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新闻简报2012年第四期
 

                          

目录

一 中国之道在社区——总干事在‘传统文化进社区’项目基地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

   (附:关于团结湖公园晨读点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一耽学堂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庭院小区公益晨读日记(选读)

三 梁漱溟谈民国政府搞建设:老百姓最怕听到这句话

四 一个稀奇古怪的教授到底在干什么——朱维铮其人

五 简讯六则

…………………………………………………………………………………………………………

中国之道在社区

——总干事在‘传统文化进社区’项目基地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

418,北京市朝阳区教委、朝阳社区学院组织“‘传统文化进社区’项目基地建设工作研讨会”。总干事受邀出席,介绍一耽学堂青年文化公益事业“基于人文教化的社会工作方法和理论”,并针对目前朝阳区十个社区的传统文化工作状况做出分析、点评,同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三间房铁路社区、高碑店通惠社区、东坝乡、东湖街道、和平里街道、团结湖街道、枫林绿洲、平房社区、高碑店兴隆家园社区、和平街街道的党委书记、副书记或者相关负责人员在研讨会上介绍和汇报各自社区的自然、人文环境及所做的传统文化相关社区教育活动。

总干事讲话部分要点归列如下:

1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今中国社会的结合,大的方面来讲,要经过三个阶段,传播→转化→重建,现在主要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在全国范围地域和不同工作领域来看,发展并不均等,有些地区刚刚开始传播工作,有些领域已经开始实践转化工作。

2从社会建设的视角,同样也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社会动员→自组织发育→社区建设。

3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现实中国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作用,但就其主要过程、主要路向、主要节奏来讲,由道德良知出发的人文教化工作和以社会参与为愿望、社会进步为目的的公民社会行动,是相应一致、相互促进、相关一体的。

4如果不嫌过于简单、抽象,那么,传统文化资源和社会建设工作,是类似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只不过,它们都不是现成的和准备好了的,它们都有各自的“破壳经历”,从不同出发点向前而行,相遇在“时代必经的路口”,形式因内容而找到自己的“灵魂”、主题,内容因形式而实现自己的“肉身”、场域。

5道和社会的事情开始紧密的结合,并因此而各自重新认识自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合理内核与意义表达是什么?中国社会建设工作、尤其是社会公益事业的本土使命与发展路径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我们正在实践、正在创造之中的,属于一耽思考的重要理论内容之一。

6一切社会的问题反映在基层社区,资源也汇聚在基层社区。社区建设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或者说,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一切只是刚刚有可能开始,是这么一个时间点。中国现在缺乏,甚至根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区。

7社区发展理念在不同阶段重心有所不同:管理→服务→自治。

8如何自治?在“管理”和“服务”基础上的“自治”,第一是如何进行社群的社会心理动员问题。在“行政命令”和“单方给予”已不能适应、契合公民时代的社群生活心理情境需求之时,那些能够发挥“道德感召力”作用的“志愿”、“公益”就成为全体社会动员的主要途径、方法。

9“道德”最充分的展示“人的主体性、自觉性”。“道德事业”的现实展开即是“公益事业”,而自觉的“公益事业”也即是“道德事业”。

10在社区工作中,首先确立或者重建社区的“精神高地”,是描摹、勾勒“未来生活世界图景”的纵向坐标。在这里,基于“文化自觉”和“心理认同”的传统文化资源提供了深广的空间,道德、道义、良知、善行,成为一切公共事务评判的标准,和有意义的出发点。

11传统文化和社区工作的结合,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演变中的一种历史必然。一幕伟大戏剧的一个单元结束了,另一个单元正徐徐开启。可以说,传统文化资源就是为社会建设、社区工作而准备的。也只有引入传统文化资源,社区工作才能够真正明确自己的实践内容和理论架构,才能够在自觉的意义上发展出自己的社会工作方法论。

12社会重心下移和道德提振的全民自觉,使我们清楚的看到,社区工作其实质是价值重建的时代需要。基层教化的创造性实践将决定着未来中国道路的方向和精神。

13一切有意义的公益行动都必须努力“落地生根”,和本地区的资源充分结合,包括和政府基层街道社区工作结合,进而在有广泛参与、广泛支持的情况下,走自身发展道路,有本地区团队的发展,才有可能长久的、真正的造福地方。

 

北京市朝阳区社区教育网关于本次“传统文化进社区”基地建设项目研讨会召开的官方报道:

会议研讨的主要内容是要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以社区教育为途径,以基地建设为依托,结合朝阳区域发展要求和自身优势,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项目,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和宣传达到创新社区管理,提升居民素质,陶冶居民道德情操,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顺、社会和谐的目的。

研讨中各街道、地区办事处相关负责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就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项目展开讨论,畅谈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前面所做的基础性工作,区域的资源特色以及下一步工作的设想,邀请的相关专家针对每个人的工作进行了点评,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按照项目的总体要求,朝阳区将要建成一批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教育功能突出的传统文化教育品牌,形成以传统文化基地建设为依托,以社区教育为途径的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模式,同时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在朝阳区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为朝阳区社会和谐模范区建设做贡献。

