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醒汉字 健身晨读”——关于在大中城市普遍开展
“社区公园市民公益健身晨读”的建议
“富而教之”,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社会整体富裕水平的逐步提高,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道德修养的现代公民,已经成为今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提升21世纪国民素质的重要课题。
“乐而学之”,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广大市民生活相对安稳,对于文化生活、精神生活有较高追求,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积极主动,乐于参与,乐于学习,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层力量,也是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群众基础。
“教之学之,富而好礼”——“社区公园市民公益健身晨读”正是与此相契的深受群众喜爱而同时又有显著社会效益的文化公益活动。
一耽学堂实践和推行“社区公园市民公益健身晨读”已有六年,从2004年春季在北京香山公园开始,到2009年已有北京15个公园、全国近三十个城市开展。这项活动有如下特点:
1形式好。早起、健身、读书,三者合一,首先是一种健康清新的生活方式,尤其适合都市人群;
2内容好。读诗、读文、读经典,学母语、学文化、学做人,讲修养、讲道德、讲正气,顺应文化发展和社会需要;
3方法好。以本地区的志愿者、义工来带动和协调,家门口的事情自己做,以道义精神感召鼓舞,利于宣传,影响深入;
4材料好。编辑“一张纸诵读资料”,每一张纸自成单元主题,使用方便,成本低廉,易于复制和传播;
5现场气氛好。自发自愿,广泛参与,老中青少,其乐融融;中老年人居多,尤其退休人员(50—70岁左右的共和国同龄人),中小学生家长也有较高热情,愿意带着孩子参与;
6长远效果好。丰富了城市生活内涵,培养了社区公共精神。从常规户外晨读到集中的志愿者、义工和热心参与者的学习小组,再到社区文化教室、义务教学点,从个人开始,带动家庭和社区。
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社区公园市民公益健身晨读”活动发挥着三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1公益行动的舞台;2自我教育的课堂;3国民精神的镜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这项文化公益活动是一个“综合工程”或者“复合体工程”,它里面包含着许多的内容和活跃要素,与正在推进的全民健身、全民读书、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公民教育、中华传统美德学习、优秀文化普及和中国本土公益事业发展、社区志愿活动等都有其相通的一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价值;它平实易行,贴近百姓,符合国情,具体而生动,是开展基层工作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社会教化的一种有效形式。
目前,这项活动在草根志愿者、义工的艰苦努力之下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是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原因是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社会资源没有充分动员,尤其是基层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一级),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和社会工作的水平都亟待提高。
当前,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处在深化阶段,对于这样一个老百姓认为“早就该办了”的“民心工程”,我们应该有能力、有办法、有信心,提上日程表,尽快办好。
本案建议:
1组成一个联合工作小组,集中各部门、各方面力量;
2从已有一定基础的北京、天津和鞍山等城市开始全面试点工作和经验总结工作;
3全国招募志愿者、义工,同时从东部、中东部地区省会城市开始逐步在全国大中城市推广。
建议报送:
中宣部、中央精神文明办、文化部、教育部、民政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
关于“发动和组织老年志愿者、义工在社区开展中华传统美德
公益性教育实践活动”的提案
中华文化,根在伦理,本在道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中华传统美德上面;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学习传统美德。而美德作为人生的道德修养成就,总是与漫长艰苦生活中的岁月沧桑磨练分不开。所以,无论古今中外,美德教育从来都是人生教育、生活教育,这种教育的实施也从来都是“以先觉觉后觉”即先进者施教、后来者仿效为主,也即榜样、模范教育为主。
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一百年,中华民族经历了千年未有的巨大变化;身处其中的人们以自己生命的年轮记录下了民族、国家、时代、社会的每一个磨难、每一个进步、每一个思考,这些宝贵的经历已经成为今天社会生活的共同记忆、成为民族精神的共同财富。
特别是“共和国同龄人”这一群体(50-70岁左右),他们有公益心、有公德心,有组织和纪律的观念,有为国分忧的热情,有生活经验,是可以培养的社会工作的“种子选手”。而且,他们中的一部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在家庭、在社区推广实践的真诚愿望,从时间安排和行动的有效性来讲,他们是最好的“文教公益活动的志愿者和义工”。
简言之,这样的一部分老年群体,在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方兴未艾、在社群生活和家庭伦理亟待重建、在公益事业和志愿者精神、义工精神被广泛热烈认同的时候,他们已经成为社区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的道德高端资源,已经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且事实上已经开始成为基层教化工作的先行者。“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群体正是我们社会大家庭的“宝”——这个“宝”是“活传统”、“活历史”、“活教材”。他们是历史送给中华民族的“宝贝”。
通过目前正在全国大中城市开展的“社区公园市民公益健身晨读”活动和“现代义塾”的八年实践可以看出老年群体在今天文教公益事业中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河北涿州文昌祠义塾”的彭飞、“陕西榆林燕翼堂义塾”的韩海燕均已年届古稀,八年前他们就开始在社区从事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教学工作,他们边学边教,边教边学,八年来,受益的儿童、中小学生数百人,感召教育了社区远近许多的成人和家庭,为“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而在“公园晨读”中,老年人更是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公益活动的主力义工。比如北京朝阳团结湖公园74岁义工孟庆安、北京海淀玉渊潭公园64岁义工郭玺铨,在他们身体力行、身教在先的精神感召下,每周都有五、六十人参与晨读,学习传统美德。这样的优秀义工还有许多许多。
做人、处世、过日子,老年人正有许多“肺腑之言”要讲出来,这本身即是文化传承和美德建设的工作,即是一种生活教育的示范。
美教化,国家之急务;移风俗,天下之大事。
“老中青少一盘棋”;老人是“头”,“头”正“身子”正。也只有把老年人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今天的“文化热”、“国学热”才能落地,才能在社区扎根,从而发挥实际作用,为我们的社会事业服务。
深山有宝,需要挖掘。
本案有如下建议:
1对“现代义塾”和“社区公园市民公益健身晨读”进行调研和总结;
2 成立工作小组,制定有效、可行的工作计划;
3集合社会资源、力量,共同推进。
报送部门:
中宣部、中央精神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全国老龄委、全国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