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的学习小组 第十八次学习

时间:08、3、9

地点:学堂西屋

参加人员:

李美青 刘莎 陆有卿 阎国华 逄飞 吴秦荔

 

        今天是本学期第一次活动。自己到了大四下学期,要忙的事太多,暂时不能负责小组活动,所以逄老师建议小组组员聚一次,大家探讨一下小组将来的发展。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小组第二次试学时,逄老师参加了我们的活动,当时是我和刘莎、晓清,还有逄老师一共四个人。聆听逄老师的教诲,获益匪浅(详见第二次试学记录)。一年后,逄老师又亲身参与活动,我们大家和逄老师交流了一些看法,又有新的体会。记录如下:

        刘莎在说自己的体会时谈到,参与小组活动可以“认识很多不同的人”,逄老师告诉我们:

“人和人聚在一起,人气就足了。”

“人跟人多了,正气就足,久而久之就会有一些体会。”

“正气要找到合适的方向。”

“一个人走夜路是很难有力量的。”

“义是要行的。义者,宜也。要在人群当中才有宜。宜兄宜弟,宜室宜家。”

“义本身就是行。”

“践行是很难一两个人能做的。一个人学雷锋,心理负担太重。”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国华提到一直不太清楚小组的定位和目标,也觉得“义的学习小组”这个名字是不是可以改成一个更能够吸引和激励人的名称。逄老师回答了很多,我现在凭回忆只能记起一些,不很确切。大致是说义的小组是学堂的一个“缓冲地带”,通过有限的人来在理论层面往前走。因为自己听得不是很懂,所以也记录得不好。后来刘莎又提到,虽然我们现在可能还不太理解小组在整个学堂的事业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也不太明白小组创办的初衷和最后的归宿,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且思且行。我想的确如此,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前行吧。至于小组的名字问题,我们可以再探讨。

        后来回忆到小组刚开始时是通过一个个故事来学习义,逄老师说,读古代的故事是可以来“培养心情”的,但是要找到内心力量的时候还是要回到现代来。

        逄老师还大略讲了一下“志愿者”和“义工”的分别。逄老师认为两者是非常不同的。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义工是“突出对自己生命的认定与担当的”。而志愿者则似乎有些把最终极的着眼点只是放在被帮助者身上。逄老师说:

“总觉得这个世上有些人需要你的帮助,这(种想法)是最不好的。一开始心态就没弄好。”

“你(来做义工)是改造你自己。”

“如果你真能帮到一个人,你就能帮助全人类了。”(不要总想着自己是在“帮”别人,其实应该是在“帮”自己。)

“有些人做好事做着做着就糊涂了。(因为)义没有到精微精醇处。”

“(行义需要)深沉力量中的清醒与明白。”

“‘见义不为,无勇也。’义是和勇连在一起的。”

“义是一种生命的力量。仁义礼智信其实都是力量。”

“学堂的每一个项目都是一次义的实践。”

 

        这些话让我想起王阳明先生对学生所说的:“人需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我还提到了组员人数偏少与流动性大的问题。逄老师说:

“人多人少在我这里从来不是问题。”

“(如果你做事情)心气足,人自然就来了。”

“学堂从来不缺人。”

        逄老师廖廖数语,但却“四两拔千斤”,让我豁然开朗。想起原来听过的一个说法:当你的眼睛注视着远方的一个目标时,你脚下所走出的路自然是直的,而如果你低下头边走边注意着路线直否,则走远后此路线必定不直而弯。也如同逄老师前面讲到的“做义工是来改造你自己”,当我把注意力放在人数多少时,则已经偏离了“关照自己”这个初衷了。归根到底,还是力量不足,所以才会东张西望。这一点很要反省。

        另外,自己还需要反省的一点:自己一直很认真和用心地来做小组工作,然而回头看看,却总觉得有些“用力没用在地方”的感觉。宋儒喜欢讲一句“实用其力”,即用力要用对方向、用在地方。而自己对小组的“用力”则似乎总有些用力做一道数学题的感觉,那种“埋头苦干”的感觉似乎总有些味道不对。不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很自然很松弛的一种感觉才对。所以,刚好借这次自己要忙大四一些事情的契机,自己退出一段时间,让一些常参加活动的骨干组员更多更多地参与到小组事务当中来,如同逄老师说的“被组织者也是组织者”,大家都被调动起来了,人气才会足。我想,这是小组目前的一个瓶颈之处吧。

        逄老师最后还说到了本学期小组活动的几个方面:第一,是帮助梁培宽先生整理梁漱溟先生的一些从没出版过的信笺。这个工作由刘莎负责,我和有卿、国华、美青都有参与整理工作。逄老师当下就打电话请梁先生过来,我们看到了梁先生用月饼盒存放的一叠叠珍贵的信笺。第二,是继续上学期的原典学习。不过逄老师特别提到希望我们不要仅从文献的角度来读,因为我们“还没到那个程度”,而建议我们每次围绕一个人物的生平传记来“体会”原典,因为由人切入是更为亲近而易进入的。第三,是搜集一些国内外公益团体的资料与事迹来借鉴学习。不过要注意一定是侧重于公益团体的创办者等个人的精神与经历,而不要从组织机构本身着眼,因为机构本身是做不了公益事业的。最后一个就是从学堂出发,围绕着现在青年人如何做义工等问题可以有一些讨论。

        至于我们大家都希望可以多一些义的实践活动,比如去香山捡垃圾,或者去福利院等地,逄老师说,其实实践活动可以是非常灵活机动的。比如让一个义工在动物园站一天,给过路人指路,派另外的义工给他送水送饭。再比如突降暴雨,第二天让义工去把公路路面上的蚯蚓清理一下,回归泥土,免被路人踩到。等等。而且也要注意对组员要根据每人心理能量的不同而对其分派任务要有等级。

        听逄老师如此一讲,感觉:原来其实思路可以这样宽阔啊。呵呵

        除了第一项由刘莎负责,其余三项的规划由有卿来负责,此外有卿还要负责根据这三项内容来写一份招募宣传。

        这就是今天活动的大致内容。

        自己最近一直在乱忙,生命陷入琐碎。来了学堂,真是见到了人,人气足了,力量也有了。回学校的路上,连走路的感觉都不一样了。真是好喜欢也好感谢学堂啊。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