 

附:关于团结湖公园晨读点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20124月,孟庆安义工治疗眼疾期间,团结湖公园晨读义工米秀华、张桂芝、贾士玉、袁亚琴来访学堂总干事。总干事就目前团结湖公园晨读点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1孟庆安义工开创性的的三年工作,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团结湖公园晨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现在,应当考虑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推进;

2团结湖晨读点说起来是一个“点”,其实并不小,我们现在是要把它做成“面”、做成“体”,要让它“自成一体”,走自己发展的道路,走自己特色的道路;

3建立自己的志愿者、义工团队,建立阶梯式的队伍,注意挖掘人才,学会自我管理;

4重点是要形成“结构性的共同工作局面”,比如和陈经纶中学、团结湖街道、朝阳区相关部门合作,邀请他们作支持单位,共同推进,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使他们积极介入,乃至深度参与。我们要为这种“结构性的共同工作局面”预留空间,做好铺垫和设计。

5相应的,义工工作状态要从简单的志愿奉献的状态,过渡到自觉的社会工作的状态。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因为有基础、有榜样,孟老师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同时,有一耽事业十二年的实践支持和理论指导,我们有明确的方向、有具体的策略,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6注意充分、细致地结合本地社区的人文生态环境来发展后续活动的内容。

7命名。是正名,要符合道义的名字。凡是学堂精神培养的公益力量,都不应有私心,其实,每一个真正做公益晨读的,现在开始,都应以当地地名作自己的名字,这真正看出公益人的胆识、智慧,看出自己的心量和勇气。这一点很关键,这一点是根本。因为我们要做的是扎根工作,“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公园公益晨读”,无论作为公益义工小组,还是公益活动项目,这是你们真正的名字。

8这项公益活动,义工团队为核心,一耽是发动和指导,孟庆安等一代义工是创办人,中学、街道、社区是支持单位,将来希望他们是主要参与、主要推动,再联合于我们长远发展有利的其他社会团体。

9人世间事情,包括社会、人生,要看清楚,拨去重重迷雾,并不难,只要没有私心,只要出自公心,一切都会比较简单。人心道心,在此一念。

团结湖走得正,发展得好,还有一层责任和意义,给北京地区其他公益晨读做一个带动和榜样。

--------------------------------------------------------------------------------

一耽学堂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庭院小区公益晨读日记(选读)

福州义工  皮春花

562008年报名义工福州义工皮春花给学堂来信:从4月份起,又开始公益晨读了。就在我家小区的亭子里。每次晨读结束后,都有记录。详细情况请看记录。我想我会坚持下去的,陪着我的孩子一起读书成长。总干事的孩子也3岁了吧。呵呵,跟着孩子一起成长的感觉真好!

以下为日记选摘。

2012-4-14小雨

昨天在做精神文明方案,讲到要培养公民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做一个文明有礼的福州人。我想起一耽学堂做义工的事,耽搁两年多了。现在圆心大了,可以一起和我去读书了。昨晚和老公讨论了一下,他是蛮赞成的。今天早上和婆婆说,她有点不情愿,本来家里计划要打扫卫生的。我8:40左右带着圆心下去,在19号楼旁边的亭子里。正在下点小毛毛雨,圆心打着小伞围着亭子玩,采摘小蘑菇玩。5平米的亭子只有我一个人,我念了《三字经》一遍,荀况的《劝学》2遍,韩愈的《师说》2遍。大约花了半个小时。一会,陆续来了闲聊的三个老头。他们讲着土话聊天,我听不懂,他们也听不懂我在读什么,只是说在读经。有个老头说,他看电视了,现在国家鼓励读这个经。我解释说,这是在念国学。站在大自然中念国学,发现和在家中感觉不一样。还有,觉得国学真是越念越有味道。从今天开始,每周末有空就下去念书。每次45分钟左右。先益己,再利人。

2012-4-15阴天

今天早上9点左右下去亭子里念书。念了《三字经》,荀况的《劝学》,韩愈的《师说》和《论语》学而第一、为政第二。来往的路人较多,驻足听的不多。圆心吃完饭后,也独自一人来了。但看见好朋友金豆在玩,她也就跟着跑开了。有9-101的季阿姨较感兴趣,拿了两张《三字经》的文字。她说,念书很好,教人念书很好,国学经典很值得念。还说以后要带她的孙子一起来学。她主动告诉我住处,就在亭子的斜边,她在厨房做饭看见我挂在柱子上的“一耽学堂公益晨读”的小旗子了。姑且就把季阿姨作为我发展的第一个对象吧。其实,我只要坚持每周来亭子念书就好了,让过往的行人看看,在小区里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如果有人因此也爱念书,就善莫大焉。以后,除了念国学,还念一些经典的古文,比如《古文观止》上的文章。还可以念现代优美的散文。

