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总干事在“公益创新工作坊”上的部分讲话
2、青年晨读义工蔡志鸿来信介绍新学期华南农业大学活动情况
3、且行且思,且思且行——记鄱阳湖读书小组第78期活动之“一耽学堂与儒学践行”
4、《中国老年》杂志关注社区公园市民公益健身晨读
5、公园晨读义工代表邹本和、田彩雯参加首都图书馆中秋诗词诵读会
…………………………………………………………………………………………………………
总干事在“公益创新工作坊”上的部分讲话
9月17日,总干事受邀请出席上海首届“新公益嘉年华”组成部份“跨界、创新——公益创新工作坊”并作有关“传统文化和公益事业”的主题发言。本次工作坊由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发起、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承办。
“新公益嘉年华”的主题词——社会创新
9月15日至18日,新公益嘉年华系列活动中的重头戏“新公益论坛”在沪上亮相,以跨界、合作与创新为题,超过500名来自公益组织、社会企业、商业企业、政府和学界的国内外嘉宾展开了新公益和社会创新的对话与讨论。发起主办方友成基金会理事长王平女士在开幕式了发表了题为“新思考、新选择、新公益”的主旨发言,强调:在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财富,包括可持续增长的财富本身并不能自动解决同样持续出现的社会问题的时候,在政府和市场之外必将有一个第三部门对社会公正、公平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补充作用;而全球化、网络化、社会化所形成的融合将如同化学反应一样形成新的思想和实践,诸如社会企业等新的组织方式以及新技术将成为社会创新在公益领域的引爆点。也因为此,催生了友成基金会对新公益的思考,即新公益的七个趋势:倡导新理念、开拓新领域、发现新动力、整合新平台、尝试新方法、采纳新技术和成就新人才。
总干事部分讲话:
1文化使命必然体现为社会价值。有关“中国文化重建”的命题,和有关“中国社会发展”的命题,在近代以来,在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过程中,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是一体而不可分割的。
2感谢商业(和商业思维),它从反面使我们看到国学热的末路;感谢国学热,它从反面使我们看到当前中国社会的危机。
3过度商业化,伤的是人心,伤的是天理和正义。商业化的思维,不只是商人,现在是社会的思维,学术界、文化界、政府都有急功近利和浮躁浅薄的特点。
4应当深入反思10年文化热。现在国学热浑水一潭、一潭死水,已经走入死胡同。十年间大话诳人、自欺欺人的两种典型做法:一是“总想树立一个典型、一个标杆给人看、给人模仿(那个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心力”的和谐汤池小镇算不算是一个?)”,二是“总想走上层路线到处攀缘、不做实事”,这些都是要不得的。
5尤其是学术界应当反思“学者良知和社会责任”,不要昧良心。过度商业化的文化传播,实际是人性的软弱和缺失——“总拿社会说事儿”(许多专家擅长于此)——这是一种最拙劣的文化表演,虽一时耸动,长远来看将产生更多欺骗和虚伪。另外,需要警惕的是,现在逐渐兴起的公益事业领域也大量的存在这样的状况。公益事业要落地,也是任重道远。
6我们要走的是公益路线、群众路线,我们更广大的同盟军不在那些哼哼唧唧的小文人、小知识分子中,而是在那些勇于投身时代大潮、勇于投身社会公益行动的力量当中。联合一切有助于公益事业的力量,是我们第二个十年的战略方向。
7我有一个希望,做公益的人,慈善也好、基金会也好、官方的也好、草根的也好,都要有一个人文关怀和人文理想(这样的组织和个人应当是越来越多了,李连杰的壹基金是一个),有一种对真理和智慧的热爱与追求,对人生的自觉和觉悟是衡量我们相关工作价值与意义的最终标准。而深度关注心灵和精神世界的公益力量,正是我们今天实现中国社会价值创造、价值引领的主体力量,而它所积极推进的现代公民社会的人文教化工作,也正是我们中国本土公益事业的的核心使命。
8志愿精神,或者义工精神,使一件事情变得简单和自然。这是现时困境中的人类正在找寻的一个出路,一条大道。这种道义实践的精神是现代中国公民社会中以人文教化为使命的中国本土公益事业的精神支点。
9我们必须发起一场道义实践的公民运动、社会运动,迎接义工的时代,迎接公益的时代,准备伟大新生时刻的来临,使文化有新生命,使公益有新价值。将来的时代,是义工的时代。
总干事和上海部分新老朋友会面,细心的马洵侃先生准备了一个庆祝学堂十年的蛋糕。
--------------------------------------------------------------------------------------------------------------------------------------
青年晨读义工蔡志鸿来信介绍新学期华南农业大学活动情况
尊敬的逄飞老师:
您好!
