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德国青少年体育志愿者友好交流团来学堂访问
二、法国汉学家杜瑞乐来学堂访问
三、许美云:海南琼州青年文化公益事业发展近况
四、王雷生:代表学堂出席国际儒联第五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
五、“义工学社”专题:生态环保、乡村建设和传统文化
1廖晓义简介
2廖晓义:乐和家园、乐和人生及中国公益事业
3廖晓义——把生命“活透了”(《芒果画报》张馨文 )
4乐和家园——破解乡村公共服务难题(巫溪县政府顾问、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廖晓义)
5“乐和之家”项目简述
6“乐和之家”项目社工招聘启事
………………………………………………………………………………………………………
德国青少年体育志愿者友好交流团来学堂访问
7月16日上午,经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推荐,德国青少年体育志愿者友好交流团来学堂访问。总干事在茶亭热情接待德国朋友,并就志愿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座谈。其间,学堂友人赵堡太极拳传人崔彦星教授大家太极基本功法。李博艺、毛菊、廖海仁、孟庆安、宋云芳、刘艳山参与座谈。
东屋合影
总干事讲话选摘:
(一)志愿精神(volunteer)在中国
中华民族现在正致力于价值观即内在灵魂的重建工作,是一个还没有认知使命的民族,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在一个过程之中。
黑格尔曾说,孔子的话像散文诗一样。也许这样一个比较早熟的农耕文明,需要一个,或者说,一直在等待一个伟大的涅槃。
强大的传统的力量,如何引入今天的公民社会,这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很幸运,志愿和志愿精神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特别巧妙、特别合适的方式。
志愿精神空前地连接了中国社会最广泛的人们的爱心和行动力。
中国现在正在尝试用志愿精神和公益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志愿精神不光是具有社会建设的意义,而且具有人文教化的意义。它不光是公民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且是整个中华文化现代转化的一个精神支点。
人们愿意做志愿者,因为做了之后,感觉心安。
因为有志愿精神和各种志愿活动形式,很多“边缘人”可以重新“进入社会”,人们正在充分的体验做一个“全新的社会人”的幸福和快乐。
志愿精神在中国,是一个通道,是“道”启动和初始状态的一个关节点。
(二)太极拳
太极拳,在中国称之为“功夫”。功夫修炼,主要是宇宙观和生命观。
具体一点,就涉及到呼吸、对形体动作、和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三者之间内在关联的一种体验过程。
所有的气功都源于呼吸功,生命在于呼吸。每一种形体动作都会引发我们相应的一种心理状态,而这种意识的活动、精神的活动是为了保证生命的纯粹和完整性。这种呼吸、形体动作和精神活动的合一,是体验“天人合一”的基础。
所以可以把它当做一种生命的舞蹈,仿佛你会看到、体验到整个宇宙在呼吸,每一个这样的修炼者,都成为道的一个体现,或者一个出口。
(三)文明对话
面对共同的人类社会危机,古老的东方智慧和西方文明,需要一个日益深入的精神交流。每一个志愿者,都是他自己文化文明母体的一个今天的精神样本。将来的对话,需要从青年一代、需要从这些青年志愿者、义工的对话开始。
我曾经说过,弘扬传统文化的中国人,需要学习西方传教士的精神,而很多基督教的信徒,在中国做公益、做义工,传播基督教,也应当了解东方佛教文化中的慈悲心。
志愿者的精神内容丰富而深刻,志愿者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有深度,相信在未来,会成为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的前沿平台。
附:午餐后内部座谈“义工学社”
本地扎根,一亩三分地精耕细作,把一件小事,做的有味道、有精神。
这是公益人的本领,也是草根公益项目的大趋势。
要有深度实践的义工来组织、引领义工学社的工作。
义工学社是希望在深度的志愿精神和中国草根公益的路径上做一个推动和描述。
因为有精神的坐标系,还有公益的路径指引,将来可以对更多类型的公益、更多的内容,给予一种参考。一定是人人能做,人人能为的。而且大家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做事方法,其实都是围绕这个时代最核心的这种民族精神的这样一个转化。所以义工学社希望往这个方向发展。
草根公益要有自己的公益理论和文化使命。没有这种觉悟,即使走的是正路,也是方生方灭,不能自知。我们的任务是对大家做一种精神的提炼和分享,而不是做一个实体的联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有自己引导性、前瞻性的东西。这样政策面会受到启发,大多数其他公益组织也会受到启发,我们自己的使命也实现了。我们在这里要做一个实践和理论的探索者。
所有的公益力量其实都跟社会进步和文化的转换相关。将来中国文化要转换,它的现代精神的支点一定是从公民社会的志愿精神开始。
各地有各种各样散落的公益形态,很丰富。选一些草根的、有精神、有代表性的,抛弃个人的成见、门户之见、利益纷争,大家在一个平台,要对当地的公益起到一个引领和带动。公益要有新的形态,文化才能有新希望。
--------------------------------------------------------------------------------
法国汉学家杜瑞乐来学堂访问
7月26日下午,法国汉学家、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杜瑞乐先生时隔五年再次来访学堂,总干事邀请在承泽园东门斯多葛咖啡馆茶叙。
总干事谈话选摘(有编选):
1现在到了一个微妙的阶段。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正成为一件事情。因为它们的共同起源和最高价值被普遍的意识到了,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道德良心”,并且,就当下的现实情形来说,社会心理修复和社群生活重建,已经是整个社会健康、正常发展乃至日常基本维系的紧迫要求。
2根据一耽事业实践经验,我们提出“文化社会通道”是未来中国文化重建和社会重建的出路。“社会”是文化重建的“道场”和“形制内容”,“文化”是社会重建的“灵魂”和“引领者”。
3中国是世界的土壤。中国社会提供了各种文化价值和文化资源的精神实验场域,这种社会性的精神实验,主要是通过公益领域的活动。公益事业是中华民族精神革命和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前沿和先导,特别是近年草根NGO的大量涌现和蓬勃发展,正在生产着丰富的时代精神要素和创造着先进的社会组织形式。公益和社会学的观照,是今天中国文化有效思考和实践的大前提。
4那些先确立“主义”,再来施法“普救众人”的人,其行其言,适可称之为“精神上的疾病患者”。常见有人以“儒”、“道”、“佛”标榜自命,或许这是一种个人心理上的需要,也无足为怪,然而终究不在真空。总之要走入社会,为大众做一些服务、做一些社会工作。最好,行释迦事业,不着一佛字,回到孔子之先、孔子之前,孔子尚未成为“孔子”的时候,轻言儒者,非孔子同道。
5提到中国文化的天下观,我体会“天下”即“情怀”,是中国文化中最具宗教感、最易于接入宗教情怀的文化观念。我不能说自己是一个宗教徒,但是,我可以自信的、真实的说,我是一个有宗教情怀的人,因为,这十二年我是这样过来的。作为一个人,我和宗教的境界没有障碍,可以没有障碍的接入宗教的人格,比较深彻的理解一些伟大的心灵,譬如特蕾莎、甘地等,虽然这样人格在中国土地上不适宜产出,但中国人有充分的精神可能,理解他们。
6这就谈到生死。孔子“未知生,焉知死”,其中亦有“未知死,焉知生”的隐含。生和死同等的重要。在做一耽之前,我对于死亡是有所考虑和准备的。
7一代学人有一代学人的使命,时代各有不同,使命各有不同。现在的青年一代学人,便有自己所特别需要担负的。社会变化了,社会人生的生存体验和生命实践,中老年一代学人是很难经历和真实想象的。中国学术现在还不可能做出创造性的工作,因为那新的有创造性的生命正在艰难痛苦的磨练之中,它还未成形,甚至,它还没有自己的语言,它正在找寻的路上,它正在感知自己的呼吸。
8通过这十二年间的文化虚热、文化预热,中国学术界,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领域,应当反思自身,反思当前的学术生态和学术人格。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老教授,罔顾事实,不肯踏踏实实的研究社会,不愿真真切切的实践人生,广邀虚名,放言欺众,一心想为帝王师、为大众教主,忘记学人本分,不知行者志愿,“捞取人生最后的名利”,其行径有如趁火打劫之匪类,并无二异,可怜可恨,其实可悲。
--------------------------------------------------------------------------------
许美云:海南琼州青年文化公益事业发展近况
总干事:
最近看到有关北京的暴雨灾情,甚是挂念,你们一切都好吗?
一直想向您汇报琼文化公益志愿者的学习情况,但总被这样那样的事耽搁,在此向您道歉。琼文化公益活动自09年至今,成员由最初的8人到如今的300多人,活动由简单的晨读活动,到不设时间限制的读书活动、文化助老活动、再到校外学习交流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小志愿者们在学习中成长,学中乐,乐中学。她们都为自己是位文化公益志愿者而自豪,同时,孜孜不倦的履行志愿者精神。我们都非常的感谢您给予我们的支持与指导,并以执着努力的实践,报答您的帮助之恩。谢谢您!山高水远,我们一路同行。
附件里是小志愿者们学习活动照片,与您分享我们学习的快乐!