2012-4-17

今天突然思考了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在小区念国学呢?据我所知,我现在生活的周边包括以前物构所的周边,只有我一个人在室外念国学。这是一个问题?我试图进行解答:首先是我很久以前就喜欢国学,崇拜很懂国学的大家,而且信仰国学;其次我自己爱看国学方面的书,比如四书,老子,史记,资治通鉴,古文观止等。我现在是把文言文的书都当作国学了。再次跟我的工作性质还是有关系,从事图书馆工作,是正儿八经的文化事业,更加增添了我对国学的热爱,增加了我对弘扬国学的执着;还有,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有这份闲心去念国学,还有就是我在《南方周末》上遇见了一耽学堂的招募义工启事,我参加,从此有了一个有形的动力督促我坚持从事这份公益事业……

可爱的圆心小朋友

2012-4-20

明天馆里要举办4·23活动的启动仪式,我要加班。今天因此休假半天。早上,婆婆去买菜,问圆心:我们去亭子里念书吧。得到圆心响亮的肯定。我就收拾好书本,打着伞,带圆心下去念书。今天念了苏东坡的《前赤壁赋》2遍、王羲之《兰亭集序》2遍,冰心的《笑》《母亲-荷花》各1遍,朱自清的《春》1遍,泰戈尔的《金色花》1遍。这些都是我提供给馆里读书节经典朗诵的美文。在宇宙之下朗诵,更加美不胜收了。尤其是念到《春》时,“小草都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圆心忙里偷闲听到了,忙打断妈妈问小草为什么要偷偷地发芽啊?我想,种子已经播撒在孩子的心田了,仿佛看见眼前一片绿的生机。昨天和方老师聊天,告诉我正在做这件事情,她也非常肯定地表扬了我,鼓励我要坚持下去。其实,这一点都不难。我相信我可以做到。

2012-4-29

今天开始五一小长假。因为圆心前两天肚子不舒服,我们没有外出游玩的打算,在家里多看书吧。早上,吃过牛奶包子,我倡议圆心去亭子里圆心,爸爸也劝圆心陪妈妈去。于是,830,圆心拿了一本自己的《小鹦鹉龙奇遇记》跟妈妈去。刚到楼下,妈妈猛得记起来,一耽学堂公益晨读的小旗子没有拿。赶紧爬上楼敲门去拿?圆心跟着妈妈爬上来,她不解地问道:为什么要拿这个小旗子啊?妈妈说,我们都是一耽学堂的小学生啊。圆心重复了一遍一耽学堂,有点发音不准,妈妈纠正,圆心又跟着念了几遍。呵呵,心想,妈妈发展了一个小义工,而且是一个优秀的小义工哦。圆心像小鸡一样,在前面带路,叽叽喳喳,妈妈像老母鸡,在后面护着。远远看见亭子里有两个爷爷,他们前几次也都在亭子里聊天。妈妈告诉圆心要跟爷爷打招呼。圆心走到亭子里,很大方地向两位爷爷问好:爷爷,早上好。其中一位爷爷说,我知道她经常来这里念书,念这个书电视里有演过,很流行。呵呵,爷爷话糙理不糙。本姑娘是认为现在人都静不下心来念书,我希望在小区里营造一个读书的角落,让来往的邻居们感受朗朗读书声,偶尔有空的时候,会想着要读书。尤其是小孩子,每天多花点时间读书。不多想。我开始念书,是圆心的《大风天》、《两只小鸡》。接着苏东坡的《前赤壁赋》1遍、王羲之《兰亭集序》1遍,朱自清的《春》1遍,泰戈尔的《金色花》1遍。这时,阴阴的天气下几滴小雨,在不远处玩耍的孩子在监护人的带领下都到亭子里来躲雨,三个大人三个小孩。我婆婆也拿着圆心的水杯过来。她心疼圆心跟着妈妈念书,没有水喝。妈妈正在念《三字经》。很感谢他们,他们都安静地听完了三字经。圆心冷不丁会插句话,问“什么是人不学,不如物啊?蚕吐丝,蜂酿蜜是什么意思啊?妈妈很耐心地告诉她,蜜蜂会采花酿蜜,春蚕吐丝。如果小孩子不学习,以后什么都不懂,怎么干事情啊。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小孩子从小要好好读书。鉴于都是小孩子,妈妈又念了几首经典童谣和几首小诗歌。小孩子都聚精会神,有一个可能才八九个月,抱在大人的怀里,也目不转睛地在听。我非常感动,小孩子人本善,作为大人,应该积极引导他们继续向善。春天里,天气忽然又变晴了,太阳露出脸,圆心嚷着要去玩沙子,其他小朋友也陆续出去玩了。一看表,已经是9点半了。抱着小小孩子的那个大人说,我刚出门的时候看见你在读书,现在玩好久回来,你还在读书。跟我婆婆说,你媳妇真爱念书,很会当老师教(育)人。呵呵,我可不是老师,但是我也喜欢育人。坚持下去,让更多的小区居民知道这个读书点,带着孩子来这里玩耍,为小区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我很骄傲!

