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干事在香港大学“中国城市中志愿工作与公民参与”会议上的发言
2、延安大学国学社端午节图片
3、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同学来信
4、赵小芹女士为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法文本所写《序言》
5、台湾友人黄靖雅文章:《來逛孔家店——孔小丘的告白》
6、友情发布: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招募
…………………………………………………………………………………………………………
总干事在香港大学“中国城市中志愿工作与公民参与”会议上的发言
总干事受邀请参加6月10日至11日香港大学社会系举办的国际工作坊——“中国城市中的志愿工作与公民参与”,并做题为“一耽学堂和以人文教化为使命的中国本土公益事业发展”的主题发言。
志愿工作在中国迅速掘起,成为社会上一个全新而影响深远的公民活动。然而志愿工作在中国仍然处于萌芽阶段。本次国际工作坊希望把香港、纽约、伦敦、巴黎、日本、广州及北京的学者汇集一起研究及开展这个问题的研究,比较香港、中国内地、西方及日本在这方面的情况,并藉此寻找相关的研究题目,问题方法及理论架构。
总干事发言纲要
一耽学堂的使命:
1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文化。
2公益——引领和推进中国本土公益事业
3社会——探索和实践中国社会基层教化和地方性教化。
文化使命、公益使命和社会使命是一件事情。
作为教化事业的六个直观描述:
1人无分老幼;2地无分南北;3官和民共通;4中与西并举(以孔子、王阳明、达
摩、苏格拉底、黑格尔、甘地、特蕾莎修女举例)5行者志愿 道义担当;6开启心
智 广纳博通(教育、学术、社会、宗教、文化、政治等)。
作为社工事业的二个行动根据:
1 自我改造←→为人服务
2 人文教育←→社会教化
作为草根事业的六个基本特点:
1非政治化、非宗教化;2非组织化、非机构化;3非项目化、非概念化;
4考量时代的、社会的、大众的需要做事情;
5出自个人的、良心的、本分的态度做事情;
6采取现场的、共同的、无本的方法做事情;
作为精神事业的三个核心内容:
语言、人和社会
语言——所有时间的和历史的聚集——提供传统和心理空间——回归母语学习
——精神世界良好秩序的开端。
人——是正在生成和有待超越的有希望的形式——最活跃和最具内在性的力量。
社会——合法性与公共性——适当和有节制的现实原则——实践场域和精神理念。
一耽学堂10年实践对中国本土公益事业开创性的贡献 :
1探索道路——“文化+公益+青年”;
2具体推进——示范和培育“草根的教育NGO团队”;
3总结原则和方法——“用社会的办法做社会的工作”等。
中国志愿精神的本土价值和文化意义:
1提供一场有关民族的和文化的心理解放的初始动力;
2活化“中国资源体”;
3促进社会和人的健康;
4未来中国精神的胚胎。
志愿精神是个宝——是现代中国公民社会中以人文教化为使命的中国本土公益事
业的精神支点。孔夫子在今天的世界,也会做一位志愿者,做一位义工,亦如在
2500年前那样。而佛陀、耶稣、穆罕默德,相信亦会如是。
21世纪中国社会是世界精神加工厂
文化记忆→精神标度→道义实践: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当今中国社会,观察我们的“文化记忆”,反思时代的“精神标度”,努力专注于现实的“道义实践”。
文化记忆:⑴是一种“集体生活”的需要;
⑵有关人和社会之未来的反向重建;
⑶时断时续,若有若无,似山谷中的小溪水。
精神标度:⑴只供仰望和观赏的理想与象征物;
⑵往往与“原初的教诲和事实”无关;
⑶一棵有始无终的珊瑚树,一张无边有界的网。
道义实践:⑴永远是在自己,此时此地,一心一念;
⑵不可替代不可累积,可以想象可以追求;
⑶只如暗夜亮火,更像闪电瞬息。
结语:
——社会,已经越来越成为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工作的一线和前哨。
——中国社会将是最好的21世纪人类社会的精神样本。
——这是一场伟大的自我解放、自我教化,并且是以现代化的社会方式来进行。
——这将是一条艰难困苦同时漫长遥远的道路。
——中国是世界的土壤,它将汇集一切人类的优秀文化和这些文化的真实的代表者在一起共同工作,耕耘未来的希望。
——真实的文明对话将在志愿者和义工中间展开。
——中国社会有足够的空间和耐心来承载一个伟大的自我教化的文明进程。
会议发言还有: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谭建光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工系江汛清教授,“牵手上海”项目主管方辉女士,巴迪基金会项目主管华媚女士等。