祝福您好人一生平安!
许美云 2012年7月28日
图片选:
海南琼州青年文化公益事业的志愿者
--------------------------------------------------------------------------------
王雷生:代表学堂出席国际儒联第五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
8月18日、19日,总干事助理王雷生代表学堂出席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与全国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山西省政协、山西省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山西省汾阳市承办的“中华美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坛暨国际儒联第五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并在小组会上发言,介绍一耽学堂青年文化公益事业的理念、精神和方法,分享文化社会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同时,就当今传统文化热过程中的民间传习和社会普及问题提出建议和看法,如:
1在多元文化价值的社会下,文化工作不能拉山头,扛大旗,树门派;
2文化建设根本上是人心的建设。我们应理性分析、看待“国学热”、“读经热”等传统文化热现象。这些“热”犹如一个人发高烧,警示我们社会出了病症,但治病先退烧,只有这股“热”消退了,回归常道了,社会人心的建设才能真正开始。
3传统文化是重要的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
4社会问题不是一个人或一些人的事,而是普罗大众的事,大家事要大家解决,这是一条总的办法。
5建设性的工作应从基层社区入手。
6一耽实践探索的一条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推进基层教化与文化普及工作,将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以公益的方式来建设文化,这是一条简单亦可复制,资源消耗低,副作用少,社会效益高的文化普及之路,欢迎大家参考,共同发展完善。
在小组会议上,与会者基本建立共识,认同以公益和志愿者、义工的方式推进文化扎根工作,但在具体内容上也有不少分歧。一些参会人员大谈特谈推广《弟子规》的成就,甚至奉为至上具足的“经典”,以《弟子规》替代或包罗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常识思考和理性态度,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值得深刻反思的文化现象。
--------------------------------------------------------------------------------
“义工学社”专题:生态环保、乡村建设和传统文化
1廖晓义简介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创办人廖晓义,中山大学哲学硕士、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法学荣誉博士。曾是四川大学哲学系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国际环境政治专业访问学者、中央电视台《环保时刻》专栏独立制片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环境顾问。廖晓义自1990年以来拍摄了100多部环境影视片,发表了上百万字的文章,带领北京地球村切实推进了中国绿色社区和生态乡村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了垃圾分类、适度空调、化学品安全等绿色生活行动及相关公共政策;2008年512四川地震后率队深入极重灾区彭州通济镇大坪村,为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走上生态文明的轨道,提供了切实的经验;2010年回到祖籍巫溪参与乐和家园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2012年创意和推动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新型公益慈善项目“乐和之家”。
廖晓义曾获2000年国际环境大奖“苏菲奖”、“2005CCTV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人物”、国家环保部等七大部委颁发的“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农业部等六大部委支持的“2007生态小康建设贡献人物”,2008年国家发改委支持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个人贡献奖”和克林顿基金会全球公民奖;同年作为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获奖者之一,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2009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绿色英雄”;2010年获“第三届全国百姓金口碑功勋新闻人物”。2011年成为由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务院新闻办、北京市政府支持的“中国低碳榜样”唯一的个人奖获得者,同年因为以乐和家园为特色的乡村建设实践而获得“中国软科学奖社会实验奖”,并因为在巫溪县乐和家园建设中的努力,被她的祖籍家乡评为“感动巫溪十大人物”。
-------------------------------------------------------------
2廖晓义:乐和家园、乐和人生及中国公益事业
2012年7月21日周六上午,一耽学堂北京义工小组在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举办“义工学社”专题讲座,邀请廖晓义女士作有关“乐和”与“公益”的报告,以下内容廖晓义讲话部分由地球村办公室根据录音整理,总干事讲话部分根据笔记回忆整理。
左起:赵天驰、刘爱萍、李正民、廖晓义、逄飞
逄飞:
……今天,我们邀请廖晓义老师,谈谈对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些观察和思考,这将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我们感觉到,中国的公益事业现在到了一个关键的点,中国的文化事业发展也到了一个关键的点上。
去年“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社会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整体战略布局上,有五大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
21世纪开始到现在12年了,这12年来……中国的公益事业和文化事业都经历了各自的早期酝酿和初步发展。传统文化,一开始是来自民间的教育实践热情,从读经热到国学热,从开始关注幼儿教育,到后来成人与社会参与,到现在慢慢走向人群生活实践。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宣传、倡导和弘扬的过程。一开始好像是在社会外面,现在则越来越要求进入到社会的里面,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一个核心,成为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一种现实性力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如果没有这种“社会路径”,则永远是一种外在于社会、游离于社会人群、在边缘,这对文化资源的耗费和消解是非常严重的……
公益事业的发展……早期的是官方,后来是半官方,最近两三年,尤其是汶川地震之后,我们看到民间的、草根公益的蓬勃发展,就是公益越来越沉淀下来(下行路线),越来越跟社会的底层结合起来,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从“政策型公益”、“资源型公益”,越来越趋向“志愿精神(道德感召)引领的公益事业”,就是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能做的草根公益,今天中国,公益事业越来越明显的具有一种人文精神启蒙的作用。
教化事业,越来越跟社会发展,产生一种内在的结合。文化和公益的合流,以人文教化为其自觉使命的新形态的中国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参与基层社会重建,推进“文化社会”发展新阶段,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社会一个大转变的时候,对公益领域需要新的认识,对文化领域也需要新的认识。
我们看三个层面:
第一,志愿精神是西方给我们的一个宝贵礼物,有大用处,给当今中国的社会心理找到了一个出口,我们要十二分的珍惜;
第二,中国的社会问题很严峻,这种社会危机,给了中国文化一个转换和重建的机会,这是我们的道场;
第三,中国问题,在人类文明文化困境的21世纪,如何解决,具有世界意义……
这三个层面,一个是精神的坐标,一个是社会的坐标,一个是文明的坐标。(这三个坐标、三个向度,结合起来,就是一个立体的坐标系,构成青年文化公益事业的价值描述。)
志愿精神,和本土公益发展路径,应该是我们观照今天中国文化重建和社会重建,很重要的两个核心内容。如果没有找到一个精神的坐标,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发展路径,那么我们现在所有的社会动员、和文化动员,这些资源、力量,何去何从,怎么去引导,将成为一个巨大的疑问。
所以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在微观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对宏观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把握。
在这样的一个场合,我觉得请到廖老师是非常合适的,对于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些分析和判断……
廖晓义:
特别高兴和各位同道、同仁在这里来探索公益领域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非常敬佩逄飞十二年如一日在这个领域的坚守,也很感佩志愿者联合会最近做的很多的社会性的、草根性的传播和教育工作,从这两个机构平台上我们来分享一些关于公益的一些经历和想法,我觉得很荣幸,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事情。
公益领域到了大家必须正本清源、仔细思考的时候,这种思考不是依靠一些学者,关键是我们行动者本身……
环保历程片子播放……
地球村主要的工作,一开始是立足社区,我们有一种落地的嗜好,和宣武区政府一起尝试了中国第一个绿色社区的试点在建功南里,并且推动了垃圾分类、节能,后来包括“26度空调”这样一些叫做“绿色生活”的行动,在1999年我们在延庆租了一片2800亩的山地,租了50年,在那里就想进行一些绿色乡村的实验,让人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做环境教育,之后我们又做了关于10个乡村、9个民族的调研和片子,真正的落地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我自己带的地球村的一个团队在那里住了两年,在一片废墟上实现一个生态文明的理想。
我自己做公益也有22年的经历,组织也有17年了,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目前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些想法,我想讲几个话题,一个是公益的传统(公益的由来)、公益的意义、公益的形态、公益的领域、公益的方向、公益的自律和原则、公益的路径、公益的市场、公益的薪金、公益的研究、公益的教育这几个点。这几个点的话题,任何一个小的话题都应该是一个研究报告,我们是在底下做事的,没时间提炼的那么精细,只是从很感性的(角度)就这几个话题分享一下我们的感受。
…… ……
我是1954年生人,17岁上山下乡到西双版纳待了三年,我很幸运在世界观形成的时候真的接触了泥土和阳光,23岁成了工农兵学员(不考试);毕业以后以比较成绩优异留校当哲学老师,所以在23岁的时候走上讲台(喜欢交流、不喜欢太多的机器),在学校里待了五年,为了研究的理想读了研究生(三年),幸运地成为了中国科学院的一名研究人员(助理研究员),出国做国际环境政治的访问学者(不到一年)……
小时候的理想是当女博士、女哲学家是我的一个很深的向往。后来在搞环保和当女博士之间选了搞环保。美国大学给了我一个荣誉博士的学位。我觉得我太幸运了,不考试就得到了这样的一个学位,我觉得我这一生这么幸运,不考试读完大学、不考试得到了学位(只有研究生的时候考试了)。为什么一定要走环保路,我觉得是我生命的一种诉求,我觉得公益是每一个人骨子里的一种诉求,有的人发现的早,有的人发现的晚。我觉得公益之心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的东西,我们做公益人很幸福,我们能把内心的最深的诉求,最深的终极关怀变成你此生的行动,甚至变成一种职业,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所以我理解的公益不是奉献是收获。我放弃的一些东西,别人觉得很重要,在我的心目中没有那么重要。于是就走到了今天。
我曾经是西方文明狂热的追随者,我觉得西方文明现代化遇到了问题,又跟他们学环保,又觉得他们的环保也有了问题,因为他们的环保不把生活方式的改变作为环保的内容,而是在保持美式、日式生活方式的前提下让山更清、水更蓝,其结果必然是污染输出、生态输入,实际上以整个地球的资源为背景的一种消耗,而且他们鼓励人的欲望,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要搞环保,我认为现代化的基本矛盾是:人的无限的发展欲望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
不能再造一个地球!
