍有今天社会的现实。我们的国和民,精神家园,人心有痛,多少荒芜要耕耘。社会需要更多的行动者,需要更多的草根义工,需要更多的教育公益人——别人不做,那就我来做,我来开个头!一起来担当!
二,组织晨读是小事,但并不简单。
不断积累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不断调整,找到感觉,就很自如了。开始时的信心和希望最主要。望各地义工多记录晨读活动的现场心得,多交流彼此体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
广州义工吴升鹏来信介绍华南农业大学晨读最近情况及谈做义工感受
尊敬的逄老师:
您好!首先在此祝愿您及学堂诸位前辈同仁虎年大吉!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眨眼间年岁辞旧迎新,而自己却唯马齿徒增,惭愧。因年前电脑出现点故障,故而迟迟未能给您发去总结。
上学期晨读整体上是泰山区(原五山区)依然不温不火,有时三五人,有时十来人。启林区(原跃进区)则一直相对人数多一些,平时能坚持下来的有十来个,多时有三十来个。很遗憾,华山区可能因宣传不足,故纵有陈晓慧同学的一腔热忱,却也终究没有接上来。唐老师对于晨读一直给予了非常多的关心与支持。应该说启林区的人气稍微旺盛,与鄱阳湖读书小组的大部分成员住于启林区是不无关联的,其实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读书小组成员已成为启林区晨读的主力军。本学期黎老师来了一趟广州,顺带也参加了读书小组关于《弟子规》的讨论,也给予我们很多的鼓励,她常说,义工组织晨读这一过程,自己的收获其实是最大的。我自己亦深有体会,一方面在晨读中涵养恒心,用恒心坚持晨读!先贤云:“天地之道无他,也不过是个至诚无息”。持恒,这或许是我们能从晨读中所能的到得最好的东西吧!另一方面,尤其对于组织者是更为凸显的,就是组织晨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打开自己的心量的机会,给了自己一个平等而真诚待人的机会,去打开自己的心扉,融化人心的隔阂,让自己去融入这个大千世界。因为这是一种人与人的接触,人心与人心的交流,并且有着先贤经典为媒介,更凸显了一种超乎功利的纯洁与真诚。所以晨读小组在我心中其实不能算一个组织,我甚至认为它不应该是一个组织,因为组织便似一个个圈子,圈与圈之间有着隔阂。晨读小组应该是一个我们每个参加晨读的成员的生命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封闭的,更准确的,它应该是与所有不管是否来参加过晨读的同学,和这个大千世界融为一体的活泼泼的生命。它提供了一个机缘,一个学习先贤的机缘,一个接触他人的机缘,更是一个体认自己的机缘。基于这样一种想法,我虽也曾经打算尝试将晨读小组注册为社团,却总有些迟疑。而且宣传时比较自由,并未附加过多的东西,只是觉得晨读本身若能有所坚持,必会自己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正像我自己的收获一样。然而这也出现一个问题,那便是一个传承的问题,有这样一种情况,即有些同学虽然能够坚持,然而或许是自身性格原因,或许是认为自己古文缺乏一定的功底,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而未能担起组织责任。而有些同学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对于经典也时有接触,却未能坚持。故而我最近总在想如何一方面使得每个参加晨读的同学都能各遂其愿(通过与同学的一些交流,发觉同学们参加晨读的原因多样,如有的是希望借此以督促自己早睡早起;有些视其为一种有益身心的活动,所谓吐浊纳清;有些则是希望借此机会学习一下传统文化等等),另一方面又能保证有一种组织上的传承。上学期看您的文选中有一篇《2006年“十一”修学记》,又上学堂网站了解了一下孔夫子学习小组,并听了一部分录音。深受启发,觉得或许这是一种我们可以尝试学习的方式。今天晨读完与唐老师交流了一下,觉得可以在鄱阳湖读书小组的名义下增加一个“国学分组”,专门招对国学有兴趣,有恒心的同学,一起学习经典,学习学堂的义工培训资料,学习做事,从而培养一些骨干。或许这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保持晨读小组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又能避免出现一般社团常会出现的问题如久而久之一些活动亦沦于形式化,还能保证传接。
今天正式开始了本学期的晨读,本学期主要打算以《论语》为主,两个区晨读内容同步进行,以方便交流,本学期应该还会与广州其他学校晨读小组及相关社团进行一到两次联谊交流。另外唐老师打算把鄱阳湖读书小组的刊物《爱智斋》第三期作为晨读特刊,分上下两册,上册主要是对华农的晨读情况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并加入一些与晨读相关的内容。下册则将晨读的一些常用资料汇编成一本小册子。以上是本学期的主要计划。过完这学期,我也将大四了,可能相对会忙些,感觉08级的蔡志鸿对晨读一直有着恒心与热情,且做事也颇为踏实认真,所以慢慢一些工作也将交给志鸿负责。
去年7月份晨读小组组织了一只队伍前往韶关仁化闻韶镇进行了为期十多天的“三下乡”,主要内容还是支教。参加人员有理学院的肖云,蔡志鸿,林丽敏,林红星,易凤,胡湘红,关伟杰,苏东升,人文与法学院的黎展钰,李思霞,农学院的张宗富,吴升鹏。主要由肖云负责策划组织,其他同学也都尽心尽力,有颇多收获。各位同学的总结及相关相片,录像,已整理后打包在附件里。请您查收!
随思随写,言已葛藤,不赘。祝一切安好!
