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兰·天津明德国学馆

 

柯兰


 

我是弘扬国学的义工
——记明德国学馆馆长柯兰
李秀云

 

入夏的一天上午,河西区友谊路街礼堂坐无虚席,街领导、干部和社区居委会主任等百余人,聚精会神地聆听天津明德国学馆馆长柯兰讲国学。她深入浅出的讲授,赢得大家阵阵掌声。

孔子传人办国学馆

三年多了,古稀老人柯兰不辞辛苦奔波在机关、学校、社区,举办近百场国学讲座。她的热情与执着,让人敬佩。柯兰深厚的国学情缘,不仅源于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也因她是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懋的女儿,与圣人血脉相承。2005年,她从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岗位退休。清闲的日子,可读书、看电视,也可旅游、访友,可她不,就想着在有生之年,为国学教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点事。

柯兰深入社会搞调查,足迹遍布全市。20067月,在调研与思考中她提出了创办民办公益性、非学历的社会教育机构的目标。当年,天津明德国学馆挂牌成立,她任馆长。从此,国学教育成为她生活的全部,为让国学进课堂、入社区,倾注智慧与心血。

柯兰每天吃过早点就到馆里工作,忙到午后一两点,她也顾不上吃口热饭。不但没报酬,还经常拿自己的养老金贴补国学馆的开销。平时,她吃穿简单,拒绝以办学的名义挣钱,坚持国学馆的公益性。有人说她傻,也有人觉得她不懂市场经济,而柯兰以为,传播国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她常说:我是义工。明德国学馆有很多像柯兰一样的义工。他们不拿报酬,却不缺少认真与热情。

让孩子懂得

2007年,国学馆得到世界红十字会台湾总会天津办事处资助,开办了道慈培训班,每期144个课时,柯兰亲自讲授由她编写的《论语选编》。她讲课,结合实际,通俗易懂,学生们感到是一种享受,不但对儒学经典有了新的领悟,思想品德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十几岁的孩子们通过学习懂得了,学会了感恩,无论是2007年南方水灾,还是2008“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他们都主动捐款捐物。许多家长也发现孩子变得更懂事了,有的不乱花钱了,有的为父母洗脚、做家务,也有的很有礼貌地与邻居打招呼,帮助老人提东西……传统美德正一点点地浸润孩子们的心灵。

柯兰看到或听到学生们的进步,感到欣慰,更加坚定了她所倡导的——把经典著作融入生活,转化为日常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习惯,加强人文教育实效性的教育理念。河西区教育局给予她很大的支持,将国学教育纳入全年工作重点,在30多所传统教育实验基地学校开展传统经典文化教学。教育局举办河西区中小学国学师资培训班,柯兰到北京请来名师授课。她与培杰中学校长张鼎言共同探讨将《论语》正式列入学校辅导教材。去年,在该校初一年级各班开设课程,选派专职老师讲授《论语》,使更多的学生受到国学经典的启迪。

举办中华美德论坛

柯兰作为天津市唯一的国际国学联合会会员,曾在中央文史馆举办的海内外国学论坛期刊上发表论文《国学的当代形态和当代意义》,她希望把国学教育与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的观点,得到广泛认同。

2009年初,柯兰提议召开天津市首届中华美德论坛,得到天津市教委、河西区教育局领导支持。会前,全市千余所中小学的教师写了900篇论文。58,天津市首届中华美德论坛隆重召开,18个区县教育系统200多人到会,探讨普及国学教育,传承中华美德

 


 

与孔府血脉相连的国学传人 明德国学馆主人柯兰

 

记者:您办这个国学馆,不论多苦多难,但在您心里是很欣慰的一件事。

柯兰:心里很踏实。我感觉中华文化大发展,确实是遇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好的机遇,好的环境。但这又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很艰难。文化的繁荣发展,绝不是像盖一座楼那样,它最大的一个工程是人心,我们要把这种文化渗透到国民素质,渗透到我们孩子们的思想感情里,需要做很多很多的工作。仅靠官方是不够的,要靠民间的力量。这期间我接触了很多退休老师和一些自由职业者,他们都想做,但他们都很贫困,民间具有很大的潜能,但要发掘出来是很难的。

