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义工李易来信——山东大学青年晨读宣传
2、义工薛松伟来信——河南大学青年晨读(附《计划书》)
3、义工王晓品来信——河南科技大学青年晨读
4、义工张凯来信——河南师范大学青年晨读
5、义工杨富生来信——吉林白城师范学院青年晨读
6、义工赵佳星来信——西安外国语大学青年晨读(☆重点推荐)
7、义工刘小旺来信——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晨读
8、“现代文明的反思,本土精神的觉醒”
——武汉大学青年教师郭昊龙来信谈电影《阿凡达》观后感(选读)
9、义工李艳青寒假“拜老”:追忆那些逝去的行业——一个民间接生婆的回忆
10、总干事给芬兰格陵兰岛的报名义工成晓青的回信
…………………………………………………………………………………………………………
义工李易来信——山东大学青年晨读宣传
“一日之计在于晨”——山东大学国学社于四月十日上午10:30至13:00在洪家楼校区食堂门口举行的晨读发起和宣传取得圆满成功。在巨大的条幅上对国学感兴趣的学子们纷纷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对我们“春天的倡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
义工薛松伟来信——河南大学青年晨读(附《计划书》)
4月12日早晨,由河南大学校图书馆主办、学生社团国学研究会和书评学社共同承办的河南大学青年晨读系列活动在金明校区下沉广场和明伦校区大礼堂前同时拉开了序幕。
国学研究会本届会长薛松伟首先向各位同学宣讲了青年晨读的精神理念、人文内涵和修身意义,随后领读者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大学》的内容,并带领大家一起大声朗诵《大学》精彩片段。虽然活动现场细雨蒙蒙,但同学们依然热情高涨。许多路过的同学也深受感染,纷纷加入晨读队伍。活动结束后,大家还相互谈论此次晨读的收获,交流晨读心得,。
河南大学青年晨读活动将会持续到六月上旬,分别在每周一、周三、周五早上六点三十分在两个校区同步开展。
附:《河南大学青年晨读活动计划书》(河南大学国学研究会、河南大学书评学社)
解读经典,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解决现代人生困惑,不断完善道德修养和提高人生境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年的力量。
一、活动名称——河南大学青年晨读活动
二、活动主题——品读国学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三、活动时间
1.启动时间:2010年4月12日
2.实施时间:每周一、周三、周五早晨6点30分到7点10分
(注:如果遇到特别恶劣的天气,活动取消或改到室内举行。)
四、活动地点:
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图书馆东侧 (下沉广场西侧)/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大礼堂前
五、活动目的及意义
1.配合学校“三早”活动,带领会员及广大学生开展青年晨读活动。
2.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3.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来保护中国传统节日。
4.使大家养成早起的习惯,有益于身体的健康。
六、活动前期准备
1. 由河南大学国学研究会读书交流部负责整理去年的晨读材料,上交理事会审批。
2.通过展板、海报等各种手段做好宣传工作,要让绝大多数的同学了解青年晨读活动。
3. 通过书评学社向学社会员宣传有关晨读活动事宜,并邀请其他社团成员积极参与。
4. 通过校信通短信平台,宣传介绍青年晨读活动,号召更多的同学参与晨读活动。
5. 通过制作书签来宣传介绍青年晨读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青年晨读活动。
6. 充分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以会员为核心向周围的人宣传介绍青年晨读活动。
七、活动阶段
1.活动实施方案
(1)早晨6点30分之前,读书交流部所有成员和书评学社成员负责发放晨读材料,并由办公室、组织部成员协助维持活动现场秩序并完成会员的考勤工作。
(2)从6点30分开始进行20分钟的齐声朗读,由两人负责领读,其他成员跟读。
(3)从6点50分开始进行自由朗读,也可以相互交流诵读经典的感受体会。
2.诵读要求
(1)仪态端庄、容色和婉,以坦然的诚意来诵读经典。