首先祝逄飞老师、学堂的工作人员、全国各地所有的义工中秋节快乐。我是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08材料化学的蔡志鸿。今年吴升鹏师兄的大部分工作基本上转交给我,儒学组主要是我在负责,另外还有农学院 08农贸2班夏业伟、林学院08级旅游管理张金燕、资环学院08级李盼和动物科学院09级的张斌等人帮忙协助。
正值鄱阳湖读书小组成立5周年之际,2010年3月27日鄱阳湖读书小组在人文与法学院爱智斋正式成立国学组,后来唐元平老师觉得国学组的定义过泛,不利于小组以后的讨论学习,且为了与华南农大的儒园相对应(在我们小组与学校的努力下于6月29日正式落成,主要是将小组所精选出来的一百五十条儒学经典名句和对于仁义理智信解释镌刻于石块,散布于我校的鄱阳湖边,让学子能于休闲散步之际,亦能随时随地感受先贤智慧的熏陶。附件有相关照片。)在8月29日,将国学组改名为儒学组。至此,鄱阳湖读书小组分为法学组和儒学组。考虑到儒学组人员分布较广,为了以后讨论学习的需要,在与升鹏师兄和唐元平老师的商讨后,决定将儒学组组再进行分组。今暂且分为四组,华山区一组,由动物科学院09级张斌担任组长,泰山区(原五山区)一组,由资环学院08级李盼担任组长,启林区(原跃进区)人数相对较多,将其分为两组,分别由农学院 08农贸2班夏业伟、林学院08级旅游管理张金燕担任组长。在以后的每次讨论学习中,每个分组将围绕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派代表进行发言,而在之前各分组自己也将举行本小组的讨论学习,这样就可以加强大家的交流和学习,也有利于小组以后的发展。
有了儒学组成员的加入,上学期的晨读活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华山区今年又重新开展了晨读,上学期是星期一、五晨读,这学期则是星期一、三、五,晨读人数大概在7、8人左右。启林区则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已经开始稳定下来,基本上有十几人在晨读,儒学组的核心也在启林区。泰山区在原有的基础上稍有发展,大概有五六人。启林区与泰山区是星期一到五晨读。
上次逄飞老师说过:“晨读活动是一个开端,是一根主线,它促进了大学校园里文化学习氛围和文化学习小团队、小团体的发展,同时又产生了一系列后续的文化学习和公益实践的需要。更好的推进晨读工作,需要从文化学习和公益实践方面入手努力,而根本还是在义工精神的实地践行和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经过了100多年的断层,我们这一代对传统文化已经很陌生,对其理解也有相当的难度。晨读唤醒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唤醒了流淌在我们身上中华民族的血液,唤醒了我们这一代青年澎湃的心。100多年的断层,致使它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我们无法对其进行一个深入的研究,对其高深的内涵也很难快速体会,我们唯有通过不断的慢慢的咀嚼,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但最重要的还是把它赋予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新的体悟,在体悟中不断的升华。虽然我们无法马上将其继承发扬,但经过我们这一代的努力实践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给下一代,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相信经过一代代的努力,文化的复兴将离我们越来越近。就如唐老师所说的:我们的努力可能会缩短恢复传统文化的时间历程,中华民族的复兴可能会多了我们的努力而提前到来。文化的复兴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我们不能过于急躁,这样很容易问题。