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工系江汛清教授关于“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的观点(网络摘编)
——志愿精神是一种公民精神,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努力,都需要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
——公民社会特别注重每一位公民的参与,只有发挥出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发展才能充满活力。
——我国助人为乐、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都是志愿服务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绝不缺乏志愿精神,因此,志愿服务一经在中国倡导和实施,就在社会各界中得到广泛赞同和积极响应。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志愿精神不是停留在传统美德的层面上,而有其时代内涵,在一些国家,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
——志愿服务最重要的就是兑现承诺。比如在美国“9·11”事件后,有的美国志愿者一连几十天睡在废墟里,早上醒来就又开始挖掘,往往不会出现干一阵子突然就走了的事情。这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的志愿服务中已经充分了解志愿服务的理念,既然作出志愿服务的承诺,就当竭尽全力完成。
——美国历届总统都非常重视志愿服务,这是美国精神的一部分。肯尼迪总统说过,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你的国家做了什么。小布什总统则认为人一生中最少应该做4000小时的志愿服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志愿服务也是国家凝聚力的一种表现。如果每个人都付出一点,那么国家就会变得好一点;反之,如果每个人都琢磨着能从国家得到点什么,那么每个人实际都得不到什么。在当前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尤其需要凝聚人心,需要提倡大家都去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志愿服务。
——我希望每个去做志愿服务的人都有自己的愿望,知道自己想通过志愿服务获得哪些体验。我认为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志愿者的力量,如果只是消极地、完成任务式地做志愿服务,那么就失去了很多意义。
----------------------------------------------------------------------------------------------------------------
延安大学国学社端午节图片
延安大学人文学院青年教师、优秀义工秦艳峰女士发来延大国学社端午节踏青诵读的图片。6月16日端午佳节国学社特意在路遥墓所在地文汇山举行踏青诵读活动,采艾草、读《离骚》、吃粽子,共度中国传统佳节。
---------------------------------------------------------------------------------------------------------------------------------------
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同学来信
青年的团队——是学习的团队、生活的团队,更是实践的团队!
中国未来的希望将从这里走出!
南京金陵科技学院觉悟社(现传统文化艺术研习社)来信:我们晨读已经两周年了,也一如既往的坚持着,在做晨读的时候确实体会到做一件事不是很容易,感到一耽学堂的老师要做全国的公益晨读也一定很不容易。我们这里有很多的同学从晨读收获很多,锻炼了优秀的品质,非常感谢一耽学堂的老师的支持与教导。你们辛苦了~
---------------------------------------------------------------------------------------------------------------------------------------
赵小芹女士为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法文本所写《序言》
今年,法文版《中国文化要义》在法国巴黎成功出版。本书为中法文化深度交流,及使法国朋友了解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认知,做出巨大贡献。该书经赵小芹女士两年仔细校订并做序,《序言》如下:
吉美博物馆中国总监戴皓石(Jean-Paul Desroches)说:从利玛窦到1830年间,约一千二百种中国古代典籍翻译成西方文字,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品,为耶稣会士翻译。
尽管伏尔泰与启蒙运动专家孟华认为:此一数字有些偏高,但也对小芹说:她对耶稣会士格外感兴趣,由于发现正是耶稣会士翻译的中国典籍对伏尔泰等人有所启发,使其发起理性启蒙运动……
无独有偶,梁漱溟在本书中也提及“一九四四年美国华莱士副总统来中国游成都时,发表有《中国民主的前途》一文……文中指称中国原是西方民主政治的主要鼓励者,而且是间接的创造者。”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翻译家应为 “坐得住冷板凳”的学者。那末今天,读者见到的又是一部耶稣会士翻译的巨著——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本书译者马远程神父(Père Michel Masson)继承了耶稣会从十七世纪翻译中华元典的精神,苦参原文,不漏原意地用法文译出,成功地赋予一部中文著述新的生命。
本书开始写作于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初版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梁漱溟遍阅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大量留学欧美的中国学者著述——应该说这些学者乃中国文化基础牢固、又具备阅读欧美学术论著的能力,具备将中国文化与欧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的眼光与知见,探索一条适宜中国国情之路。
梁漱溟作为当时学者之翘楚,以欧美文化达到的社会与科学进步、民主、自由、平等作为成功的参照,试图找到中国两千多年盘旋不进的根源。
法国读者未必关心中国何故两千年盘旋不前;然而,中国何故会有今天的现状?未来将又何去何从?相信法国读者一定多少有所关注,尤其中国对国际事务日增参与的倾向,或会更多影响未来的世界,透过本书对中国文化实质的解读,读者或有所启示。
从家谱看:梁漱溟第一位先祖为“也先帖木儿”,乃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和克齐之子,受封云南王。元朝灭亡后,后代归顺明朝,成为平民。同时举家北迁至汝阳(今新乡),因汝阳属战国时代魏都大梁,故取《孟子见梁惠王》之梁为姓氏——不仅表明所在地理位置,也暗示王族背景,并从此与汉族开始通婚。
1918年,梁漱溟二十五岁,父亲梁济的自沉殉清,刺激梁漱溟弃佛从儒,投身于国家大事与社会改革运动。
梁漱溟一生思索即有二:一是人生、一是中国。
梁漱溟说的即是他想的,他想的便是他做的。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乃“向里用力之人生”,“中国式的人生,最大特点莫过于他总是向里用力,与西洋人总是向外用力者恰恰相反。”
但,中国地理条件特殊:西部高原与东部一马平川的平原,使旱、涝、大地震等天灾频繁、且波及面积甚广,自然灾害往往成为中国历史改朝换代最主要的原因:“倘若连遭天灾(这是农业社会所最怕的,)则大家吃饭问题便不得解决。此时再不能向里用力了——再向里用力,为生理所不许。”否则中国历史上,只要连续二十年和平、没有战争,人口即可翻一番,于是立即面临吃饭问题,此乃何故自春秋时代,管仲便提出“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的主张。
本书从初版至今已六十年,其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代中国文化尤殊。尽管如此,2008年殃及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冰災,继而八万多人遇难、数十万人流离失所、至今尚有余震的汶川大地震,再次警示中国天灾频仍,人口众多、土地物产资源相对匮乏,饥馑隐忧仍存。
常闻法国人指责中国人不懂个人自由,责问恐怕更多出自地缘文化之差异。试问:是否首先忘记法国得天独厚地具有不同于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呢?其次,是否也不知中国社会结构与欧美本质不同在伦理本位,换言之是一种全然另类的人伦关系——即 “彼此互以对方为重”,并非法国以个人为中心、集团为本位的文化,从而造就了不同于中国的社会结构?并导致个人与国家或政府关系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否亦未明了中国传统社会乃以家庭为本位?即家庭之重要性高于个人?其中尊老尊上之“孝”,又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何故中国人之“身家”总是作为一个词汇单位表达?亦可见何故在一九六十年代的文革中,凡自杀者,未必因为无能承受社会运动之冲击,更多的是由于家庭、至爱亲朋的背叛?
