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源国学社2007—2008年度第一学期晨读总结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武大学子,肩负创新猷之重任,开未来之职责。惟有继往圣之绝学,才能开一代之太平。珞源国学社兼承传播传统文化,普及国学精华之宗旨。率先在学校开始以诵读传统经典,重振民族之魂,弘扬华夏文化,复新国学之光为目标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并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珞源国学社本学期的晨读活动也已经顺利的结束,为了更好的推广晨读经典的活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特对于本学期的国学社晨读活动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我校本学期的晨读活动始于20071019日,终于20071215日。于每周的一三五早晨在本部九一二操场主席台上和武测图书馆小树林两处进行。本学期晨读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晨读经典,在国学社策划成立的时候就被提上了议程。作为一个大学生,看到社会上近年兴起的“国学热”,我们深有感触。既为国人的觉醒,民族的壮大而感到高兴,同时也为那些借国学之名,行一己之私的现象感到痛心。作为一个有着文化自觉的大学生,我们知道,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来认识真实的国学,让他们来走近国学,学习国学。弘扬国学。然而,这样浩大的工程又是谈何容易,孔夫子满怀仁爱之心,游走于春秋诸国之间十四年,最终却只能是再回杏坛,编订古籍。《大学》亦有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然而,事在人为。我们相信,只要大家都坚持去为我们的国学复兴,为民族自觉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必然就能够汇滴水为沧海。珞源国学即由此诞生。

晨读经典,可以让我们最真切的去感受到先哲的思想和智慧。因而在国学社经历了成立第一学期的简单运作后,本学期我们就将晨读经典列入活动范围。而我们举办晨读,就是希望大家能够真正的静下心来,学习一点国学常识,知道一些中华文化,传承一种民族精神。

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我深知让大家早起读书的困难,因此我们在前期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首先就是吸引社团内部的会员参与我们的社团交流,增加大家相互间的了解、加深感情,在晨读正式开始举行之前,便早早的告知大家晨读的意义,并倡议他们都来参与。为了活动更好的开展,我们专门组织我校国学班的同学为大家校对了晨读材料《大学》,注释、正音、释义并刊印,免费的发放给前来参加晨读的社员及学校其他的热心同学。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注意纠正大家的读音、注解生僻的字词。并重在对文章本身思想内涵的感知与参悟。

诵读几次过后,社员也开始出现了浮躁的心理。这样告诉他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乃养身、养心、养性之长久过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倡导大家学习国学,诵读原典,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做到与圣贤直接对话,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最直接的去感知他们的思想,感知历代文人追寻的家国天下的情怀!正如读翦伯赞先生的《中国通史》固然可以知史,但却不如二十四史的原著来的真实,够味。

就这样我们坚持了下来,我们的活动也受到了更多的人的关注,。我们的参与成员,也不仅仅局限于社团成员。从年级来看,下至大一,上至研二。从专业来看,既有国学班的参与,也有理科生的加入。一学期的晨读活动在各种困难和温馨交织中走到了最后,尽管不能称的上完美。但总算是有始有终。

总结本学期的晨读活动。有很多可喜的地方,比如活动终于开展并顺利结束,比如活动本身对于我们自身学养和习性的影响。但是,毕竟是第一次举行类似的活动,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晨读材料的校对经常出错,晨读的地点常会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武测校区因为人数较少而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等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改进的地方。

在晨读活动的进行中,我们也受到了一耽学堂的各位同仁的很多帮助。他们为我们免费寄赠了很多的晨读资料,光盘,学堂的通讯资料等。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开展活动。

记得在一次雨天晨读的时候,有一个细节很让我感动,那段时间武汉连日阴雨。那天早晨,我如常一样来到了晨读的操场,不久便开始下雨了。很多的会员发来短信,询问我晨读是否继续,我只是说我来了。后来来了三位女生,雨也越下越大,我劝大家都先回去吧,毕竟身体健康重要。这时三个女生拿出晨读的材料,三人共打一把伞,在伞下硬是坚持晨读了十分钟。我当时即被感动,感动于大家的执着,感动于社员的团结。我们的国学复兴,我们的民族自觉,就有懒于这样的一些人,有懒于一些一直默默的坚持的人。

武大作为一所人文底蕴非常深厚的大学,我们也非常的希望晨读能成为武大今后的传统。但是我们同样看到了这其中的困难,作为国学社,我想我们会坚持下来,也会争取学校更多的同学,尤其是学校的老师、团委等行政部门及社会热心人士支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弘扬国学,教化众人。

山高水长,让我们携手同行。

 

 

                                                       珞源国学社:张钰

                                                   200821星期五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