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从文怀沙现象看国学江湖的出路

2009-02-23(燕赵都市报)

作者:张敬伟

 

  学者李辉的一篇文章,不仅让一直稳坐在神坛上的文怀沙变成了“江湖人士”,而且还使其“国学大师”称谓括上了引号。这场牛年开场的文化大事件现在看来还没有落幕的迹象,随着“剧情”的演绎,是是非非已经清晰。

 

  一人之毁誉暂不管他,但是牵涉到对“国学”的认知却让人沉思。在我看来,“国学大师”的坍塌,恰恰能让我们认真反思这些年的“国学热”,冷静地思考国学的出路。

 

  大学里的“国学院”往往是由中文、历史和哲学拼凑而成的大杂烩,小学里则把“之乎者也”当成了国学,很多人甚至将复兴汉服、风水占卜也视作“国学”。“国学”成了一个筐,无论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

 

  这些乱象,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国学”诞生于上世纪初西学东渐之时,是当时的“国粹派”害怕西方思潮东进而提出的名号。首倡者是谁已不可考,但无论是章太炎还是邓实,均以“相对于西方学术的本国传统学术”来概括。显然,“国学”一出生就充满了时代烙印,是一些文化人集成式的文化垄断包装,目的是为了抵御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蚀。但是,“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从形神上击碎了“国学”,使得中西文化交融并兼成为时代主流,科学民主深入人心。

 

  也正因为“国学”的先天基因不成熟,才导致了后学者的夹生跟从。加上中国从1920年代到1980年代有个传统文化被压抑的思想断层,故而近20年现代人对“国学”有一种饥不择食的浮躁,才造成了“国学”摊子的急就,引来了一些江湖学人的扰乱,造就了一大批名不副实的“国学大师”。

 

  若按国学倡导者们的理解,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那中国的“国学大师”多了去了,星相、术数的都能成为国学大师,岂不是讽刺。季羡林先生去年自辞“国学大师”名号就是对“国学大师”泛滥的讽刺。

 

  老辣的江湖人士成了招摇撞骗的“国学大师”;中等的文学学者则利用“国学”热潮出版一些通俗畅销的文化小册子;而最低等的“国学”人士则以使用功利的名义在社会上开办所谓的“读经班”、“国学班”来误认子弟。

 

  事实上,任何文化和文明的传承都是扬弃和融合的过程,这样的文化和文明才有生命力。而从现在“国学大师”、“国学家”的作为看,他们奉为圭臬的是纯种文化基因的卫道,只要是传统的东西,无论精华还是糟粕,要么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要么当作神秘主义的禁脔。这样的“国学”传承,在全球化时代是不合时宜的。

 

    文化没有好坏,文明没有高低。多元时代,如果“国学”是激活老旧的文化基因,这样的“国学”不仅可能带来文化上的毒素,更可怕的是,它还会造成一大批道貌岸然的国学骗子。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