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文化”、“草根明星”、“草根群体”……这两年,“草根”一词越来越常见。到底什么是“草根”?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对4224人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显示,56.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就是“草根”。还有80.6%的人表示,日常生活中“草根”一词很常见,其中32.8%的人表示“非常常见”。
“社会底层”、“弱势群体”、“没有权势”成为“草根”三大标签
说起“草根”,福建省福州市某翻译公司职员李俊杰的第一反应就是“社会底层”。他认为,和社会精英相比,“草根”在修养水平和知识丰富程度方面稍有欠缺。“但是,现在每个被认为是‘草根’的人,都不会甘当‘草根’。他们时刻想摆脱‘草根’身份,走出社会底层。这就是‘草根’所体现出的拼搏精神。”
在厦门大学研究生钟耀照看来,“草根”群体的最大特点就是身处体制之外。“‘草根’只是一个中性的代号,背后是一群正奋斗于社会底层的年轻人。‘草根’这个词既明确指出了他们的出身,又反映出了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
调查显示,8.3%的人认为“草根”是一个褒义词,20.2%的人认为是个贬义词,超过六成(65.0%)的受访者认为是个中性词。
在对“草根”的态度上,58.2%的人表示“尊重”,10.2%的人表示“欣赏”,4.7%的人“没怎么注意”,0.8%的人表示“鄙视”。
最能代表“草根”的标签有哪些?调查中,选择率最高的三个标签分别是:“社会底层”(72.5%)、“弱势群体”(72.4%)、“没有权势”(67.9%)。
接下来还有“缺少话语权”(62.0%)、“非官方”(51.2%)、“生命顽强”(43.5%)、“追逐梦想”(36.6%)、“活力”(12.7%)等。
我国较早关注并研究“草根”现象的社会学家艾君,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传统文化中,“草根”就是指那些既普通又顽强的老百姓。20世纪80年代之后,“草根”一词在学理上专指民间、底层、弱势的阶层或群体。
“我们现在明显把‘草根’的含义扩大化了。在当前社会的理解与使用中,‘草根’指的就是普通大众,范围包括工人、农民、失业者甚至更广。可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属于当前意义上的‘草根’。”艾君说。
73.2%的人表示“草根”的本质是社会底层自发形成的自我认同
“草根”一词为什么会流行?艾君表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传统的社会主流文化受到各种亚文化的冲击。“草根”及其背后体现出的文化就是亚文化的一种,它的本质是社会普通民众诉求的表达。
“网络的兴起也为‘草根’文化的流行提供了肥沃土壤。”艾君进一步分析,网络传播具有自由性、主观性、广泛性等特点,很多亚文化、民间文化都很适合在网络上传播扩散,“草根”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调查显示,73.2%的受访者认为,“草根”的本质是“社会底层自发形成的自我认同”,61.7%的人认为本质是“无话语权群体的自我表达”。在“草根”的各种传播渠道中,网络占第一位,89.1%的人表示多在网络看到“草根”一词。
“‘草根’的流行也部分缘于人们的猎奇心理。现在社会中,特别是年轻人群体,普遍存在一种追逐新鲜、时髦的心理。凡是名称新鲜或含义新鲜的词语,一旦在网上出现,就会马上炸开,得到充分传播。比如‘草根’、‘给力’、‘神马’等等。”艾君说。
58.6%的人认为“草根”的流行会提升社会底层话语权
三年前,郎洌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创办了“草根网”——国内第一个专门以“草根”思想为内容的思想类网站。让他没想到的是,短短三年多时间,“草根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日平均点击量10万左右的网站。在各种思想类网站中,这个点击量已经相当难得了。
“当初创办网站,只是想给许多零散的‘草根’思想提供一个集中表达交流的平台。发展到今天,‘草根网’已经聚集了300多位‘草根’学者、23500多篇‘草根’原创文章。其中不乏对政府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草根’意见。‘草根’思想具有很大价值,不一定就比精英思想差。”郎洌说。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草根’与精英之间确实存在着裂痕,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郎洌指出,这种裂痕主要表现在“草根”民众对主流精英文化的抗拒与不信任,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调查中,55.3%的人认为“‘草根’与精英正在形成强烈的对比”;28.7%的人表示,“草根”的流行意味着“社会底层正刻意与精英群体保持距离”。
对于“草根”与精英之间存在裂痕的说法,艾君表示不认同。他指出,首先,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动态的、可变的,并不存在永远的精英与“草根”,谁都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其次,作为民间文化的代表,“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之间是共生的关系,没有丰富的“草根”文化,就没有好的精英文化。“所以说,‘草根’文化是精英文化存在的基础。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不仅不会刻意与精英文化保持距离,还会对精英文化以及主流文化进行补充和丰富。”
“草根”的流行会带来哪些结果?调查中,60.3%的人认为是“增加底层公众的社会认同感”,58.6%的人表示是“引起社会注意,提升底层社会话语权”,42.5%的人选择了“补充主流文化,使文化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