我们要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而小组的一个立足点也在于培养对社会勇于担当的人,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作为晨读的组织者,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急不得。我无法像升鹏师兄那样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很深的理解和自身的实践体悟,可以对其娓娓道来。说实在的,升鹏师兄就像儒学组的一盏明灯,他通过自身的实践体悟和认识带领我们一起成长,他是儒学组的灵魂,是栋梁。升鹏师兄的境界我超越不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每次的组织中将这种担当的精神传播给每一位来晨读的人。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我们要用我们的行动,从生活上,从学习上来影响其他人,通过我们的实践来唤醒他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
道义的体悟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暑假儒学组的农学院 08农贸2班夏业伟回乡开展免费辅导班,以实际行动来体证。期间也组织了晨读,晨读内容为激励少年成才的《少年中国说》、《论语·学而第一》,不仅希望少年学生学会学习,也真诚的希望他们学会做人。夏业伟用他的实践来唤醒家乡父老乡亲们对于教育的重视,来实现道义的担当。关于夏业伟回乡开展免费办辅导班的实践总结我打包在附件中,请老师查收。
针对传统文化复兴之路出现的种种现象,小组决定对近20年来复兴之路出现的各种组织形式进行讨论学习,后来觉得我们无法将全部组织形式收入其中,也不利我们的学习。最后在9月17日以“一耽学堂与儒学实践”为主题进行讨论学习。儒学小组的几个分组分别派出一位主讲人,通过对一耽学堂的学习,各自选了一个版块内容展开阐述与讨论,有从学堂的学习小组模式谈如何使我们的读书小组长久生存下去,并引发大家对小组的建设发展问题的思考;也有从学堂的修学参访谈心灵的重归自然宁静;更有从“拜老”文化现象谈“三老”(老话,老人,老地方)的价值意义。其余小组成员在每一次聆听完主讲人的发言后,都会提出一些往往能引起大家深入思考的问题。关于这次讨论学习的总结担当这次主持人的夏业伟已经做了总结,我也将其打包在附件中。
接下来,小组在孔诞来临之际,将在9月24日对《论语》中的“述而第七”进行讨论学习。唐老师说对《论语》的学习我们急不得,所以唐老师打算用十年的时间来讨论《论语》,每年讨论《论语》两篇。这样有利于小组人员的学习,也可以让大家有时间去实践消化。而在9月28日孔诞我们也将在学校鄱阳湖畔的儒园举行一次大型的联合晨读,以此来缅怀圣人孔子,缅怀圣人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唐老师也决定以后将每年的9月份定为鄱阳湖读书小组的“儒学活动月”。
文笔拙劣,请老师批评改正,也恳请老师对小组的工作建设进行指导。
……
总干事9月25日回复:
志鸿你好!
两封来信都看到,祝贺大家取得的成绩!为你们高兴,从你们身上我看到新文化、新公益的希望,有生命力的一代新人正在顽强茁壮成长,未来的中国多么需要这样的青年来担当!
从2006年春季黄敏瑜开始,华农“青年晨读”已经走过五年,五年来经过一批批义工的奉献努力,华农“青年晨读”形成了一种传统,培养出了一种踏踏实实的做事风格,这种“我们自己的传统和风格”应当继承并更好使之发扬,升鹏做出了表率,相信志鸿和你的朋友们也会为后来的青年义工做出表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只社会性的实践如此,个人的修身实践也如此。公益事业的道义实践,把个人修身实践与社会性实践结合,作一件事情办,不离不弃、不躁不急,一身承担,自己做主。
看了你介绍的活动细节安排和考虑,觉得突出一点是有耐心,在这样一个局面、一个时期、一个阶段,能够耐得住,慢慢就有真精神,就会有所成就。
不耐烦是年轻人通病;能够有耐心的做一点事情,这方面,华农是一个榜样,这也是我们的工作能够立得住的一个根本。
唐元平老师是难得的一位好老师,对学生负责任,遇到问题要多请教。
祝愿志鸿工作进步、生活愉快!