(2)诵读时两脚可以与肩同宽,也可以合拢并立,选择自己适应的方式,全身自然放松,可以站立很长时间而不觉得劳累。
(3)诵读时吐字清晰,字正腔圆,语气舒缓,连绵不断同时注意一下韵律节奏,避免平铺直叙、单调乏味。
(4)诵读讲求绵长悠远,以慢读为主,优游涵泳,细嚼慢咽,而不是贪多求快。
(5)诵读时调顺呼吸,安定心神。尽量用鼻子呼吸,有时候也可以通过嘴慢慢吐气,但不能用嘴吸气。控制住节奏,使得呼气和吸气都很缓和,气息连绵不断。
注:7点10分之前为河南大学国学研究会和书评学社组织时间,7点10分以后读书交流部负责收回晨读材料。参与人员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可自行解散,也可继续交流。
八.活动后期总结
1.周六晚上召开会议,用来让广大会员进行交流诵读经典的心得体会。
2.周二中午12点50为读书交流部例会时间,对晨读方案进行评议,不断提出更好的方案,同时进行工作总结。
3.国学研究会与书评书社保持沟通,不断总结经验,相互交流。
4.组织一些知识问答、读书竞赛等活动来丰富青年晨读活动,提高同学的阅读兴趣。
5.活动中期剪辑一些会员在青年晨读活动中精彩画面,以展板形式展出,加大宣传力度。
6.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晨读活动的影响力,同时采纳大家的意见,以便更好的开展。
…………………………………………………………………………………………………………
义工王晓品来信——河南科技大学青年晨读
“2010年世界读书日我们将举办晨读周,倡导大家在校园或教室晨读,诵读经典为主,与周边小学联系,诵读,和小学联谊,义务讲授《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同时在校建行广场举办图书漂流之换书活动。”
“一览”读书俱乐部简介:成立于2007年5月,是一个面向全校师生的读书阵营。它以“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为宗旨,希望能够唤起同学们的读书热情,走出小我,开阔视野。主要活动:“爱在人文”朗诵会、周四晚影视观摩、4.23世界读书日、第四届“书香杯”书评大赛、社团内部交流及学期总结等。
附: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4月23世界读书日图片
…………………………………………………………………………………………………………
义工张凯来信——河南师范大学青年晨读
“我本人就是学中文的,而且极喜欢中华古典文化和古代典籍。所以,开展晨读活动,真的是发自心底的。并且由于是义工活动,并没有什么可以扰人心智的所谓“荣”,也没有什么让人担心的所谓“辱”,所以,更能深入活动本身,更能体会文字之中的生命和活力。而我们的同学们也都有同样的感受。虽然只是进行了两次晨读而已,但是大家普遍反映自己比之以前有了些许变化。有的说,觉得晨读之后说话更有底气了,白天更有精神了;有的说,感觉到身体里多了一些什么,仔细一想,原来是一种“气”——虽不算是浩然的正气,但亦接近;还有的说,进入大学以来的心理烦闷和种种苦恼的感受明显消退(我们这才发现,原来读先贤智语还有解决心理问题的作用)。大家能够有这种种体会,我觉得无比的感动。而这种种又都是晨读和做义工带来的。
“现在,我们读的是《大学》,因为觉得它与我们更近,更能进入我们的内心。我们每周二、四、六进行晨读。其中,周二和周四是6:20到7:00或7:10,周六是6:20到7:30。周二和周四我们主要是读篇章,做简短的讨论;周六我们除了读之外,还留有交流时间。目前我们有十三名固定晨读义工,还有一些正在考虑当中。由于人比较少,所以只在西校区(我们学校有东西两个校区)的中心花园里进行晨读。
…………………………………………………………………………………………………………
义工杨富生来信——吉林白城师范学院青年晨读
杨富生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为带动广场、社区文化建设,为欢庆世界诗歌节,为纪念第十八个世界水日,白城师范学院学生学术研究会之中华古典文学研究会、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大学生朗诵艺术团特举办此次广场经典诵读活动。
活动主题:以经典唤醒青年,以文化促进成长
活动形式:白城师范学院东校门口集合整体带队,集体参加,单人诵读、两人或三人及多人组合诵读。
朗读内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易 乾卦辞》、毛泽东诗词20首、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王勃《滕王阁序》、周敦颐《爱莲说》、舒婷《致橡树》、何其芳《生活是多么的广阔》。
活动时间:2010年3月21日早9:00----11:00
活动地点:白城劳动广场——1广场门口、2“论语“塑雕旁、3假山凉亭处、4湖西侧凉亭、5健身活动场地