只能节制欲望。“节制欲望”这个词现在似乎是政治不正确的一个词,这很荒谬,我们把人的欲望导向(膨胀),现在就是把人变成消费机器、生产机器,消耗有限的物质,把它导向(膨胀);另外还有两个领域,蓄心能,滋养你的精神空间,让你更快乐、更饱满导向对自己生命的关注,对自己身体的关注,积累“丹田的气”。
我采访霍金的博士(天体物理学家),他说:“在物理学界,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有这样的一种共识,我们看得见的叫物质的东西只占5%,另外还有25%是看不见的是暗物质的(我们说的新),70%是能量都测不出来,但是用其他方式存在的,我们叫它暗能量,就我们说的心,我们这里有一本书(指《东张西望——廖晓义与中外哲人聊环保药方》),是20位中外哲人论道,就是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从量子力学里给我们讲了禅和道家里说的“恍兮惚兮”,是我们古人用身体作为实验做提升的东西……量子世界就是蓄心能,心灵的能量,给人带来的穿透力,给人带来的那种张力的快乐和饱满、愉悦,所以就做了一个“蓄心能、增体能、惜物能”的中国式环保的基本的理念。怎么样把它变成现实呢?
在城市是有些困难,所以我们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关注乡村,所以我们相信国学在乡土。一直到了2008年的时候灾后重建是一个契机,我们申请到了将近500万,李连杰基金会、青基会、南都、友成加起来差不多500来万的资金,开始在废墟上建了一个这样的一个家园,确实是生态民居以及环保设施,有开始生态产业的转型,生态养生……最重要的它是生态伦理的教化,还有它的生态建制,它不像别的乡村只是“村、支两委”,村民像一盘散沙一样,我们那儿的村民散沙变成了土壤,叫“沙漠化治理”——社会的荒漠化治理,把这些沙砾一样的个体组织起来,组成一个生态协会,这个生态协会跟我们以及“村支两委”组成一个“联席会”,这样一个生态社会建制的工作,当然这个作为一个刚刚也不太久的社会实践有很多很多的问题需要大家更多的帮助和关注。
两年后,我回到我的老家,遇到了那儿的县委书记,很欣赏我的这个模式,搞试点,效果特别好,把上访村变成了乐和村,凋敝的地方再复兴,复兴乡村文化、发展乡村经济的可能性,大家在实践中间变成了一种现实。在重庆巫溪至少30多个乡村开始了这样的一个实验。
用社会管理创新破解留守儿童难题过程中间,引起了央视《春暖2012》的注意,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他们到处找社会解决方案的时候,发现这个模式比较好,于是他们就推动了10个县的领导,参加了《春暖2012》现场的晚会,之后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我们的社工团队就走到那边,以留守儿童入手,来再造乡村社会,来复兴乡村文化和发展乡村产业,因为我们的社工,社工走进乡村,因为要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社会有钱、政府有支持,给了我们乡村建设的一个极大的平台。
我们的社工进去以后做六件事,第一配合协调组(政府要建立一个跨部门的从县、乡到村的协调组);协调组把我们社工站引进去,建立社工站;社工站主要把村民组织起来,建立义工队、互助会、娃娃团、联席会;这样的乡村社会会吸引城市,于是有了亲友团对接,城乡相融;这样的一个方式我们叫“六面墙”,“六面墙”建立起来,再造乡村社会才有可能复兴乡村文化,社工站的第二件事是给娃娃点“七盏灯”——七个方面的课程:礼仪、经典、安全、养生、环保、爱国、技能,七个方面的教育;互助会、义工队开始耕、读、游、艺、养五个产业的推动,比方说我们现在有四五个社工,正在学习自然农业的技术,他们要成为政府购买的,对于农机人员进行培训的,成为老师,我们的社工进入,我们叫“乐和之家五六七”——六面墙、七盏灯、五道门,还是做乡村建设。
我们的使命是建设生态文明,我们要把建设生态文明国家战略变成落地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式,变成一种生活,特别是我们大家草根的力量可以介入、可以参与、可以推动的实实在在的工程。(放小短片补充)
第一个概念:公益不等于舶来品,我们一直以为公益这个概念是从西方输入的,其实我的经历,我最早发现公益的词语是在我的祖父的爷爷的墓碑上,他是从湖广移民到了四川,辛勤地耕作、俭省、培养孩子读书,做了一点生意、赚了一些钱、回乡做公益。帮助修桥、修路。
我妈妈老家的人告诉我,我的祖上的叔叔最早是办“清明会”,我的爷爷的叔叔组织“清明会”,是乡村人需要在一起搞公益活动,那一天大家要来捐一点大家自己家里的物品,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块公田,需要大家轮流做,麦子和庄稼收了以后的钱就放在那里,作为“清明会”活动的经费来源,而且这个经费来源是非常公开、公正、公平,我是找到了族谱,每一分钱怎么花的都是清清楚楚的,因为是熟人社会,所以当我们在一个陌生人社会,我们丢掉熟人社会里公益的土壤,我们去追求西方,西方天生就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就是靠严格的法律、系统来治理,西方有庞大的律师、监狱、法庭,有几千年的法理的系统,中国没有,现在想建,把本来的靠熟人社会的监督的功能弃之不用,我们觉得所有的熟人社会是落后的。给乡亲、熟人办事不是公益,这是天大的委屈(编者解释:在众人中低人一头)。
我们从公益的传统里,我觉得第一个大问题就是中国人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公益的概念、理想和系统,我管他叫“中国式公益”。
我们刚才讲的“蓄心能、增体能、惜物能”,是在讲中国式环保,中国式环保是深绿,深到心灵、深到身体。
中国式公益就是乡亲、乡情、回馈乡里。
在实际的回报中间体会万物共生的大道。用熟人社会的资源和规则实现我们的理想,中国式公益是地里长出来的公益。我觉得西方人说博爱是天上掉下来的,中国人说孝爱是地上长出来的。爱是你爱,给你生命,你能体会爱是什么。
第二:公益的意义;公益一定不是社会的点缀,是社会的空气,空气似乎看不见,但要没有他,我们就要窒息,以前雷锋好像说:“毛主席著作是粮食、武器和方向盘。”我说公益就是粮食、空气,也是方向盘,对于个体来讲,它是粮食,对于社会来讲,它是空气,粮食是什么,就是没它不行,真实的生命不可能成长。真实的生命一定是要靠公益来滋养的。中国文化不管儒家、道家、佛家,其实就是天下为公、和而不同,它是养育人的生命的能量、激发人的生命能量、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因为一个人有了五蕴身以后非常容易自私,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小空间,(公益)它帮你打开,给你生命的真相,是一个万物共生的真实的情况,个人不容易看到,是一种教化,教化是让你有一种公心、公正的、公平的一种,一个视角一个视野,所以中国文化就是公益教育,我也觉得,这也是一个中国文化和现代文明嫁接的最好的礼物就是公益。
帮助我们明白:什么是我们共同的福祉,什么是我们共同的价值,怎么形成共同的规则,现在这个世界出了问题,其实本质上是这三个层面出了问题,西方文明里挺困惑的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做公益能够把人引到生命的价值上面去,我觉得恐怕也是未来我们教育的方向。
公益的意义对文明来讲就是一个方向盘,一个文明不做公益就是死路一条,现在我们的工业文明就有这个大的问题,我们强调消费主义、利己主义,其结果环境危机了,个群分裂造成了社会危机,物我分裂造成了环境危机,身心分裂造成了环境危机,心智分裂造成了精神危机,整个就乱套了。“乐和”就是人类文明的方向,生态文明就是一个“和”字,中国传统就是一个“和”字。
所以我觉得公益的意义就是粮食、空气、方向盘。
第三:公益的形态;大范围分为职业公益和非职业公益。好多人有一种误区就是把公益仅仅理解为职业公益,参加了一个组织才是在做公益,才是公益人,非也,利他也就是公益,做好事也是公益。现在社会需要职业公益人来进行服务,推动一些进步和改革叫职业的公益,不能替代非职业的公益。当我们不再谈好人好事,不再讲存好心、办好事、做好人,这个文明5000年最宝贵的空气和土壤的时候,职业公益的苗也很难长,职业公益的任务是反过来培育非职业公益。
如果我们这些所谓搞职业公益人的目标不是去培育做好人好事,我们拿来干什么?我们拿职业来干什么?替代不了别人。我们地球村的基本方向是我们不是自己做公益,而是动员别人自己做公益,对于社会来讲,职业公益的任务就是培育非职业公益的土壤,并且从土壤里再来引发培育非职业公益的苗子良性循环,当然职业公益不仅仅是NGO,也包括企业界有专门的搞公益的领域,有专门的岗位,有些大企业设立社工的岗位,政府也会有专门的官员有任务做这些事,特别是搞社会管理创新的地方。这个很广阔,尤其是现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拿出很多钱来就是要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给我们的公益人提供了特别好的条件。
第四:公益的方向;利他是一个大的范围,利他不足以表达公益最本质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很简单,为公、天下为公,其实公益反过来就是义工,是为了共同体,一个民族也好、一个区域也好、一个人类也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经济共同体,为这个共同体的方向才是我认为真正公益的方向,如果说我们的公益助长了少数人更加自私自利,更加贪得无厌,是做了天大的坏事。如果公益不能引导人们关心公共利益、参与公共事务,遵守公共规则,那不是义工的公益。这种公益是替代了别人的责任呢?还是激发了个人的社会责任呢?
