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芳采访田彩雯--和一耽的缘分

参加了公益晨读,又做了志愿者,就算有了点儿事儿干,挺好的。

 

到一耽学堂,是任老师引荐的,他说我整天闲着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就帮我找点事儿干,而且挺有意义的。去年开始在小区里的一个小公园成立了晨读点,一周两次。我这的晨读点人气太低了,公园小,没有流动的游人,晨练的人都是固定的,想把人从原来的群里拉出来,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没人时我就对着旗帜自己读,一般有读书声就会有人好奇来看,我就把篇子发给他们。现在也有几个固定的读者,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家。几位打羽毛球的老先生,每次见面都打招呼,看看我有好篇子就会拿走,我觉得也挺好的。虽然人不多,我也舍不得放弃,就是来一两个人我也不想让他们失落。有时发了篇子他不在那读,那我也发,他拿回去看也等于学习了。有时候站在那里评论两句“不错,这是好事。”但他不在那读,就说拿回去看看。

 

我喜欢参加玉源潭公园的晨读,喜欢听郭老师讲话。最近郭老师病了,李老师讲《千字文》,讲得太好了,我爱听。玉渊潭的晨读人数是我们双榆树晨读人数的五倍,哈哈!其他公园的晨读点我也去过。都比我的晨读点人气旺,有时我会自嘲:“别看人少,我的激情不退!”

 

因为没有文化,所接触的人也很少有文化。有幸做了《一耽学堂》的义工,终于和文化教育占了边儿,从而真的就与有文化的人有了相识,我说的是有文化的人,而不是文化人。我早已过了花甲之年,认识了几位比我还老的老先生,他们都已年逾古稀。不知是他们因为有文化才有了故事,还是因为他们的故事,才让我觉得他们有文化。

 

刚开始晨读时,我有些羞涩,有些胆怯,十分地不自信,担心没人回应,在朋友们的帮助之下,才勉强开口了。开了口就有人应和,让我喜出望外。

 

有一次晨读,读的是《三字经》,一位老先生自告奋勇地说:“我会背,我学过。”他讲自己小时候身体不好就没去学校上学,上的是私塾,他说私塾就教这些。大家欢迎他背诵《三字经》,他十分兴奋,开始了大声的背诵。当他背到“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时声音就有些哽咽,我见他脸上挂着泪水。他说:“我背不下去了。”我的酸楚之感也油然而生,因为我想起了我的母亲。老先生没再说一句话,他拿起篇子边叠边低着头走了。我在揣摩他究竟想起了什么,也像我似的每次读到熟悉的字句都会想到那是母亲曾经教过的,我的印象在母亲的生活中圣人的训诫真是无所不在。当时母亲对我的教导,我是十分的不以为意,甚至反感。而如今母亲走了,剩下的只是我的失悔。老先生的流泪引起了我的共鸣。

 

一位女士游园时碰到晨读,于是就每个周日都来参加。我们由《弟子规》谈到文化革命时的划清界限,她讲起自己的爷爷被抓,父母都与爷爷划清界限,是她担起了为爷爷送饭的任务,那个时候真是需要些胆量的。她说:“我的胆子是挺大的,我以为血管里流的是一样的血,那时候不懂得基因。再怎样他也是我爷爷,我不给他送饭,他会饿死。”而且她讲,改革开放固然很好,但竞争!竞争!人的心态很难平和了。

 

因为我带领大家晨读,就有人表示钦佩。一位老先生小心翼翼的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来,说:“我写的歌词你帮我看看。”我看了之后说:“是不是年龄越大越想妈妈?”他答:“是,我总是想念我的母亲。”他写的是:

 

妈妈呀,您真伟大!                                                                                  

您用甜美的乳汁把我喂养大。                                                                          

 

妈妈呀 ,您真伟大!                                                                                    

您扶我蹒跚学步,最后能把高山攀爬。                                                                   

 

妈妈呀,您真伟大!                                                                                  

您常把干被窝给我,您却在湿地儿躺下。                                                                  

 

妈妈呀,您真伟大!