2012-4-30

小区的居民已经开始习惯这个读书点了。今天早上8:30仍旧带着圆心去小亭子里读书,前几次都碰见的那个爷爷正在读报。我们进去时,他刚好点燃了一支香烟,我轻轻地提醒他不要吸烟。他就真的掐掉了,很感谢。他也不像前几次一样离开了,而是看自己的报纸,看累了就玩一会柔力球。昨天那个八个月的小宝宝也来了。他仍旧目不转睛地听我念书,静静的,不时开心的咧嘴笑。那时我正好在念朱自清的《春》,他真的能听懂里面的春意和热闹。呵呵。这次,有几个稍大的小学生也闻声赶来,看看我在做什么?我柔柔地告诉她们,念书啊,要每天念书。不一会儿,好多小孩在旁边的小区溪流边捉小蝌蚪。我的朗朗读书声,想必他们都能听到。圆心这次很棒,爸爸过来看我们,顺便给我们照相。圆心本来想跟着爸爸回家,爸爸劝她和妈妈一起念书,她真的就留下来,继续听妈妈念书。直到9:30,妈妈念完了《三字经》,才跟妈妈一起回去。

2012-5-1

今天下暴雨,没敢出门去念书,带着圆心在自家阳台上小念一会《师说》和《劝学》。一会就乌云密布,闪电交加。很少见这样恶劣的天气,可能因为今年龙年的缘故吧。

2012-5-5

今天天气晴好,立夏,有点开始热了。圆心早上睡懒觉,妈妈只好也陪着一直睡到8:30才起床。婆婆已经煮好西红柿青菜面条。自己吃完面条,再喂圆心吃面条,已经是9点多了。圆心还闹着要吃鸡蛋。妈妈只好先出发去亭子里念书了。过了一会,婆婆带着圆心来了。婆婆边看着孩子,边听。圆心则边听边在亭子周围拔小草玩。又过了一会,圆心的好朋友猫猫、金豆也陆续来了。亭子里终于有点人气了。孩子扎堆,大人也爱扎堆。不远处,又陆续有人带着孩子来亭子里玩。其实大家都是相熟的,因为每天一起带孩子的缘故,只是不知道名字罢了。任凭小孩子唧唧叫,大人聊天,我一人念书。快到10点了,我已经念得有点累了。但亭子里慕名而来的大人和孩子却越来越多了,亭子里三排位置已经坐满了。我不忍离去,便拿出《最佳儿童文学读本》给孩子们念了4个较长的故事。有几个孩子听的热别认真,包括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和一个小男孩。大人们都说,这些认真听的孩子都是以后爱念书的孩子。那个小男孩平时很调皮,想不到这么爱听人念书。我很感动。只好喝点圆心杯子里的水,继续念。故事都念完了,我告诉孩子们,给老师一点掌声吧。于是,亭子里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我心中真是很开心。意犹未尽,又开始念《三字经》。有些孩子在家里已经学过《三字经》,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笑着指着我说,她是老师。因为在学校里,是老师教他念书的。《三字经》很长,快念完的时候,孩子们陆续都离开亭子出去玩了。只剩下那个小小孩子。我坚持把《三字经》念完,即使只有一个听众,我也要念完念好。今天真的很开心,收获很大,吸引了很多孩子来学习读书。我要每周都坚持,让孩子们习惯这个读书的场所,在孩子心中播下热爱读书的种子。

2012-5-6

    今天早上照旧9点多一点就去小亭子里晨读。除了圆心和奶奶,只有昨天那个八个月大的小孩子和他奶奶特意来听。小小孩子真是很专注。昨晚给圆心念《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她非常喜欢。要求今天继续念。于是,我就念《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四则,这次圆心也很安静地坐在一旁听。陆续,我把三本一套最佳儿童文学经典,《永远的布谷鸟》、《树叶的香味》、《鸟儿在歌唱》里面关于动物的和儿歌都念完了。还念了《师说》和《劝学》。中途去拿了一个快递,圆心的画板到了。这次圆心很喜欢听,一直都很认真在听。看来,我以后要挑适合孩子的经典文章念,当然,《三字经》也要继续念。和圆心一起成长。慢慢地,要给圆心念一些经典小说。今天,虽然人不多,但我得到了大人的表扬。抱着8个月大的孩子的那位奶奶,说着家乡话,问我婆婆:她是你儿媳吧,孩子很乖,她妈妈也很乖。这话还是婆婆翻译给我的。呵呵,还有人夸我很乖呢。快结束的时候,一个老头也抱着一个小女孩过来,可惜我要提前结束,因为老公感冒了。这次比较严重,正躺在床在休息呢。这老头也问我,挂着的旗子是什么意思,我说,读书人,闲着出来念念书,营造一个大家可以读书的地方。他得知我的工作单位后,直夸好,念书好。呵呵。坚持,润物细无声。

