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乡村教育”?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对此有过鲜明的回答,他说“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育的生路是: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真正的农民教育必须包括对有关农村生活所有重大问题的理解,包括对正在影响农民的一切力量的鉴别,还包括积极努力帮助他们或引导他们自行解决这些问题并达到小康生活的水准。”(摘自陶行知语录《爱满天下》)
为何在经济建设大潮中要提倡乡村教育呢?因为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往往是在经济领域中各方面的进步的基础上,才会有新的社会组织的开展。而经济进步固然有待于其政治条件,要依靠政治力量,但经济的主体还在于人,必将落足于人的身上。人如果活不起来,则经济的活力以及进步便无从谈起。而“如何让人活起来?则须发动中国人的精神;如何发动中国人的精神?则须借人生向上的力量,提振起志气来;否则中国人将狭小,更不能进取。我们要提振起志气,把经济放在这种人生中,让人生驾驭经济,支配经济,享用经济,不叫经济支配人生(西洋人则是经济支配人生)。要作到这一步,就更是一个精神问题,人生问题,或说是一个文化问题。”(摘自梁漱溟先生《新社会组织构造之建立——乡村组织》一章的第二节《具体组织》)
乡村教育,“一是趋重知识技能,亦要着眼人生行谊的问题”。“知识技能是生活的工具,是死的,只有生命本身才是活的。必待活泼的生命去进求,而后知识技能才得;必待活泼的生命去运用,而后其功用乃著”。(梁漱溟语)“人生行谊”不只是识字、算术、外语的学习了,更要着意在道德培养、人格陶冶上。
素质教育的重要精神就是“面向全体、全面培养、全面发展,人人有德,学会高质量的生存”。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道德的完善。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忠孝、仁爱、诚信、俭朴、笃志和博学等内容对人的道德、心智的培养有重要意义,不能仅仅是说教,要通过“读”、“诵”、“背”,切实影响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而与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