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与塾师;学堂与社区;塾师与社区
——理念、管理(包括财务)、操作(包括反馈)(人、道、器、术及其关系)
塾师培养、评定与管理制度
协议文本(学堂与塾师,学堂与学生方,或者三方通用文本)
信息反馈(互动)机制
财务制度(束修礼标准)
档案资源及管理
课程(系统修习;选修)及课件
经验(组织管理;授课教学//资料;人员)(独立与联合;一对一的要长期、高标准塾师、内容深入;一对多的要短期、模式化、普及式;多对多的情况处理):主动性的把握
—————————————————————————————
程序:
1 从义工中培养塾师,考虑对外公布(形象)
2 公开发布开课信息。
3 向愿意者介绍(学堂历史、理念、现状、私塾理念、操作及塾师情况),送给学堂相关资料。
4 塾师与愿意者面谈,1是互相了解和认同,2是具体操作意向
5 签订协议(塾师与学堂;愿意者与学堂)
6 行拜师礼(根据情况分为几个等次)
6 制定专门实施计划,学堂、塾师与对象都认可后签字生效。
7 实施中,学堂可以向两方提供必要的资源,两方均当向学堂反馈实施情况(三方信息交流的通达)。
8 塾师向学堂做定期总结。
—————————————————————————————
建议案:
1 关于试讲。
学堂开设传统文化义务普及、推广班,集体授课。课程内容由学堂制作格式化课件,课时约在3-5次,讲授者为义工,为私塾开课作推广(可组建推广小组,全国复制。可作为项目,与小学、中学、大学讲座并列)。
进而有经典选讲,为私塾授课作针对性的过渡准备,由塾师于周末清早(6:00或7点)在学堂开讲1小时(上香、诵读、开讲,即免费按正式要求进行试讲,双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