--------------------------------------------------------------------------------

梁漱溟谈民国政府搞建设——老百姓最怕听到这句话

20120513   凤凰网历史频道 作者:雷颐

核心提示:“现在全国党政各界,有一句时髦的话叫作‘建设’,不知老百姓最怕听建设这句话。然则就不要建设了吗?当然不是。几时自治的习惯能力养成了,政治的大路开出来,则建设自然而始,应有尽有。”

摘自《历史:何以至此》 雷颐 山西人民出版社

50年代受到激烈批判后,梁漱溟先生就被打入冷宫。年轻一代当年多从《毛选》五卷中毛泽东对他的如此这般批判嘲讽中,略闻其名:梁漱溟反动透顶你梁漱溟的功在哪里?你一生一世对人民有什么功?一丝也没有,一毫也没有。而你却把自己描写成了不起的天下第一美人,比西施还美、比王昭君还美,还比得上杨贵妃。

及至上世纪80年代初,梁氏刚刚解冻,但仍未成为社会热点,其意义尚未被发现。他的《东方学术概论》与《人心与人生》两部书稿的遭遇,颇能说明他彼时的境遇。他在这数十年冷寂岁月中沉思已久、潜心写就的《东方学术概论》一书手稿在出版送审过程中居然丢失,足见其被忽视的程度;而《人心与人生》的书稿送到多家出版社通通被拒。《人心与人生》的序言发表于1926年,最后成书于70年代末,所以这部书可以说是梁漱溟一生最重要之作。但在80年代出版此书不仅要冒相当的经济风险,而且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所以没有出版社愿冒此双风险。最终,通过种种努力,此书由梁氏付出一笔不菲的资金后,才得以在1984自费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倘在今日,此稿绝对洛阳纸贵,各出版社一定竞相出高价抢出此书。不过揆以当时情况,虽然要求他自费,但愿出、敢出此书,足以说明学林出版社的眼光与胆识至为难得,功莫大焉。

时代精神说变就变。从80年代中期起,梁漱溟先生的人品学问突然成为热点。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的一些梁氏早期著作被重新出版,成为当时文化热中讨论、研究的热点。他的东西文化观、对传统与现代的看法,影响既广且深。继而,他在50年代就敢于坚持自己观点当众与毛泽东争辩,那种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的嶙嶙风骨,与几十年来,尤其是文革中,从上到下绝大多数人不是盲从就是随波逐流那种自我的丧失与人格的琐屑形成鲜明对照,赢得广泛的尊重,并在初起的知识分子研究中引起深刻的反思。直到现在,虽经多年风风雨雨,但对梁漱溟研究、思考的热度依然未减。

今天,当三农问题的严重性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思考时,梁漱溟当年积极推动的乡村建设运动自然更成为关注的焦点。

只有中学学历的梁漱溟先生24岁就受蔡元培之聘到北大任教,但他完全不是躲在学院、书斋中的学者,不是在故纸堆发思古之幽情的文人,而是满腔热情地要改变中国社会的改革者。他积极参与种种社会、政治活动:考察北伐,发动乡村建设,投身抗战,积极组建民主党派,致力于民主运动,调解国共之争,为和平奔走……而乡村建设,则是他认为解决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根本手段和方案。

1927年,中国大地风狂雨骤。国共合作的北伐正以摧枯拉朽之势迅猛前进时,两党却突然分裂,刀枪相见,一片血火;农民运动声势浩大,打土豪、分田地、斗斗杀杀……这一切,都引起梁漱溟的观察与思考。他认为,中国在最近的未来必然会分裂成为许多个小局面,而每个小局面还都是大权集中在个人之手在每个小局面中握有权力者,下焉者便为祸于地方,上焉者或能做些个建设事业,这个建设事业就是替中华民族在政治上,在经济上,开出一条路来。他明确表示了希望在体制内,通过手握大权的上焉者的改革而不是体制外的暴力革命达到政治、社会面目一新的目的。如何去替民族开这条路出来?则我之所谓乡治是已。

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严重危机早已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一些人提出了救济农村建设农村复兴农村等各种改革农村社会的方案。例如,国际社会委托国联调查组在中国农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和商品市场,提出了著名的《拉西曼报告书》,并组织对华技术使用委员会,希望通过兴修道路、水利,改良农作物,发放贷款等措施复兴中国农村。而国内的中华职业教育社进行了广泛的乡村教育,米氏兄弟在河北翟城、晏阳初在河北定县进行乡村自治和建设,阎锡山在山西也以建设新农村为号召。对这些地方进行了广泛的参观和调查研究后,梁漱溟更坚定了以乡治乡村建设作为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信念。虽然他对这些改革者的努力十分钦佩,但他也看到了这些地方乡村建设的种种问题,如缺乏全局观念,教育不尽符合农民实际需要等。他对阎锡山治下的山西农村建设最为不满,认为问题很多,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作用太大,民众作用太小,而且在政治腐败的情况下,所谓建设反而会成为官员敛财的借口。他尤其强调乡民的自觉主动性,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管制。政府愈管则人民愈被动,愈被动,愈不动故山西村政,若作自治看,则自治之生机已绝。”“对于山西村政的批评此两句话可以尽之:一面是太过不注意;一面是太过用力气。”“山西各项新政,原都是好的;而上面用力太过,人民纯处于被动,其易有弊害,理所当然。所有这些,都是今日也应时时记起的警世之言。