参加人员:指导教师——胡伟斌副教授 教育系——08级杨富生、汤婷婷 09级李超越、周海娟、符欢女、黄芬赵、张欢、陈宇、王本香、禹光慧 经管系——09级王尔悦、范东来 历史系——09级高媛、冉凡、王赛男、高英 物理系——08级王桂银、孙健、09级徐丽娜、徐春红、朱雪 地理系——08级李春亮 数学系——08级韩辉 土木系——08级魏俊冀 化学系——07级殷红丹 白城三中——孙婧彤 白城海明小学——孙九、刘权锐 白城文化小学——龙欣家
…………………………………………………………………………………………………………
义工赵佳星来信——西安外国语大学青年晨读(☆重点推荐)
西外晨读在义工赵佳星的努力下做的非常好!她和同学们在网络对话和交流中有许多关于文化和人生的深入思考,他们的付出是真诚的,他们的网络留言非常值得各地青年义工看一看,特此重点推荐。
1 首先登录“人人网”注册帐号(http://www.renren.com);2 注册后搜索好友:西外晨读,或直接点击此地址:http://www.renren.com/profile.do?id=320404825&from=opensearch
摘录一段4月9日晨读公益小组成员Davild 李的留言:
——记住曾经的曾经你说过的话
年少的似水年华,有时候胜似一场光影婆娑的影片,足以让整个世界一起雀跃和失眠。曾经的曾经你信誓旦旦的对着天空许下你的梦想,曾经的你可以随性不羁,可以放纵,可以任性,可以只为自己活,可以潇洒的一如过往。而现在的我们已经长大,我们有抱负,有责任去做一些我们认为对的值得去做的事情。不管以后怎样,不管你是否真的成为了你自己的或是某个人的骄傲。记住,曾经的曾经你说过的话,对自己一片灵魂净土的坚守……如果可以请一直坚持下去,保持你的初衷,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喜欢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她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她本人的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所以让我们一起走出阴影加入公益晨读,一起享受阳光,拥抱阳光吧!
赵佳星来信——
晨读于本月7号开始,形式正在探索中,暂时以领读——讲解——齐读为主。有两次我叫参与晨读的同学来领读,不过大家都不太好意思,呵呵,慢慢会习惯的。晨读内容每周更新一次,以四书为主,兼以各种文体的传统精粹。第一周,我们读的是《大学·经一章》,王维的《欹湖》、《酌酒与裴迪》,韦端己的《菩萨蛮》和李煜的《虞美人》,第二周除了《大学》、王维的两首诗不变外,又读了纳兰容若和周邦彦的两首词。本周读《大学》、王维的一首诗,两首曲。之所以如此安排,是为了让晨读不流于形式,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大学》读得慢一些好,读诗从王维开始,再到杜甫,再到李白,再到百家。由简单的诗词开始,过渡到其他的,比较复杂的文体,让大家有一个适应和接受的过程。
从前期宣传开始,大家都表示很愿意支持这个活动,尽管有些人只能是精神上的支持,我也很开心,因为关注程度远比我想到的要好。现在活动开始后,第一周天气较好,最多的时候来了48个人,第二周,也就是本周,西安天气不太好,下了几天雨,还有一场罕见的春雪,我们都坚持下来了。我到场是分内之事,很多同学冒着雨雪来晨读,很让人感动。
晨读时间定于每周一、三、五早晨7:00至7:40,这个时间定了蛮久,主要是考虑到同学们吃早饭和上课不能耽误。
当然活动初期,出现问题在所难免。首先是晨读时间、内容的把握,既不能太多,让大家接受不了;又不能太少,否则进展太慢。尤其是我在中间插入的讲解,我必须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力求讲得易于理解,同时又不枯躁,更不能让大家觉得我居高临下。他们会提出很多问题,对于我回答不上来的,会再下次晨读前弄清楚,告诉他们。这点很好,达到了共同益进的目的。我的讲解还是不成熟,今后会改进。
再在有的问题就是晨读的后续工作。我想找学校的老师来定期做一下讲解,我们专业没有大语课,所以我想跟语文老师沟通不是太容易。已经要到了几个老师的电话,等我准备充足后就会去找他们。还有,有同学提出开一个研讨会,来一起讨论所读的内容。这是很好的提议,但实现还要一些时间。我必须在活动开展一段时间,进入稳定期后再去和学校谈,实在不行的话,这学期就要准备申请社团,那要有场地,也会有资金支持,更方便宣传。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朋友给了我很大支持,我们晨读公益小组现共有4为成员。财政、宣传、采编都各有分工。以上虽列举了几点问题,但并不是多大的困难,相信不久就可以解决。
我和西安交大国学社的人联系过,他们的晨读办得非常好,相比之下,西外的晨读路漫漫其修远兮,不过我会努力的!