附: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08农贸2班夏业伟
《暑期个人实践总结——关于回乡免费办辅导班的心得体会》部分(全部详见学堂网页)
实践主题:心系家乡农村发展,以实际行动来见证
实践时间:8月6日—8月22日
实践地点:安徽老家(当涂县新市镇新禄村西夏自然村)
实践人员:本人及家人
实践内容:凭自己有限学识和一腔热血,在家乡开办一个公益性质的小型暑期学习辅导班,以公益性质的办班方式,分享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应试技巧、向他们传达一些积极向上的信念,为帮助更多的农村孩子顺利读上大学略尽绵薄之力
…… ……
纪实:想到并做到了才能叫事情。学校一放假,第一个月我便决定不回去,在这里好好酝酿和筹备这一“伟大的事业”,并利用期间空余时间通过“家教”打暑假工的形式赚取一定的活动经费,同时积累一些与中小学生交流的经验。
按照平时工作的习惯,我将具体的策划书和需要的宣传资料(通知),以电子版的形式编写出来,并让留校的朋友帮忙提提修改意见。经过几番修改和对实际的考虑,最后将纸面的宣传资料敲定,并在学校打印出100份(家乡复印材料太贵)。接着,开始说服已经回家的姐姐,希望她能帮忙说服父母,和我一起办好这个辅导班。
8月4日回到家后,当天晚上便和家人交流我的这个想法,但只有爷爷赞同,父母并不支持,他们还是希望我能利用难得回去一趟的机会好好呆在家里休息。姐姐是保持中立的,也感觉不太可行……第二天在外出前嘱咐我,不要把这些宣传单贴出去,但是我基本上已经做好“破釜沉舟”决定了,要不然就浪费我的良苦用心了。
经过自己内心的一番较量,最后决定来一个“先斩后奏”,如果到时有人来报名,一切就好办了,父母当着村里家长的面就不好说什么了。首先我说服正在读高中的堂妹,同时也是想锻炼一下她,让她跟我一起去张贴这些宣传单,范围是绕村一周。一大早自己便按过年制作张贴春联的面糊的做法,做了一大碗面糊,就提着传单和堂妹出去张贴了。
重点张贴的地点是村里那些老少爷们经常乘凉唠嗑的地方,这里人员比较集中也能帮忙做宣传,一路上只要见到家里有孩子正在上学的家长,就凑上去向他们解说这件事,并诚邀他们的孩子参加。一路上有人赞赏也有人不解,有些人还以为我们是在张贴“虫期通知”呢!不过更多的还是夸奖声,这更加增强了自己办好这个免费辅导班的决心和勇气。
效果明显,一听是免费的,刚张贴完所有的传单后,就有人提着孩子找上门来,同时也有学生发短信咨询相关事情,认真做好接待登记以后,便一一通知他们了上课的时间和需要携带的物品。
截止到晚上,已经有16个学生报名参加了本次辅导班,主要以初中生,小学生为主。为了方便教学和管理,我决定将初中生和小学生分为两部分:上午为小学班,下午为初中班。
第二天便顺利开班了,当然第一天早上是所有人都要到齐的,因为我为他们准备里一个简单的开办典礼。开办地点设在自己家的大厅,平时家里的水泥地院子作为学员们自由活动和文娱活动的场所。
…… ……
--------------------------------------------------------------------------------
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记鄱阳湖读书小组第78期活动之“一耽学堂与儒学践行”
夏业伟 9月17日
前言:儒学,作为正统文化的担当
今天是九月十七号,距离九月二十八日的孔诞还有11天。纪念孔子,我们提倡去读经,去赞美儒学道德,谈论儒学的复兴。儒学在中国历史上一向担当治国安邦和导向文化的重任,它既为这种担当获得过十分的荣耀,同时也为这种担当领受过难言的痛苦。儒学不像道家和佛教,可以同社会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它总是站在历史的中心舞台上,与国运泽为一体,忧乐其受,功过同当。