您用宽阔的胸怀支撑着这个家。                                                                         

 

妈妈呀,妈妈!

您对我的恩情千言万语难诉尽。

 

我永远敬重您,                                                                                       

一辈子都听您的话。                                                                                  

 

我觉得他的语言平直朴素,感情深挚。说不定如我似的满腹的“子欲孝而亲不待”之憾。

 

认识钱老缘于“一耽”两字。我准备晨读,挂上了《一耽学堂》的旗帜,钱老身着运动装,手拿羽毛球拍 ,站在旁边观看,说:“这名字起得好… …” 我习惯望文生义,对于太古雅的字词就十分地没有把握,于是向他请教:“这‘一耽’两字是什么意思?”他单单地把‘耽’字解给我听,我“哦,哦”地答应。今年开春的第一次晨读,我见他仍旧是一身运动装,手拿羽毛球拍。我上前问好:“您是教我‘一耽’的先生。”他说是!当我说他的国学功底很深的时候,他说他喜欢古诗词,而且一直在学着写。他从怀里掏出几页纸,很清丽的字体,几首小词。他说:“我的东西不发表,但我也不保守,你可以看,看完还我。”我请求让我拿回去看,他答应了。后来他在以前填的词中挑了几阙拿给了我,看了之后,他描写的场景有些还真是我挺熟悉的。

 

那天去学堂拿资料,看到学堂门前的井台旁放着大大小小的好几个盆子,总干事正忙。打招呼之后,他说女儿病了,发烧,拉肚子。我看到盆子里是各种颜色的布片,总干事说他洗的尿片供不上换。

 

昨天又去学堂,我问总干事女儿好了没有,“好了,好了,今天正好一周岁!”他一改那天满脸的疲惫,笑容很灿烂,满心的幸福溢于言表。我心想还真是个好父亲,再大的学问家在天伦之中也是普通人。

 

离开学堂回家,经过北京大学,在未名湖的一个小溪叉上,看到一位年轻女子正把一个赤裸裸的小男孩往水里放,我下意识地着急起来,怕孩子冷。同时心里又有些犹豫,于是停好自行车,先看看那溪水,果然很清。旁边一位老先生冲那女子嚷嚷:“你不冷,以为他也不冷吗?……”那女子抬头看看大家说:“玩一小会儿。”我也嚷了起来:“不行不行,快出来!”那小男孩被扶站在水中的石头上,两只小脚不停地在玩水。那女子拎出孩子抱在怀里,我还在着急怎不快点给孩子披件东西。我问孩子冷吗?孩子有点木,不肯回应,是真的冷了吧?我担心的没错。我继续骑车往回走,心想:这女的是没经验的妈妈,还是没做母亲的保母?怎这么鲁?

 

出了北大东门,在城府路上,看到一辆手推婴儿车停在那里,一个年轻男子手拿数码相机在婴儿车前,对着车里的孩子。我骑车过去,不由的回头看车里,车里酣睡着一个婴儿,睡得很舒服,睡得很甜,虽然还分不出性别,看打扮像是女孩 。呵呵!这个小爸爸真够细心的。这女孩长大之后,看到自己的照片,听她爸爸讲在大街上拍照的故事,那种温馨的感觉不难想象。我在想生活在这种氛围之中的孩子幸福指数一定很高。这个女孩长大了一定会是个淑女。

 

    早年读过一篇小说,是写“男子汉”的:冬天的一个早晨,母亲在忙里忙外,她的两个儿子还没起床(是炕),在被窝里吵闹,之后掀开被子站在炕上,之后跳到地上,之后冲出门去,之后两人滚在雪地上。母亲呵斥:“快回屋!你们不冷啊?”这两个“男子汉”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那么在北大溪水里的男孩或许也是个小男子汉?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