…………………………………………………………………………………………………………
义工刘小旺来信——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晨读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古文阅读活动一直在进行。自上学期开始,我们就成立了古文晨读小组,有协会内的部分同学在探索、在尝试。
“通过这段时间的经验积累,我们下定决心,准备在株洲校区正式开展。有六位大一的同学组团成立了宣传和招新组,昨天和今天在我校图书馆进行,情况还行,目前有四十多个同学报名。
“我们每周一至周六的早晨七点开始,读到七点四十,然后就去上课。程序分为三大块,齐读,散读和一起讨论。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一直在坚持。打算在我校请一位专业的国文老师作为我们这个活动的指导老师,每周五的晚上会把同学们聚在一起,学习下周诵读的内容,讨论上周的心得,一起背诵文章,表演。就如在主持晨读的佘丹同学所说,一步一步地探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会为之努力的。
“在网站上看到大家晨读时都有一面旗帜,非常醒目,想必宣传效果和凝聚力很大。今天早晨在远处看见十多位同学站在草坪里读书,觉得缺了些什么,其他同学看到他们也是会非常诧异的。如果可以像其他晨读小组一样有一面旗帜挂在那,就如同一个军团有一面军旗一样,效果会更好的,同学们会更加有种归属感,凝聚力会加强,在学校的宣传效果也会更佳,不知学堂可否寄来一面。
…………………………………………………………………………………………………………
“现代文明的反思,本土精神的觉醒”
——武汉大学青年教师郭昊龙来信谈电影《阿凡达》观后感(选读)
﹡学堂友人武汉大学教育学院青年教师郭昊龙先生的《阿凡达》观后感,内容深刻,分析透彻,表述清晰,切中现实,特此向学堂各界朋友和义工推荐。限于篇幅,以下只摘选部分,全文及所附《西雅图酋长的演说》请见学堂网页“推荐阅读”专栏。
……我觉得《阿凡达》既是一部超现实的科学幻想片,同时也是一部加入了东方神秘主义元素的人文幻想片;影片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与想像力,一切似乎都超乎现实之外,但其实一切又都植根于现实之内、情理之中。影片所反映的矛盾冲突、思想内容与价值观念,其实是对于人类历史与现实的艺术化投射(不仅仅是美国之现实),它所反映的问题不仅是人际间的,更是天人间的,从而具有更开阔、更长远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影片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可谓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它给人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即IMAX(Image Maximum)的3D科技的超凡应用,身临其境,栩栩如生,更为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冲击,是人类对于以科技为主体的现代价值观念的深刻反思,对于殖民主义的彻底否定,对于本土文化、东方文化的深切理解、由衷呼唤。
在影片中,当人类的巨型推土机向这个美丽的星球隆隆推进,人类的枪炮向这个星球的自然与人类开火的时侯,我仿佛又隐隐看到两百多年前美洲殖民者对于印第安人灭绝性的的屠杀,仿佛又隐隐听到那位叫西雅图的印第安酋长,无奈地将自己的土地卖给政府时无限哀惋的叹息:
“我们红人,视大地每一方土地为圣洁。在我们的记忆里,在我们的生命里,每一根晶亮的松板,每一片沙滩,每一撮幽林里的气息,每一种引人自省、鸣叫的昆虫都是神圣的。树液的芳香在林中穿越,也渗透了红人自亘古以来的记忆。
