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兰:
你好!
从我们一月份见面谈话,谈到乡土、语文、人生和民族、文化、教育,才十天左右,你就已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已经是做了许多具体的准备,并且即将开始这样一个创造性的教学尝试;我要说的是,由于你的一颗真诚无私的公益心,以及毅勇担当、直接去做的义工精神,我坚信你和这个寒假学习班的同学们一定会有良好的收获。
我们事业的每一次实践都完全的证实了这一点。
那就是,做文化、做教育的实践,一定要有一点精神,需要一个“精神高度”,只要有这个标尺在,则我们的努力一定有所收获,一定不会落空。
针对目前体制教育中的在校小学生,把“语文的生活学习和文化学习”(或称“语文的有生命的学习”、“语文的母语学习”)作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而开展一系列(校内和校外)的素质与能力的拓展和提升,学堂认为,这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根本。
学堂在北京的小学做蒙学义教有七年半,通过一线了解,发现这里的可活动的空间非常大。你今天所尝试的,就是对这个领域的深度探索。
“爱语文、爱生活”,非常恰当、非常明了,可谓一语中的。
热爱生活的人,一定有相当的或者至少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反之,通过语文学习,也一定会更增加生活的色彩与质感。
若说语文能力的秘密,其实全在乎对生活的感觉,而这感觉的培养也一定离不开“生活的现场和现场的生活”。
按一般了解,一个“语文”,一个“生活”,是两个词,比较的相隔遥远,而其实恰恰在它们的互相关联之中,最终结成我们所追求的价值和意义。
如何培养“现场感”,是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
在一种良好的感觉上,孩子们心理上的情感与想象、过往的经验和记忆、以及家庭和社会的环境等等潜在的比较零散的要素,都有被很好的“照顾”与“呼应”,处于“唤醒”和“激活”,在那些活跃的适度的分寸上,有一点一点的幼芽萌动,新鲜、好奇,似乎曾经相识,视野之内如此清澈,烁烁如有放光……
此非假想理论,而是人生事实。
我们这次寒假的学习班,离开原先学校的课堂,打破拘束,打破成规,多一些自由灵活,即使是与课内教学相关的,也看看有无新方式;要之,使小孩子的全副心情比较自然的、充实的活跃起来。
小孩子,见着那样子一种经阅沧桑的人,听他(她)说话或者举动,则就心安,起而随行;通过一种有趣味的游戏,则不愿离开集体;而唱诵歌谣,身体微微舞动,身心愉悦令人难忘;还有,实地了解地方历史人文风物,娓娓讲释,则易生出一种诚敬向往的心,等等。方法太多了,用在合适的人手里,无穷无尽……
你写的广告,非常吸引人,且在组织的细节上看出做事认真的态度,我很放心。你在一线,对自己家乡和壮族文化很熟悉了解,昨日通话谈这一次寒假工作,我想在目前阶段定位“乡土语文教学实践”比较好。
做好一桩事情,总要付出艰苦,青年文化公益事业就这样一步一步向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切问题都是为我们搭阶梯,都为来助成我们,既从公益心、从义工精神而扎下大根,立下大本,则一切皆有成就。
平常事上有所谓专业、技巧、经验、模式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导致顾虑担心,我们则不被它吓倒,即然是关乎生命和教育,那相信也是离不开这个道义根本。(当然,我们也会注意工作经验的分析和总结等细节。)
一切实践,道义根本;
一切思想,道义正始;
一切行为,道义护持;
一切方法,道义通显;
一切方向,道义明了;
一切智慧,道义生长;
一切因道义,成就真实义。
逄飞 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