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北京青少年在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进程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是推动首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青少年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青少年事业已成为首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五”时期是首都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筹办2008年奥运会为青少年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北京青少年事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为加强对北京青少年事业的科学规划和指导,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青少年的根本利益,推进青少年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北京青少年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北京市青少年事业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全市各级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各方高度重视、大力推进青少年事业,制定政策措施,建立工作机制,搭建实践舞台,有力地促进了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全市青少年成长环境不断优化,青少年事务稳步推进,青少年的活力和创造力充分迸发,青少年在推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
(一)青少年事业取得的主要进展
1、青少年参与全面广泛。广大青年投身首都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立足岗位,建功成才。全市青少年积极投身科教兴国战略,参与科技创新,勇攀科学高峰,促进科技成果加快向生产力的转化。勇开风气之先,努力创造健康向上的青年文化,推动首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青年文化产业取得突破。关心社会发展,通过多种渠道理性表达诉求,自觉维护首都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投身志愿服务实践,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2、青少年发展持续深入。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理念,青少年勤奋读书、学习成才蔚然成风,各行各业青年人才辈出。不断完善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青年就业创业观念进一步转变,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有效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青少年心理品质积极向上。
3、青少年事务扎实推进。切实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帮助青少年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涉及青少年事务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进一步加强,功能不断完善,在满足青少年成长需求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对外交流更加活跃,青少年外事工作取得可喜进展。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不断取得新发展,一些涉及青少年和青少年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得到关注和解决,青少年工作研究成果已成为制定青少年政策、开展青少年事务咨询和决策的依据。
4、青少年组织巩固壮大。全市各类青少年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以共青团组织为核心的青少年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青联、学联、少先队组织取得新的发展。青年社团组织蓬勃发展,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服务青少年的作用充分发挥,吸引力和影响力得到提升。
(二)青少年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青少年事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和指导需要进一步加强。要制定、完善和实施有关青少年和青少年事业发展的政策,切实加强对青少年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有力指导。
2、服务青少年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满足青少年学习成才、文化娱乐、就业创业、社会参与等方面,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还有待加强,相应的工作机制还不健全,促进青少年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亟待完善。
3、促进青少年事业发展的力量、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需要充分发掘、利用和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推进青少年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北京市青少年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三)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和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历史机遇,坚持“党政主导、多方合作,科学规划、协调发展,青年为本、青年受益”的工作原则,统筹青少年事业协调发展,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主体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推进青少年和青少年事业实现新的发展。
(四)总体目标
按照北京市青少年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创新方式方法,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青少年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努力推动首都青少年事业发展的现代化。保障青少年充分享有发展权利,充分享受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使青少年在学习成才、文化娱乐、就业创业、社会参与、权益维护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服务。进一步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和青少年事业的良好氛围,促进青少年与首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五)具体目标
1、科学推进青年人才工作。大力实施具有首都特色的青年人才战略,创新青年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以青年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服务为着力点,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勇于创新、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青年人才队伍,为促进首都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切实做好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建立完善青年就业创业服务机制和工作体系,加强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引导青年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主创业意识,提高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大批青年合格劳动者和创业带头人。
3、努力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动员、组织全市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奥运会志愿者工作,为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提供“有特色、高水平”的志愿服务。以奥运志愿服务为契机,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壮大志愿者队伍,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完善志愿者工作机制和法制保障机制,使志愿服务成为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高尚事业。
