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谁说文怀沙不是大师

长江商报(2009-02-25)

作者:安平

 

  “著名国学大师、红学家、书画家、金石家、中医学家、吟咏大师、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文怀沙遭到学者李辉公开质疑。终于,文怀沙“回应”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反戈一击后又称:“其他歧说,俱不足信。后世史家当以此为据,无劳辨析”——差不多就是《圣经》中“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的意思。 

  人们信没信呢?网上到处哄然大笑,真相已是“秃子头上的虱子”。 

  不过,李辉质疑成立,也只证明文不是“学术大师”,却未必能否认文的其他本事。 

  武侠故事说,一人身负大仇,练功练了几十年。练成了去找仇人,却发现仇人早死光光。这人顿悟:原来最厉害的功夫就是能活,如果你能活到比你牛的人全升天了,你就是大师、高手。 

  假使明白了这道理,又能身兼裘千丈(《射雕英雄传》)、“滑不留手”游迅(《笑傲江湖》)及丁春秋(《天龙八部》)的绝学,“额地神哪”…… 

  光是年龄、装束,学问就多了去了。鹤发童颜、羽扇纶巾自不必说,虚报年龄、装神弄鬼,那是相当“国学”的手段,造化了还能如陈抟般混个分封名山。当然,要小心,像《三国演义》里的左慈,忽悠到太祖武皇帝曹阿瞒,就算不人头落地,收监劳改怕是躲不掉的。 

  人们需要大师,然后世上有大师。但你为什么需要?有几个人敢说自己纯粹是为了追求真理、增长学问而需要大师的?搞搞清楚,大师是用来仰慕的,就象皇帝是用来喊万岁,威权是用来服从的。人们需要地主,说不定只是因为有一颗长工的心。 

  看看人们给了大师什么吧。比如私生活乱,未成大师,那便是寻花问柳,成了大师,就“风月无边”;比如收弟子杂,未成大师,便是拉帮结派,成了大师,就“提携后进”。这一套我们都不陌生。大人物,掉下神坛的,私生活挖地三尺也要找点花头;还在神坛上的,再离谱也不予微词,为尊者讳、为长者讳而已。 

  再看看哪些坛口最需要大师出现。请大师去的场子,当真看重他们的水平么?就像人们喜欢黄金不是因为Au的化学性质稳定、延展性好,而是因为它是硬通货。多数坛口需要的,无非是装门面、镇场子。比如济宁“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不颇有些大家列名奔走么?说到底,学问归学问,买卖归买卖。 

  何止“大师”,所谓“国学”,乃至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其价值也就如此。“真正的”大师,不也“唱和”让人听着害臊的颂词么?“敕造大师工作室”的班头,不是动辄“含泪劝告”么?在士人学者尤显靠体制内生存的当下,“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矣”。鼓吹中医则有“老军医”现世,“复兴国学”则有“大师”现身,知识分子身上“臣妾”、“优伶”和“帮闲”的气味一日不除,欺世盗名者还会应运而生。 

  所以,文自然不是真正的“学术大师”,但他深谙人心的弱点、社会的坑洼与体制的罅漏,在其中游刃有余,他是另一种“学问大师”。相应的,看这样的“大师”在哪里生长得茂盛,也可以诊断何处富积虚假的繁荣。 

  文“大师”的气质,与我们时代的某些气息,其实是相当和谐的。到现在还有人在呼吁对文“敬老勿责”,或质疑李辉的动机——对这些人,不给他们配些适当型号的“大师”以供迷信和仰慕,多么“不尽如人意”啊。 

  作者系上海资深媒体人

©2008 一耽学堂 电话:010-62758604
电子邮箱:yidanxuetang@aliyun.com,yidanxuetang@163.com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邮编:10087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54号 京ICP备12029816号-1