牟钟鉴老师说:“当今社会出现的“传统热”、“儒学热”等现象,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因为这种所谓的“儒学热”基本上还停留在学者的小圈子里,还是一种学院文化,而且是研究热不是信仰热。”
近代中国以来,社会的特殊发展历程使得大陆的传统文化出现了“断代”现象。而中国的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次统一思想文化以来,儒家思想文化就一直处于正统文化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的“断代”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因五四运动对儒家文化口诛笔伐的批判运动而导致“儒家文化的衰落”中。而中国当代的许多知名作家学者联名呼吁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做中华民族的文化罪人”。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其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文化可以追根溯源,我们是有根的人。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倡时尚潮流,物欲横流,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生活背景下,还有多少人能够找回自己的根?
生命担当,且行且思
今天鄱阳湖读书小组儒学分组的书友和一些非读书小组的朋友相聚爱智斋,并非要大谈特谈中国儒学的兴衰,而是想通过“一耽学堂”这样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公益文化组织,结合实际和切身体会来谈谈学堂与儒学践行。
儒学小组的几个分组分别派出一位主讲人,通过对一耽学堂的学习,各自选了一个版块内容展开阐述与讨论,有从学堂的学习小组模式谈如何使我们的读书小组长久生存下去,并引发大家对小组的建设发展问题的思考;也有从学堂的修学参访谈心灵的重归自然宁静;更有从“拜老”文化现象谈“三老”(老话,老人,老地方)的价值意义。其余小组成员在每一次聆听完主讲人的发言后,都会提出一些往往能引起大家深入思考的问题,对于问题的回答有来自主讲人,也有来自倾听者。
讨论过程中,汶政同学提出了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一耽学堂作为一个文化公益组织,旨在中国文化重建和中国社群生活重建,我们希望从对一耽学堂的学习中,汲取经验与借鉴,以裨益我们小组的发展。那么我们的读书小组,儒学分组,我们学习儒学,我们的目的何在,我们的宗旨为何?”
“二,有一个似乎是矛盾的问题,一方面,之前我们小组一直强调说,我们要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尽量不过多地去评判他人,评判这个社会,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说,不是仅仅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而是要关注时事,关注这个社会,并结合实践去学习。那么,我们如何去处理这之间的矛盾,或者说,如何去把握这个度?”
