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新闻简报2011年第八期

目录

中共全会公报:中共是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总干事给一耽网络群里朋友的信

九、十月份总干事与部分来访者谈话简记

企业、基金会和社会力量如何在中国社会做公益事业——总干事在清华大学报告内容

…………………………………………………………………………………………………………

中共全会公报:中共是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图为九常委在主席台上举手

中共十七届六次全会10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

总干事给一耽网络群里朋友的信

2011-10-18

一耽群里的朋友:

你们大部分是“老义工”,或者是关心学堂的朋友,曾经参与过一些活动,对学堂有一些了解。

学堂下一步工作推进各地“义工学社”,在网络世界里暂时将不再有“一耽”或“一耽学堂”名义的群,而是推进“一耽学堂某某城市义工学社”的群,原有的群取消,新的群的设立将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大家可以参与和帮助推进这个工作,也可奋勇自荐主持一个所在城市的义工学社网络群,发挥“老义工”应有作用,各位选择。

学堂开了头,而好事需要大众来成就。

怎么成就呢?——一是要珍惜,万事开头难;二是要努力,公益很长远。要不断的有更深入一些的实践和体验,这就不简单。

郭瑞从山东济南来,问我最近心情,我说难受、不好,这两三年心里头难过,不好玩。底层民众在屈辱和被损害中,仓皇流离的过日子,有时看一些报道,悲伤到极点,心如刀割、泪不能止。既是一体的同情感受,也有我自己做草根公益的过往实情。如,04年国家安全局的朋友请我在北大西门“吃饭”,09年和10年,北京民政的几位同志两次到学堂西屋,审查式的盘问。

这两三年社会坏到极点了。而我们还是要做符合道义要求的事情,就是因为它坏到极点了,所以我们要改变。

党和政府提出“社会建设”,正当其时。在“社会建设”领域里,应当发挥青年文化公益事业的先进作用,使文化和公益相结合,使人文精神与义工精神结合,使微观社会的自组织建设与精神的提振、道德的动员相结合,使基层社群生活的重建与时代主流价值观的重塑相结合,尤其注重发挥已有一定经验、一定实践基础的草根公益、草根义工群体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学堂考虑提出“义工学社”的原因。

各地已经有许多的微公益、小团队、草根义工,“义工学社”正当其时。它应当发挥“义工的精神家园”的作用——1讲自己的故事,交流做事感受和人生体验;2经验总结,及时发布一些有价值的公益活动内容、方法;3组织学习,提升人文精神自觉和社会工作能力。

网络“义工学社”是为现实“义工学社”做筹备、做推进的;现实“义工学社”的目的是为今日中国本土公益事业发展做先行引导;今日中国本土公益事业的发展是为当前及今后的中国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做铺垫、做基础……

“做事第一,静默为主”,这八个字大家认同,有实行,有受益。我愿再续八个字:能近取譬,切己而行。

2002年有记者来采访,我写出七八十位义工的电话号码,不用翻记录。我记得每一个义工的样子。现在,有一些面孔逐渐的暗淡了。

多一些人做义工,多一些人早觉悟,我做学堂的心思不出这两句话。大家若能理解,于我则幸甚。

我们的事业有一位教导师,启发、引领和成就我们。谁是我们的教导师呢?——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就是我们的教导师。

我们不应错过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人的一生总要有一次觉悟。

学堂主要是一个精神性的事业,没有“在里边”和“在外边”的分别,我们是公开和无保留的,只要有用,无论在哪里、以何种名义,都高兴,都欢迎。

说的太多了。总而言之,希望第二个十年,多一个人,多二个人,更多一些人,参与和实践青年文化公益事业。

 

附:此信发表后,个旧林译、茂名柯召民、杭州唐鼎峰、西安吴秦荔、西安高洋等义工朋友来电询问,总干事答复如下:

1、QQ群空间有限,深度不够,不能代表学堂事业的整体;

2、“新人”进不来,或者产生误会;

3、最主要的,如果大家是认同并能实行学堂的精神与理念,做一个优良的义工种子,那么应该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扎根,做一个本地的结合,希望大家认识第二个十年的大方向,你们在各地方做,学堂的理念就更具体、更真实,学堂的精神就在各地方发扬。

4、我们保留一个办公QQ群,目前指定刘艳山义工负责(联系QQ1960816305)。

…………………………………………………………………………………………………………九、十月份总干事与部分来访者谈话简记

 

一、《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与新华社实习记者就“汉语考级”和“语言学习”前来采访。 

1中国现在是一个精神病大国,同时也是汉语言严重危机的时刻。这二者间是有其内在关联的。人找不到自己的语言了,尤其日常交往语言,歧义和误解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方面。