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个人的责任、个人的义务。今年2月份,重庆巫溪给了我一个荣誉“感动巫溪十大人物”我也是感觉非常的感动,非常的幸运。另外的九个人,都是做的非常底层的一些公益,瞎子女孩,自己拼命奋斗考上大学,一个侏儒小姑娘,现在成了皮影的小明星,就是这些,我很看重这些东西,他们在讲公益里最核心的东西,公益首先得把责任尽到,把自己的责任担起来,要不然不要说公益,一个都没有责任感的人去做好事吗?起码要把自己的责任担当起来。
公益尊重多样性。我们到一个地方做公益是激发了别人的内力了呢?还是对别人指手划脚。这是很重要的原则。
做公益千万不要把别人的责任替代了,如果把别人的责任替代了,那不是在做好事,所以我觉得也是公益的基本原则,一个是为公的原则,一个是为个人的基本责任的原则。
公益还有一个原则,如果因为你的工作挑起很多的社会的争端,人们之间彼此抱怨、不满,缺少包容也不行,公益要最后达到一种境界,一种互相的包容、互相的理解,我觉得公益如果能够促成这个东西,公益促进社会进步,从价值上至少有三个:大家的天下为公、大家的共生,通过沟通,达到一种包容。这个应该是我们促进社会公益应该达到的方向。公益要达到沟通、尊重、包容。和而不同、天下为公。
第五:公益的路径;我觉得公益要做事要做到落地、上天、联手、入心。
从个人的路径来讲,修齐治平是必不可少的。
第六:公益的市场;公益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是一个金矿。你是像淘金的人把金矿弄了以后,破坏了社会生态呢还是在维护他呢?这个已经谈了很多了。都有很多的市场需要我们有好的产品设计,有好的市场营销的能力、有好的团队管理的能力,我们地球村也是在不断地学习当中。
第七:公益的薪金;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我不展开。我只说一个原则性的问题:薪酬不等于价格。我们没有一条系统去评价、做价值评价,我觉得价值评价是很有意义的,一个人如果有一个价值评价,即使他的薪水由于各种原因不是那么高,但是他自我也好,社会对他的认同也好,也不会说在这个领域感觉到太失落,当然了最好价值和价格能对应,能够相应,地球村从来都是在价值和价格严重脱节的情况下走过来的……
逄飞:
感谢廖老师,她所提供的非常丰富、非常及时、非常必要的公益理念和公益体验。下边根据记录做一个回应。
真正的公益人喜欢“面对面说话”,这是一种“现场工作的方式”,其实这也是一切精神工作的特质,“在现场的对话”,或者说,是“道显现的方式”。
其次,公益人的“人生半径很大”,广阔辽远,从西方到东方,从理论真理到实践生命,从天国到尘世,从文化到社会,等等,是一种大幅度的迂绕或回归,是扫描了一整个时代之后的人生回归,是以自己一微躯生命的道义担当来追求人类的真理。
第三,他所实践出来的公益内容和公益形式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一个事情开始了,但随之而起的,有很多后起后续的,不断的连接、不断的生发、不断的递进,一个项目实际上是一个项目群、一个系列、一种合理而又现实可能的秩序……
廖老师在介绍“乐活家园”项目时,都具有上述特点。
在几大公益问题分析中,第一个,中国人的公益概念,我们的公益传统与文化实践、文化教化的传统是一致的,这是重要的一点,中国文化背景的公益概念一定是以道德为核心,以社区重建、社群重建、社会重建为指向。
第二个,公益的意义,形成共同体的共同规则、创造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追求共同体的共同福祉,是生命转化的通道,也是文化新生的导引。在目前中国社会心理修复时期,“家”的观念认知提供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论和原则之一。公益,是解决文明世界精神危机的主要的、根本的方法。
三,关于公益的职业化形态,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路径并不是中国公益的单一重点、单一路径,一定要注意社会动员中“道义”、“良知”的根本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公益的自觉,公益行动中的责任感来自于生命观。没有人性的自觉、伦理的自觉和文化的自觉,就会出现“公益行动当中的过度服务”现象,公益就会成为政治表演的工具,或者个人自娱的舞台。公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它引导人心向善,节制欲望,在工作中特别注意“伦理本位的底线”。公益必须“加注善的循环”,有利于人性、伦理和文化三个自觉。
五,没有使命的公益,过度放任和倚重市场的办法,将造成“破坏式的开采”。
六,公益人员的薪酬无法与价值相匹配,这将长期存在。行走在入世出世之间,只能此心自知,以精神财富为主。
七,目前的公益理论研究,必须要以实践为基础,书斋式研究无益甚且有误有害。一线实践者本身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是最宝贵和最有价值的,这也是我们“义工学社”的目的之一。……
-------------------------------------------------------------
3廖晓义——把生命“活透了”
(《芒果画报》张馨文 )
廖晓义,知名民间环保事业倡导者和活动家,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1996年开始推动公民参与环保,是第一位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的中国人。穿上旗袍,她可以用英文与外国政要侃侃而谈;换上便装,她又操着醇正的四川乡音和村民一起建房。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已经把生命“活透了”。
她的“乐和家园”的理想,是生态文明的乡村实践。这种披荆斩棘的开路活儿,必然意味着伤痕累累和被侧目而视。太多人放弃,太多人泼冷水。但是廖晓义如沐甘霖,快乐前行。
“廖娘回来喽!”
四川省通济镇大坪村,地处海拔1500多米的龙门山。汶川地震之后第二个月,廖晓义就一头扎进这座与她毫不相干的大山,开始了她实践生态文明理想的道路,她为之取名“乐和家园”。这一干就是两年。两年后,廖晓义暂别大坪山,回到了家乡重庆巫溪,开始了“乐和之家”的新一轮探索,但这座大山始终在她心里。
如今,廖晓义再次回到这里,为接待由中联部带领的“首届国际和平发展论坛”的参访团作准备。如此高规格的参访团,对大坪山来说,也许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廖娘”是村民对廖晓义的称呼。在山上的书院安顿下来后,第一件事,廖晓义就去探望那些她曾经最最熟悉的村民。走在乡路上,隔着田地,村民老远就喊着:“廖娘回来啦!”“回来啦,回来啦!”廖晓义操着四川话,和乡亲们挥手,热络地打着招呼。这里的村民,廖晓义十有八九都叫得上名字。
谢商明是乐和家园的骨干成员之一,木质的房子前年才刚建完,小院子很漂亮。“这样的房子住起来很安全,昨天还‘震’了一下,但是不害怕了。”全家人从头发花白的婆婆到年轻的媳妇,都称廖晓义作“廖娘”。廖晓义戴着大草帽,穿着普通乡民的衣服,和她们一一拥抱,热络谈天。
谢家房后,立着一排画有乐和家园宣传内容的展板,上面一步步的足迹,廖晓义如数家珍,明天她就要向中外来宾一一介绍。当年刚到大坪村时搭建的临时帐篷还在,在房屋建起来之前,廖晓义一直住在帐篷里。帐篷后面,是一个地震纪念园,廖晓义脚踩着满地的碎石片,背对着倒塌的房屋残迹,深深地叹了口气:“四年啊……”
这四年,廖晓义回到她阔别的乡土。像当年梁漱溟那批知识分子一样,深入乡村,寻找中国未来的出路。乡亲们也许并不明白廖娘想要做什么,混在村民中间,没有人知道这幅蓝图已然在她心中铺展开。
在央视“春暖2012——特殊的家长会”的节目上,云南姚安、河南兰考、四川开江、湖南炎陵等十个县的领导来到现场,邀请廖晓义去当地推广“乐和之家”项目。廖晓义也将带领着她的团队,深入中国老少边穷的乡村,真正从最草根的力量开始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进步。
心儿是年轻的太阳,坚定的琴弦
早上七点,半山腰上的这座书院还沉浸在一片寂静中。远处的山峰层次如水墨般分明,山气淡淡萦绕。面山而立,廖晓义感到了一丝平静与祥和。
前一天晚上,她还在组织村民排练迎宾的节目,直到晚上九点多,回到房间,还要准备向外宾介绍的英文讲稿。但是第二天她还是照例早起,一套峨眉明目操,一套易筋经,一套太极操,最后,还要随性地跳一支舞。前面的操还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但是舞蹈,就完全随她的心自由舒展翩跹。周围的人随口唱起了《相逢是首歌》,廖晓义马上随歌声轻舞起来,围观的人也情不自禁跟着动起来。“心儿是年轻的太阳,真诚也活泼……”廖晓义喜欢这句歌词,她回过头对记者说,其实还有一段,“心儿是永远的琴弦,坚定也执着”。
廖晓义说:“人的生命可以是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我做到现在就两条,一个是公益,一个是环保,公益让我们跳出自我,环保让我们回归大地,生命就打开了!”