“白人死后漫游星际之时,早忘了生他的大地。红人死后永不忘我们美丽的出生地。因为,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母子连心,互为一体。绿意芬芳的花朵是我们的姊妹,鹿、马、大鹰都是我们的兄弟,山岩峭壁、草原上的露水、人身上、马身上所散发出的体热,都是一家亲人。……
“溪中、河里的晶晶流水不仅是水,是我们世代祖先的血。若卖地给你,务请牢记,这地是圣洁的,务请教导你的子子孙孙,这地是圣洁的。湖中清水里的每一种映象,都代表一种灵意,映出无数的古迹,各式的仪式,以及我们的生活方式。流水的声音不大,但它说的话,是我们祖先的声音。……
“我们确知一事,大地并不属于人;人,属于大地。也许,你我都是兄弟。等着看,也许,有一天白人会发现:他们所信的上帝,与我们所信的神,是同一位神。
“或许,你以为可以拥有上帝,像你买一块地一样。其实你办不到。上帝对人类怜恤平等,不分红、白。上帝视大地为至宝,伤害大地就是亵渎大地的创造者。白人终将随风消失,说不定比其他种族失落得更快,若污秽了你的床铺,你必然会在自己的污秽中窒息。……”
这篇演讲已铭刻于历史,成为感动这个国家不朽的文字经典。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科技的落后,并没有导致土著人精神观念的落后,他们虽然不能阻挡现代化的洪流,但其精神境界、思想内涵,无疑具有某种先知般的智慧。
其实,真正的“潘多拉”正是人类的贪婪与冷酷,当这个魔盒打开时,一切文明才真正开始面临灭顶之灾。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的占有欲与征服欲所反映的很大程度上已再不是其精神的自立与自强,而是折射出其内在的不安与恐惧,人类只是用强大科技武装起来的欲望的奴隶、精神的贫民。他奴役的过程就是被奴役的过程,他殖民的过程就是被殖民的过程,即被内在的不安与恐惧所奴役,所殖民;为了眼前可见的一点利益不择手段,争逐不已,从而失去了个体生命的深广与丰盈。……(阅读全文)
…………………………………………………………………………………………………………
追忆那些逝去的行业——一个民间接生婆的回忆
前言:在学堂做义工的一段日子里,经常和总干事还有振海兄、艳山兄一起去吃饭,而路上的时间则为我提供了和他们交流向他们学习的机会。一次,偶然谈及当前生孩子费用昂贵的问题,直言现在生不起了,我说自己当年是在家里是接生婆接生的,可以说是“免费的”。学哲学的总干事由此提起来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及他哲学思想的来源——产婆术,并说产婆是一个高尚的职业,而现在民间产婆这个职业不多了,因此建议我寒假可以去拜访一下以前的一些产婆。此后,总干事给了我不少关于拜访的建议,而我也恰好有这想法,因此就同意了。可是我一直讷于言,不善于表达,回家一周多的时间里未行动。腊月二十七那天刚刚下完大雪,我终于鼓足勇气,踏着软绵绵的积雪,向邻村的一位做过多年产婆的大娘,做了这个采访。
口述人:吴瑞兰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沂山镇(原大关镇)南蒲沟村人
年龄:出生于1950年,虚岁今年62岁
采访时间:2010年2月10日(农历己丑年腊月廿七)
笔录整理:李艳青(一耽学堂义工)
我这快六十岁的了,虽然干了这么近四十年的医生了,让人采访还是头一次,我没什么文化,咱就像拉呱一样,你怎么问,我就怎么答吧。
我从20岁开始学习,25岁自己正式独立开始接生工作,到现在已经干了快四十多年了。在家为闺女的时候,正闹文化大革命,那时候农村实行集体合作医疗,每个公社都配置一名卫生保健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赤脚医生。如果有人出现小病小痛就直接到公社卫生所拿药,出现了大病才上医院,赤脚医生就负责日常的看病抓药的工作。而弄成生孩子一般也在家里,请产婆到家里就可以了,不像现在还一定要去医院,还得医院开出生证明……那时候正是集体,正好县里招人培训接生婆,按规定,接生婆也得懂基本医术,得有责任心。在那时候像从事医生等工作的人,每年除了基本的劳动分配,每年还有固定的工分。我上过几年学,感觉学这个很好,因此就报名参加了。
