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总干事逄飞贵阳、广州之行简记
2 “一切为了农村学生”教育高峰论坛简记(一耽北京小组义工李艳青、张眉)
3 团结湖公益晨读义工小组在北京市朝阳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诵读比赛”中获奖
4 缅怀一位年轻的义工——尚晶(河北省涿州市文昌祠义塾)
………………………………………………………………………………………………………
总干事逄飞贵阳、广州之行简记
2012年11月12日至23日,总干事逄飞前往贵阳和广州,和当地文教事业朋友、公益事业朋友座谈。此行主要目的,是希望各地朋友参照和借鉴“一耽实践”的理念和经验,把文教工作与公益活动,尤其是草根公益活动,做一个跨界的联合,彼此深度交流、深度理解、深度融合,促进文化社会自觉和本土公益使命自觉,更好推动本地区的道德扎根工作和教化培育工作。同时,也特别希望草根NGO在目前(社会发展阶段)情况下,主动做一个自身历史的回顾、总结和提升,通过“义工学社”这一形式来加强理论建设,以“学”来引导志愿、义工和社会工作,以“道义实践”来促进人文精神的觉醒和社会价值的重建。
一、11月15日下午和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座谈交流。
座谈会现场
右起:段光菊(贵阳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老师)、逄飞、张新民(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史学会理事)、赵蓉(马来西亚钟积成先生“经典情商”课程贵阳推广者)
11月16日下午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举办汉服成人礼
简记:客寓中国文化书院四日,住鹿鸣楼。书院一方,典雅清净,错落古朴,回廊穿行,漫步拾阶,俨然有洞天高举、气韵化现之感。张新民先生诚悫端方,含敛和中,黔地一方教化,信由率以斯行。书院道风纯纯,青年学者勉学笃行,以继阳明心法为志。
十五日下午座谈,除了一般介绍“一耽实践”的历程、经验和理念,特别涉及四点:
1中国社会秩序重建的心理基础和生活形态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人文科学的方向必由这种“社会学的观察和实践”作为现实的出发和立论的方向。
2十余年间,讨论儒释道者多矣。而我们的看法是,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主要在发展人格、提升人生道德境界、开发人的生命智慧,以此之故,必要有“新生命的创造”、必要在“个体和族群的一段崭新的生命事实”基础上,而后可言今日所见证之儒释道。
3我们的一个实践认知是,在今日中国的“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方法和理论”中,充满着活泼生动、具体真实的儒释道智慧发用,我们必要在“社会学的创造”中,完成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工作。
4青年学者一定多做公益,深入做公益,努力做草根公益,今日草根公益是人文精神充分实践、充分验证、返本开新的社会性道场。这是个人修养、学力提高的最好办法。
二、11月17日下午为贵州公益团体作《中国公益的使命和价值》主题报告。
组织机构:贵州民间助学促进会
支持机构:贵州公益嘉年华、贵州乐施会、黔阳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阳明祠内
阳明祠内部分公益界代表合影(最后排中间逄飞左数第一人为石卿杰)
台上悬匾:高卧扶风(阳明祠位于贵阳城东扶风山麓,旁有扶风寺)
简记:贵州民间助学促进会石卿杰是优秀的青年公益人。他的名片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力所能及的用心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石卿杰简称“石头”。“石头”毕业于中医学院,学的是法律,在助学促进会作专职已两三年。待人热情、周到,做事有效率,对一线的事情有敏锐的判断和直觉,不绕弯子,能够最先发现问题。这次报告交流及时、有效,包括贵州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王剑在内(他所指导的国学社也有同学来参加)各位朋友,都认为目前促进贵州地区公益和文化、文化和公益的跨界联合是应当要做而且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在报告中,关于公益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反思环节,尤其是和一位贵阳最久志愿活动(有十几年)的老年志愿者的对话中,特别有如下强调:
1每一种事实中,都包含着自由、丰富的心理内容。我们必须检视和反思这些常常忽略、甚至隐藏起来的心理内容。
2这种内在性的观察和反思,是草根志愿活动中产生的最宝贵内容,也是草根志愿活动者应当具备的最核心能力。
3正是这种观照,使我们可能看到世相的真实,比如金钱,我们要建立怎样的金钱观?当我们用金钱去救急,并且想要长期去做这种救济活动的时候,一次、二次,我们应当知道,世间的所有的金钱是治不了世间的所有的疾病的,我们更应该知道,天下的好事是要天下人来做的,不是一人做、不是一时做的,更进一层,专门的、大量金钱的集中募集、集中管理、集中使用,只通过一二个项目、只通过一二个机构,长期来看,是很难如法的,隐藏着一种深深的败坏的危险。
4一般的物资救济是有一个前提判定,即,有人是占有资源的,有人是资源匮乏的,这种物质资源的周转救济在某个阶段、某个范围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需要以基于反思的价值观点来提升,比如,占有资源的是否就是富足?缺乏资源的是否就是匮乏?大城市家庭有许多衣物没有用处,也没有地方放置,是他在救助别人,还是别人在帮助他?适当时候是要有一个工作重心的变化的,这和整个社会环境、社会意识有关系。好的公益是微调社会心理,有提前量,有上升空间,有路向指引,有宏观也有微观,从而发展社群关系,促进社会反思,引导公共价值观。好的公益,一定是有良知,一定是有思想,一定是有精神。好的公益,一定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它有本心的良知,它有丰富的思想,它有向上的精神,好的公益,应当是“时代精神的助产士”(苏格拉底)。