记者:这是不亲身经历所想象不到的。

柯兰: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弘扬中华文化是一种慈善事业,我就觉得我是在做一项慈善事业。现在教育扶贫、生活扶贫,最缺的就是文化扶贫。如果有了文化扶贫的话,那么我们民间的力量一旦起来是不得了的。我深深感觉,我有很多的想法不能实现。现在有许多家长来找我,他们都想把孩子交给我,让我教给他们国学,现在还有许多孩子不能凑成一个班,大的小的,几岁的都有,而且东南西北都有,有的从哈尔滨找来,有的从山东找来,我没办法,我不可能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地教啊!我得请老师。虽然现在许多老师愿意无偿做这件事,但是也不能一点钱不给呀,他有许多实际的困难!如果我有钱,我能请许多老师,我可以开很多的班。可是现在不行啊!这30多个孩子一个班,一期一年,到现在已经办了三期了。一分钱不收,是世界红万字会台湾总主会天津办事处的主任、政协委员娄壮志大姐一直在资助我,我每年给孩子们上140个课时,还要办一些活动,还给孩子买一些文具等,为了能让国学经典走进当代社会,把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百姓生活,我乐此不疲。

柯兰简介

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的女儿。1936年在北京出生,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转业后当过小学教师,《天津文学》杂志编辑。天津市河西区副区长、区政协副主席。退休后创办明德国学馆。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孔府秘事》,长篇纪实文学《千年孔府的最后一代》。

明德国学馆简介

天津市明德国学馆是由柯兰创办的一所民办公益性社会教育机构,成立于2006年。本着让国学经典走进当代社会,将中华美德融入百姓生活的宗旨,培养健康人格,提升现代中国人的素质,以青少年为主体,学习经典重在实践。国学馆创办至今,开展了大量的传统文化 教育和培训活动,先后在街道社区、社会团体、机关、中小学、企事业单位,运用多种形式举行以《论语》为主的经典讲座近百次。20102月,在由天津市文明委召开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经验交流会上,柯兰受到表彰,荣获天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

(责任编辑:程海宏)

 

 


 

明德国学馆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二千五百年前,去寻求孔子的智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位诺贝尔获奖者的宣言
      
复兴中华民族必先复兴中华文化,必须用传统道德观、价值观、人文精神教育民众。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将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民革党员柯兰于2006年创办天津市明德国学馆,属民办公益性社会教育机构。明德国学馆宗旨是推动中华美德融入民众生活,提升现代中国人的素质,以青少年为主体,学习经典重在实践,转化为情感、意志、价值观念,为其一生的人格铺垫基础。
        2006
年初,天津市明德国学馆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在政府的支持下,由世界红万字会台湾总主会天津办事处主任娄壮志女士募集资金,资助意志坚强、成绩优秀、有学习国学积极性的初中生,连续多年开办了道慈培训班,以学习和实践经典为主项,兼学礼仪常规、京剧欣赏、围棋、书法等传统文化,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近几年来,明德国学馆先后在各幼儿园举办我学《弟子规》专题培训、亲子互动辅导班和国学夏令营,辅导孩子们学习《弟子规》、《大学》等,受到家长们的欢迎和政府的关注。多名孩子的成长故事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的《儿童画报》上刊登。2008年,国学馆受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委托,承办《和平的旗帜》第三届世界儿童呼唤和平绘旗展览(天津地区)作品征集选拔工作,共组织了百余幅作品参赛,获得金、银、铜奖和优秀奖等共60余项,并组织40余幅儿童画到俄罗斯进行文化交流。
      
明德国学馆对学生的国学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8年天津市培杰中学将《论语》正式列入初一年级的课程表,每周一堂《论语》课,同时学校为该课程配置,业务骨干教师作为专职教师,标志着国学在天津市首次正式走进了中学课堂。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的中华传统文化。
      
明德国学馆坚持为河西区的社区教育做好服务,积极配合河西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将国学教育列为工作重点的安排,为全区各街道的市民学校培训师资,深入街道讲课辅导,努力使国学走进千家万户。几年来,明德国学馆先后在街道社区、社会团体、机关、中小学、企业等单位,运用多种形式,举办以《论语》为主的经典讲座近百次,进行《论语》经典的传授和解读以及有关传统文化的熏陶。很多学员都认为,原以为国学是高等学府、象牙塔里的学问,听了讲座才知道国学就在我们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柯馆长生动隽永的讲课,带给大家更多的是启发和思考。
       2009
7月,中央文明委来津调研,明德国学馆是河西区推荐调研的两个单位之一。200911月,在中央文明委召开的全国表彰大会上,河西区荣获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区的称号,明德国学馆为天津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大厦添砖加瓦。
       2010
23日,天津市文明委召开表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大会,柯兰荣获天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作为一位70多岁的退休老人,柯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所在。国学馆做得有声有色,但是她却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认为她所做的一切都离不开民革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她表示未来将不辜负组织和广人热心人士的期望,继续在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中做出新的努力和奉献。
  
