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国史密斯学院
中国历史教授丹尼尔·加德纳的会谈摘录
2010-7-4
中国历史教授丹尼尔·加德纳 (Daniel k .Gardner ),现在美国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教书,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中国历史方向的博士学位。一直致力研究儒家、新儒学与儒家经典,著述多有关于《论语》、《大学》、《四书》、《朱熹》、《朱子语类》等方面。
因为对一耽学堂所从事的工作非常感兴趣,近日丹尼尔·加德纳教授在北京参加了朝阳区团结湖公园的市民公益健身晨读活动,现场感触很深,随后访问学堂并与总干事会谈,探讨一耽学堂的精神理念、文化价值以及中国文化复兴问题。
现将会谈一部分内容摘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现场翻译团结湖晨读点义工顾华,现场会谈简记义工闫国华。
总干事:……05、06年以前也有一些外国朋友,注意到一耽学堂,那时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新鲜事物,作为传统文化的很典型的一个先进、一个范例,一个代表,被注意到的;在05、06年之后,有一些朋友来学堂访问,开始有一些深度,那就是,想知道一耽学堂为什么这样的方法在做,一耽学堂是怎样做的,对学堂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更深入的关注学堂的理念和实践方面。
这是一个变化,这个我高兴……
……我们社会结构水平很低,社会散乱,需要做基础性工作,社会需要一个记忆唤醒与心理感召……需要一种“原初的努力和实践” ……
丹尼尔·加德纳:传统文化是好的、能引领人前行的,学堂有什么计划来给人们传播这种文化的信息?
总干事:我们做了一些有形的很具体的工作,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产生出更多的无形的作用。我们提供了(或者说是创造性的示范了)“原初的形式和原初动力”。
比如“社区公园市民公益健身晨读”这种活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1声音,声音是文字的原初的形式,声音是活了的文字。
自发聚集的一群人,大家在一起,一齐的朗读,音声共振,如海洋,声成为光,照耀光明一切,就接近了、或者重现了语言的本质,那语言背后的真实……
……声音唤起灵性的本质……尽管人们南腔北调,方言、口语习惯、意识的理解力等各不相同,但许多的声音,仍然可以发生互相的真实作用……
2义工、志愿者,道义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原初形式,义工是大写的人。
因为有这样的道义承担,大家围绕着这样的起头的人,这是良心的感召,没有其他的外在的名利的牵扯,人的存在就是为了公义而来,人生就是为此大事因缘而来,感格相劝,化善成德……
3社群生活,是有尊严、有意义的时代和社会的基础,是自我教化的共同体。
社区、社区性公园,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相当于“辐射的基站”,市民社会的场所,尤其在今天的中国,人们难得有一种“公共交往”,共同而自由,我们的工作实质是在“培养文化社会的初级细胞或者原始细胞”,属于基层教化、地方性教化……
…… ……
我们以“语言、人、社会”这三面的综合考虑而设计公益活动项目群的内容,语言的重建、人的重建、社会的重建,这是三个基本建设,三个主要内容,它们合力推进“社会心理秩序的重建”,从此出发,才有所谓“文化重建”的命题。
这三个重建,也可以简化为两个方面,即语言的重建和人的重建。
我们必须注意“语言的原初的形式”和“人的原初的形式”。
比如,语言都是先说出来的,是先说出来,后被后人们记下来的,因此声音优先;
还有,从修身来讲,情怀和体证、和学问次第而比较,情怀是优先的。
天下的情怀,漫漫的磨练,才产生出修身的内在的需要,如果仅只为修身而修身,人们就迷失于方法和次第了,就像现在,人们学习传统文化,已经多么的困难和易于糊涂了,尤其是在所谓“国学热”兴起之后,尤其是在我们的知识界的精英突然感到自己“身负重任”之后……
…… ……
丹尼尔·加德纳:原初是怎么定义的?文化在不停地演变、进化,孔子学说也有各个时代的版本,哪个才是最原初的文化?
总干事:孔子,有各个时代的孔子……
历史提供了一个心理空间和心理过程,通过价值观念的层面、思维方式的层面的回归,再进一步,回归到人们的本来心性,“复初如常”,就如同祭祀祖先一样,并没有开始、并没有结束,总还在行进之中……
“复初如常”,从字面来体会,也结合我十年义工的体会,简单说,有两个意思:1—每一个真实的精神运动,都是不断的回复、回归,不断的尝试回到起点、回到源头,尝试在开始的地方认识自己、把握自己,都尝试在自我认识中开始真实的前进,每一个真实的前进都在寻求一种内在的确证,这是真实的力量;2—并且,每一个真实的生命努力,都不是把这种努力划分为另外的、特出的,真实是现场,我们要的是生活的现场状态,是这一个时空,此时此地,现在的我,回归到日常的、自然性地、经常性的状态中,百姓日用、饮食男女,常是道,道是常,譬如《礼记》中讲到学习,“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是真实的作用。
回归孔子,不是只说回到2560年前的孔子,而主要是回到今天、回到2560年后的今天的孔子。
…… ……
丹尼尔·加德纳:既然人性本善,为什么人们会作恶?既然人性本善,为何需要回归?
总干事:恶,更多的是在交往、社会交往中,在人们的生活中,交互的产生的。恶,往往是在求善的过程中出现,“因为人向善,所以人更容易作恶”;恶是不纯粹的善…… ……
追问恶的第一因、根本来源,这个在理论上也没有可能;而对于善,是可以这样的探究或者设定。
在中国文化的道德语境下,隐恶扬善,迁恶向善……恶是容易的,行善却是困难的,它的光是微弱的,道德大厦,成难毁易……
妨碍人们成为善良的人的,是有关善的意识上的观念的紧张,主观作意,实际不相契,渐渐脱空,转成缠缚……
在平常生活中,人们不会总去想着“做好人、做好事”,由仁义行,还是行仁义,想的太多,反而不自然了、不善了……
…… ……
丹尼尔·加德纳:我希望与美国大学中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在中国大学学汉语的美国学生联络,和一耽学堂联络,参加学堂国内的这些活动,然后,他们再回到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组成一个兴趣团队,在更大的、国际的范围内共同传播这样的有意义的活动……
总干事:你的建议很有创造性,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需要你的参与,和中国智慧有关的文化教育事业是可以在国际层面来推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