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14日 大洋网-广州日报
文/本报记者李栋、何道岚、何有贵、黄蓉芳、杨明、叶卡斯、林洪浩、翁淑贤(署名除外)
继恩宁路后,“一墙之隔”的逢源路也将开拆,其中宝盛大街等5条老街将整体永久消失。对此,很多“老西关”深表惋惜:“很多人都是几代人住在这里,希望政府以后能用回原来的街名,让我们这些老街坊能保留一点记忆。”
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委员昨日表示,他们的心情和“老西关”一样惋惜不已,因为老地名传承着许多的广州历史与风俗。
他们借此呼吁:广州老地名的保护刻不容缓!
“在这十几二十年当中,广州的老地名消失了近两千个。”昨日,市政协委员黄淼章在小组讨论时一提出此话题便引起了与会委员的强烈兴趣,参与讨论的市政协副主席郭锡龄接过话说道,“我们老地名消失还不是最重要的,最惨的是新地名把我们广州搞糊涂了。”
“像我们这些最熟悉广州的老广州人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地方”,郭锡龄说,以前每一个地名它都有历史,因为城市在逐步扩大,一下子几十条路一起出来,没有规律,又不是123,又没有东西南北,“反正你要找一条路的话还不知道要在地图里哪一个地方找。”
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桂芳也参与进来,“你讲的是对的,老地名丢了,新名又没起好”。
黄淼章说,广州很多老地名是很有味道的,比如越秀山、赤岗等。黄淼章建议,广州应该启动老地名保护的工程,要普查一下,我们广州究竟消失了多少老地名。对现有老地名的撤销,要非常慎重,“地名,作为一个城市名副其实的名片,是城市管理非常重要的内容,大家都应该注重怎么保护 ”。
地名文化随文明进程消逝
广州的老地名石门、龙虎墙、怀远驿、甜水巷、珠玑巷、龙藏街、流水井、百岁坊、大小马站、庙头村、状元坊、厚德巷、天字码头等,浓缩了古代广州一段历史或者民俗,串起了城市的发展史。
如西湖路得名于南汉至宋代的旅游胜地西湖,今仍存药洲遗址九曜园;秉政街,得名于街内为纪念张买办事秉公而建的秉正庙;濠畔街,得名于明代,其当年的繁华超过南京秦淮河的玉带濠;豪贤路得名为纪念明末抗清爱国诗人黎遂球;十三行路得名于清代外贸代理行商。
从20世纪80年代起,广州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较快,一些富有文化底蕴、地方特色和历史典故的老建筑、老地名在不断消逝。 2005年,我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了东山区和芳村区,“东山”和“芳村”这两个历史悠久的地名退出了行政区划名称的行列。
据统计,1991年至2000年,广州老地名消失1031个。最近10年间,不知又有多少市民耳熟能详的老地名随着城市改造陆续退出历史舞台!
委员建议:
希望老地名如文物般延续
委员表示,《广州市旧城改造规划纲要》明确旧城区改造要保护城市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但委员觉得,除了要保护文物单位外,见证了社会历史变迁、记载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历史阶段的地貌、物产、史实和信仰等信息,被誉为城市历史“活化石”的老地名,也应在《规划纲要》中有所提及,使广州老地名保存的岭南文化得以延续。
委员建议,尽早启动保护工程,地名管理部门对广州的老地名进行摸底、梳理,并收集有关史料典籍和档案资料,开展考证,界定确需保护的老地名,制订方案和评估体系。
为新建的路街巷取名时,应尽量多保留一些有广州地方特色、有纪念意义的老地名。
此外,还可以开展“广州老地名评选”。让广大市民评选自己心中“最经典羊城老地名”,唤起城市记忆,树立城市文化形象。
一批老地名在城市改造中消失 广州文化部门牵头抢救地名
“双门底”将重现铜壶滴漏
本报讯 (记者曾卫康)“带河路”、“七块石”……一批记载着广州历史的地名随着世易时移,在近二三十年城市改造中消失于广州城区,昨日,记者从广州市地名办获悉,一项文化部门牵头抢救地名行动正在铺开。
地名故事一
带河路扩建“生”出“康王路”
西关的带河路,曾是一条弯曲小路。地名办工作人员说,带河路当年扩建之后,曾经引发了世纪路、康王路的地名之争。
据了解,康王路的最前身是带河路,当时的带河路很短,只有现在的龙津路到长寿路之间的一小段。据老西关何女士说,带河路是一条沥青路,不足3米宽,而且曲曲折折,道路的周边都是居住区。后来广州城市要发展,道路也必须扩建,而且要贯通南北,一直通到珠江边的人民桥。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康王路”曾经和“世纪路”这两个名字出现过一段时间的争论。“世纪路取名考虑当时附近有个楼盘叫世纪广场”,熟悉情况的工作人员说,更名为“康王路”具有历史基础及文化内涵。该规划路经过康王直街、康王上下街,而“康王”的称谓主要是来源于附近原有的一座康王庙,此庙是纪念宋朝的一位爱国将领——康保裔,他在任高阳守将期间,辽国进犯中原,他不顾年龄高迈,奋起抵抗,但寡不敌众,为国捐躯,后人敬其忠勇而建立“康王庙”。该规划路更名为康王路,既延续了历史文化传统,也与荔湾区商贸旅游区的规划相承接。