以上各点,梁漱溟均在本书分别论述。
固然,梁漱溟承认中国文化乃“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继而“郑重指出宗教问题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但“宗教乃被非宗教的周孔教化所代替”,于是明确说:中国文化是“以道德代宗教”。“中西文化不同,实从宗教上分途;而中国缺乏宗教,又由于理性开发之早”, “以我所见,理性实为人类的特征,同时亦是中国文化特征之所寄。”
“理性是什么”?“且以清明安和四字点出之”;那末“此和谐之点,即清明安和之心,即理性。一切生物均限于‘有对’之中,唯人类则以‘有对’超进于‘无对’。”
梁漱溟结论:“质言之,非超越身体之有对,而到人心之无对,不能超越功利。”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迄两汉始一以贯之地作为中国文化之核心理想;故梁漱溟认为:鉴于中国文化之理性, “平等与民主二词亦非中国人所习用者;但平等精神民主精神,在中国却不感生疏。” “事实上中国人未尝不自由,只是观念不明。”又云:“中国非无民主,但没有西洋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
“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文化属伦理关系的社会文化,“所有一切的社会组织均以家为中心”,“所有一切人与人的关系,都须套在家的关系中”,难怪最终达到“天下为一家”之和平理念。有鉴于此,梁漱溟在第七章写道:“今日科学发达,智虑日周,而人类顾有自己毁灭之虞,是行为问题,不是知识问题;是理性问题,不是理智问题。”
至晚年梁漱溟谈话中,干脆说:人类到了造出原子弹,科学技术达到能够毁灭自身的水平,恐怕下个世纪人类需要中国文化(见《世界会好吗》)!显然正是指中国文化之理性。
人类既已公认多元文明客观共存的世界,何故至今充满文明的冲突?是否由于总是有人用主观的“普世价值”凌驾或强加于创造了另一种文明的人民,或以此作为战争的借口,而导致冷战抑或“热战”?
若按照梁漱溟提倡的中国文化精神:“要之,各人尽自己义务为先;权利则待对方赋与,莫自己主张。”一旦大家均把个人权利置于各自义务之后,人类理性便升华至“无对”境界,尊重他人之价值观、如同尊重自身的一般,是否世界会少一些战争呢?
感谢梁漱溟二位公子梁培宽、梁培恕先生慷慨授予本书版权、并为校订细节给予尽可能的支持。问及对父亲的印象,两位先生不约而同提及父亲的教育完全任其自然、从无要求,因为相信人是自觉的。
感谢马神父(Père Masson)的信赖,委以校阅本书重任。校阅之过程,也导引进入中西文化之纵深对比。作为中国人生活在法国近三十年,在社会生活中遭遇文明的冲突,往往迷惘……两年来同时阅读本书的两种文本,时时感受一种醍醐灌顶的清爽。
法国汉学家中有人强调语言的不可译性,从不作翻译,且凭主观对中国文化进行诠释,每年出版两本有关中国文化的书,可谓成功地以法国价值体系迎合了法国读者品味。遗憾的是,若终未超越居高临下的法国文化优越感,又如何能理解那谦卑的中国文化呢?对于吾侪粗通法语之中国读书人,又如何能够信服呢?
马神父却相信语言、文字是可翻译的,他肯下功夫参悟、嚼透原文,忠实原意地用法文重新表述,若有含糊就宁暂搁置,以待成熟。为保证质量,经常每天连续工作四、五小时,仅限定于翻译一页汉字原文。一般情况,一页汉语文章翻译至法文,总要多出半页,而马神父却不昧不遗、绝无膨胀地写作出如此冼炼的法文,实令笔者在欣赏法文与中文这世界最美的两种文字、为其移译之间的惟妙惟肖,叹为观止!