从1970年开始,我在县医院里陆陆续续学习了三四年,农忙时候回家干农活收割庄稼,农闲时候就在县医院里学习接生和其他的基本医术。我们学的是西医的接生,这和你理解的中国最传统的接生方式可能有一定的差异。这个行业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开始报名的十几个人最后只剩下几个了,我学习很刻苦很认真,因此带我的那个师傅对我非常好,把很多这方面的经验都实打实的传给了我。那几年间我一直跟着师傅学习,师傅接生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看着学习,学习了两年之后,师傅就在边上看着让我自己接生了,这样又断断续续地学了一段时间,师傅也就放心的让我自己接生了,这个和你们现在的工作实习差不多。但是在家里一直没有独立的从事接生这个工作——毕竟那个时候还在家为姑娘,没结婚,从事这个工作还是抹不开面子,感觉也不合适。
直到结婚后,我才正式独立在家开始这个行业。我现在还记得独立在家接生的第一个孩子是给我家里他妹妹(指孩子姑)接生,那是一个男孩,到现在已经33岁了,自己的孩子也很大了。虽然之前在县医院里有师傅带着,经验也有了一些了,不是特别担心,但是毕竟这是自己独立的在家里第一次从事这个工作,也未免有一些紧张。不过这第一次非常顺利,打那以后我也就放开了,也就不紧张了。呵呵,不瞒你说,我生我家老二的时候,临产前正在田里干活,直到快生了也像没事似地,自己在家把东西准备准备然后就生下来了,也没找别人帮忙。随着接生经验增多,东西两庄,七里八乡的也都开始找我了。当时认字不多,也没有像现在一样有个档案把每次接生孩子的情况都记下来,所以具体的接生数目忘了,不过约摸得有三四千人,往西到小关,往东到谭家沟,往南到毕家砚峪,往北到刘家营都有我接生的孩子,有的家庭两三个孩子都是我接生的,也有的家庭两代是我接生的了,所以应该只多不少了。那些年月忙的时候,有时候一天甚至能接生好几个,而交通不方便,连个自行车都很少见,基本靠步行,因此我可能就得来来回回走十几里地,既然人叫了,这种事情是不能推辞的。有时候大半夜里把你叫起来,你也得赶紧穿衣服跟着,这种事情是不能耽搁的,还有时候大雪天冒着寒风,那也得去,可以说不管风吹日晒,随叫随到,有求必应。
那个时候,卫生条件不能和现在比,有固定的地方,还要提前几个月养胎。我们那时非常艰苦,农忙时节,九个多月了,临产前两三天都可能在田地里干活,而且接生用的工具等也不像现在都是一次性的,那些接生工具就是家里常用的东西。那个时候消毒环境不好,没有消毒工具,就用大锅蒸,和现在蒸馒头一样把工具放到大锅里,蒸上半个小时,就是这样来消毒的。当然现在环境好了,什么东西都是一次性的了,对过去的情况你们可能就很难想象了。所以,那个时候条件不好,产妇临产出现意外也经常发生。
不过,比较幸运的是,到现在我干了三十多年了基本没有出现过问题。那个时候没有高科技,也不像现在的有B超检查,只能靠人工摸、看、听等方法判断。由于师傅的指导再加上干的时间长了,我很快就有了接生以及前期的准备等方面的经验。产前一段时间,孕妇到我这儿来看看,我一摸一听一看就能知道胎位正不正,就能听出胎心是否正常来。如果正常的话就在家呆着,到日子了,我就帮忙接生。如果感觉出现异常,我就让他们去医院,这种情况是不能在家里生的。所以我感到很欣慰,我接生的孩子基本没有出现过问题,也没产生过致死等状况。不过有时候临产的时候出现问题也可能无法避免,也有几个比较特殊,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计划生育正好实施,很多人家超生的却还想要孩子的都是偷偷摸摸的生,也不检查,就在家里藏着,藏到快出生的时候,再叫产婆,所以尤其是一些高龄产妇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也无法预知。