4、积极发展青少年公益事业。大力倡导关注和支持青少年事业的理念,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公益事业,培育凝聚一批服务青少年和青少年事业发展的公益组织,强化科学管理和规范运作,初步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青少年公益组织体系,积极整合和利用社会各方资源,推出一批青少年公益项目。
5、不断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按照北京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坚持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公共设施利用效率,根据青少年现实需求和群体分布特征,推进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其综合服务功能,面向全市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服务青少年学习成才、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三、加快北京市青少年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六)加强青年人才建设
1、大力培养青年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始终把提高青年人才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加强青年人才能力建设。适应首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加强高级公共管理青年人才、高级专业技术青年人才、高级经营管理青年人才、高技能青年人才和国际化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青年学科带头人。提高青年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深化“北京市青工技能振兴计划”、“郊区青年现代化素质培训工程”,加强进京创业青年的培训工作。办好“首都大学生新世纪英才学校”,实施大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深化开展大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各级各类业余党校和团校,加强对入党、入团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
2、广泛凝聚青年人才。加强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年组织建设,增强青年人才的群体优势。充分发挥共青团、青联和学联组织联系、凝聚青年的作用,探索各个组织联系青年人才的新渠道、新方式。适应各行业、各领域青年人才的群体特征和兴趣爱好,培育和建设一批青年社团组织。加强对各类青年社团的联系和指导,更加紧密地团结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青年人才。
3、积极举荐青年人才。加大对各类优秀青年的表彰宣传力度,提高优秀青年人才、优秀青年集体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发挥青年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进推优荐才工作,加强对各类青年典型的跟踪培养,动态掌握各类优秀青年人才的发展状况,拓宽青年人才举荐渠道,面向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举荐优秀青年人才,重点做好优秀青年专业人才、优秀青年经营管理人才、优秀共青团干部等青年人才的举荐工作。
4、不断完善青年人才工作机制。抓住培养、凝聚、举荐关键环节,构建开放式的青年人才工作格局。完善青年人才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广覆盖的青年人才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北京青年人才库及其信息管理系统,强化青年人才资源社会预测、信息收集、趋势监控、流动引导等信息化服务。规范表彰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开放的青年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选表彰体系。把青年人才工作纳入北京市人才工作体系,推动制定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政策和制度,优化青年成才环境。
(七)推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1、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加强青年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和“创办你的企业(SYB)”等培训,切实帮助青年转变就业创业观念,提高青年就业创业能力。联合社会培训机构,推进青年就业创业培训阵地建设,构建青年就业创业培训体系。建立培训评价机制,推进资格评价及培训认证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建设。
2、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建立完善青年就业创业服务机制、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努力使青年获得充分的就业机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推进实施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等青年创业工作,激励更多的青年投身创业实践,提高青年就业率。加强“创业北京-青年创业服务平台”信息网络建设,定期发布就业创业信息,为青年提供政策介绍、就业岗位需求、开业指导等多方面服务。加强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企业的合作,建立青年创业项目基金,为青年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对不同创业青年的分类指导,重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失业青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来进京创业青年的服务工作。
3、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建立青年失业预警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采取针对青年群体的就业援助措施,帮助就业困难青年实现就业。创造有利政策环境,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优惠配套政策。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营造全社会支持青年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建立青年创业实践基地,依托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推进建立“青年创业园区”,加快青年创业孵化提升。
(八)推进志愿服务事业
1、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理念。整合媒体、社会知名人士、杰出志愿者等资源,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民众中宣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提升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志愿服务的科学认知水平,影响和带动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志愿服务行列,使参与志愿服务真正成为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和自觉行动。
2、壮大志愿者队伍。在扶弱助残、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大型赛会、城市运行等领域,组织青少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分批建设50个全市性、示范性志愿服务项目,建立规范的项目化运作模式,逐步实现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以参与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和推进各类志愿服务项目为契机,建设一批志愿者工作队伍、日常志愿者队伍和专业志愿者队伍。加强志愿者培训,不断提高志愿者综合素质。加强北京志愿者协会建设,提升资源开发、项目运作水平。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培育一批优秀志愿者社团,加强对各类志愿者团队的工作指导和规范。