升鹏敬上 2010/3/1
总干事按语(2010-3-2):晨读活动是一个开端,是一根主线,它促进了大学校园里文化学习氛围和文化学习小团队、小团体的发展,同时又产生了一系列后续的文化学习和公益实践的需要。更好的推进晨读工作,需要从文化学习和公益实践方面入手努力,而根本还是在义工精神的实地践行和深入体会。
广州义工吴升鹏的这封来信值得所有在高校开展青年晨读的大学生朋友们参考和学习。信里有丰富的内容,一个是在晨读组织过程中的真实的内心体会,这里面有一种精神的觉醒;一个是注意到晨读活动需要全面的照顾,既有对每个人的,也有关于团队的传续、传递;还有一个就是要积极想办法促进和深化晨读,怎样在学习上想办法,怎样在公益实践上想办法。
华农晨读小组在2009年七月的“支教”,自成单元,可以仿照实行。相关文字、图片、录像、PPT已经上传学堂网页[快递],欢迎阅览。
附带说一下,在看了升鹏发来的资料后,有种许久没有过的喜悦涌上心头。华农的晨读可以说有些“得其精髓”了,从2006年黄敏瑜开始,五年,不是社团的形式,却又坚持能够发展,这是了不起的一种原始的精神和力量。全国各地的晨读在这方面华农算是第一个!今年过年我的短信有两句话:流水出山海映天,胜意存心思有情;第一个十年过去了,道义精神扎了根,第二个十年开始了,文化社会要开局,我们一起推动文化公益事业、推动晨读。在此送给华农和全国各地的义工与青年朋友们!三月的春风,已渐渐吹起……
…………………………………………………………………………………………………………
——能够来做义工的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心灵净土。
义工田彩雯的回忆录
(第一集)
听说有一位美国姑娘嫁到中国农村,甘愿过村妇的日子。
大家百思不解,她说在美国这样的生活方式是要付钱的。我在农村住过,和那美国姑娘比,我真是占了很大的便宜,因为我不但没付钱,而且生活成本又很低。许多有趣的记忆还丰富了我现在的情趣。比方,在我家的阳台上种草堆石子、比方到凤凰岭上听风看云。但做到这些总是有些刻意,总不如在农村时的许多感觉很自然很随意。好几年了,我没有见过完整的云影了,因为我离开了农村,离开了旷野田地。我喜欢云影,喜欢罩在云影下的感觉,所以我没有忘记。那一年的春天,我还小,大人们忙于各式各样的农事,我很随意的到田里去。草很淡,新种的玉米才刚刚露出一点直直的小尖尖。田野里没有蝴蝶也没有蚂蚱,但我看到了蜘蛛和蚂蚁。蜘蛛悬着,蚂蚁在地上爬。我观察蚂蚁,它们很忙碌很匆匆,没什么次序。我拿一根小棍划一道深痕,想让它们走那深痕,排成队伍。我做了许多努力都没有成功,因为它们不想要什么次序。我感到热,满头满脸的汗。哦!我穿的还是冬衣,春捂秋冻?我抬头四望:亮、旷、远,小草也闪着光。天上飘着大片的云彩,把我、小草及蜘蛛、蚂蚁都罩在了云影里。云与大地之间的片片春风让我感到清爽而惬意。云在飘移,云影在游走,而我开始跑,我在追那云影。唉!我已经好久没有见到完整的云影了。我家的村西头有条小河,河里有鱼有虾。鱼是小鱼虾是小虾。我们在河里逮鱼捉虾。那一年发大水,小河不见了,有一条大河按小河原来的方向流,流速要快的多,而且河的上空还有几只水鸟。我觉得那河那水鸟很壮观很好看。但是父母们忙的是从泥地里往出捞土豆……那一年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因为没有风,雪下的很稳。雪后天晴,太阳出来了。再看那雪特别的白,茫茫的雪野非常的平,我们去逛雪野。我们在雪地里跑,我们在雪地里闹,我们在雪地里笑。四野无人,不时听到狗叫。我们用枯枝在雪地上描描画画,画房子、画大树、画向日葵。正准备回家时远远的看到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在跑、闹、笑。我们未免驻足观看,他们好像是天上下来的。
总干事回信(2010-2-4)
田老师,这是我读过的文字中最有感染力的一个,也许因为我也是来自那片土地吧;请求您不要把您的才华(或者说您的儿时生活)湮没了,这一定会让许多许多人受益,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啊!这对我们脚下的大地也是一种安慰啊!想想,在人类社会的今天,我们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啊。强烈建议您隔一阵抽空写一段!强烈盼望第二集!
(注:田彩雯,女,年逾花甲,老家是辽宁省新民县,现居住北京海淀。2009年夏天加入“社区公园市民公益健身晨读”的义工队伍,在北京海淀双榆树开展公益晨读活动。)
…………………………………………………………………………………………………………
义工罗容海代表学堂参加《“人文北京”青年行动计划(2010—2012)》意见征询座谈会
受总干事委托,义工罗容海代表学堂参加了2月25日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举办的《“人文北京”青年行动计划(2010—2012)》意见征询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言。
罗容海重点介绍了学堂目前正在推进的“晨读运动”,以及“文化+公益”的模式与理念的深刻内涵和实际意义,并从“社区公园市民公益健身晨读”的一线经验出发与各位参会人员分享了自己的体会,特别指出义工精神在文化公益实践中所发挥的根本作用,比如,在组织活动中消解人与人交往的猜忌、隔阂、不信任和冷漠等,这本身即是一切公益和文化活动的起点和根本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