三、11月19日上午在广东青年干部学院给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讲课。
和青年大学生交流
简记:19日上午,经谭建光老师(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所长)安排,为广东青年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学生作报告。重点在通过“一耽实践”,谈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和经验。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广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的华南团校,1955年改为广东省团校,隶属于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
1在中国做社会工作,手头要有一本汉语字典,最好是古代汉语字典,可以经常翻翻。
2任何一个现代的词汇,在可以理解的范围内,都有和字源古义相互关联的一面。社是土地神,会是聚集、集合,因为神性而有人性的关联,因为对神的迎请而有人群聚集的生活,没有神性的指示、内含而有人的生活世界、人的在世界上的单独存在,这是无法想象的。
3社会工作主要就是恢复或重建“人性中的神性”,使人群生活有尊严、有意义、有价值。社会工作是在建立秩序,在具体的有限性中建立广泛的理想性、建立理想的可能性。
4中国的社会工作现在有很多“方法”,而没有自己的“理论”,没有核心理念,没有使命自觉。面对“问题”当然要有“方法”,但是,我们要想一想,中国社会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问题,中国社会是怎么样的一个发展由来,社会变了,社会要往哪里走,要怎么变,等等。
5“语言”和“事实”仍然是处在一个“创世纪”的阶段,我们必须深刻认知传统文化中“正名”的智慧,如何使“称名”与“事情本身的路向”创造一个“有生命的空间”,如何从“基本的心理事实”出发而引导“社群生活的创造”,使“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在此意义上,社会工作在“社会心理建设的阶段”,是一个“兼先天而后天”的工作。
6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近现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九十年之功也才创造出一个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这个概念还是轮廓,有些素描,可以勾勒,而远未具体和真实。但最为重要的是,它能够提供多少空间,多少精神的、心灵的空间,适合未来一、二百年间这个民族的发育生长。这是一个大尺度历史的流变过程。社会工作将在这一过程中发生深远的、持续发酵的作用。
四、11月21日晚在广州华文国学研究院和“广东私塾联谊会”朋友座谈。
唐元平主持
简记: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很发达,人们的思想状态一方面是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同时也有因为“物质化社会”影响而容易平面、表层的一面。广东传统文化民间教育实践在这一个十年、十二年间,在艰苦的条件下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我们也特别注意到,在社会改革方面、在培育社会组织方面,其实广东更加具备发展潜力和有担当意识。
1如果只是单纯的宣传、介绍传统文化,那么,这个意义是递减的;如果是从提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促进社区生活自组织性的角度看,那么,这个意义是递增的。重要的是,我们这么些私塾、学堂、书院,是要走递减的路,还是走递增的路。递减的路是下坡路,越走越封闭,越走越没有生机,递增的路是上坡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有内容。何去何从,现在是一个选择的时候。
2文化,主要是一种社会功能,社会教化的功能。当政治运行进入“文化自觉”阶段,各级政府纷纷开展相关文教活动,民间文教如何自处,需要深度思考,如何与体制保持主动、积极和有意义的“行进间距”、“合理关联”,以及如何避免成为“愚民政策的工具”,等等。
五、11月22、23日在广州参加“2012全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年会”。
大会现场
闪电发言者集体答问(左起,万科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沈彬,NGOCN执行理事陆非,
野生救援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子雯,一耽学堂青年文化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总干事逄飞,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究部主任姚晓迅,青海玉树利民协会会长求松)