他还形象地比喻说:中国人民好比豆腐,官府力量强似铁钩。亦许握铁钩的人,好心好意来帮豆腐的忙;但是不帮忙还好点,一帮忙,豆腐必定要受伤。现在全国党政各界,有一句时髦的话叫作建设,不知老百姓最怕听建设这句话。然则就不要建设了吗?当然不是。几时自治的习惯能力养成了,政治的大路开出来,则建设自然而始,应有尽有。总之,他认为乡村建设如果不是由最底层的村民自己动员起来的自己的运动,则必然要失败。

经过一番考察,梁氏先后在河南和山东个别地方进行了乡建实验,其基本特点是在以伦理为本位(他认为这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的社会条件下,重建乡村自治组织。他认为,乡村组织的关键是借助中国传统的乡约制度。之所以说借助,是因为中国传统乡约在很大程度上已为官家所控制,甚至成为一种官僚统治工具。而梁氏心目中的乡约是一个由乡民自愿发起、自觉维护的社会组织。他承认,农民自发组成乡约并非易事,所以要对农民进行教育。因此,乡村组织的关键其实在于乡学、村学。他说:乡村建设运动之做法,即为民众教育,此点毫不含糊,清清楚楚,走民众教育的途径完成乡村建设。

这种希望当政者支持却不干涉具体事务、通过教育实现农村革新的做法,在当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对全国农村而言,就显得杯水车薪。另外,当时农村最迫切需要的是改革或曰调整旧的土地关系,梁氏希望通过改革而反对通过暴力革命来改变这种土地关系,无疑是体制内的改革者。但旧体制的主政者并未能从善如流,听从体制内的梁氏及其他类似者的意见,未对土地关系作实质性的调整和改革,他的实验之实效不能不大受影响。

当诸如梁漱溟这类用心良苦的补天派的主张并不能得到执政者的赞同、施行时,失败就是这类体制内改革者的必然命运;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革命者即将取代改革者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主角,革命已经很难避免了。

--------------------------------------------------------------------------------

一个稀奇古怪的教授到底在干什么——朱维铮其人

20120328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徐词

2012310,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在上海逝世后,媒体相继推出报道,他的名字前面的身份是经学大家最后的经学家,还有一些写成了经济学家

不是经学家,也不是经济学家,是中国经学史专家。在朱门弟子、复旦历史系兼职副教授廖梅看来,怀念朱维铮的过程,也是普及经学史常识的过程。

朱先生是坚持中国启蒙精神的代表人物,特别是他敢于挑战时下尊孔复古的逆流,令本人感佩无已。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在唁电里说。

                            

朱维铮(1936-2012)近年来致力于把各种“大师”从天上请回地上。

造神运动,似可休矣

朱维铮师从周予同——这位曾在五四运动中参加火烧赵家楼的史学家对当时北洋政府提倡的读经颇为反感,1920年代开始把经学拉下神坛,变为历史研究对象,创立中国经学史这一现代学科。在这之前,经学只能信仰,不能怀疑。一为思想信仰,一为学术研究,这是经学和经学史的区别。廖梅告知南方周末记者。

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朱维铮延续了周予同的经学史研究,进一步考证理清孔子变形记,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述学随术变:经学会按照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改变自己的形态。对经学经典的解读,不是经学家说了算,而是皇帝说了算。

所以看到有人在电视上讲孔子和《论语》,不顾经学的历史变迁,朱维铮就很恼火:即使子曰全部可信,拿它作为惟一依据将孔子捧上天或按下地,都是令人惊异的。

因为孔子,朱维铮近年招来的争议不少。他也略有耳闻,据说网上骂得最凶。

2007年,朱维铮在一次演说中重提孔子是私生子出身,外间炸开了锅。

其实他在1982年的《孔子思想体系》中已考证过。从司马迁、郑玄,到周予同、费孝通都相信孔子是私生子,我不想抵赖,我说的就是我说的;但不是我的发明,这也是事实。

朱维铮也质疑孔子后裔的血统问题。据他考证,孔子如果有家谱,后两代已经是很难讲了,从孔融以后已经断了三次。

批评孔子学院,朱维铮也不留情面:放一点中国的录像片,有点中国的小玩意儿,有点所谓中国文化的歌舞——人家感兴趣的就是这些东西。

朱先生强调经学在传统中国所担负的官方意识形态或者说统治学术的功能,不论从学术上还是从现实意义上看,都是极有价值的。复旦大学教授葛兆光在319出版的《文汇报》撰文称。

