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诵读,促进母语学习”的提案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而诵读是母语学习的主要方法。
荀子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通过诵读,“对于写在纸上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从而培养比较好的语感。更进一步讲,声气相通,音义相比,语言的音声诵读和身体的生理状态、心理的意识作用密不可分、互为一体。从医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以及中国古代诗教、乐教的传统等,都可找到相关的证明。诵读还可以起到身心修养、性情陶冶、气质变化的人文化育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诵读具有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双重价值,它是一个人开始学习的基本功。
这样看来,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诵读,对它的理解也应该上升一个高度,至少它关涉到“一种生命力的培养”,而不再是一个有局限的操作手段,或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备选形式。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一定比例的传统文化学习内容,社会各界对于诵读和中小学语文教改等问题都有较多关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推进工作。
诵读在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目前因为各种条件限制,还没能够充分有效的展开,但是已不断有社会热心人士和一些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努力尝试,他们的经验都可以拿来参考借鉴。比如公益团队一耽学堂,他们在北京地区开展小学语文课堂的传统蒙学义教已有七年半的历史,通过实践他们对于音声诵读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综上所述,本案有如下建议:
一、组织一个跨专业、跨学科,各相关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小组,集合大家智慧,深入研究诵读过程的机理和作用;
二、要特别注意挖掘、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源,如中医中的生命科学、传统私塾经验、曲艺中的念白和唱腔、各地民歌、吟诵调,甚至宗教早晚课的念诵经文等等;
三、探索和实践诵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四、在取得初步成果后,培训中小学语文老师,乃至条件成熟时,在师范院校开设相关课程;
五、能否考虑设置“早读课”,时间不一定很长,二十分钟左右,或者设置专门的诵读时间。
报送部门:
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