离开大坪山,廖晓义又赶赴四川开江。她在颠簸的路途中还打来电话,为记者唱了一首《萤火虫》的歌:“怕黑的孩子安心睡吧,让萤火虫给你一点光……短暂的生命努力的发光,让黑暗的世界充满希望。”廖晓义说,这些社工就像萤火虫,燃烧生命,为世界带来光亮,无数的光亮汇聚,为世界增益光明和希望。
开路者,就是要披荆斩棘
《芒果画报》: “乐和之家”项目在您看来,它的意义在哪里?
廖晓义:这项事业还是乡村建设,是再造乡村社会、复兴乡村文化的一种努力。社会向生态文明的转型要依靠草根的力量,有了“家”一样的社会管理,才能破解留守儿童难题。
第二是培养农村社工,也就是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社工理论结合起来,培养参与农村社区管理的人才。
第三,就是中国式公益,我们引领的是乡亲乡情回馈乡里,让回望乡村和故土形成一种时尚。这个很重要,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一脉相承到现在,有个城乡的途径,就是从乡下科举出仕,晚年要回到乡村做乡绅。今天也是,有资源有名望的人回家建设乡村,真正畅行中国式公益。
《芒果画报》:为什么乐和之家选择从“留守儿童”的问题入手?它与您生态文明的理想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
廖晓义:我一直在找回乡这条路的突破口,这条路特别窄,怎么把瓶颈冲开?就是让社工进乡来帮助留守儿童。一两个月的时间,孩子的成绩从不及格变成及格,性格从不说话到开朗。孩子缺少的是家庭的关爱,这个必须靠“人”来解决。留守儿童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它关系到中国的未来。乡村是中国的根,乡童是乡村的根。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乡建也就解决一大半了,但终极目标还是通过乡建推动一种文明转型,现在是文明出了问题,必须朝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从乡村开始,乡村的建设从关爱留守儿童开始。
《芒果画报》:社工应该说是整个体系的重要环节,它发挥了一个怎样的作用?
廖晓义:社工有六个方面的工作,配合由政府担任的协调组,参与乡村联席会,连接城市爱心力量的亲友团,动员村民自我管理的互助组,组织娃娃团,建好社工站。再加上亲力帮扶孩子,就是“六加一”。真正的社工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希望用你们的平台呼吁一下,我们的力量太微弱了,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社工和志愿者加入我们。人太关键了,尤其是开始阶段。
《芒果画报》:开拓必然要面对挫折,遭受质疑,您一路走来,坚持的力量来自哪里?
廖晓义:开路就是要披荆斩棘!当知青的时候我修过路,那就是一片荆棘,你要开条路出来,肯定要到处划伤嘛。这不存在什么挫折,只是过程,就像今天下了一场雨,没有好坏,就是朝着目标的行进。
这条路是能走出来的,我们要让人看到希望。我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信心、信念,当然这一切都基于信仰,天地良心的信仰。因此我不会放弃。有多少人的辛劳集聚在这里,我没办法辜负这些人。
我的生活经验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少替自己打算,上天自会帮你打算。做环保到现在,越来越放下了,完全按照我理解的天时地利往前走。当你没有自己的打算,就是顺势而为了。
-------------------------------------------------------------
4乐和家园——破解乡村公共服务难题
(巫溪县政府顾问、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廖晓义)
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带来乡村的衰弱乃至凋敝,这是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的问题;能不能再造乡村社会、实现可持续的乡村发展,这是中国这样一个农耕大国所必须解决的课题;乡村的公共服务,则是乡村发展中的难题。经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我国很多乡村在硬件建设、信息平台、产业扶植以及落实各种惠农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软件建设特别是公共服务仍严重滞后,而重庆巫溪县乐和家园建设,在这方面做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探索。我作为一名巫溪籍的乡村建设思考者与实践者,有幸受巫溪县委政府的邀请,回到家乡亲身参与了这场社会实验。我认为巫溪乐和家园建设最为重要的创新,就是建立了一种“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治理模式,从而为破解乡村公共服务难题找到一条新路。
乡村公共服务:乡村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乡村基本上是党委政府加上村民委员会的行政管理。随着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公共环境资源的剧减甚至恶化,这种政府行政管理系统已经呈现出诸多的问题,第一是村支两委的凝聚力的减弱以及与大多数群众的分离,大多数的村民仍然处于沙粒一般的各家各户的分散状态,对于公共事物漠然并缺少集体处理公共事物的能力,有限的行政人员也很难面对一家一户的众多村民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第二、由于乡村强劳力外出打工以及乡村精英的不断流失,乡村的空巢状态,既缺少人才也缺少和城市的有效连接,乡村公共服务的问题难以实施;第三、政府有限的人力独自承担处理公共事务因而不堪重负,大量的惠民政策和资金通过狭小的管道进入,又缺少集体力量的监督,有的地方成为小部分利益集团的温床。
中国的发展是不是只有随着城市化而背对乡村、漠视乡村甚至消灭乡村这一条路?巫溪县用乐和家园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探索着另外的一条路,这就是把乡村变成乐和治理、乐和生计、乐和人居、乐和礼义、乐和养生的幸福家园。
乐和家园的蓝图折射着许多仁人志士的乡建理想,首先是乡村规划,包括村落、农场、书院、医馆和集市以及自然山水这样一个自生自洽的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型生存空间,村落按照自然人文的方式聚集或者“漂积”,并不要求一个整齐划一的排列;其次是基础建设,乡村的基础设施不同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在“三通”,即通水、通电、通路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乡村公共空间包括公共建筑的建设,保证村民的公共活动场所,也包括信息化建设水平,用现代的信息集约替代了过去常规城市化的空间集约,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购销、远程教育、远程治疗等等;第三是社会生态,既保存熟人社会的乡土特质,同时又具有科技时代的现代气息,营造现代社会所失落的“家”的感觉,即独立个体之间彼此相识、互补共生社会结构和社会氛围;第四是公共服务,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养生、环保各个方面,公民一方面享受着来自党政系统的大服务,又营造着社会系统提供的自服务;第五是民生指数或者说经济水平。乡村的民生指数不能和城市一刀切,也不能只计算收入水平,还要计人均环境资源的份额、生态产业的发展、人均公共空间的分享、空气质量、生态多样性的状态等等,还有乡村的乡亲乡情等。如果以GDP计算,民生指数应该包含环境GDP,文化GDP和幸福GDP,乡村在很多方面比城市要富足。这样的乡村,本身就体现了城市文明的优势,又保存了乡村文明的精华,还避免了西方常规城市化与生俱来的城市病。
这个让城市羡慕的引领生态文明的家园,也是许多留守乡村的农人乃至在外打工者共同的梦想。对于一张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在很长的时间里才能实现的蓝图,巫溪县委政府找到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这就是社会管理创新。
建立大群工,确立党政主导
当社会问题发生的时候,不少人总是习惯性地用经济手段来解决,这是难以奏效也很难持续的,甚至适得其反,越给钱社会矛盾越多。而巫溪县委探索的是一条靠社会建设来解决社会问题的道路。通过网格化覆盖等,让党政干部走进乡村走进社区,不仅提高了党政部门的公共服务效率,而且让这种服务成为人对人的靠近,人心对人心的贴近;通过建立群众工作部,设立民众联络、民意调查、民众服务三个中心和县、镇、村的三级网络,行使“整合群众工作资源、联系和管理社会组织、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督查群众工作落实和调研政策方法”五项职能,再加上“三项原则”、“三进三同”等等措施和制度,构成了一个大群众工作系统。如果说建立专门的群众工作部,是这个大群众工作系统的最具特色的举措,那么在群工部的各项公共服务中,最具特色的又是对于社会组织的培育、管理和服务。