地名故事二
“七块石”是张太雷牺牲地
“我知道七块石”,熟悉广州满族历史的汪文静自小就听长辈们说起老广州的故事,“七块石还是广州起义领导人张太雷牺牲地方,可惜现在已经改建为高楼大厦。”
据介绍,张太雷牺牲于1927年12月12日下午2时,地点惠爱西路(现中山六路)西园酒家附近。
地名故事三
北京路曾叫“双门底”“永汉路”
比带河路、七块石更古远的还有老广州熟悉的双门底。“双门底就是北京路啊”,越秀区有关负责人说,我们计划在“双门底”重新引入铜壶滴漏。
在清代,北京路的街名唤作“双门底”,至今许多老人也还称这个旧名。“双门底”的起源是因着今天西湖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原有高楼一座,名“拱北楼”,楼有双门拱,故街名“双门底”。楼上设有一座元代铜漏壶,是广州城镇城之宝之一,据清人笔记所说“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据称后来“双门底”被马路扩建拆除。
“双门底”给广州人留下的记忆还有每年的迎春花市。20世纪20年代,广州的除夕花市在今越秀地区定型,原是“双门底”的永汉路除夕花市便成为广州最早的年宵迎春花市。“永汉曾经是北京路名称呢!”在高第街生活大半个世纪的徐伯说,现永汉电影院门前的路就叫永汉路,即北京路步行街。
广州之名:
源自州治“广信”迁番禺
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岭南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公元前214年,秦平岭南,南海尉任嚣在此筑番禺城(俗称任嚣城),作为南海郡的郡治,这是广州建城之始,距今2200余年。
秦末汉初,赵佗乘中原动乱之机,在岭南建南越国,定都番禺,奠定了广州在岭南的中心城市地位。汉武帝平南越后,番禺(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和集散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公元226年,吴国划交州东部另设广州,即交广分治。广州之名取自原交州州治广信的“广”字,州治迁到番禺,广州得名由此而来。
从老地名追溯城市内涵
1.反映地理环境:如白云山、越秀山、帽峰山、赤岗、黄花岗、象岗、白鹅潭、东濠涌、天字码头等。
2.反映城市沿革:广州别称多,如羊城、穗城、仙城,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广州的城市建置沿革。
3.反映城市经济:如米市路、纸行路、雨帽街、海味街、榨粉街等。
4.反映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如怀远驿、玛瑙巷、怀圣路、光塔路、扶胥港、黄埔古港、十三行路等。
5.反映近现代革命史迹:著名的有中山路、执信路、仲元路、先烈路、广州起义路、六二三路、陵园路等。
6.反映聚落和方言:如福州、东莞庄、司徒右巷、高第街、大小马站等。
他山之石:
国内外皆有经验可循
国外
加拿大从1989年始就展开了对传统地名的整理。荷兰着手建立全国历史地名数据库。北欧不少国家都将地名文化遗产列为本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瑞典进行的“优秀地名保护活动”等。
国内
2007年,我国开启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北京启动了老胡同地名文化保护;南京公布了第一批老地名保护名单,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历时三年编撰的《苏州地名录》已面世,收集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这座姑苏古城消失的1192条老地名,“给后人一个交代。”;遵义规定凡距今一百年的县,且沿用至今的村、镇、街道、人文建筑名称,一旦确定,将登记注册加以保护;上海规定如果两镇合并,将保留历史长的地名。
征集“已经消失老地名的故事”
随着城市改造,广州的地名消失速度在加快,可以肯定地说,“东山”、“芳村”等现在耳熟能详的地名在10年甚至20年后,可能就听不到了。
作为一个文化历史名城,每一个地名都包含着这座城市的丰富内涵,本报现在向全市征集“已经消失老地名的故事”。具体联系方式如下:电话:020-81919191;
传真:02081882345;
短信:18820083300;
邮箱:18820083300@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