赵小芹
HOMINAL ZHAO Xiaoqin
----------------------------------------------------------------------------------------------------------------
台湾友人黄靖雅文章:《來逛孔家店~孔小丘的告白》
黄靖雅:
一九六三年生,台湾宜兰县人,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读东吴大学中文研究所,后任职于《联合晚报》等,现为高中国文老师。 她是个农人的女儿,田园间长大,敬重土地与自然。学中文,赞叹儒家的温厚认真,想慕道家的淡远达观,又以禅的行愿来开启生命的莲花妙法。
l 討人厭的老古板
說起我家那位名氣響叮噹的老祖宗,我必須承認,一開始他實在是讓我很感冒的。老古板、死腦筋、偽君子等等,壞標籤貼得一身滿滿。
我發現自己好像誤會了老爺爺,還拜司馬遷之賜。《史記》的世家體例原只收錄諸侯的,這位恃才傲物的大作家居然把孔子列入世家?我不禁滿腹狐疑,抓起<孔子世家>仔細拜讀一番,赫然發現這位老爺爺哪裡只是滿嘴口號?他之所以折服當世,實在是因為滿肚子墨水吞吐驚人,再怎麼稀奇古怪的問題也難他不倒。
老先生的才學迷人到什麼程度?楚昭王曾經派人迎接孔子,原想封予心儀的哲人七百里封地,結果因為令尹子西的質疑而作罷。子西問他:「大王的外交使節有勝過子貢的嗎?」楚王想了想,很老實地回答:「沒有。」接下來行政院長、國防部長、內政部長人才一一與孔門弟子較量過,無一能勝。偌大的封地一給,豈不是為虎添翼?一席話問得楚王訕訕,只好作罷。
我當然知道楚王的恐懼,孔爺爺當年以大司寇身分代理相國,三個月不到就讓魯國路不拾遺,嚇得隔鄰的齊國趕忙送來女樂惑亂魯君的。
孔子弟子冉求帶領魯軍應戰,打敗國勢遠過魯國的齊兵,當權的季桓子對於嫻熟內政的冉求居然也能揮軍作戰大感好奇,忍不住探問他的軍事天才是天生如此還是後天習來,猜冉求答他什麼:「從孔夫子那兒學來的。」
孔子逝世後,眾弟子為他服心喪三年,三年喪期期滿,彼此哭著告別。子貢在墳冢旁又搭了一間小屋住下,總共為老師守了六年喪才依依離去。
子貢是何許人也?千萬別以為這人是顏回一般困窮的人物,因為無處託身,樂得在墳場作六年孤鬼。這位列名孔門四科十哲的大弟子,是當時的大企業家,財富驚人,《史記》專記富商鉅賈的<貨殖列傳>便有他的身影;他也是政治手腕一流的外交家,<仲尼弟子列傳>記錄他當年為了保衛祖國,鼓動如簧唇舌奔走國際,魯國得以全身而退,齊、吳、晉、越幾個相關國家的形勢因而產生極大變化。
是怎樣的深情讓這個才華至高,自視也甚高的盛年男子心甘情願捨掉足以開創許多事功的六年歲月?又是怎樣的力量牽引著孔門弟子與魯國人陸續返回孔子墓穴附近定居,形成「孔里」,而且每年還定時祭拜?
我家老爺爺到底是何許人也?這回我可學乖了,直接就《論語》原典找答案去。
l 冤哉枉也孔爺爺
算來孔爺爺形象欠佳,實在是後世那些儒家信徒硬把他給講壞了。「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些博學宏儒把束脩解釋成抵代學費的肉乾,只消微薄的一束肉乾,夫子必定「有教無類」。可那不是肉食量產的時代,一束肉乾雖然不是太大的禮,對貧家子弟來講,恐怕還是負擔不起。再說如果學費交來了,老師還端起架子不肯教人,那不是比唯利是圖的補習班還沒品?孔老夫子有這麼愛吃肉乾嗎?不繳肉乾就沒有機會在孔子門下受教?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窮得苦哈哈的顏回怎麼辦?稍微對孔子有點認識的人都知道:顏回可是他的最愛,是他最最屬意的傳人,哪曉得天不從人願,顏回早死,孔爺爺還哭得呼天搶地:「天喪予,天喪予!」難不成孔老夫子還死皮賴臉追著顏回討肉乾?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一書裡便指束脩可指修身自好,弟子但凡有心上進,老師自然願意指點,如此豈不順理成章?這詞的解釋在辭書裡不難找到,就不知道為什麼那些個飽學之士捨此不用,落到為了辯解孔夫子不是勢利小人而臉紅脖子粗的?