衣食足则知荣辱,衣食足则问村务,是这个时代百姓的“内需”,满足这种内需是深层次的民生。巫溪县委政府运用乐和工作方法,不仅用乐和的梦想凝聚人心,而且特别注重用群众的方法治理社会。县党委政府从问题入手,选择了白鹿镇的大坪村、上磺镇的羊桥村和文峰镇的三宝村进行了试点,通过建立群众互助性的组织——乐和互助会,构建自治的基础;通过建立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村委员会为主导、乐和互助会协同、社工组织助推、网格单位支持的乐和联席会,搭建共治的平台;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道德法则,实现法治的保障。由此建立起了一种以“自治为基础、共治为平台、法治为保障”的村级公共事务管理机制。与之相应的,是一个整合社会资源的党政大群众工作体系,以保证党的领导;一组日趋完善的乐和工作方法,以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一系列承载百姓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以保证群众活动和干群互动的场所;一整套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系统,以激励公众参与和教化人心,从而将中央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管理创新战略落实为基层乡村的社会治理模式。
解决社会问题的要点是社会建设,而社会建设的难点是社会组织的建设。目前中国社会组织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一种是对于社会组织过于紧张甚至害怕,结果健康的社会组织没有机会得到注册发挥作用,那些不法组织黑恶势力就会生事儿;另一种态度就是不管的态度,注册了就任其发展,不闻不问,好像一过问一管理就是政府干预。巫溪模式在探索一条中道,就是对于社会组织既要培育又要管理,让社会组织系统与党政系统协同一致,通过引导乐和互助会这样的社区自治组织、引进乐和社工队这样的专业组织以及搭建乐和联席会这样的共治平台,把对一个个散状的公民的服务变成对于社会组织的服务,既提高了执政效率,又通过社会组织的服务连接了干群关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扶植互助会,发掘社会潜力
社会、经济、文教、环保、医卫等等的公共服务是一个繁杂冗沉的任务,只靠党政部门是难以独担的,尤其在地域广袤、人口分散的乡村。巫溪县委群工部在培育乐和互助会这样一种互助型、服务性、公益性群众组织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乐和互助会让村民有了更多的知情权、参议权和监督权,并在村支两委的领导和安排下分担了一些公共服务的重任,比如公共区域的垃圾管理,比如孤寡老人的关照和留守儿童的照顾,矛盾纠纷的化解,坝坝舞、养生操等文体活动的组织等等。他们在义务分担公共服务的同时,倡导了一种自力自强的乡村文化,引导村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权利的时侯,不忘履行公益公心的责任,被服务的同时培养自服务的能力,遏制了在享受公共服务之中的某种可能滋生的贪欲和抱怨。
在群工部和乡镇党委的支持帮助下,乐和代表的产生经由推举和选举结合,把村中主持公道、德高望重的人们推出来参与公共事务,这些乐和代表不拿薪水的志愿者身份使得他们在村民中享有特殊的感召力和说服力,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的参与愿望,又让他们对于村民的信任有一种特别的责任。几个试点村的乐和代表特别是乐和互助会的会长,都有着令人感动的公益故事。城市社区也不例外,城南社区乐和协会的会长以前一直都是四城同创的积极分子,但当她成为会长时,她真的感觉不一样,责任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主动地去解决了很多问题,把以前认为是政府的事情变成了群众自己的事情。村民有了互助会这样一种自治组织作为参与的平台,激发了责任感和道德感。原来的上访村、吵架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白鹿镇大坪村是一个矛盾突出、集访次数达29次之多的“告状村”,上磺镇羊桥村是一个村民间不喜往来,各自为阵的“自私村”,通过建立乐和互助会入手的社会管理创新,都变成了乐和村、公益村、零上访村。原来的上访骨干会变成乐和家园建设的乡村精英,村民们会全义务地清理全村和周边的垃圾并建立垃圾管理规章,会主动捐木头出义工建造乐和家园的公用大门,会以低于市场价格一倍的方式为村里的公共空间拿出自己的土地,会在寒冬的火炉边一起商议怎么“德业相劝”,一起打造生态品牌,会组织起来不打麻将而是每晚唱山歌跳坝坝舞。
几个试点村的两委都积极肯定了乐和互助会的协同作用,尝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自治机制和自主精神的甜头,大坪村的村主任曾清帮说:“自从有了乐和互助会,村里的很多事情就好办了,很多矛盾都能够化解了”。三宝村书记苏波说:“乐和给三宝带来了新的希望,其实就是群众参与的新希望。过去是村支两委做事情,群众监督,群众还不满意,现在是群众做事,两委来监督和服务,群众反而还满意了”。对于村支两委来说,乐和代表们不仅分担了工作压力,加强了群众监督,也为村支两委输送了公共服务的人才。乐和家园的理念与乐和互助会的平台不仅激活了原有的村民代表的热情,同时提供了更多的人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空间,一些以前默默无闻的村民获得了展示自己的公共精神和能力的机会。乐和代表的积极作为也激发了一些党员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村支两委不仅因此而解决基层廉政的问题,提高了自身的耐腐蚀性,也获得了更多的工作助力,发现了更多的人才,互助会的一些骨干因此被吸收进了两委,有助于完善两委的能力和形象。
引进社工队,整合专业资源
有了乡村社区组织的协同,是不是就能够完全解决乡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服务的问题呢?我们知道,乐和互助会这样的组织在对于村务发表见解、动员群众、化解矛盾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仍然受着专业方面的限制;乐和互助会的成员并不是脱产的职业性的社会组织,无法占用过多的时间来专职进行公益服务,他们的最具有动员力的道德形象也不便接受务工补贴,所以就需要职业的专业社工组织,来为村支两委分担公共服务。
在社会系统的公共服务功能中,社工组织是党政系统的另一支助力。这些从事社会服务的公益组织往往由专业的学者和大学生组成,他们不是村官,而是“村干”,也就是乡村干事。一来可以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并且让大学生在乡村工作中得到锻炼,提高工作能力,二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协同政府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软件建设这个大课题,第三可以引进城市资源和帮助市场对接,推动以人为本的城乡统筹,第四还可以作为一种防火墙,协助政府监督惠民政策的落实。作为职业的公益组织,社工组织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和公益基金会的支持得到项目和行政的经费,可以解决公共服务的人力成本,他们的专业背景又可以帮助提高村级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专业水平。
北京地球村作为一个受到国家几大部委嘉奖的公益品牌,受巫溪县委政府委托,来到基层、来到乡村,在巫溪乐和家园建设的三个试点村提供了环保、文教、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乃至生计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并动员自身的社会资源加强了巫溪与很多专业学者和著名机构之间的来往,政府为之提供住房办公场所和交通等方面的支持,友成基金会为巫溪志愿者驿站的大学生提供经费补贴,这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互补和创新。为了解决社工不足的问题,巫溪县委正在探索本地社工的成长之路,对于本地的年轻人以及一些退休人员进行培训,扶植本地的社工组织,来分担乡村的公共服务。我认为各地基层政府都应该加强乡村和大学特别是有社工专业的大学的合作,在村级活动站建立更多的社工站以及乡村社工的长效机制,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和具有乡土情结的人们走进乡村,通过加强对于社工组织的培育和管理,把乡村的公共服务做得更细更好。这种城市社工组织下乡走以人为本的城乡统筹新路,也是一种创新,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