现在阿猫阿狗都可以是大师。近年被朱维铮从天上请回地下大师,还有不少:

2007年,他批于丹不知《论语》文本为何物连一些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

200811月,浙江举办纪念一代儒宗马一浮125周年国际研讨会。朱维铮称所拟尊马调门高得吓人,认为没有必要动用国帑将他树立为乡邦圣贤对马一浮的造神运动,似可休矣

2009年,对于晚年摘掉自己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帽子的季羡林,朱维铮一方面表示尊重,另一方面也直言他有一些方面是被官方捧出来的

2011年,朱维铮在上海电视台《大师》珍藏版DVD的序言里批评假大师时写道:对知识分子以左中右划线,把会揣摩、善附会等,当作人文社会学科是否为己服务的尺度,赏以高位,歆以重利,以致欺世盗名的假大师层出不穷。我们的教科文卫当局,普遍面临诚信的缺失,表彰假大师,阻遏人们对学术骗子文化流氓的揭露批评,无疑是一大原因。

朱维铮夫人王桂芬有次说他目中无人,朱维铮说:我在考虑要写的东西,考虑我的事情。看着我瞪着眼在那里走路,其实我什么都看不见。

研究历史的人,要是不讲历史事实,那就完了蛋。如果你乱说,我就要指出。”2011年在复旦的最后一堂课上,朱维铮讲:宪法上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有思想自由。你有乱说的自由,我就有纠正你的自由。

学随术变,遗毒匪浅。朱维铮认为文革以后,大学里出现了一种现象,有一种人习惯于红卫兵的思维方式,根本不看重学问,把学问当作一种工具,搞来搞去。还是在复旦的最后一堂课上,他说:我们现在有一批教授,就是当年的红卫兵,他们的思维还是当年的红卫兵思维。

动物是真的,不会听你摆布

王桂芬说,朱维铮最大的遗憾是《中国经学史》、《中国史学史》两本书没有最后出版。他说要再给两年时间,再写上二三十篇文章,就心满意足了。

这位历史学家留下《走出中世纪》正续编、《音调未定的传统》、《求索真文明》、《重读近代史》、《壶里春秋》等著述,看起来不多,有人揣测,或许后来为声名所累,不敢轻易出手。葛兆光不这么看。他撰文称,现在有大部头著作的人多得很,可是朱先生一直在做的一个工作是我们现在的人很少去做的,就是他作为学术的组织者和资料的整理者的工作。

经历过1980年代文化热的人,不会不记得朱维铮参与主持的颇具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史研究丛书》,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也正是通过这套丛书被引进到中国大陆。对于这股文化史研究热潮,朱维铮有开山之功。

他编的《中国文化史研究丛书》将来会在学术史上被反复提及,他整理的那些资料集会被很多学术研究者反复使用。葛兆光说。

这些资料集,也包括朱维铮主持翻译的《利玛窦中文著译集》,最早提出编订、耗时多年的《徐光启全集》等。

不过,写出来的大部头不是给读者看,是给专家学者看的。朱维铮一次对《大师》栏目总编导王韧说。

朱维铮被普通上海市民认识,是因为上了电视——他至少为《大师》栏目做了二十多个采访。连邮递员都能认出他来,这让他很高兴:这让一个普通老百姓知道,一个稀奇古怪的教授到底在干什么。

2006年,《大师》栏目邀朱维铮担任学术顾问,第一期《马相伯》的第一个镜头就在朱维铮的家里开拍。王韧说,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开头。此后五六年里,制作组一旦有问题,一个电话就打过去请教

《大师》栏目至今已制作超过150集,从马相伯开始,讲述了蔡元培、陈寅恪、丰子恺、马寅初、陈望道、童第周等人的故事。据说,朱维铮近年最看重的就是这套对1840年以来的重要文化人物进行解读的电视纪录片。

做《大师》,不要用习惯的思维和语言再去造神。朱维铮跟《大师》编导们说。尽管他对马一浮评价不高,但仍认为可以做,还其作为人间学者的本色。王韧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当时他给朱维铮提了5个问题。节目播出日期已排好,一直没有音讯,制作组等得焦急。两天后早上7点,王韧收到这5个问题的答案,27页纸的传真——朱维铮重读了马一浮数种遗著,光是对流传甚广的马一浮拒任北大文科学长一说,朱维铮就作了详尽考证,证明是出自《马一浮传略》的谬说。

后来他们做《大师》,歌功颂德的小尾巴也都没了。

王韧回忆,朱维铮生前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动物世界》一类的纪录片,动物是真的,不会听你摆布

最后一课

他说这是最后一堂课,学生都等着。2011年12月15,朱维铮夫人劝刚接受放疗回家的朱维铮还要去讲课,未遂,又劝他捎上氧气袋——上课是在没有电梯的复旦大学第五教学楼,朱维铮当时已是肺癌晚期,在家靠吗啡止痛,爬楼必须吸氧。朱维铮拒绝,不能让学生看到我吸氧。临走前沾了点水,把头发略作梳理。