3、完善志愿者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新型社会动员机制,依托城乡社区青年中心,动员社区青年组织、网络青年组织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提高志愿服务的参与面。建立和完善志愿者的招募、培训、使用、考评、激励等机制,推进志愿服务认证工作和志愿者注册制度,提高志愿服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完善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形成“党政支持、社会化推进、项目化运作”的工作格局。建立“志愿服务基金”,推动志愿者工作立法,为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4、全力推进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开展“迎奥运”志愿服务工作,动员广大青少年参与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和志愿服务理念,帮助青少年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开展奥运会和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工作,通过开展宣传发动、招募选拔、教育培训、公益实践、激励表彰等一系列工作,从全市青少年中选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赛会志愿者队伍,为奥运会提供各种优质的志愿服务,使志愿者的微笑成为北京最好的名片。
(九)推进青少年公益事业
1、宣传普及公益理念。大力倡导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宣传诚信友爱、互帮互助的公益理念,提升全社会的公益意识。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培育、挖掘热心青少年事业的公益典型,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青少年公益事业,在全社会形成支持青少年公益事业光荣的共识。
2、培育凝聚一批公益组织。整合开发公益资源,培育凝聚一批以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宗旨的公益组织,初步形成多类型、多层次、覆盖广泛、资源共享的青少年公益组织体系。加强对青少年公益组织的管理服务,做好指导、联系、规范、服务的工作,实现青少年公益组织壮大发展。推动青少年公益组织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坚持公开透明、规范运作,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力,促进青少年公益组织健康发展。
3、建设青少年公益项目。重点面向失业青年、农村青少年、进京人员子女、家庭经济困难青少年、残疾青少年及问题青少年推出不同类型的公益项目,在学习、就业、心理健康、权益维护以及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等方面提供服务。加强公益项目品牌建设,实施青少年公益项目示范工程,扩大公益项目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建立公益项目合作机制,调动、整合社会公益资源,支持青少年公益事业。
4、提高青少年公益基金募捐水平。拓宽青少年公益基金募捐渠道,创新募捐的形式和载体,推动筹资方式的多样化和市场化。完善基金管理办法,加强对基金的规范管理和使用,强化社会的监督和约束。加强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建设,为青少年成长提供有效服务。
(十)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
1、推进青年中心建设。通过政府规划征用土地,投入资金,适时立项建设新的青年中心,同时注重对现有青少年活动场所的挖潜改造。各区县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覆盖广泛、规模适当、设施完备、青年便于参与的社区青年中心和农村青年中心。丰富青年中心服务功能,突出公益性,满足青少年学习成才、文化娱乐、社会教育、权益维护、事务管理等多方面需求。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科学、高效、规范的经营管理体制,采用社会化运作和管理的模式实现青年中心的自主运转和持续发展,形成面向广大青年,以联系、服务、引导青年为目的,以会员制、理事会制为主要运作方式的新型城乡社区青年组织形态。
2、建设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团校)新校区。征地建设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团校)新校区,加强教育基础建设,调整专业设置,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强化学院在青年职业技能教育、青年人才培养和团干部培训等方面的功能,实现规模和质量协调发展。
3、改扩建北京市青年宫。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突出青年特色,完善丰富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青少年学习、健身、娱乐、培训等多方面需求,使其成为综合性青少年服务场所。
4、加强其他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坚持集约用地,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资源,优化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布局。建设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北京市中小学“阳光心语营地”,开设“12355”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热线,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权益保护提供服务。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少年军校”等青少年社会教育场所建设。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青少年活动场所,进一步丰富和活跃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加快北京市青少年事业发展的措施和保障
(十一)建立青少年事务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建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参与的青少年事务协调机制,加强对青少年事业的宏观指导和科学决策,研究、协调、解决青少年和青少年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青少年发展规划、青少年政策等的制定、实施。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及时沟通了解青少年事业发展和专项工作进展情况,把握青少年发展趋向,研究青少年发展的新情况,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做好青少年事务。
(十二)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在全社会形成推进青少年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加强对青少年事业发展的社会宣传,增强青少年事业发展的开放性和透明度,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青少年事业发展,不断优化青少年发展的社会环境。运用市场机制,加强与社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服务于青少年的学习成才、文化娱乐、就业创业、社会参与和权益维护,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十三)加强和推进青少年立法工作,为青少年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全面贯彻实施《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涉及青少年事务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检查监督,进一步优化青少年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加快推进青少年政策制定和立法步伐,力争形成具有首都特色、体现青年特点的较为完备的青少年工作政策和法律体系,使青少年发展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十四)加强对青少年事业发展的研究,对青少年发展实施科学监测评估
研究建立北京市青少年发展指标体系,定期对青少年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监测,并进行科学统计和分析。建立青少年发展专家研究队伍,加强对青少年发展的研究,制定“北京青少年年度发展报告”,分析提出青少年发展政策建议和实施办法。
(十五)加强全市青少年网络体系建设,为青少年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平台
深化青少年信息化知识普及宣传和教育引导工作,面向青少年多层次需求,开发和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建设服务青少年的网络信息平台,加强首都青少年电子社区、北京青少年“网络电台”建设,提高利用网络服务和凝聚青少年的能力。
(十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为青少年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青少年重点公益项目和重点公益领域的资金扶持,改善团市委机关办公条件。加大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服务青少年事业。加强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严格进行资金评估,确保投入资金取得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