2 语言模糊了,文字磨平了。这已经接近于一个正常人和正常社会所能忍受的极限。

3一个词不只是指代、指示和陈述,作为习惯的方式,还有个人和集体的生活记忆在其中延续。当它碰触到不兼容、不友好的界面,无法体验来自“遥远边际”的延绵无尽的愉悦感的时候,世界就开始变得陌生和异质,紧张和痛苦导致分裂,“传统和现实”成为一个疑问、一个逐渐变宽、越来越不可弥合的鸿沟,人的记忆和感情遭到了深不可测的创伤(伤害记忆就是伤害感情)。

4 语言重建,就社会心理修复的主要功能来看,首先是“母语重建”。

5 “语言工具论”是一个需要修正的观点,甚至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现在“语文教改”之所以走不出原地打磨磨的困境,这是很根本的一点。“语言工具论”导致语言学习技术化了。

6 语言是有灵性的,就像人的生命一样。语言的深处如今还隐藏着人文化成世界的“心灵之初”、“人之初”的原始信息,我们提出和推进“提振正气”的“晨读运动”,就是要体验和发挥这种“原初的启发和力量”。

7 人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到;文字不通的地方,声音可以通。

8 音声诵读作为一种原初的体会方式,形成不断的内化和回归,你会明白知道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是怎么来的,是怎么一个来的过程。这也有身心按摩、自我治疗的意义。

9 语文老师没有体验的深度,只是讲道理,就等于是往孩子脑袋里装鹅卵石。

10 学堂做人文教化的工作,在普通民众中做文化教育实践的工作,这就关系到“语言,人和社会的重建”。

 

二、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林端教授助理蔡正道先生在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日来访,谈大陆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

1中央现在一年提出两个建设,社会和文化,现在确实到了非常时期,到了不得已的地步,必须再“划一个圈”, 像二、三十年前搞经济那样。

2 从经济社会到文化社会,民间思考和民间行动走在前边了,这是第一个十年的样子。

3 第二个十年,要老百姓说话。那些最先进的力量在哪里?那些人文事业最大多数的同盟军在哪里?基层社会的草根公益行动是一个主要的方面。

4 应当培养有粘性和吸附力的草根公益形态,在微观社会的自组织过程中,实现政府、社会与公众的“同心一体”,做一个文化社会的基础性实践和制度性探索。

5 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自强自新过程不断推进,现在是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深入到精神的领域,从外部革命到心灵觉醒,这是一以贯之的、前后接续的、联绵自成的。

6 眼前谈社会建设,一般是从民生讲。但民生不应只是“物质民生”,更还有“精神民生”,早晚要落到底上,早晚要找到“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相通相贯的根本一致,这是回避不了的,迟早的事情,这两个建设是一个建设,你回避或者认识不到,社会建设就搞不好,文化建设也搞不好。

 

三、学堂朋友于晓鹏05年接触学堂,参与过一些义工活动,很关心学堂事业的发展,来学堂和总干事交流为什么让人感觉从一开始大学生的志愿义工群体好像现在偏重于社会人群的志愿义工群体,从一开始的文化好像现在偏重于公益。

1 05年之后国学开始热时,曾有前辈褒扬我是“先知先觉”,在很多文化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还没有自信心的时候我是已经走在前面了,一方面是这四个字太重,不敢当,另一方面也觉得这话不全对。

我开始这番事,并不是为国学热。并不是因为国学要热,提早买了原始股份,等到今日赚取小民的利润、分老祖宗一杯羹吃,我不是这样的。我是知道国学要热,但是我是知道将来的国学热是虚热,会走偏差的路,会有大妨碍。在夜还黑还冷的时候,我是看到这些了,看到天亮以后的事情。所以我尽量的提前的做,有时比较急,在那必经的路口先插上路标,做一个标志,渐次的一步一步的插上路标,就是一定要走公益的和大众的路。所以,也可以说这十年是做了一个把文化资源与各年龄段人群做一个生活化结合的社会公益实验,一个与人与时的实验。这条路是从慈悲心地看到的,这是实在的心里话。

2 媒体各个时期把我们宣传典型,是用他们的一般理解和看法,有积极的一面,社会各界有时也只能借助媒体来认识我们。但是,媒体的深度是有限的,而且我们自己的意思也是需要在实践的深度积累和社会的慢慢觉悟中才有一点合适的表达,所以有这么一个情况。

3 七重宝匣层层开。要一层一层的打开看。并不是我们现在突出公益,而是一开始就有,大家没看到、没注意,是大家没把它当回事情,把它看轻了。将来我们的事业还是要发挥更先进的作用,一步一步的,而这些也都是在十年前就已清醒自觉的。