简记:商业资本如何成为公益助力?如何减少和降低公益过程中的资本劣根性和商业狡诈?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最长也只有八年的历史,学会正常思考都是一个困难,因为它一出场就以资源的占有者、操控者、施予者自居,这直接导致它没有自身成长的生命史,它没有独立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体系。资本如何自我驯服?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中国式公益提供了耐心和空间,希望企业家们能够好好珍惜,这是“宽容的中国社会”给予的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本次年会,还未见到上述方面的明显进步。在中国做公益,不是做“工程”;做“工程”的思路可以休矣。
本届年会主题“财劲其用,追求卓越”。2004年以来,非公募基金会已逾1500家,2010年末总资产近220亿元。此次年会由国内15家非公募基金会共同主办,包括主题演讲、闪电发言、专题论坛和观察员报告,交流和探讨非公募基金会资金管理使用的策略、方法和具体实践等议题,各基金会同行、公益组织、媒体代表、企业CSR部门和其它行业人士参与。
闪电发言和提问回答要点如下:
1如果中国的公益只是资源、效率、运作,就变成组织机构和制度设计的问题,但是这远远不是最真实的,因为我们知道,公益工作,首先一定是现场的工作,是一种精神活动。
2中国是世界的国,中国是世界的土壤,是世界精神的加工厂。不同文化、文明正在中国式公益实践和中国志愿精神的发展中,进行着深层的、尚未被普遍觉察的交流和对话。
3公益,不只是有关于社会服务、社会资源的社会工作,而更是有关于生命观、社会观、文化观重建的社会工作。
4草根NGO和基金会,基本上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所谓的基金会项目管理和草根一线实践有很大的、甚至彼此不相关的地方。比如有100人报名,但是这100人只要不离开共同价值的工作方向,我们将永远(把他看作)是义工朋友。
5一耽学堂以非实体化的形式、状态生存了12年,探索了一个体系、一个事业。而所有的金钱的支持都是老百姓自发自愿的,我们不是列了一个项目,拿了一套东西,找了钱再做事,我们首先是当作自己的事情,当作先要自己做的事情,然后是感召、带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是尽心而又尽力,是这样的方式。这是草根NGO的一般成长路线。
-----------------------------------------------------------------------
“一切为了农村学生”教育高峰论坛简记
(一耽北京小组义工李艳青、张眉)
随着国家“叫停”和规范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我国农村正在进入一个“后撤点并校时代”。我们既需要处理和解决好撤点并校中的各种遗留问题,又需要面向未来,对新形势下农村教育的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促进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为此,需要重申并奠定农村教育的基本价值,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2012年11月17-18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联合举办的“一切为了农村学生”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会议发布了题为《探索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评价与反思》的研究报告,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实施十年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评价。与此同时,众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包括港台)、各地教育局长、校长、教师以及长期扶贫助学的NGO公益人士,共同围绕“合校并点”以及引发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一耽北京小组义工李艳青、张眉代表学堂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以下是主要嘉宾的观点的简要记录。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柳斌:中国教育最大的“分母”在农村,中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也在农村。教育兴,农村兴。农村兴,国家盛。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差距,我们任重道远。
柳斌认为农村教育很重要,合校并点应该废止,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政策决定的盲目性,合校并点出现了很多问题,寄宿制、校车安全问题,师资力量由农村向城市逆向流动等,他从政府责任角度做了考虑,应该坚持育人为本的价值观,保证每个学生都上得起学。新义务教育法2006年颁布,里面明确规定各级地方政府要将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是到2012年仍未落实。不按照要求按照基数的预算方式导致了财政分配的不均衡局面依然存在。政府应该从三个角度做起。1、搞好免费义务教育;2、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做好教师编制;3、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进行支教。
