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小记


        最早开始一耽学堂“义”的学习时《赵氏孤儿》的故事就一直在脑海中萦绕,自己深深的被故事中程婴和公孙杵臼“义”的精神所震服,所以有机会和大家探讨义的故事时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则故事。

        恰好最近正有林兆华版的《赵氏孤儿》在上演,它与原版《赵》的最大区别是在结尾处对赵氏孤儿是否报仇作了不同的诠释,采取了“现代人”可能会有的一种结果,那就是放下手中的宝剑。而对于程婴和公孙杵臼来说他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不论结局怎样他们的精神已向世人传达了。

        经过前几次在学堂中学习的不同的“义”的故事和大家各自不同的见解相互碰撞,使自己生发了一些疑惑即何谓“义”?现实生活的“义”如何体现?我们讨论“义”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想这个问题还需要长时间的和大家探讨来获得,这也正是我选取新旧两版《赵氏孤儿》进行比较学习的一个尝试,希望可以从中获得些许启示。

        回到我们讨论的现场来,单光正首先想到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中对荆轲刺秦故事的不同解答,的确,它有着和新版《赵氏孤儿》异曲同工之妙,也可以看作是当代人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取向对历史做出的新解,但他们相同的都是对历史的反思。同样在讨论中也有像高律师这样赞同文化经典就不应该亵渎的呼声,认为作者这样对原作的肆意改编是哗众取宠的一种表现。吴秦荔曾问我新版的剧作改编为什么要选择《赵氏孤儿》呢?我个人认为是《赵》有着很广的普及面,可以说是人人都有所了解的故事,这样易于吸引公众来观赏,同样它也是第一部由戏曲改编成话剧的作品,会有看点。我认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剧作者真正对原故事的不同理解,我觉得这点是不可以抹煞的,就好像一百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中国文学也一样),你不可能苛求大家和你的想法完全相同。就像在我们很早前学习的《羊角哀舍命全交》中伯桃和角哀风雪兼程时曾问一樵夫前方道路如何,樵夫告知前去百余里,无人烟,虎狼成群。伯桃询问角哀意见,角哀答道“生死有命,即到此只顾前途,休生退悔。”结果如何大家尽知,如果当时换种方式再赶路结果会不会更好些呢。历史是容不得我们假设的,但是此篇文章之所以我们现在还能看到,还能拿来学习说明他所要表达的价值,他的意义已经体现,而且我们是赞同的,我们在这里吹毛求疵并不是要否定什么而只是希望他变得更好更完美,那样它的价值发挥的可能就更大!

        传统文化的缺失的确是一件应该引起世人关注的事情,其中高律师讲到“年轻人现在没有信仰,把老的东西抛弃了,又没有新的东西注入进来;现代的人不懂真正的经典就不要乱动”。就在这个“动与不动”的观点中我倒觉得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创作者真的不懂,把一个好的作品糟蹋了,还有一种是创作者对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有着自己的见解,而这个见解又是建立在他对作品了解的基础上的自我思考,这就不存在对和错的问题,只是观点不同罢了。会有哪个人敢说我就对某某作品很懂,那就要问这个“懂”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这个我觉得很不好界定。

        秦荔在剧作新旧价值判断的讨论中说“这是各打五十大板的感觉,这是不对的,是应该有一个坚持的”,我觉得这个感受是对的,因为我们都会有这种感觉,比如在我们同时看一件事情的时候,它的共性或者说它的特质我们可能都能看到,但在同样看到这一特质的同时又会发散性的发现其他的一些特质,这时大家的倾向就会有所倾斜,而不可能都同时倒向一个方向,这样就会出现各方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的状况,从而造成各打五十大板的感觉,我觉得这只是分析过程中的一种错觉。而这五十大板中又会有轻和重的区别,如果非要给出一个结果我想还是会有的,这只是事物的两面性的体现,不可能说会绝对的倒向那方罢了。

        王海力在谈自己的感受时显得有些激动,他的心情我想在座的各位都能体会,因为我们同样很激动。王海力其中谈到了“新版是在为政治服务,把好东西改变了”,我并不同意这一观点,怎么算是为政治服务呢,说样板戏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不能普遍化,而当今的文化氛围相比较当时可以说是十分宽松,各种不同的社会声音都有存在,就只是因为新版的《赵》的结尾中“和谐”的趋向暗合了当今的社会形势吗?可是我们又有哪一个人不希望社会越来越好,大家和平共处呢。不管是天真也好,幼稚也罢,但是我认为“希望”不能丢,希望丢了那什么都没有了!