搭建联席会,构筑共治平台
乡村的公共服务,单靠任何一个方面都是难以完成的,所谓独木难支。以往的村级事务管理,往往只是村支两委的事,大多数村民对于公共事务冷漠,外面的社工组织更是很难下到基层和乡村。而当乡村的公共事务有了多方的关注和参与的时候,如何能够将多种力量聚合起来共同治理呢?巫溪找到了一种有效的平台,这就是乡村联席会。
联席会是一个由村支部领导、村委会负责、乐和互助会协同、公益组织助推和网格单位支持的共治平台,每半个月或一个月由村支部书记召集,联席会的程序通常由各方汇报交流、讨论、决议几个环节组成,以此保证村支两委的方针政策和行政任务的下达、民情民意的上传以及对于社会组织的信息了解,以此落实乐和代表们的知情权、参议权、监督权以及分担公共事务的义务,也以此帮助社工组织和网格单位了解情况,以从各自的渠道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在意见难以决断的时候,村支书有一票否决权,其他参与者可以保留意见,越级汇报。联席会相关各方互相给力又互相监督,既有民主又有集中,体现着互补共生、和而不同的和谐文化。联席会作为村级公共事务管理创新,作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乡村治理样本,破解了乡村公共服务的若干难题。
比如乡村普遍的令人头痛的垃圾管理问题,如果只用行政加经济的方法来处理,似乎除了政府出钱来雇佣专人清扫别无他法,而在巫溪乐和家园试点村,村支两委只负责协调垃圾转运的事务,乐和互助会负责组织和管理,村民们义务分片管理公共区域的垃圾和定期清扫,社工组织负责垃圾分类的教育指导。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几乎零成本地解决几千人的村落垃圾管理问题。公共空间的植树和管护也是由多方分工负责,在很多地方为“年年植树不见林”的管护发愁的时候,这里的幼苗成活率很高,大坪原来很难推动的沼气等项目的实施等,也因为有了乐和管理模式而得以顺利实施。
有了联席会,一方面激活乡村自身的乡土道德土壤,一方面引进外面的道德教育资源和教育专家,让乐和的礼仪和道义的培训教化活动有声有色,太极拳、养生操、坝坝舞、山歌谣等等,群众健康管理和体育活动不再是村支两委的工作负担,而成了由村支两委安排、乐和代表组织、公益机构和网格单位支持的乡村生活。巫溪县在今年9月28日孔子诞辰启动的“相约论语、全民读经”,11月3日发起的“国旗在心中—升国旗、唱国歌、讲国情、诵国学”的活动能够在乡村落地,也是因为有村支两委主导、互助会协同、社工助推、网格支持的共治机制。
联席会这种具体的多方共治平台为建立乡村的食物质量保障系统打下基础,并为建立市场的诚信系统,从源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探索可行的路径,今年的羊桥大米第一次带着农户的照片和生产档案到了重庆和成都的消费者手中,互助会负责农户不打农药的质量控制,社工组织帮助拓展绿色市场和敦促生产档案,村支两委协调行政事务。
乡村联席会还担负起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的落地任务:村支两委负责统筹协调;网格单位提供相应的政府帮扶,乐和互助会负责组织爱心妈妈,让邻家的妈妈照顾邻家的娃娃,包括洗衣、做饭、辅助功课、陪伴、接送上学等,社工组织主要提供专业服务和培训,把留守儿童组织成娃娃团,教孩子们读经典做养生操等,并为爱心妈妈们搭建诸如手艺和旅游市场等等的生计平台。
显然这样一些综合的公共服务单靠某一个方面是无法完成的。事实上,联席会已经超越了西方社会学的“参与”概念,而体现着“共生”的精神,体现着“和而不同、互补共生”的中国智慧。这种政府主导的共治机制调动了村民的自我管理的潜力,提高了乡村综合管理的效率,抑制了乡村基层组织可能发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降低了行政和维稳的成本,凝聚了民心,也因此有可能弥合党政主导和公民参与之间的断层,重建政权与民众的感情。
守护中国心,承传中华文化
说到公共服务,很容易被理解为只是一种物质性操作性的民生,但在乐和家园建设中,这种公共服务更注重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公共精神的培养、君子人格的引导,因为乐和家园理念是以“乐道尚和”为基本哲学底蕴的,基于此的公共服务,也就具有一种特别的精神品格和教化功能。
“乐和”是一种生于本土、源于传统、基于现实的理念和话语,它将社会主义的红色信念、生态文明的绿色理想与传统文化的乡土智慧融于一体。用社会主义的红色信念诠释乐和,是社会共治、经济共赢、生命共惜、文化共荣、环境共存;用生态文明的绿色理想诠释乐和,是生态社会建制、生态经济发展、生态保健养生、生态伦理教化、生态环境管理;用传统文化“乐道尚和、互补共生”的哲学诠释乐和,是个与群和、利与义和、身与心和、智与德和、人与境和;用梁漱溟先生的乡土文化诠释乐和,是“向上之心强,相与情意厚”;用社工的语言诠释乐和,是“树公心、凭良心、存真心、尽孝心、献爱心”;用羊桥的村民语言诠释乐和,“乐和就是一家人”、“乐和就是一条心”,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能接受。大坪村的一位乐和代表给农民日报的记者说:“说别的我们不懂,一说乐和,都明白了,好事,搞!”
与巫溪社会管理创新相应的是社会教育创新,与乐和的精神内涵相应的是乐和教育培训系统的建立,县级层面的党校、学校和乐和书院、乡镇层面的乐和讲习所、村级层面的乐和大院,构成了一个能够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公共服务的载体。公共服务应该是方向与行动的统一、权力与义务的平衡、修身与建制的兼顾、服务与引导的同步,否则,公共服务可能迷失方向、助长贪心、加剧物欲、滋长只认钱的物质主义和太自私的个人主义,引起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而乐和文化教育培训系统的建立,就是在执行服务民众的职能的同时,履行着引导民众的职责。如果说“乐和”是一种精神,那么“家”就是一种社会关系,“园”就是现实的自然的和有形的空间,乐和家园四个字本身体现着万物共生天下一家的内涵,牵动这人心深处的那一份仁爱,爱万物、爱他人,爱自己,彼此依存、彼此包容、彼此感恩、互敬互助。仁爱是最高的道德,它是能够把政府工作变成社会组织和民众生活之共识的根本,是每个生命体的诉求。事实上无论是社会主义的红色信念,还是生态文明的绿色理想抑或传统文化的乡土智慧,都指向一个方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互补共生、万物乐和,干部讲公心,民众讲公德,人人讲公道,所以羊桥村村主任说“乐和就是归本”。
巫溪模式以大群众工作系统和网格化管理保证了党政系统主导,又通过以自治共治法治的社会治理模式建立了社会系统的协同,并通过从乐和书院到乐和大院的社会教育系统体现着对于乡土文脉的尊重和中国智慧的传承。中国农村基层建设的两个问题:底层的道德力量和专业公共服务,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工组织与村支两委的协同以及联席会的机制找到解决的方案;科层化行政化所难以避免的和群众的分离得到重新弥合,纵向的行政管理和横向的社会管理能够有机融合,前者成为后者的支架,后者成为前者的底盘。上层需要的维稳与下层需要的参与不但不冲突,反而成为了互相依存的条件。这是按照西方的冲突理论无法解释的。西方的文化基于个体,而中国的文化基于家,巫溪的社会建设是家一样的共同体的营造,家的感觉,家的设计,党政主导的共治机制就像是一个家,单靠政府是不够的,就像一个家庭,单靠家长是不够的,它需要所有的家庭成员都给力,特别是社会组织的协同,家长也要为家庭成员们创造更广阔的共治平台,家和万事兴!
西方思维是主体客体的思维,是各自为战、冲突博弈的结构,而中国智慧是阴阳互补的思维,阴阳是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共同体的思维,就像一条龙自身各个部分的互补共生,而不是西方社会管理的几条龙的博弈和同质化制衡,它不同于西方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而是亦此亦彼的包容,这都需要我们自觉揭去西方冥尺的标签,创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社会分类系统并弘扬这后面的中国哲学思维模式:和而不同、互补共生,各方秉承共同的立场、认同共同的价值、建立共治的机制、实现共生的目标,探索一家人,一条心的中国乡村社会管理之路。
-------------------------------------------------------------
5“乐和之家”项目简述
以家一样的人间亲情,创新家一样的社会管理,创造家一样的公益服务,为留守儿童找回一个家!