原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韩青林:韩清林通过一系列的数据说明了合校并点的后果:小学生辍学率大幅提升,并且学生由从四五年级向一二年级辍学增加的趋势。1991年中国的辍学率为24.77‰,2001年降至4.58‰,2001年至2007年在这个数字上下波动,2008年至2011年辍学率分别为5.99‰,8.97‰,8.22‰,三年平均辍学率为8.02‰。是过去七年平均辍学率的2.29倍,这意味着每年约有80-90万农村小学生辍学。
自1997年开始,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在普及义务教育的情况下,辍学率达到了原来的水平。主要原因在于小学教学点的大规模撤并,研究证明,教学点的减少与辍学率的上升有明显的线性关系:1991年~2000年教学点减少5800余个,适当减少教学点可以提高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2001年~2008年,因为政策原因,教学点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减少,相应的辍学率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2008年~2011年,由于大规模的撤并,辍学率呈直线上升势态,问题相当严重。每年上百万的儿童无法入学,三十年教育毁于一旦,直到今年八月份教育部叫停教学点的合并。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主要从如何建设现代化,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文化和文明如何传承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刘云杉副教授的讲话很精彩,摘录如下:
学校是国家力量在村庄的集中体现,学校不仅是国家的,学校也是村庄的,也是社区的,学校应该是甜蜜的,应该是方便的,它应该是安全的,应该是亲和的,还应该是温暖的。学校也不应该只是政府的政绩,也不应该是土地征收时的铲土机。学校的规范也不应该只是专业的标准,这些规矩和规范应该从当地来,应该由当地的人进行选择、参与和讨论。学校应该是社区活力建设的中心和基本基地。
学校不仅是国家的,也是村庄的;学校应该是甜蜜的,应该是方便的,应该是安全的,应该是亲和的,还应该是温暖的。它应该就像我们身边的超市,像身边的便利店,像茶馆、酒馆一样,是非常方便进去的。学校里面进行的一切应该是村庄人自己的选择,是一群熟悉的人在熟悉的地方做熟悉的事情。
学校应该是开放的,它是当地文化和文明的陈列室,是图书馆,是一个展示台,它应该有这样的使命来丰富涵养地方的文化。只有这样我们也才可能有活力、有自主、有自信地进行文明的传承。学校的建设责任重大,建设乡村学校也是其中应有之意。同时,建设乡村学校也绝对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重大选择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杨东平对中国农村地区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所导致的后果进行了评价。近十年间中国农村教育合校并点主要侧重于两个方向:1、学校规模扩大,班级规模扩大;2、学校向城市地区集中。(这个项目已于今年8月份叫停)。在这十年间,学生减少了37%,但是学校却减少了52%,合校并点经历了三个阶段:2001年前后,在西部边疆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出现了合校并点的第一个高峰;2005年,由于国家的推动,达到第二个高峰;2011年,合校并点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学校撤并的比例是学生减少数量比例的41.5倍。以至于内蒙古乡以下单位已经没有小学,学生只能到旗进行学习。陕西省合并学校减少70%,出现了初中进镇高中进城的现象。
这一政策的效果和主要问题主要体现为: 69%以上的地方教育局局长认为成效大于问题,也有57%以上的地方教育局长认为,合校并点之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合校之后学生上学远,增加了路上的交通隐患;由于路远,导致辍学学生增加;农村家庭教育负担加重,虽然免除了学杂费,但是由此导致的其他花费增加。免费义务教育被架空;寄宿制教育问题严重,低龄化寄宿,断绝了与家长的亲子关系;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寄宿制学生学业成就更差;大班额学生增加,部分班级达到150人一班,导致管理上的困难;学前教育受到影响。农村学前教育一般附属于小学教育,导致学生无法接受学前教育。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认为,农村教育是乡村的命脉。在大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视角,撤点并校的效应并非限于教育内部,而对农村家庭、社区和乡村文明的命运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于撤点并校政策的整体效果,可以有如下基本判断:
(1)在经济比较发达、交通比较便利的平原地区,撤点并校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正面效用比较明显。
(2)自然环境、经济发展较差的边疆地区、西部偏远农村和山区,学校撤并幅度最大,也是流失辍学、上学远、安全隐患增加等问题最为突出的。受这一政策不利影响的,主要是这些地区的弱势人群。
(3)寄宿制学校、大班额、巨型学校等问题,在中西部大多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
(4)大多数地区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学校差距仍然在拉大。
(5)撤点并校政策对新农村建设、乡村文明的负面影响极为深远,几乎遍及所有农村地区。
