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07、11、11
地点:学堂东屋
参加人员:
马先震 农业大学 行政管理 研一
吴秦荔 人大
今天只有我和先震两个人,开始学习《孟子》中的“义”。之前先震答应会来,可头天晚上却联系不到先震,不能最终确定他是否今天能来,而联系其他组员时,刚好大家这次赶巧都有事来不了,所以我一度以为这次活动恐怕只有自己一个人“坐阵”了。呵呵。已经打算活动时自己就把准备好的材料再仔细学习一遍然后写一篇“自言自语”式的总结。后来今天早晨先震回复了短信,确定能来,我真觉得是意外的惊喜了。自己还是宣传的工作没做到位。得加把劲。
先震是新组员。第一次来学堂。是我在豆瓣上发帖后第一个回复给我的人。先震喜欢西哲和古典文学。喜欢传统文化但苦于无门而入,因此很高兴有学堂这样一个地方能够让他和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们共同学习成长。
今天所学材料是牛芳菊师姐搜集整理的。非常感谢芳菊师姐的劳作和付出!芳菊师姐是负责搜集了四书中有关“义”的内容。今天我们学习《孟子》中的两个段落: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也,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
我详细看了一下,觉得如果要想比较深入地学习,恐怕还需要适当结合这两句话的上下文会比较好。于是我把材料稍微扩充了一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为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也,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
这两段话应该都是《孟子》中非常经典的段落了。第一段是《孟子》全书开篇的头一段。第二段是孟子与弟子公孙丑的长长一段对话中节选的有关“浩然之气”的一部分。
觉得自己的学养实在是不够来讲《孟子》的。可是却真是找不到人来讲。我只能硬着头皮自己来讲。这学期我们刚好有开《孟子》的课,所以,我会尽自己的全力准备。也算是督促自己学业的一个动力吧。
我和先震先把这两段话朗读了一遍。之后我把两段话的意思串讲一下,再看先震有哪里觉得不是很好懂的我再讲一下。因为只有一个听众,所以我们之间的互动很好。呵呵。
首先有一些纯知识性的内容,比如“梁惠王”即“魏惠王”,魏国因都于大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故而亦称梁。“乘”指一车驷马。“万乘之国”是指能出车万乘的天子畿内之地;千乘之国即指诸侯国;百乘之家即大夫之家。我们常说的“国家”一词中,“国”即从“诸侯国”、“家”即从“大夫之家”演化而来。
此外,孟子之前,已有“仁”、“义”这样的范畴。然而“仁义”并称却是始自于孟子其人。
之所以选择先来学习这段话,除了因为它位处《孟子》开篇,同时也因为这里很鲜明地摆出了儒家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即“义利之辨”。儒家是绝对主张“先义后利”、“先利思义”,而反对“先利后义”、“见利忘义”的。这和墨家的“义即利”、“贵人重利”的看法有所不同。关于这个问题,自己原来也曾有过一些疑惑。曾经认为,儒家何必要将“义”与“利”二者生生割裂开来?像墨家所说的那样二者合一、互不矛盾、义利双赢岂不最好?所以以为在这一点上墨家要高过儒家。可后来,拿这个问题请教老师时,老师给了我这样的回答:儒家为何格外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而很少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慈爱?那是因为父母对子女的慈爱真的是太自然了,自然到根本不用强调它父母也会慈爱子女到极致。然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虽然也是出于自然本心,然而却没有办法和父母对女子的那份爱相比。因而,儒家要格外强调这个如果不强调不提醒则恐怕会失之于无的“孝”,而不是相反。同样,人们对“利”的趋附是根本用不着外力推动的,不去强调它也丝毫不会影响人们对它的追求。但“义”却不然。由此可见,“义”“利”二者本不可以等量齐观啊。儒家是要在人心当中这杆原本就不平衡的义利天秤上为略轻的“义”这一边加多一枚砝码啊。
先震说“消费时代,利字当头”,“物欲无止境”,人们已经被“物化了”。不过,做事情时还是“需要有精神”的。“人们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就会出现堵车现象。”还是应该以义为先、互相礼让。
“义利之辨”的问题我觉得值得以后进一步讨论。虽然看似“老生常谈”了,然而并未过时。
再来说关于“浩然之气”的这一段。
“浩然之气”的说法是尽人皆知了,然而在整理这次材料之前,我还真没注意到紧跟在它后面的有关“义”的内容。如今细细读来,感觉孟子讲得好到位啊!