        宋一超、周楚也都各自谈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我们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死板的知识越多越禁锢”的意见,郭琪儒老师也提出了“知和识的区别和认识”都很有见地。其实这个讨论有很多可以展开的观点,现在我先就此打住吧,要不写也写不完了哈。但还有一点很重要的补充就是王海力说的“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东西”,其实这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精髓所在,我们现在可以很义愤填膺的批判新版的《赵》的种种不是,但我们同样坚信新版的《赵》只是多棱镜折射出的一束光,而作为多棱镜的原版《赵氏孤儿》仍然会一直留传下去,会折射出更多的当下的光线。

 

       附:尽管大家讨论的很激烈,都表述了自己不同的观点,但跳出局外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家就好像同时走在“义”的道路上,只不过我去北边找寻我所想要看到东西,你去南边寻找你所期盼的东西,本身并不冲突。

  有朋友得知我在周末一大早从老远的地方赶到学堂,和一群可爱的人儿一起讨论“义”的问题时觉得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点点头,沉浸在其中。

 

评论
——————————————————————————————————

今天和晓清聊天时得知她的编导工作非常辛苦且时间不固定,最近她的睡眠时间一直都不够,所以真是得再次感谢晓清这两周来为我们的活动寻找材料、主讲、写总结,当我得知晓清前一天晚上凌晨三点才睡下今天却依然坚持赶了过来时心中真是很感动。晓清说,要“善始善终嘛”,因为今天的活动内容依然是《赵氏孤儿》,承接上次内容,为第二部分。所以晓清有此说。“善始善终”,这当然是“义”的体现。想想自己最近因为考试等原因曾萌生出对小组活动的退缩的念头,真是惭愧啊。(吴秦荔)

 

发布者 “义”的学习小组  (http://ydxxxz.blog.sohu.com/)

2007-05-27 15:28

 

今观国剧《赵氏孤儿》,感触颇深。赵武与屠岸贾之矛盾,确系不共戴天,故武灭贾,顺天理、通人情。且程婴教武一十五载,其间必有万般为父报仇之说教,今冀武弃报杀父之仇,而与贾化干戈为玉帛,实荒诞至极也。武值青春年少,热血沸腾,其怎可泯心头之恨?杀佞臣、报家仇、伸正义,正可立身于天地之间,此大丈夫之行也。

纵武能忍,贾岂可容武存焉?

高律师

 

发布者 搜狐网友 (未验证) (http://blog.sohu.com/)

2007-05-27 21:59

回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家:,祝大家,心中有幸福!

我喜欢林兆华版的《赵氏孤儿》,放下手中的宝剑,放下"各打五十大板"的思维方式,大家和平共处,才好.不是铲草除根一个家族,而是除去人们心中的病灶,您对我怎样,是您的态度,我对您怎样,是我的态度;我一直对您好,即使您对我总是不好,我也不想不愿,把这种我不想要的东西,还给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只想对人好,如果,我没有对您好,我就认为我病了,我就得医治,杀我的人,是有疾病的,是几乎病入膏肓的人,几乎不可就药的,我如果是好人,我就应该培养大义王,大医王的修养,救那些身心有疾病的人,追求一种妙手回春的医术,艺术,义术.我不希望,任何众生,有时或终生痛苦,哪怕加害于我的人.程婴和公孙杵臼,孤儿之母--公主是好人,但还可以更好,做的更好,生活更幸福,心中没有仇恨,只有正义,只有善良!只要除去心中的恶,就能幸福,何必对一个众生,有什么"不共戴天"的仇恨呢?何必要在心中,我们的心中,痛苦得,生活十五年呢?这十五年,我们可以使一些有同样遭遇的人们,化干戈为玉帛,使人家,变成我们的朋友!我们永恒的利益,是大家好,我就好,一众生,心有不平,我们就要,给予他她它,心灵的解脱.我们都在一片蓝天下,同一个梦想多好,大同世界,在我们心中,幸福,由我们的心,建造!我们是我们生命的主人,不做任何恶的努力和奴隶,不害任何生灵,我们把"心中有恨的人"的恨,除去,才是上策!感动我们的是,众生的向善,向上之心;感召我们的是,知善-志善-执善-止善-至善;感化我们的是,只做善事,做无尽善事的人!劝善止恶!

 

发布者 搜狐网友 (未验证) (http://blog.sohu.com/)

2007-05-28 10:12

回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律师真是不仅好口才,也是好文笔!

reqpy可以署真名嘛,呵呵。

有些东西真是很难说清楚啊。

(秦荔)

 

发布者 “义”的学习小组  (http://ydxxxz.blog.sohu.com/)

2007-05-28 22:44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