其实这两个问题一直是贯穿本次讨论过程中的,而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同时也会映射到本次讨论的主题上来。当我们耐下心来,去认真研读一耽学堂网页的资料,潜心了解学堂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时,我们会发现一耽学堂自2000年成立至今的10年时间里其实是一直在做一件事:“基层教化”,而做的方法是:“文化+公益+青年。”在逄飞老师看来,“文化”不仅意味着儒学,甚至不仅意味着传统文化,而“普及”则不同于“功利化、目的的、学术霸权立场”的“推广”,而是一种“基层教化”的概念。
联系我们读书小组自身的发展,我个人认为这五年来为小组辛勤耕耘的唐老师也是一直在做一件事:带领我们这些弟子们,潜心学习和修炼,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化为生命感悟,外化为生命实践。这一点和一耽学堂的精神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一耽学堂这个优秀的群体则是我们小组学习的榜样,读书小组是我们每个人施展自我的一个平台。往大了讲,其实老师在培养我们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正如唐老师所说:“我们的努力可能会缩短恢复传统文化的时间历程,中华民族的复兴可能会多了我们的努力而提前到来。”这是一种民族意义上的担当,其魄力堪比豪勇之士。
老师也说我们加入小组的成员们几乎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现实社会的种种并不如人意,也正是这些不如意唤起了我们心中的“理想国”。同时“空想主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粹书生也不是读书小组所要培养的人才,唐老师给我们这一样一个磨练自己、修养自身的广阔平台,也是想让我们在美好的大学时光里,让我们能够有青年理想的熏陶。即使只是理想,但是时不我待,且行且思,且思且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思考来为更深一层次的实践搭桥。
儒学常被理解为人的需要之学,或许也正是这份需要,儒家的许多思想一直在潜移默化的指引着我们的人生。这些思想的影子在一耽学堂的诸多理念也能体现,如“相信人”的义工理念与儒家思想中的“泛爱众,而亲仁”相契合,因为“爱”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又如“对自己用功夫”的指导思想则是与孔子所说的“为己之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修身者,正己而不求诸人”。老师提倡我们静下心来,怀着一种“温情与敬意”,渐进的、细嚼慢咽的去品味那些沉淀了几千年的经典,且读且思,且思且行,且行且思……
结束语:道义担当,责任在我同学少年
“今日中华文明必由全民公益,全民公益必以青年公心!唯公心天下可努力先进!进去吧!可爱的青年!”让我们行直道,勇为开路的先锋!行忠信,担当民众的脊梁!行文明,做国家的栋梁!故今日道义担当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同学少年!少年强,则国强!
“一耽学堂和儒学实践”的讨论
鄱阳湖读书小组五周年庆典暨第七十三期活动合影
--------------------------------------------------------------------------------
《中国老年》杂志关注社区公园市民公益健身晨读
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中国老龄协会主办的《中国老年》杂志2010年9月刊以《公园晨读——让传统文化滋润心田》为主题报道了社区公园市民公益健身晨读活动。
以下为报道内容(部分省略):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不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将至,一首怀念屈原的诗,在清晨的北京地坛公园被一群人反复朗读。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本是学堂里少年们做的功课,而在公园里朗诵古诗的,却是一群老人。
是健身,娱乐?还是学习,怀古?
“不,”一位参加晨读的老人说:“我们这是陶冶身心。”
在北京许多公园,男男女女手捧诗文参加晨读,而老年人群成为了晨读队伍中的主力军
晨读最受用的是我们自己
“今天先读《离骚》,我带领大家熟悉一遍,随后咱们轮流朗读,一人两句。”
6月18日,八点半,地坛公园脱月季园亭,一群老人在尤兰香优雅的领读声中,开始了缅怀古人的一天。