孔子是勢利小人的形象,還拜「無友不如己者」之賜。「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作朋友」?嗯,十足的勢利眼口吻,真作此解,不知我家老爺爺得和誰作朋友?論德行,當代固然無人能比;論學問,當代也少有匹敵的對手,那他一個人作孤獨老兒呀?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論語》裡,夫子自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該怎麼解釋?這位可愛的老先生眼中根本「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既把每個人當作學習的對象,自然可以看見對方的好處,哪還有不如自己的?
我家爺爺是抱緊禮教遺骸的死老頭?魯迅拿了小說<狂人日記>諷刺「禮教吃人」,這個「禮教」如果是指惡質化的禮教,那麼倒是十分中肯的;可如果是栽在我家爺爺頭上,那我可是打死不依的。「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孔爺爺在喪家吃飯,從來無心吃飽;當日若曾弔喪,必不再歌唱。我在其中看見的是對人的深情厚義,哪裡只是虛應故事?他對禮的態度清楚得很,絕不在形式:「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硬把外在的儀式概括為一切,那是錯作了解人而已。
至於批評他死板的說法,那就更好笑了,他明明是「無可無不可」,彈性好得很,只是「義之與比」,講一個義字而已。
如果不是生在亂世,他會是一個非常可親的人,哪裡會在近六十的高齡還風塵僕僕周遊列國,尋求仁政施行的機會?如果他有罪,也許罪名該往他救世的熱情推。這位老爺爺家居是個操琴的能手,《史記》記錄他可以憑藉曲子本身揣摩出作曲者的個性與長相,因此推測出其人身分,這簡直是神乎其技,連他的老師都不禁要向他行禮致敬。他也熱愛唱歌,聽到別人唱得好,他會請求「安可」,而後自己在旁和著拍子輕輕哼唱。怪的是世人老看見他「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的嚴謹,偏就看不見他「游於藝」的輕鬆。想想看,憑他九尺六寸的驚人身高和矯健的身手,在今世他也可能打出姚明一般的成績的。
這個幾近全才的老先生以他的才學與德行迷倒三千弟子,栽培出七十二位賢哲,然後向慕不已的弟子與再傳弟子記錄下他的心傳。《論語》一書流傳至今,算來是我們的福氣,怎會給扭曲得不成樣子?
嘿,我幹嘛這麼生氣哩?爺爺說「人不知而不慍」,犯不著為別人的誤解生氣的;又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只怕自己不懂欣賞別人,哪裡在乎別人是不是了解自己?我這個小孫子氣得吹鬍子瞪眼睛的,也未免太不受教了!
(2005/11/8刊於《中國時報》)
----------------------------------------------------------------------------------------------------------------
友情发布: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招募
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为嘉里集团旗下的社会公益组织。基金会的使命是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和谐社会——“敬天爱人”的社会;基金会的指导原则是可持续价值、以人为本、治本与治标并重、资源整合、授人以渔、可以复制、城乡结合以点带面,旨在从卫生、教育、产业、水资源四个方面切入,帮助边远穷困山区的村民,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目前已在湖南、湖北、山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江西有关的贫困县建立基地,开展脱贫困、奔小康的工作。
招聘岗位:卫生科目副主任、教育科目副主任、产业科目副主任、水利科目副主任、人力资源副主任(培训);
总体要求:有心(对服务社会的弱势群体有热心)、有力 (身体健康,能够承受并愿意经常到贫困地区出差)、有德 (能够成为别人的楷模)、有才 (在相关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和才能)
请将应聘简历发至: jjhhr@kerryprops.com. 或邮寄至:北京朝阳区光华路1号嘉里中心北楼23层 赵娜收 邮编: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