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活动小结
4月22日,第三次义学小组活动在学堂东屋举行。此次的学习内容围绕《好人谢延信》的报道展开,下面是此次活动的小结:
感性体认——本次活动的材料由我提供,受负责人秦荔之嘱,首先发言。我先谈了选这篇报道的原因。谢延信的事迹让我感动,一个普通人用他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准则“做人凭良心”,在平凡生活中活出了不平凡。感动之1信:对承诺的信守从一而终。说出的就是能做到的,不管有多困难。在守信的过程中,没有个人的计较,只完完全全用心于达成诺言,不彷徨、推托、退缩,而是做到了就做下去,做得更好。2孝:老谢侍奉岳父岳母,让我想起曾听过的王善人的三孝之说,“孝身”“孝心”“孝性”老谢都做到了。3智慧:心理极干净,心境平和,则对事情有办法,智慧自然生出来。再难难不倒,再苦苦不怕,让一家人的生活都能继续下去,尽可能向好里去。4乐观:微笑面对生活。不在乎吃苦,也不把自己的苦当作苦,把生活看得很平实,没有过多的要求。5自立:一如“人”字所写,自立于天地间,对于生活中的任何困难、问题,只向自己去求解决,向内开出自己的力来,不愿麻烦别人,不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相信自己都能解决。
朴实的老谢很懂得做人。(此为后整理)
秦荔在我发言之后带大家又仔细看了报道中的图片,秦荔说,相由心生,这几张图片中的谢延信,虽不能说是有笑容,但在他的脸上确实有笑意。每一张老谢都是那么平和,脸带笑意。…(后面没太记住,请秦荔补充)
理性思考——程师兄:相比于我一通铺开的感性体认,陈小猛师兄的发言非常理性,他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婚姻究竟是两个人的结合,还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他说,如果是两个人的结合,那么在配偶离世后,婚姻也就终止,和配偶的家庭关系也随之自动解除。现代人受西方观念影响确实也大多如此,与已故配偶的家庭关系疏远。而谢延信的做法,却是挑起配偶家庭的重担,视他们如亲人,也就是把它看作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这在西方世界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这位朴实的中国矿工身上发生却不是偶然,他是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自然而然就这样做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两个人的义,即夫妇之义,升华到两个家庭的义。由此,又想到了政治婚姻。很多政治婚姻,是为了两个国家的和平与安定,为了两国人民的福祉,这时这个婚姻对于双方就不只是夫妇之义升华到两个家庭之义,更是升华到了两个国家之义。程师兄认同这种义的升华。
良心作答——当秦荔把话权交给张慧师妹时,张慧师妹只是坚定地说了一句“我认为谢延信的做法是应该的。”虽只此轻轻一句话,却足够震撼人心。我们在看到谢延信的事迹后,只是满心感动,敬佩,要向他学习。谁敢说一句“应该”?因为我们根本没把握自己在遇到像谢延信所遇到的那么难的处境时,能做到他所做的那种程度,而张慧师妹的话,却是把自己置身其中,向谢延信一样用良心来衡量,做出了她的回答。这已不是在谈论做到做不到的问题了,而是必须做到。在我们的注视下,张慧师妹又再次坚定的重复了“我觉得是应该的!”这是有行动力的人才敢于说的话。
秦荔听后,也很有感触地说,“我们一直在说感动,老谢所做的确实和我们平日所见的太不一样了,但我们却没有想过它确实也是应该的”,“在说文解字中,‘义’的解释是‘义者宜也’,‘宜’就有‘应该’的意思”,“那个家没有老谢‘就要碎了’,所以老谢做的也是他应该做的,可是我们通常说‘应该’好像会感觉是有点不情愿的,这里‘宜’ 还有一个意思,就是‘适宜’,这样说就好一点,适宜就是这样做了可以让心里最舒服”
“为什么我们现在看他的事迹如此感动,正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少了。”