还是先来处理一下其中知识性的问题。“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我用的是《四书集注》,朱子的注。这句的意思是说,人如果能养成此种浩然之气,它必然合乎道义并且有助于人行道义,能“使其行之勇决,无所疑惮”。
“是集义所生者也,非义袭而取之也。”则是具体说养成浩然之气的途径当在于行事处处皆合乎义,则浩然之气会自然而然发生养成。处处合义之谓“集义”。相反,如果一个人只是偶尔做一两件合乎义的事情,那是不可能由这少许的义行便能把原先的各种其它气袪除掉而更换之以浩然之气的,此之谓“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慊,快也;足也。即《大学》中“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之“慊”。
我个人所理解的这个“馁”,很简单,相关照于此段所言“浩然之气”,“馁”就是“漏气”的意思。“气”则大略相当于今天人们所言“气质”、“精神气象”之类。一个气球,充满了气便是饱满圆润向上之态,然而一旦出现哪怕针眼大小的漏气之处,则整个气球的状态会彻底改变。所以孟子讲“气者,体之充也。”真是精当啊。
前段时间,我有一位朋友行了一件在我看来是“义”的事情。因为没有征得本人同意,所以不好在这里把事情详细写出。只是大略说来,是极其典型的“义”与“利”冲突的事情。那位朋友放弃了送到手边的自己完全有资格得到的金钱,而把它让给了别人。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整个事件持续的那段时间内,那位朋友对希望把钱让出去这个想法的那份坚持与坚定!丝毫没有犹豫、没有迟疑、没有动摇。从头到尾就那一个心思。而且这个举动在她看来是非常轻描淡写不值得说的。那位朋友不甚喜爱儒家思想,因而在我问起时,她否认这是“先义后利”的举动。她有她自己另外的行事准则和价值体系。然而,当从儒家的角度关照她的行动时,却依然可以找到相通处。即:合乎“义”的行为会给人以“坚定不犹疑”的行为特质。我想,这就是刚才所讲到的“其为气也,配义与道”,“使其行之勇决,无所疑惮”吧!
个人觉得,做事情的时候,如果能够做到“行之勇决、无所疑惮”,也就是心中无杂念、心无旁鹜、心思清明,那该是多么自慊于心的感觉啊。能做到这个,也便是浩然之气充斥体内的状态了吧。彼时所做之事,能有不合道义者乎?
先震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很经典。“要让老百姓的血脉中有国学这一脉。”
评论
——————————————————————————————————
呵呵,很用心啊。
我没有注释,直接看,几乎看不懂。先秦的东西太难理解了。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这个能详细解释下吗?
发布者 搜狐网友 (未验证) (http://blog.sohu.com/)
2007-11-19 13:01 回复
--------------------------------------------------------------------------------
费杰,呵呵,感谢你提的问题。
古书是会有些难懂,尤其像我们这一两代人,从小没有旧学根柢,读起古文来的确会比较费力。不过古文却有着言简意赅,即字数少而信息量大的优点。我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过语言这一关哦,呵呵。这个不用着急的,慢慢来。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遇到经典的段落,可以在确定标准读音后多朗诵几遍,熟悉后再看注释。读书要自得其乐,要心中有所得。这样坚持下去,便一定会有所收获。
你问的那句“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我查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中是这样翻译的:“从没有讲‘仁’的人却遗弃他的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的人却对他的君主怠慢的。”这里的“后其君”是说遇事时先顾自己而后顾君主。“后”是动词。不知道这样的答复是否令你满意?呵呵。我自己也对《孟子》了解不甚多,以后还希望大家在一起多多交流、相互学习。
发布者 搜狐网友 (未验证) (http://blog.sohu.com/)
2007-11-21 09:16 回复
--------------------------------------------------------------------------------
从没有讲‘仁’的人却遗弃他的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的人却对他的君主怠慢的
呵呵,完全明白。
后是“以……为后”的意思~
我觉得读古文,只有了解了意思,才能会读,才知道一句话的停顿在哪里。
比如: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应该读 :未有(停顿)仁而遗其亲者也。
任重道远啊~
发布者 搜狐网友 (未验证) (http://blog.sohu.com/)
2007-11-22 12:38 回复
--------------------------------------------------------------------------------
呵呵,是啊,你说得没错,只有先了解大致意思,才能读对句读.
不过有些时候,文章更深一层的含义可还真得多多朗读才能品味出来呢.
呵呵.
个人觉得中国传统的学问重在一个"信受奉行".先读,先做,是很重要的.读了做了之后,便会有体悟和收获.
共勉!
(秦荔)
发布者 “义”的学习小组 (http://ydxxxz.blog.sohu.com/)
2007-11-23 18:47 回复
--------------------------------------------------------------------------------
呵呵,今天海珍也这么跟我说。
要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发布者 搜狐网友 (未验证) (http://blog.sohu.com/)
2007-11-25 12:45 回复
--------------------------------------------------------------------------------
呵呵。
以后多多接触多多体验。
苟能坚持,必有收获。
今天我们刚活动完,我会尽快把记录写上去。
欢迎大家继续讨论交流:)
(秦荔)
发布者 搜狐网友 (未验证) (http://blog.sohu.com/)
2007-11-25 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