尤兰香是地坛公园晨读活动的领读员。退休前曾任教师的她,平日里爱好看书读报。年初在地坛书市看到这种新颖的公益诵读活动,二话没说就加入进来。
因为性格豁达又爱张罗,尤兰香没过多久就被大家选为领读员。她说,“早晨的公园是老年人的乐园,打羽毛球的,练太极的,跳舞的,写地书的,抖空竹的,各有各的晨读小圈子。我们的晨练就是晨读。”
早起是一种美德,读书更是一种境界。晨读活动选取的是那些使人振奋和进取的篇章,在清晨,深吸几口清新的空气,大声地朗读:“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离骚》中的章节。尤兰香读得流畅,跟读的老人们也起劲。
对于公益晨读的意义,尤兰香深有体会的地说:“过去大家可能对这些知识一知半解,如今通过晨读,对其内涵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而且,活动结束后,许多晨读爱好者常常会留下来交流学习心得,大家借助晨读,以学会友。”
针对有的老人理解能力相对弱些,他们就读一遍原文,再读一遍译文,使其音义互补。“译文也是美文。”一位被大家称为“行走先生”的老人说。
“行走先生”经常光顾不同的晨读点
“行走先生”叫学东,是参加晨读的老人中理解力相对弱的一位,他也是地坛晨读队伍中最年长者。
小时候因家里穷困,学东失去了享受教育的机会,从工人的岗位退休之后,他就一直想好好学习一下中国传统文化,晨读会恰巧提供了这样的机缘。虽然有很多不认识的字,但是老爷子敢开口,声音宏亮,声情并茂,很快赢得大家的尊敬。见他有读错音的时候,旁边人马上会给他提出来,而老爷子“知错就改”。
他说:“虽然我没文化,但是我非常愿意学。就是有时候没时间来,因为我身体不好,要隔天去做一次针灸。”
原来,学东去年底得了腮腺炎,一直没好。而常去医院看病,就不能及时参加每周只有一次的晨读了。好在其他公园的晨读时间都各不相同,于是,他经常行走于不同公署的晨读点。周六7:30去北海公园,周二7:30去南馆公园,周四9:00去青年湖公园。因此获得了“行走先生”这一雅号。
74岁的孟庆安是团结湖公园晨读点的负责人,每周日早上8点钟之前,他一定准时出现在公园东门的小树林,挂起“公益晨读”的小旗。与他一起负责这个晨读点的还有几位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一老一少,分工配合,宣传、发资料、领读、解释,将近一个小时的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充满乐趣。现在,每星期都有六七十位周边的社区居民前来参加晨读,团结湖公园里书香飘溢,书声琅琅。
说起晨读的好处,这位东北老人笑呵呵地说:晨读健身,调养呼吸,营卫脏腑,吐故纳新,善导情志,疏通经络。主要是心情好,传统文化应当好好学学啊。
老年人晨读活动在全国20多个城市扎根
老年晨读文化,选取的内容主要从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唐诗、宋词等中华文化经典中选取。“文字是死的,声音是活的;读,诵,轻轻唤醒深情古老的记忆;每天,每个人,认真说一句话;诵读是最柔软的体操。”这是晨读发起者北京一耽学堂提出的口号。
…… ……
晨读活动所用的资料都是志愿者捐赠,打印成单页,免费发给晨练的老年人,共同朗读,提升学养。所有活动召集、领读,都是志愿者自发组织。
提到带领晨读这几个月中的体会,尤兰香那叫一个高兴,她笑着说:“老伴儿一开始陪我来,后来也成了晨读一员。自从大家选我做领读,我就把它当成一项工作来完成,老伴儿就成了我的助手。每次到一耽学堂领完学习单页,自已先在家阅读,理解。有些拿不准的地方老伴儿还要帮我查阅资料,一起研究,有歧义的地方还相互讨论。生活特别充实。”
尤其让尤兰香欣慰的是在这种学习的氛围中,老两口多年改不了的遇事爱争吵的毛病,几乎消失了。半天没说话的老伴儿在旁边插了一句,“她一门心思忙学习,哪还有时间跟我吵啊。”
刘先生的老伴儿也是在他带动下参与晨读的,说起经历,他得意地说:“我的老伴儿原本性格内向,看我每天精神抖擞,便感到好奇,偷偷跟我侦察一番,在我鼓励下,也张开嘴,大声读起来。如今她在队伍中可算是个积极分子了,瘾比我还大。况且早晨读书,一天都精神着呢。”
…… ……
中立微笑者为尤兰香老师
-----------------------------------------------------------------------------------------------------
公园晨读义工代表邹本和、田彩雯参加首都图书馆中秋诗词诵读会
9月19日上午,北京地区部分晨读义工由吴桂芳带队参加了“风雅吟诵话中秋——首都图书馆2010年中秋诵读会”,与京城诗歌朗诵爱好者相互交流,并宣传公益健身晨读。颐和园晨读义工邹本和、双榆树晨读义工田彩雯分别朗诵了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和李白的《月下独酌》,二位六十多岁的老义工舞台风格安宁淡雅、平和从容,自然而充分的诠释了诗人原著的韵味与含义,获得了现场观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