反思——王素丽师姐:王师姐的发言,是对谢延信事迹的反思,我们看到的都是老谢在为这个家付出,可在他真心付出时,从老人那里也能得到一种温暖的慰藉,这种全情信赖,牵挂和心疼,就会让老谢觉得满足。真情是最可贵的。 当我们说老谢做的是应该做的,老谢自己也说“没什么”时,我们不要忘了他所做的每件小事,看起来易,做起来难,他为什么能感动一方,感动你我,就是因其人格魅力,我们要问问自己能否做到。他做的一些事,在我们看来很难想象,很惊讶,那是我们总有分别心,分别自己和他人,给自己设种种底线,分别美丑、脏净。这些都影响了我们的行动。
说到这秦荔想起逄总干事说过的话,现在的年轻人,多是用头脑生活,(…),仿佛活在半空中…(没记准,请秦荔补充)
王师姐提到了在行义举后,我们内心也会有一种崇高的感觉,一种成就感,这种感觉就能让我们感到满足。我对此有些异议,我所感到的是坦然,心能安实下来。陈师兄认为两者都有。不管怎样,秦荔说,人们通常认为牺牲自己为别人付出是吃亏的,好像别人多了自己少了,这是非常错误的,在付出中收获最大的其实是自己。
我们还谈到了义通人心,老谢的做法感染了他身边许多人,他的子孙后代都享有他这家传的财富,都是村里公认的好人,他的再婚也正是好人是一家。这是义的力量。
秦荔和师姐因还有别的活动不得不提前离开,我们剩下的人继续“义”的学习。我受到程师兄的启发,想到了传统的继承,我们现在在学习的“义”,就是对传统最核心部分的体认,它不同于西方个人本位的义,对人的要求范围要广得多深得多,孝悌、忠信等等都是它的内容,它把人稳固在群体环境中,着力通过向自身用功夫,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张慧师妹之前发言仅说了“应该”,我们想请她再多说一些,她说“老谢岳母一家,离开他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能丢下不管!”如此清晰的是非,没有犹豫的言辞,来自于根深蒂固的思想和与之相符的行动,光明干事评价师妹是“讷于言敏于行”,不假。她还说,生活就是遇到什么困难就克服什么困难,这没有什么苦不苦,很正常,再难的事遇上了也要解决的。
从张慧师妹说的“应该”,我想到做人的标准问题,很多人就做不到“应该”,我也常做不到,而老谢做到了,并且做得那么好。人要肯向自己的良心上去求,不苟且的生活,其实要求很高,高在对做人最基本的东西上下功夫,它越挖越深,这是人们常常忽略的。
活动最后,光明干事建议大家在室外晒着太阳,谈谈参加活动的收获。我的收获是:
此次活动,谢延信的事迹让我看到,念头少,让人的心专一起来,收拢、放平,用这一点来做事就会特别有力量。专一就专一于良心。义是发于内心的良知而落脚于行动的。
我想到了义无反顾,它不仅仅对某一个短暂的壮举是积于一点的爆发,更是对应当做的事长年累月的巩固,不作他想,认定不移。
也想到了义不容辞,义要人有担当,当做则做,人要有义,生命才奋爽有力。
义的学习小组,试讲一次,正式讲三次,我参加了三次,成了在座参加最多的人,光明干事让我谈谈感受。我说我第一次参加是误打误撞进来的,以为是“易”的学习小组,坐下听了会儿才明白是“义”的小组,因毫无准备,加之参加的刚好是第一次试讲,大家都没有经验,没感觉有什么收获。但负责人秦荔对事情的用心和担当却感染了我,让我逐渐对这个事情重视起来,同时希望能为秦荔分担些,这样想之后就开始了对义的思考。开始的认识真的很浅,觉得它很空泛,很高远,好像和自己扯不上什么关系,只是一个概念挂在那儿,用不到自己身上。还有一个错误认识,就是把义和孝、忠、信等并列起来,把义的范围看得很窄,这就使自己在找材料时遇到了困难,拿不出行动让我心里很过意不去。第二次的活动,逄总干事谈了他对义的理解,纠正了我很多看法,我们学习的是广义上的义,孝、忠、信等等达到一定程度都可称作“义”,它又是做人最本真的和分内的。义是人的生命内部发出的最有力量的东西,内心有义必定会有义的行动。我慢慢也从对义的思考转到行动上去,虽然只是做些很小的事,但做的时候努力开出自己的力量来,这样做后心里就会安定,做事也会更有力量,如此下去应该会进入良性循环。义的学习小组让我有了对义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很受益。
小结完毕
义工:刘 莎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