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07、11、25
地点:学堂东屋
参加人员:
1. 陈晓丽 同方鼎欣公司
2. 李美青 北京服装学院
3. 马先震 农业大学
4. 吴秦荔 人民大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中的义。进行第二部分。学习材料如下:
“义”在《孟子》中 之二
材料:牛芳菊
主讲:吴秦荔
1.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字词:暴,犹害也;非,犹毁也;旷,空也;由,行也。
翻译: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出言破坏礼义,这便叫做自己残害自己;自己认为不能以仁居心,不能由义而行,这便叫作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把最安适的住宅空着不去住,把最正确的道路舍弃不去走,可悲得很呀!”
程子曰:“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者,虽昬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进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此所谓下愚之不移也。”
2.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翻译:孟子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了那条正路而不走,丧失了那善良之心而不晓得去寻找,可悲得很呀!一个人,有鸡和狗走失了,便晓得去寻找,有善良之心丧失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那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回来罢了。”
3.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滕文公下》
翻译:孟子说:“……(君子应当)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
今天我所选的这几则材料中,都有将“义”释为“路”的说法。故而拣择一处。
原始材料是由芳菊师姐找来的,非常感谢。而在讲的时候,确实还需要一些额外的补充材料。这里的翻译我用的是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版本。第一段话后还用了程子的注,这是引朱子《四书集注》里的。在此说明一下。
今天本来还会有另外三位朋友一起过来,可是因为临时有事情所以来不了了,很可惜。我和小丽在北大西门见面,然后一起过去学堂。这是小组的新组员了,呵呵。非常欢迎。
因为有三位本打算要去的朋友未去,再加上先震又晚到了一会,所以我和小丽到学堂后,活动开始时就只有我们两个人。一时感觉有些失落,呵呵。不过很快就调整了过来。觉得自己“情绪化”这个毛病还是在传统文化修习的过程当中改正了不少啊。
正在和小丽说着关于小组的事情,看到窗外来了一个女孩子。前去开门,一问发现是来参加小组活动的。我很惊喜,请她进来。这就是美青了。
三人开讲后不久,先震也来了。这就是我们今天活动的全体阵容了。呵呵。得知先震的姓名后,小丽说:“你今天可是‘后震’了哦。(先震迟到了)”大家都笑了。先震亦自嘲说:“我今天是马后炮了。”我泡了菊花茶。大家品茶学习。
先来齐读一遍材料中所选的原文和翻译,让大家熟悉一下。一共读了三遍。第一遍是我和晓丽读;之后美青来了,便我们三人再读一遍;之后先震来了,就我们四人再读一遍。
美青说感觉自己很难读得很慢。我说逐渐的你可以慢下来。小丽说自己最近在背论语,感觉朗读时不懂意思甚至更好,懂意思有时是(对读书的)一种干扰。我觉得这样倒也蛮好,完全地凭借声音可以和文本有最原始的直接接触。
先来看第一段话。这次我把主要字词和翻译都列出来,因此,段落大意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自暴自弃”这个成语便是出自这里。这段话我个人主要是从程子的那段解释入手理解的。读《四书集注》时感觉非常喜欢程子的注。这段注尤其经典,尤其好。我把“无不可移”和“渐磨而进”这八个字特别标注了出来,这是个人觉得很警醒的八个字。“无不可移”,“移”什么呢?我以为当是性情、气质之类吧。我们都知道性情是一个人最难改变的东西了。人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人皆有性情气质之偏。而儒家之学(当然并非只此一家)即可纠此性情之偏。一句“无不可移”,真是一语道破学问的力量、为学所能带给一个人生命的改变。下面,“虽昬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进”,“渐磨而进”更是说得贴切,“磨”即是《中庸》里所言“勉强而为之”之义。刚开始的“勉强”、“不自然”都不要紧,只要坚持做下去,必定会“进”、会有进益。再下面,讲到“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这就是一个关键问题了。即所谓“不信不为”。它的反面即是“信”、“为”。你要先信、先为,然后你才会有进益,你的生命才会起变化。不是批判在先,而是信受奉行在先。“信受奉行”,个人觉得是对整个传统文化学习时所应持的态度了。否则,便很难真正进入。更莫说受益。
下面讲关于“道义”的问题。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如有不同看法,欢迎多多交流。“道义”是我们常会说到的词语。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诸如此类。那为何“道”与“义”合称呢?看看《孟子》当中有很多用“路”来解释“义”的话语,今天选的只是一部分,还有一些因为重复而未选入。而“道”这个字亦有“路”的含义啊。所谓“道路”。我们“义”的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也希望把其它一些概念诸如“仁”、“道”,等等,和以后学习到其它西方典籍中的一些概念都连带着涉及到,从“义”的角度去关照它们。这样会使得我们学习“义”的体会也更加深刻。关于这个“道”,道家有道家的道,儒家亦有儒家的道,“道”是很难讲清楚的,是需要去“悟”的。然而我们亦可以大致上把“道”理解为“道路”的一种升华。当然“道路”是最形而下的一个比喻了。我们人是离不开道路的,离不开走路的。你无法固定自己在一个地方,而只要一动,就已经是在沿着一条“道路”在走,这个就是最直观的“道”。接下去,不走路时,一个人也许在说话,而每个人有每个人说话的方式和风格,你说话的那种风格就是你这个人说话的“道”。或者也许你只是在静坐,而每个人坐的姿式神态亦自与他人不同,而这也便是你这个人“坐姿”与“神态”的“道”。总之,“道”是切合于一个人生命的每个层面的。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是“道”的一方面含义。另一方面,“道”也有“导”的意思。它有一个引导的含义。即非完全是实然,亦有应然。
我正讲着,小丽提醒我说:“水开了,该那条道了。”原来我忘记了正烧着水,而水已经开了很久了。听到小丽的话,大家都笑了。我便忙去厨房拨掉电源,重新泡了热茶来大家喝。
而把“义”比喻为“正路”,可算是非常典型的儒家的表达了。路有岔路、有斜路,亦有小路,而“义”却是“正路”。着一“正”字,则儒家之真义毕现。如同第三段话中所言之“大道”者是。
此外还有一点我觉得很值得注意,就是孟子讲仁是人心,义是人路。可能会比较容易让人误解为仁是人心内在的东西,而义既然是路,则会是比较外在的东西了。这样理解便错了。《孟子》中告子是讲仁内义外的,而孟子是坚决反对这个看法的。“义”依然是人内心的东西,而把它比作“路”只不过是人心内有之“义”在外界的一种投射罢了。表现出来的是外在的,而最本真的东西是在人心之内的。这点值得注意。
非常好的文章看你的文章让我想起了对我人生帮助最大的21天训练营 ( www.21days.cn/train ) 其实一切都是选择的力量!努力吧,朋友!
发布者 搜狐网友 (未验证) (http://blog.sohu.com/)
2007-11-29 05:54
谢谢你香草
这篇总结写得蛮潦草的,呵呵。
我们会继续努力,既然选择了。
希望一路有你有我大家同行
(秦荔)
发布者 “义”的学习小组 (http://ydxxxz.blog.sohu.com/)
2007-11-30 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