综合各方意见,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了《农村教育未来的科学发展与政策建议》,认为,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需要关注“后20%”的农村儿童,坚持公平优先,坚持就近入学,探索适合农村需要的教育(小规模化和小班小校、“小幼一体化”和乡村教育的混合模式以及)走向村校合作和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三教结合”)。为此,应该深层次调整现有的政策,尤其是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采取特殊政策建设好农村小规模学校,促进教育治理的民主化、地方化等,其中特别要重视农村教师的质量提升和待遇的改善等问题。
-----------------------------------------------------------------------------------------------------------------
团结湖公益晨读义工小组在北京市朝阳区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诵读比赛”中获奖
11月30日,朝阳社区学院举办了朝阳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诵读比赛,来自19个街乡的代表队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团结湖公益晨读义工小组在比赛中获二等奖。此次的经典诵读比赛是朝阳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进社区”项目所取得的成果的一次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进社区”项目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在全区建立了26个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形成了53个具有特色文化教育功能的项目。这些项目带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使得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居民的生活和工作中,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和顺、社会和谐。
舞台表演
义工杨芳代表团队接受获奖证书
-----------------------------------------------------------------------------------------------------------------
缅怀一位年轻的义工——尚晶
河北省涿州市文昌祠义塾 2012-12-26
2012年12月25日——圣诞节,一个年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他,就是涿州市文昌祠义塾的义工——尚晶。
惊闻噩耗,未敢信。经确认,方知已然是阴阳两隔,涕泪交流。他是80后的农家子弟,从小勤奋好学,孝顺父母,疼爱妹妹。心性至纯至真。
人生一世,道义留芳!
中学起,得奖学金交学费,以免父母之忧并为之乐,及至考上河北师范大学,便半工半读节省费用,衣食俭朴,因农人种地为生,深知父母血汗辛苦。学业不敢丝毫懈怠,用度不敢稍有奢靡。
尚晶惜妹妹没上大学,尽力帮她。有了小外甥,尚晶就领妹妹教他正蒙,同时也把所学做人之理告诉妹妹,望其家睦业昌,祥和安乐。
2009年尚晶加入文昌祠义塾,成为一名义工。先后做过课堂摄像、课前领读。2011年春,与义工王建平创建物探局5号院晨读点。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等启蒙经典。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晨读,尚晶带学生们先读会儿英语,他还用英语领读《三字经》、《弟子规》。至2011年10月半年的时间,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二三十人。受到大家的好评。
2012年春,尚晶组织义塾部分义工和孩子,共8人踏春远足,行程50华里。一路上轻松愉快,所见所行见机而教。有人把路边败叶点燃,天干物燥,火顺风而行。见状,尚晶倡议灭火,以免殃及附近的树木,和堆在地里的秸秆。没有工具没有水,他就领孩子们用手扒断未然之败叶,形成隔离带,使之“釜底抽薪”,再无可燃之料,火自灭。虽又脏又累,见火已无处可燃,大家笑了。孩子们因此知道了“釜底抽薪”的妙用,更知道了,只要想到能利益他人,好事是随时随地做的。
2012年6月续讲《论语》子罕第九。课堂气氛活跃,感召力强,学生们积极参与问题讨论。9月调到涿州一中任教,工作压力大,时间紧,便无精力到课了。
无论在涿州实验中学,还是在涿州一中,尚晶都是个好老师。早晨他起得最早,带操、维持学生纪律、上课,晚上他睡得最晚。每天他不停不歇,任劳任怨。他关心学生的听课感受,想尽办法让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点,少留或不留作业。他常向人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2012年11月17日天津义工陈政来涿州交流学习,尚晶也向陈老师提问求教。现行的应试教育是尚晶心中最大的痛,他看不了天真的孩子被应试教育体制压得未老先衰,失去活力,成为“分”的奴隶;看不了应试教育体制下老师们焦头烂额,失去心理平衡,成为“分”的奴隶主。他想解救,无奈……
我们义工家的孩子都受过尚老师的帮助。感恩之至,无言能表。
在2012年12月25日这个清冷的早晨,30岁的尚晶,看完早自习,去吃早点的路上悄然倒下。离开了他深爱的学校、学生;离开了生养他,已经年迈的父母;离开了他的家人、朋友……
斯人去矣,不去的,是他永远灿烂的笑容;是他与人为善的真诚!安息吧,尚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