话说回来有二十多年了,邻村的一个高龄产妇,临产之前感觉异常,就让我给她做检查,我一听就感觉胎心不是特别正,而且没有反应,怀疑是死胎了,就让他们去医院,可是他们怕罚,就不去。只能在家里产了,把我叫了去,说出现意外与我无关,纯属天意,我也不能推辞,就帮忙接生,结果生下来果然是个死胎。一般的孩子都是头先出来,这叫顺产,也有个别的是腿先出来,这叫逆产。由于孩子出生时,一般都是头先出来,可以把子宫撑开,后面的腿比头小,也就容易出来了。而如果脚先出来就可能导致子宫口太小,而卡在脖子那儿不好出来,婴儿憋气,时间长了,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成为难产。那个时候在家里也不可能出现剖腹产,师傅也跟我说过这个情况,我以前也遇到过几次。不过这个还不是最难的,我遇到了一次最麻烦的是婴儿的四肢先出来了而整个身子却呆在里面出不来了。第一次遇到这个情况,我感到特别的紧张,也有点手忙脚乱的,产妇疼痛难忍,而孩子却迟迟出不来,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可能有危险了。我就把手放进去用力的撑开帮忙,到最后出生忙了半个多小时,好在母子俩都挺好的。以前帮忙的时候都不是特别害怕,也不紧张,可是这次到孩子出生时,我身上的衣裳都湿透了。脸上也都是汗,好像比那产妇用劲还多。现在那个孩子都二十多岁了,非常健康。
那个时候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产婆也有不少,在这附近也还有两三个,她们就是在家里的时候跟着学的,也算是最传统的产婆了,也有不少人找他们接生。像我这样的赤脚医生虽然也是在家里帮忙,可是也是需要考证的,每隔几年换一次,我一共考过五六次,现在已经是最高级的证了。不过现在孩子接生都是去医院了,在那儿条件也好,还被保养着。所以我们也算是退出历史舞台了,实际上,从97年、98年那个时候我就很少接生了,但有些人家,比如说偷生的等,来叫我也是去帮忙的,这个他们偷生违法归违法,但是孩子你不能说不让他出来啊。前年我还帮忙接生了一个,就是邻村的。本来要去蒋裕医院的,可是去的太晚了,就把我叫了去,等救护车来了,我也把孩子接生出来了。医院的人都和我很熟,对我的技术也当然没得挑剔,我就给他们开了个出生证明,结果让医院少挣了不少钱。现在我成老婆子了,年纪也大了,所以也就基本不干了。
听说前一阵子,有个产婆因为导致产妇难产被告了。这个在我们那个时候是基本没有的事情,即使出现了问题,产婆基本也没有责任的,大家都有个共识,产婆是凭着良心来的。那个时候条件不好,孩子出生就有种听天由命的感觉,把产婆叫来只是帮忙的,这个无论怎样,都不会出现这些问题的。
现在的孩子从产妇住院到孩子出生再到出院,动辄要花几千块钱,你们都说现在孩子生不起了,我们那个时候可没这个待遇的。那个时候钱实,我们生活条件也不好,孩子出生的时候他们顶多就称二斤饼干,煮几个鸡蛋就足够了,条件再好一点的给点布料做双鞋穿。我从来不收钱的,都是东西两庄的,我们也就是帮个忙,咱做这个也不能为了赚这个钱,去让别人说咱。不过现在很多我接生过的人,他们逢年过节的有时候也来看看我,其实他们有这个心我就很知足了。
当了大半辈子的赤脚医生,也给人接生了大半辈子,我也没什么追求了,现在我的俩儿子都工作了,女儿也快成家了,我成了老太婆了,给他们哄哄孩子,看到一家人快快乐乐的生活着,没病没灾的,我就很知足了。
后记:以前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经验,拜访前,我特意准备了几个问题。本来,我感觉可能挺尴尬的,可是没想到大娘非常热情,还记得我初中时多次去她开的诊所的事情,也记得我很老实。几句寒暄之后,我们就像拉家常一样,大娘把我想知道的都讲给我听了。老大娘今年六十二了,可是身体非常好,在农村这个面相只有五十岁的样子,她很健谈,也很诚恳的把我想知道的都告诉了我。而我第一次做这个提问可能没有重点,就草草的记下了上面的东西。