(陈泓玲)

2010-6-3

 


 

记天津明德国学馆馆长柯兰:国学情缘

人民网  2009-8-6

简要内容:今夏的一天上午,友谊路街礼堂座无虚席,街干部和社区居委会主任等百余人,聚精会神地听天津明德国学馆馆长柯兰讲国学。三年多了,柯兰不辞辛苦奔波在机关、学校、社区,举办近百场国学讲座。天津明德国学馆有很多像柯兰一样的义工。

 

  

   人民网·天津视窗86日电:今夏的一天上午,河西区友谊路街礼堂座无虚席,街干部和社区居委会主任等百余人,聚精会神地听天津明德国学馆馆长柯兰讲国学。讲座结束了,人们仍然不肯离去,围着她谈论有关国学的话题。

  三年多了,柯兰不辞辛苦奔波在机关、学校、社区,举办近百场国学讲座。她的热情与执着,让人敬佩。柯兰深厚的国学情缘,不仅缘于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也因她是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的女儿,与圣人一脉相承。2005年,她从河西区政协副主席岗位退休。清闲的日子,她可以读书、看电视,也可旅游、访友,可她就想着在有生之年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点事。受这个朴素的心愿驱使,她深入社会搞调查,足迹遍布全市。20067月,在调研与思考中她提出的创办民办公益性、非学历的社会教育机构的目标得到了市区领导的支持,天津明德国学馆隆重挂牌成立,她任馆长。从此,推进国学教育进课堂进社区成为她生活的全部。

  柯兰每天吃过早点,就到馆里工作,紧张而有序。忙到午后一两点,她顾不上吃口热饭。国学馆虽然有5名志愿者,但很多事她总是亲力亲为,而且经常拿自己的工资贴补国学馆的开销。平时,她吃穿简单,用的也不讲究,冬天戴的是两三块钱的手套,衣服穿了多年也不舍得丢掉。办公所用,因公出差,一切都从俭,她拒绝以办学的名义挣钱,坚持国学馆的“公益性”。有人说她傻,也有人觉得她不懂市场经济,而柯兰以为,传播国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她常说“我是义工”。

  天津明德国学馆有很多像柯兰一样的义工。他们不拿报酬,却不乏认真与热情。一年一个主题内容,工作一步步向前发展。两年前,国学馆得到世界红万字会台湾总会天津办事处主任娄壮志女士的大力支持,资助国学馆创办了“道慈培训班”,每期144个课时,柯兰亲自为道慈班讲授由她编写的《论语》选编。学生们亲切地称她柯奶奶。她讲的课,结合实例,通俗易懂,学生们感到是一种享受,对儒学经典有了新的领悟,思想品德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李璐同学家庭生活不宽裕,最初有自卑心理,后来她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理由抱怨父母,爸妈不能给自己更多的物质享受,但他们给自己的爱一点都不少。作为女儿,应为有勤劳自强的父母而骄傲与自豪。从此,她刻苦学习,孝敬父母。邢俊国同学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帮做家务,努力学习,父母很高兴,夸他变了。一次,他和妈妈去看电影,路遇一位盲人,她送盲人到医院看病再赶到影院后电影演了一半,他没有丝毫遗憾。学生们通过学习懂得了“孝”与“爱”,学会了感恩,无论是2007年南方水灾,还是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他们都主动捐款捐物。许多家长也发现孩子变得更懂事了,有的不乱花钱了,有的为父母做家务,也有的很有礼貌地与邻居打招呼,帮助老人提东西……

  柯兰看到学生们的进步,感到欣慰,更加坚定了她所倡导的以经典著作融入生活,转化为日常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习惯,加强人文教育实效性的教育理念。作为天津市唯一国际国学联合会会员,她曾在中央文史馆举办的海内外国学论坛上发表《国学的当代形态和当代意义》的论文。她希望把国学教育与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2009年初,她提议召开市首届中华美德论坛,得到市教委、河西区教育局领导的首肯与支持。会前,全市千余所中小学的老师写了900篇论文。58日,天津市首届中华美德论坛隆重召开,18个区县教育系统200多人到会,会上学校负责人和老师竞相发言交流,国学馆“道慈班”的学生深情背诵国学经典,赢得全场一片掌声。

  三年的艰辛与执着,探索与实践,柯兰收获了成功和喜悦。(李秀云)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