4 特别希望老义工、老朋友能够不断的认识学堂、学堂的事业,这没有什么奥秘,只要在义工精神、在道义实践精神上不断的深入体会,就会看清前方的路。

5 老义工、老朋友很多都三十多、快四十了,有家有业了。我们这些人还有几次机会,按八十岁算,还有四十年光景,四十年间大概出三代人、四代人,老天爷就给我们这三次、四次的机会,我们的一生也就过去了,大家要想想清楚,是后来人给了我们做事的机会,我们应当想着刚出世和还未出世的这三、四代人,我们是为他们做事情,这是我们的天命。

 

四、茂名义工莫胜丹和孩子来北京游学,期间和总干事谈话两次,主要是工作的方法。

1 茂名的朋友们做得有些基础了,可以做成一个简单的资料汇报,分头送给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社会朋友,以及退休了的有口碑、有德望的老人,向他们汇报,请他们了解,请他们关心,请他们一起来做些事情。别人可以不理我们,但是我们不能忘了他们,而且要把他们装在心里头。

2 把地方上的好人好事收集起来就不得了了。不要官方式的概括、描述和宣传话语,把朴素的良心干干净净、端端正正的拿出来,就很教育人,就形成地方的正气力量。做久了义工,就知道人性和人心,义工去做采访工作,非常适合,容易写出真实的东西。不是老百姓讲不讲得来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是我们对生活体会的问题。

 

五、北京社区公园晨读部分中青年义工来学堂聚谈,总干事谈要克服自大和盲动。

1 做义工有几个阶段,经历了这几个阶段才知道责任感,才能做好眼前的工作。不求进取,守成自满,沾沾自喜,不对自己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是于己于人无益,甚至是害人害己的,对各公园晨读点负责的义工来说,尤其如此。

2 公益要是玩成了自娱自乐,你们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死到眼前了、命悬一线了,自己还不知道。况且,堵住了后来人的路,这就有罪了。公益的资源是社会的,必须流动起来,为社会人心净化服务,必须融入到社会,任何个人和团体都不能把公益的资源私有化,任何这样那样的私有化都是不对的,任何私有化的一点点苗头都是要警醒的,所以做公益、做义工、做草根需要智慧,仅有开初的一点热情和直觉的一点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你们这一批有的已经做了两三年了,应当要好好反思和反省。

3 为什么今年一开初就提醒你们一定要做团队建设?总是私人感情、私人交往的方式来做一个集体的工作,甚至形成倚赖,工作的局面上不去,自己封闭着,时间一长,自己先就垮了。没有一个初步的机制和制度,就组织不起来,连通知人都通知不全。大家都不愿出头,表面是谦虚、谦让,实际是推脱、逃避,是没有责任、没有觉悟的表现,是一个参与者好玩的心态,不是一个有担当的义工做事的心态。

4 只看到眼前的几个人,不知道之前的人,不晓得是怎么来的,也不愿意去了解,简直就是没有良心了。从蒙学义教到青年晨读,从青年晨读到公园晨读,一批批义工在这么长时间做了多少工作,一点点把今天这个事情“老牛拱地一样的拱出来”,这是一个长期事业当中的一环,这是一个良知和道义力量汇集和流传的一环,如果只要自己高兴、自己舒服,其他一概不闻不问、不管不顾,那不就成了荒唐的玩笑了吗?眼前有条件做的关键的事情不做,眼前做不到的也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偏去做,这不是盲动吗?还学什么传统文化呢?都忘记本末了,都不合乎道义了!义工和公益工作做不好,一定是有些“基本常识”给弄丢了。行动上为什么会自大、为什么会盲动,这五个月期间每一个人心里是怎么琢磨的,可以回头看看。

5 越是发善心做好事的人,越容易自大和迷误,所以就更要有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态度,没有这种清醒和自觉,就会变坏,而且不是一般的坏,是更坏。

6 大家要想一想,现在做传统文化的那样一种状态,和迷信、迷狂有什么区别?!现在时社会不好,那么你们要去做,如果现在社会是很好很好的,那么你们做什么。现在我们是生在孔子之后、生在佛陀之后,所以我们可以借着他们的话说,如果我们是生在三千年前,生在孔子之前、生在佛陀之前,那么我们拿什么来说。各位务必要好好参一参,不知道,就做不好义工工作。

团结湖晨读义工孟庆安说我这是休克疗法,要想复活,怎么复活方法,要看大家的觉悟了,尤其是中青年义工,要站出来挑担子,做好团队的建设。

…………………………………………………………………………………………………………

企业、基金会和社会力量如何在中国社会做公益事业

——总干事在清华大学报告内容

 

    1031受清华大学·野村综研中国中心“经济社会”讲座邀请,总干事在清华大学丙舍会议室作“中国本土事业——任何在中国社会做公益事业(以一耽学堂青年文化公益事业十年实践为基础)”报告,现在以标题题目发表本此报告PPT,供学堂义工和社会朋友参考,以及宣传和用做学堂事业讲解之用。现在学堂赠送该讲座光盘,有需要者请联系(约三个半小时,一半中文一半日语翻译)。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