产婆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在这个职业的背后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殊的社会背景,能从侧面体现出当时的经济、卫生、教育等方面的状况。从这儿我们能感受到过去几十年的变化,这里不仅仅有种特殊的人文情怀,还蕴含着农村那种质朴的人际关系,邻里互助的和谐场景。虽然,我们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过去的好的东西给继承下来。除了产婆,其他的一些行业也正在或已经消失了,比如卖货郎的、比如锔盆子的,这些都承载着某种东西,即使他们喊的吆喝甚至都朗朗上口,韵味十足。这些也是过去的某个时代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加注意就只能湮没于历史长河中,而只要把这些东西记下来,它们就会永存史册,就会存在。而我是多么想再听到一句“赊小鸡了……”!赊小鸡的这种诚信的精神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
…………………………………………………………………………………………………………
总干事给芬兰格陵兰岛的报名义工成晓青的回信
成晓青:
你好,来信收到。
真是让人高兴,有相同精神和志愿的人们跨越了地理上的千万里之遥远阻隔而可以相互的结识、做共同的事情;有三个建议:
1是小范围的汉语文言学习班,有无汉语基础都可以,只要有兴趣,简短章句,咬文嚼字,注重情景和心理的复现复原,语感为主,当然前提是你会用英文比较流利沟通,在社区或者熟人范围或者去当地的学校,这个活动是实验性的,可长可短,随意灵活,也可以变成主题聚会性的,邀请当地对汉语言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各类人士;
2是参加和记录当地的义工活动,考察当地文化、社会、宗教观念下的道义实践和精神世界,向国内义工介绍和展示,在可能的情况下尝试建立一种不同国家不同文明文化的义工间的对话;
3通过采访和交流等方法来记述“芬兰的老话”。学堂有“听老话儿”活动,收集民间生活俗语,这样的语言充满生活智慧和亲情伦理,一般采访中老年人为主,家庭主妇多一些(呵呵,这是中国经验),一定要有故事,是自己经历和回忆的,可以参看学堂已有的。
中国,现在是世界精神的加工厂;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中国不简单的是地域、国度、民族概念,也许更是一种普遍的经验、智慧、方法的生成过程。
今日文明社会,边缘所从事恰恰就是主流事业。从义工定位开始社会的工作、从语言入手来探索文化的源头活水、从少数民族或偏远地区(非贬义,是指相对静态、稳定)的“自成一体的文化生活样本”来更清晰的观察和发现人的精神发展的内涵,都属于这样的方式。
以上三条建议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有需要学堂帮助的地方请随时联系。
祝北极生活愉快!
逄飞 4-5
附成晓青4月5日来信:
尊敬的一耽学堂及逄老师:您好!首先向各位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是成晓青,女性,45岁。也算是一名国学爱好者吧,中文系出身,后又进修经营管理、心理咨询、培训讲师等。我热爱民族文化,为人正直,追求高尚质朴正义的精神,也信仰佛学,并有志于推广国学的工作。以前曾在济南的一所大学里工作,并自发组织了一些学生一起学习《论语》,并帮助学生成立了相关社团。今年一月因为家庭团聚原因出国,现在居住在北极的格陵兰。我想说的是,我很想参与到一耽学堂所倡导和组织的事业中来,请学堂在我现在条件下,给我一份志愿者的工作。我定当不负使命。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阖家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