那天很冷,他全身裹得严严实实,提前半小时到了教室旁边的休息室。当时在现场拍摄这最后一课的王韧回忆。

2010年朱维铮一共带了16个各个年级的博士生。学生研究的方向不一样,他每一段历史都要搞得清楚才能指导好。他的学生、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高晞主攻医学史,她告知南方周末记者,朱维铮对中国医学史的认识和研究,基本上鲜为人知他提出只有不断探索人体生理、病理中医学,才能弥补中国中世纪知识体系重人文、轻自然而造成的一个空白。

朱维铮更在意的是普及2008年起,他为本科学生开设了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2010年夏,发现肺部出现问题,此后一年零七个多月,他在肺科医院、肿瘤医院、中山医院、新华医院四家轮班住。不过,朱维铮还是跟学生承诺:至少授课三次,最后一课亲自讲。

最后一课也是朱维铮52年教书生涯的最后一课。将近两小时的课程临近末了,他对教室里二百多位复旦师生说,要认识中国、认识世界,恐怕有几条要防止:

第一,我们不要把自己变成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其实这还不是中华民族主义者,而是大汉族主义者;

第二,恐怕我们眼睛要向内,最主要的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才能解决历史上会积弱的东西;

第三,恐怕我们在观念上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现在的许多认知,对中国与世界的认知,其实停留在孔夫子的时代。有的时候,连林则徐、连李鸿章他们的认知都没有达到。

朱维铮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仍在病床上修订新版《音调未定的传统》。此前书稿已校对七遍,但出版社在目录上调整篇目,却没改每一卷的小标题,完全是一个错版。书出版后才拿回给朱维铮看,他恼火得要命,要求撤回重印。王桂芬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离世前书稿已校对近三分之二,稿子就扣在那儿了,没想到突然会出现呼吸衰竭

--------------------------------------------------------------------------------

简 讯

1、青年文化公益事业老朋友中国人民大学鲁峰老师四月捐款2000元刻录电影《武训传》光盘650套,用于免费发放。各地义工朋友有需要者请与学堂办公室联系。

 

2、四月二十一日,唐鼎峰在浙江杭州金都华府小区组织杭州文教朋友与青年文化公益事业老朋友北京大学陈启伟、严瑞芳老师座谈。在座青年朋友介绍了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情况、心得及当前困惑。陈老师就大家的问题发表看法,集中谈到“学思结合,思行结合”,强调注重修身,不唯知识,而应有探寻宇宙精神和人生真谛的志向。期间,小朋友献上歌曲《水调歌头》及朗诵《满江红·怒发冲冠》,并集体诵读学堂选编《离骚》选段,杨海锋与大家分享了编辑《儿童经典诵读指南》的体会。

“念终始典于学”

520晚唐鼎峰参加浙大城市学院杨海锋组织的“经典会读”活动,与大家分享心得。

 

3五月四日青年节,河南师范大学高校青年晨读义工张凯发来短信:逄老师,您好!今天早上我们在学校里举办了五四青年节的专题晨读活动,一共有一百多人参加,这是我们学校晨读参加人数首次过百,好高兴啊!而且,这次是由我们学校新的晨读小组成员独立完成的。在这里,特向您表达我的激动心情,并感谢您和您提出的理念,是这一切让本来可能永远不认识的人走到了一起,并且感受齐心协力完成梦想的喜悦。再次感谢!另外,请您放心,河南师大的晨读将会越办越好的!

 

4五月十日,总干事、刘艳山赴天津看望青年文化公益事业老朋友柯兰老师,并与天津义工朋友交流近况。义工陈开砚在天津大港组织学习小组,义工陈政在北辰区双口镇租地六亩,筹备耕读修身的公益实践基地。

雅室素朴,清茶洗尘。

种地锄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等人磨性子;

田间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两件事耕且读。

 

5、五月,“一耽学堂青年文化公益事业总干事办公文集”(2000年—2012年)编校完成。“文集”分三卷,共约34万字,是了解、学习和研究一耽事业第一发展阶段的原始资料,也是通过一耽事业来描摹、分析和总结21世纪初期中国文化和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参考。“文集”编校历时半年,宋云芳、刘艳山编校,严泽森、成云参与校对。“文集”已经上传学堂网页“快递”栏目,欢迎各位义工、公益同仁、文化同仁下载。

书影

 

    651113日,一耽学堂参加“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团体会员海淀行暨海淀志愿者嘉年华活动”。本次活动由团市委、市志愿者联合会、海淀区委、区政府主办,海淀团区委、海淀志愿者联合会承办。本次活动是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团体会员区县行的第一站。
  此次嘉年华活动共有15个市级志愿者联合会团体会员,17个高校志愿者团队,14个街镇分会,12个区属部门,7个驻区企业参与。

海淀公园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