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这些孩子身上承载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沉重社会代价。他们的童年苍白孤寂,他们面临重重的生活困难和教育困境。他们的处境集中反映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他们所需要的社会援助与扶持,也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既有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捐助,更有家庭关爱、心理健康的精神慰藉。从政府到民间,已有越来越多的关爱行动投向了这个群体。
“乐和之家”是大学生社工进入农村社区、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公益慈善项目,在政府的支持和督导下、通过社工服务、带动社区自助、联动社会帮扶,为留守儿童提供家一样的社会管理和关爱。项目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项目基金募集和管理单位;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为项目执行单位;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为项目指导单位;参与区县的党委政府为项目督导单位;基金会中心网为信息披露单位;中国央视“春暖2012”节目组牵手多家媒体支持单位。
“乐和之家” 首批项目将在地处老少边穷地区的一百个乡村建立乐和之家项目点,并为这一百个乡村派送一百名社工。这是一种通过社会管理创新破解留守儿童难题的社会建设工程,是一个提高留守儿童和农村妇女素质以及社工本身能力的文化建设工程,也是一场探索新型救助模式的公益创新。
项目服务内容
乐和之家通过构建家一样的社会管理模式调动社区的自助潜力,通过搭建家一样的公益平台,聚集社会爱心人士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共同为留守儿童和帮助留守儿童的爱心爸妈们提供三大服务,即教育服务、生计服务和交流服务。
社工的任务主要是配合当地政府和社区组织,为放学以后回到乡村社区的留守儿童们组织娃娃团,提供安全、国学、体育和保健和环保教育并组织相应的活动;助推邻家妈妈和邻家的留守儿童结爱心对子,并为爱心妈妈和爱心爸爸提供相应的教育培训乃至生计培训;为留守儿童所在的社区和学校沟通,进行定期的信息对接,并通过项目的交流让乡村留守儿童与社会爱心人士沟通。
爱心人士可以通过资助社工志愿者的方式,或者自己申请成为社工志愿者的方式服务留守儿童;一名社工驻村一年的服务共计6万元人民币,其中30%用于100名社工志愿者津贴;8% 用于社工志愿者集中培训;46% 用于乡村留守儿童娃娃团和妈妈队的活动;10%用于专家实地调研、指导和评估;6% 用于项目管理。社工志愿者的服务内容包括教育、生计和交流三大类。
爱心人士也可以通过为这些乡村社工志愿者搭建后援平台的方式来帮扶留守儿童。教育平台是为留守儿童的学习资料和教育活动文体活动提供人财物的定向捐赠;生计平台是为耕读游艺产品提供手艺设计、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技术支持和市场推介,以智力支持和慈善购买的方式来支持爱心爸妈的公益行动,以支持乡村生态经济发展的方式鼓励妈妈不走或妈妈回家;交流平台是为这些爱心对子们创造互动交流的机会,包括制作照片故事、拍记录片、办夏令营、以及各种交流往来活动等等。社工志愿者将定期向资助人和有关单位及媒体传送项目简讯,接待考察的调研机构,协同相关部门推动爱心妈妈生计平台和市场营销,乡村旅游、农产品和手艺品,共同扶植公益市场,探索公益创新。
项目运行机制
政府督导: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党政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有机结合。政府通过培育娃娃
团、联席会这样的社会管理机制、进行部门协调、创新政策配套、保证公共活动空间等,督促引导项目的实施。负责社会建设和留守儿童的领导、部门、以村官为首选的责任人与乐和之家项目对接,使得项目能够成为当地政府实施留守儿童国家政策的助力。
社工服务:以往一些关于留守儿童解决方案缺少专职社工的持续介入,尤其是缺少走进留守
儿童的生活场景的社工服务,该项目是组织社工走进乡村、驻扎乡村,服务乡村,有社工的
专业服务和邻家妈妈们和联席会各方的乡亲照顾,社工本身也得到能力提高和人格提升。
社区自助:许多关于留守儿童的方案基于学校,该项目则是基于农村社区,基于孩子放学以
后的生活空间,而且是基于社区联席会、妈妈队和娃娃团这样的社区组织和社区管理机制,
并以提升社区自身的自助互助能力为目标。
社会帮扶:该项目将基层政府、社区组织、社工组织、基金会、受益者、捐赠者和媒体连接
一体,形成多元互补共生的综合机制。进乡村、接地气的社工成为了社区和社会之间、乡村
和城市之间、顶层和底层之间的桥梁,让社会的关怀和资金进入以社区管理为基础、以社工
组织为中介的可持续机制。
项目管理机制
“乐和之家专项基金”,是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为乐和之家项目设立的专项基金,以提供项目的资金支持,基金包括对于社工的自助,也包括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设施教材和特定活动的支持、对于爱心爸妈的生计支持和有关留守儿童的各种交流活动的支持。
“乐和之家办公室”是设立在在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的项目执行协调中心,以执行具体事务,包括与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相关部门合作提供对于社工志愿者的专业服务,对于基层政府的沟通协调沟通、搭建乐和之家的后援平台以及项目的人员和财务管理。
“乐和之家家长会” 由项目合作机构以及专家和领导组成的顾问小组和监事小组形成,以确定项目宗旨、指导和检查项目执行;通过网络建立日常的工作连接,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听取项目汇报,检查项目进展,商议项目事务。
“乐和之家家务网”是专为项目开设的服务性的网站以开展关于教育、生计和交流的网上服务;网站将为设有项目点的乡村留守儿童建立窗口,为社工信息交流和能力培训建立网上课堂,为社会帮扶建立通道,爱心爸妈们搭建生计平台。
“乐和之家亲友团”是由社会热心人士组成的聚集人气的团体。亲友团由热心人士组成,也特别鼓励建立乡村与社区、与企业、与高校结对子,留守儿童的家庭与城市家庭结对子;亲友团团员在帮扶乡村的同时享受乡村的生态产品和返璞归真的乡村后院。
项目监督机制
政府督察:地方政府的部门定期督察:项目将委托参与区县的政府进行督察,党委群众工作部或者政府的民政局和社会建设局,以及相关的乡镇干部,将定期对于参与乐和之家的社工志愿者进行沟通督导,社工志愿者也将定期进行书面和当面的汇报,并与当地的留守儿童工作进行配合与对接。
村民监察:乐和之家乡村联席会是由村支两委牵头、村民组织、社工组织、相关的政府单位乃至参与捐助的企业等共同组成的共治平台,定期商讨监察乐和之家项目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并商议开拓新的资源。
专业审察:项目的财务管理严格遵守公益组织的规则和慈善的原则,委托专业机构审计审察,审计的流程和方法根据设计部门的要求实施,并将审计结果公布于众。
绩效考察:乐和之家作为集社会、教育乃至生计为一体的服务项目,是一场综合性的社会实验,需各方专业人员支持参与和多种形式的绩效评估方式探索,项目将委托第三方进行绩效评估考察,并根据评估进行相应的项目调整和改进。
信息观察:通过基金会中心网定期的信息披露,鼓励人们在了解项目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批评建议和多样化创新设想,以帮助项目的深入;也通过双向的沟通交流,鼓励人们对于社会实验特别是公益慈善实验的包容和援助。
接受直察:建立授予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直接通道,让捐赠者和受捐者之间形成沟通直线,鼓励捐赠者通过乐和之家办公室的协调中心,亲身参与和了解项目的进程。
乐和至爱,天下一家,让我们用家一样的亲情,营造家一样的社会,为留守儿童也为我们自己建一个乐和之家!
有关乐和之家项目进展,请参考:
乐和家书一期:http://www.gvbchina.org.cn/fuwu/lhkx/no2/kx.htm
乐和家书二期:http://www.gvbchina.org.cn/fuwu/lhkx/no3/kx.htm
-------------------------------------------------------------
6“乐和之家”项目社工招聘启事
生活在大都市的兄弟姐妹们,你想服务乡村,为乡村留守儿童建立一个乐和之家吗?来自乡村的朋友们,你希望为自己的家乡带来幸福快乐,让家乡的孩子不再苦苦留守吗?刚走出象牙塔的弟弟妹妹们,你想在挥洒一腔热血,为留守儿童献上一份爱的同时,获得行业顶级专家学者培训指导的机会吗?现在,公益机构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乐和之家项目” 全国范围的社工招聘工作正式启动了,将为你搭建一个投身乡村建设,提升自身价值,实现人生梦想的平台。
一、服务事宜:走进乡村,配合当地政府和社区组织,组织娃娃团:为乡村留守儿童提供安全健康指导、孝爱礼仪培训和生态环保教育;帮扶爱心妈妈:助推邻家妈妈和邻家留守儿童结爱心对子;沟通村校:做留守儿童的校外辅导员;连接城乡:定期进行城乡信息交换,通过项目的交流让乡村留守儿童与社会爱心人士沟通。
二、应聘要求:1、大专及以上学历;2、身体健康;3、愿意服务乡村,善于与村民沟通;4、能接受长期的农村生活;5、保证一年以上的服务时间。
三、工作地点:独具地方特色,淳朴自然的百个乡村,分布在重庆市巫溪县、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县、云南楚雄自治州姚安县、四川达州市开江县、陕西安康市镇坪县、湖北宜昌市五峰县、湖南株洲市炎陵县、广西河池市巴马县、河南开封市兰考县、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
四、待遇及保障:
1、待遇:每月基本津贴1500元/月,提供通讯和交通补贴200元,为不解决住房问题的地区提供住房补贴200元。为每位社工购买意外伤害险(按团中央西部志愿者标准);
2、保障:推荐就业、入学,地球村将为每位完成服务期的社工撰写国内外就业、就学推荐信。地球村将对服务满一年的社工进行考核评比,优秀者可获得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提供的助成金及成为正式员工的工作机会;
3、荣誉:地球村将为每位完成服务的社工发放荣誉证书。同时,地球村会利用自己媒体资源对社工典型事迹进行报道,推荐社工的优秀作品(文字、摄影等)给相关媒体;
4、学习机会:我们将为社工集中提供1—3个月的专家培训,内容包括安全、健康、环保、国学、生计和生命教育等课程。后续工作还将持续得到行业专家支持服务;
5、实践机会:与当地政府、基金会、社会组织、学校、乡村社区多方面的接触,独立管理项目,深入基层,参与有机农耕、乡村旅游及传统工艺实践,探索公益市场和公益创新。
应聘者将个人简历发至:office@gvbchina.org.cn或wanjing@gvbchina.org.cn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裕民路12号华展国际公寓C座301室
联系人:万晶 010-82252046,010-82252047
网址:www.gvbchina.or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